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南茶北引”始末(辛兆山 龙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76&run=13

2004年5月青岛市首届“崂山茶节” 的成功举办,使崂山茶声名雀起。目前,崂
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已成为崂山高效农业的新亮点。它不仅给崂山茶农带
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天喝崂山绿茶成为一种时尚
和享受。崂山茶的成功建立在青岛市“南茶北引”工程的基础上,那您是否真正了解
崂山“南茶北引”的历史呢?
青岛市的种茶实验始于1957年冬。1957年前后,中央实行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方
针,山东省将移植范围确定为青岛、日照、临沂三市,并首先在青岛开始了移植试验。
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中进行试验,引种的绝大多数是皖南、浙江的良种。1957年,
青岛市从黄山运来2年生的茶苗5000株,进行试植,无一成活。1958年试行育苗驯化,
由杭州引种进行试验,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的空旷地带试种,有30丛茶树得以成活。
1960年作了培植茶园的尝试, 省林业厅拨给青岛市茶种800斤,在原有苗圃地内进行
了较大数量的播种育苗培植。1963年以后,开始进行驯化培植,进行开园移植,采取
一次直播定植的试验。重新调整了茶树管理小组,在茶树的正常管理中,采取勤中耕、
常除草、多施肥的办法,促使茶苗生长快、生长旺盛、植株强壮,从而增强了茶苗本
身对严寒、干旱和季风侵袭的抵抗力。1964年,在5~7年生的茶树上采到了第一批茶
籽, 加工试制毛茶1.5公斤,1965年又试制毛茶17.5公斤,经有关科学研究单位初步
鉴定分析,气味正常,质量中等。1965年播种出苗完全正常,青岛茶树第二代的出世,
说明茶树不仅能在青岛落户,而且也能世代相传的定居下来,青岛完全有条件大量发
展茶树。
太平山麓只是试种,真正大面积种植茶树是在崂山。与太平山麓比较起来,崂山
更适合茶叶的引种,它三面环海,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暖温带海
洋性季风气候,长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水质优良,又有适宜茶树扎根生长的酸性
土壤,这些成为崂山茶生长的良好条件。崂山年平均气温为12.5摄氏度,绝对最高气
温在6月份33.3摄氏度,最低气温在2月分零下11摄氏度,惟冬季有时会受内陆寒潮的
强烈侵袭, 气温降低,特别是干风影响较大。从雨量看,比较少,年平均降雨量为
650毫米, 春季有干旱现象,相对湿度年平均为72%,但这里由于处在海洋性气候,
春季干旱时期海雾较大,这给茶苗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崂山还具备适合茶树生长的
土壤条件, 崂山的土壤大部分由花岗岩分化而来,属砂质土壤,土壤均呈酸性反应,
PH值5~6之间, 土层较深厚,又因山高谷深,山地居多,山坡一般都在20~30度,
土壤冲刷较严重,同时大部分是零星分散的小土块,所以排蓄水性能良好。
青岛市试验成功后,在崂山东南沿海一带背风向阳、雨量充沛的酸性山地推广。
崂山林场职工选择在崂山东南脚下的“下宫”试种了0.2亩茶叶,茶苗当年生长尚好。
1961年春,崂山林场将湖南长沙的茶籽种植在海拔200~300米的龙潭瀑一带。由于缺
乏种植管理经验,大部分茶苗因冬害而死亡。1962年在崂山下宫风景区进行直播茶苗
试验, 当时播种的约有5万多丛,折合40多亩,存活仅5千至1万丛。1964,发现在上
清宫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块坡地上有1962年直播的27丛茶树生长较好, 还开了花,结
了果, 而期间并没有人对其实施防冻措施。职工将这些茶苗移植到“下宫”新开的2
亩多的梯田里, 加强了水肥管理和动机防寒措施,结果成活率达到95%以上。1965年
中国糖业烟酒公司山东省公司对青岛地区种植茶树情况做了调查报告:崂山的“上清
宫” 、“下清宫”附近有茶树5千多丛,均是60年直播或育苗后移栽在山坡的鱼鳞坑
内。 其中,“下清宫”附近有4百多丛茶树,平均高度已达1.2尺,幅宽9寸;在“上
清宫” 附近的海拔约300公尺的大石壁下有27丛茶树,因小气候极为适宜,平均高度
也达到1.2尺、幅宽9寸。1965年,在崂山又扩大试种200亩左右。
从黄山、西湖畔引来的茶苗,汲取崂山清灵的山泉水,使崂山茶散发出独特的气
息。分布青岛沿海的层层茶园,成为青岛南茶北引成功的实证。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