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电力工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18&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高国耀 王柴 郑真何 总编 段祥泰 寿杨宾 副总编
于金涛 主编 刘钢 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 1000册 160千字 244页 45.00元
ISBN7-5011-4378-1

《青岛市志·电力工业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记述范围的上限为1897年,
下限为1990年。志书除概述和附录外,共设电力建设、发电、供电、用电、电力调度、
管理6篇,计29章、60节。
1898年,德国企业主为供应侵占青岛的德军设施和官署照明用电,搭设简易厂房,
开始发电。此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殖民统治,长期掠夺青岛资源,不断扩大供电范围,
1906年发电量达86.77万千瓦时, 成为北方主要供电城市之一。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
占青岛后为了侵略掠夺的需要,将德国人安装的设备全部拆除、重建,至1922年底发
电容量达5000千瓦,新建台东镇、李村水源地两变电所,用户发展到6841户。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组建中日合资“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多次增
装发供电设备,并于1936年12月建成四方发电所,使发电容量达到35000千瓦,此间,
华人侯绣屏发起招股,于平度创办明星电灯厂。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施行“焦土抗战”,
将四方发电所3台设备及配电设施炸毁。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为了侵华战争的需
要,一面修复四方发电所,一面陆续将原“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发电设备拆往
山东各地,至1941年原址设备拆迁一空。1945年日本投降后,青岛电业由南京国民政
府经济部鲁晋豫地区特派员办公处派员会同青岛市政府接管电业。在解放战争中,中
共地下组织领导电业职工,加强对电力设施的保护,避免了国民党军队撤退前的大破
坏。1949年6月四方发电所设备容量35000千瓦,纱厂自备发电所设备容量213 00千瓦,
各类用户43899户。
青岛解放后,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 年发电量达2.1亿千瓦时, 为1949年的
1.74倍。“一五”期间共架设5条20千伏输电线路103.5千米,扩建新建台东、四方、
白沙河、四流路、沧口等变电站,扩建增装一批发电装备。1958年后的3年间新增5机
4炉,使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67000千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1倍,但此间
因大搞简易发电,留下许多隐患,事故频繁。此后电力系统深入贯彻“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整顿企业,加强管理并投资1594.8万元对青岛发电厂扩建
工程遗留项目填平补齐。1965年底青岛发电厂发电设备达10机10炉,装机容量13.3万
千瓦, 为1949年的2.8倍。“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电业管理秩序被打乱,但绝大
部分职工坚守岗位,做到不停产不停电,维持了必要的电力供应。20世纪70年代初,
为适应战备需要,先后建成楼山和崂山两个发电厂,同时青岛电网与山东电网联网,
从此结束了青岛市孤立电网的历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的电力工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黄岛发电厂
开始一期工程建设,一些低效率、高消耗的老设备逐渐淘汰,崂山和楼山两个发电厂
分别停用、拆除。1987年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和电业部门,一是抓开源,鼓励和调动
有条件的工厂、企业进一步搞好余热、背压发电,平度、胶南、胶州、莱西、即墨等
地方发电厂问世,黄岛发电厂扩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是抓节流,强化计划用电、
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管理工作。 1990年底,青岛电业装机容量92.14万千瓦,年发电
量402213万千瓦时, 共建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9条、2515.4千米;35千伏及以
上变压器365台, 总容量284921千伏安。发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缓解了青岛电力的
供需矛盾。 是年社会总用电量410778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达573千瓦时,比全省
人均用电量高出34千瓦时。
该志全面阐述了青岛电力工业由产生、发展到兴旺发达的历史,是青岛市第一部
关于电力工业的专志。

(段祥泰 邢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