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气象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01&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高国耀等 总编 段祥泰 寿杨宾 副总编 万延森 王
福志 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年 1000册 300千字 480页 78.00元
ISBN7-5011-3608-4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和《青岛市志·气象志》是《青岛市志》的两部分志,
合并为一册书出版。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的编纂始于1987年,1997年正式出版。志书的年代断
限,按地质年代进行上溯,下限为1990年。本志以篇、章、节层次划分,全书共分为
6篇。首为地质基础,依次为: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市区以半岛状直接嵌入黄海的胶州湾和崂山湾,
即墨、胶州、胶南濒临海岸,平度、莱西虽处内地,但都有河流直接入渤海与黄海,
从平度市的胶莱河与泽河交汇处至渤海的莱州湾不到14千米。从莱西的埠西至即墨的
丁字湾也仅15千米。青岛市为东南直接向海的海滨城市,形似靴型。地势东高西低,
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
37.8%,洼地占21.6%。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
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
平原等。
青岛市区全部坐落于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其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自第三纪以来,市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地区地
貌,从形态上分有山地、丘陵、平原、滨海低地等地貌形态。青岛地区在大地构造上
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断裂构造不仅控制山地的走向,也控制着青岛海岸的基本轮廓,
华夏式断裂控制着海岸的北东向总趋势。同时,与北西向断裂共轭,形成了丁字湾等
海湾,是形成青岛基岩港湾式海岸的基础。
青岛东北西南向的地貌分布特征,对青岛海洋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使雨量分布
出现明显的差异。崂山一带,年降雨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大泽山西部,莱州湾一带,
年降雨量都在550毫米至650毫米。
全市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
以上的5条, 即大沽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小沽河、泽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
河流, 流域面积4631.3平方千米,总长170.6千米,是市区汲取径流水和地下水的主
要水源地之一。
全市海岸线总长730.64千米,分布着丁字湾、鳌山湾、崂山湾等49处海湾,有黄
岛、唐岛等69个岛屿和54处礁石、14处滩涂。
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大阴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为1.9米至3.5米,
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日2天至3天。8月份的潮位比1月份的潮位一般高出0.5米。
全市土壤分为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等6类,可分为13个亚类、24个土属。
棕壤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可利用面积的58.5%,多数已辟为农田。砂姜黑土占可利用
面积的22%,潮土占可利用面积的16.7%,褐土占可利用面积的0.89%。白马河口的
海滨一带的盐土,亟待开发。
青岛的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全市共有种子植物151种,768属,1469种,
其中栽培种占40%。
《青岛市志·气象志》编纂自1983年开始,历时十余载,九易其稿,1997年正式
出版。 《青岛市志·气象志》以篇、章、节、目层次划分,全书共分为5篇。首为气
象环境,依次为:气象监测、气象管理、气象服务、气象灾害。上限自1891年的青岛
建置始,下限为1987年。
青岛是全国最早开创和发展气象事业的三大城市之一。
1898年3月, 中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便建立了简单的气象组织,开始气象
观测。青岛气象部门逐步增设了地震仪、地磁仪、赤道仪、子午仪等设备。业务范围
扩及天文、地磁、地震、潮汐、地形测量、海域测量等,还从事舰船有关仪器的试验、
检定和补给。这一时期,德国还特派气象学家到青岛工作和活动。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日本殖民当局控制气象部门,恣意调查山东气象,特别是
近海气象。1918年还在胶济铁路沿线设高密、济南等10余处测候站。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中国著名气象科学家、海洋科学家纷
纷到青岛考察和工作。1930年秋,蔡元培、李世曾、杨杏佛等著名科学家聚会青岛共
商发展中国气象科学和海洋科学大计,使青岛气象事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正常气象科研遭到严重破坏。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气象业务得到恢复和发展。气象、天文、地磁、
地震、潮汐、海洋生物、海洋理化等方面的观测和研究全面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逐步形成以国家气象台站为骨干的气象网络,实现气象事
业全面服务于国家经济、 科研和国防。1951年4月制作24小时天气预报,1956年发布
天气预报和警报。1963年发布海浪、海流、水温和渔情情报。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多次转战渤海、黄海、东海渔场,进行现场气象观
测,就地进行气象服务。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推进了气象科学技术
现代化,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以农业服务为重点,以气象科研为手段,
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气象保障。 1980年起增加发布未来中期天气预报,198 3
年增加制作“湿度”项目预报,1985年对在青岛直接登陆的“8509”号台风的实施监
测、预报等工作。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