青岛市志·水产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23&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郑世侗等总编 段祥泰 高庆才 副总编 李泽祚 主编
仲崇江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5年 1000册 200千字 40.00元
ISBN7-5011-2818-9

《青岛市志·水产志》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1995年公开出版。全书以篇、章、
节层次划分,共分为7篇、20章。首篇为:渔业环境与资源,依次为:海洋捕捞渔业、
渔港、水产养殖、水产贸易、水产加工业、渔政。该志的年代断限,上限自1891年青
岛建置始,下限至1987年。为彰明个别事物的因果,适当上溯或下延。
青岛近海, 水域广阔,宜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青岛渔业历史悠久。500
0年前, 青岛一带居民就喜食鱼类,且有一定的捕鱼技能。至晚清时,青岛村已成为
渔船集中的港口,村内居民多以捕鱼为生。
德国侵占青岛后,市区居民改从他业者渐多。青岛沿海土地瘠薄,大部分居民以
渔业为主,形成沙子口、阴岛(今红岛)、董家口等渔业区,船网渔具有所改良,渔业
发展较快。渔船登记、征税收捐等关、卡逐步建立。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以后,为
谋求渔业之垄断地位, 侵入青岛近海和胶州湾的渔轮达100艘,大肆掠捕黄花鱼等资
源,进而在青岛开设水产组合,使青岛渔业经济大部分为日本人控制。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山东渔业警察厅在青岛、金口设分署,负责办理护
渔、管理渔业资源和设置航标等事项。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五六年间,青岛渔业商
界成立股份公司、鱼市场,在渔港交易中与日商水产组合抗争,鱼行、鱼商在水产品
交易中的地位日显重要。私人资本购买发动机渔轮,以求改良渔业技术,青岛港私营
渔轮增至80艘,居山东之首。民间帆船渔业增大船网工具,水产品年产量上升至六七
千吨。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渔业经济完全陷于日本侵略势力范围。日本渔轮
常年横行于青岛近海的南北渔场, 年掠夺量超过20000吨,还有大量海带等海产品从
日本输入青岛倾销。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市政当局不仅没有发展渔业的实际措施,
而且还对民船海上生产实行封锁禁运。数年间,渔业生产力未有明显恢复。1947年,
青岛渔港交易萧条,秩序混乱。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水产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市人民政府实行渔业贷款扶持,
优待渔业用盐,尽快恢复渔业生产,保障渔民生活。到1952年,青岛辖区群众渔业生
产力,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渔捞产量已达7000多吨。
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渔民开始试用机动船。渔民捕捞作业海域由东部转向南部,
扩大到吕泗渔场,世代沿袭的传统作业方式逐步改变。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调整、
稳定渔业体制,群众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60年代中期,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渔轮
增至60多艘, 年捕捞水产品达10000吨,市属国营水产捕捞企业已有初步基础,与省
属渔业公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水产局机关受到冲击,
职能部门大部分正常工作被迫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水产业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9年,青岛市
所辖渔区范围虽然与1959年相同, 社队渔业劳动人数也均为2.7万人左右,但渔业机
动船却增至1471只,并主要使用机动船作业,帆船作业已处于从属地位。青岛海洋渔
业公司渔轮生产以闽东、对马海峡为主要渔场,并向钓鱼岛渔场发展。它导致1986年
青岛捕捞产量已高达77000吨。 同时,青岛海藻化工生产也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
末期的胶、 醇、碘生产能力分别为2400吨、1000吨和50吨,比70年代初增加70%。8
0年代前5年海藻化工产品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占全国同行业之首。
这一时期,青岛水产业“重捕轻养”的观念开始改变。水产养殖业趋向发展。海
带养殖达2000公顷, 产量2万吨。对虾养殖业发展更快,到1987年,青岛对虾养殖出
现高峰阶段,沿海港湾养殖水面达7800公顷,产量7200吨,已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大
项和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1979年至1985年,青岛市出口对虾7460吨,创汇达1.15亿
美元,在青岛对外贸易额中属大项。
改革开放后,捕捞、养殖、加工开始向渔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超
过历史最好时期的增长速度。青岛水产业不仅发展前景广阔,而且正在经营规模、生
产效益和增长速度方面,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所处的沿海经济优势相适应。

(赵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