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海洋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02&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高国耀等 总编 段祥泰 寿杨宾 副总编 李文渭 主
编 刘锡兴 李凡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年 1000册 180千字 297页 48.00元
ISBN7-5011-3725-0

《青岛市志·海洋志》编纂始于1994年,1997年正式出版。全书以篇、章、节层
次划分, 共分为5篇、23章。首篇为海洋地质地貌,依次为: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海洋生物、海洋调查研究。年代断限,为彰明海洋自然环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
律,按地质年代进行了上溯,下限至1990年。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 海岸线长730.64千米,69个海岛的岸线长132千米,总计
海岸长862.64千米,大陆岸线占山东省全省岸线的1/4强。
由于胶州湾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其优越的海洋环境,列强早就觊觎青岛。首先
是德国,他们偷偷地进行了海洋环境的调查,确定胶州湾是建设优良港口的最佳位置。
其次是日本,他们也作过一些调查,分别强占青岛多年。
20世纪初, 中国现代化科学得到发展。1911年青岛观象台开始了潮汐观测。192
8年又专设了海洋科, 编制了青岛港潮汐表,供航海应用。还开展了一般性的近海海
洋物理、化学观测,并于1930年创办了《海洋半年刊》。蔡元培等发起、组织建设的
青岛海洋博物馆,于1932年正式建成。1935年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派张玺研究员为
代表, 到青岛与青岛市政府商定,组成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该采集团自1935年4
月正式开始了采集调查工作,先后共进行了125天的海上调查,共计调查了495站次,
于1936年结束。这次调查发现了两种稀有动物--柱头虫和文昌鱼,后来被定名为黄岛
柱头虫和青岛文昌鱼。这是胶州湾海洋生物系统调查的开始,为青岛后来发展成为中
国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查后还出版了《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第一
期采集报告》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观象台于1946年1月开始了海洋
生物,海洋理化、潮汐、海流的观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在上海的“水产实验所”迁至青岛,成立了黄海水产
实验所。1950年,中国科学院在青岛成立了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进
一步开展了胶州湾及山东沿海的渔场及海洋水文、化学的调查工作,并在山东大学设
立了海洋系。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与海军青岛基地共同在小麦岛建起了海浪观测站。
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海浪观测站。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将原上海海运局的“生产3号”
拖轮改建成的中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在青岛港靠岸,并开始了中国海
洋科学的综合调查工作。1990年,驻青岛各级科研机构、院校,共计有19艘海洋科学
调查、监测船投入工作。
由于青岛市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国家教育部于1959年决定,在山
东大学迁离青岛之后,成立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山东
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成立后,也将其派出机构--北海分局设在青岛。此后还相继成
立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
海研究站等,使青岛集中了中国海洋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成为全国著名的海洋
科研基地。
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很多重要研究成果都诞生在青岛。如:童第周对海鞘卵子
的分裂球进行的多种配合的研究和他以文昌鱼为材料,在实验室里获得了人工受精卵
子,从而,改变了科学家认为文昌鱼不能人工受精的结论;又如:曾呈奎对中国海藻
分类方面的成果,对海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等。
青岛也是国际海洋科学交流的基地。先后在这里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有:第一届
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中美藻类学术讨论会、国际海平面变化及应用学术讨论会、太
平洋经济藻类分类国际学术讨论会、浅海河口及海洋物理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浅海物
理海洋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等。青岛的海洋科研单位曾多次与国际合作进行海洋科学研
究工作,美国、日本等国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来青岛参加合作调查。
为了加强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
一个既有中心又各有侧重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国务院确定青岛市作为全国试点地区,
在胶州湾建立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实验区,以积累经验,推动全国海洋资源的研究
开发和保护。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青岛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专业组和专家组,组织胶州湾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实验区的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胶
州湾实验区的海洋研究、开发、保护工作已全面展开。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环抱胶州湾,为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工作,青岛已基本拥有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基础较为雄厚的科研
和教学队伍。20世纪30年代以来,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取得了一批批的重要成果。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