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始末(张汉祥 孙尧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72&run=13

20世纪30年代,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曾利用“乡村建设”派首领梁漱溟
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 菏泽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实验县”之一。通过对
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历史的剖析, 对人们认识、了解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具有普遍意
义。
“乡村建设”理论是由广西桂林人梁漱溟创立的。1928年, 他在广州创办“乡治
讲习所”, 自此即开始提出了他的“乡治”主张。“乡治”也就是后来的“村治”或
“乡村建设”。梁漱溟也就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物。1930年,韩复榘出任山
东省政府主席,需要在政治上拿出点主张来标榜一下, 而“乡村建设”就成为他政治
上的一枚金色标签,就梁漱溟来说,“乡村建设”理论的实施必须有权力的支持。正由
于韩、梁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企图, 因而“乡村建设”实验才得以实行。菏泽的实
验县就是在上述情况下产生的。

一、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的建立
1933年3月,继山东邹平实验县开始两年之后,梁漱溟请准韩复榘,又划定菏泽县为
第二“实验县”。1933年春,国民党山东省第二次参政会议决定,划菏泽县为乡村建设
第二“实验县”,由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孙则让(山东鄄城人)出任县长。
菏泽实验县建立之后, 首先进行了县政改革,裁撤了原来县政府以下的各局,另行
组建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个科,增设视导室一处,合并公安局、保安队为警卫队。
县政府政务警察队改为县政府政务警卫队。而后,废除了区乡保甲制度,将全县十个区
划为二十一个乡,每乡设立一处乡农学校。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土地、财政管理办法,将
过去各里分散掌握的地亩清册, 限期收回,由财政科统一掌握,征收税金。设立地方钱
粮征收处和地方金库,具体掌握地方财政事务。调整工资待遇,并对过去依靠巧取豪夺,
贪污自肥,有编制无薪金的部分人员规定了工资待遇。实验县建立之初,在人事配备上,
多利用地方上的实力派和绅董, 后来改任用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的学生分配到乡建工
作的岗位,以此清除异己,将全县政权都集中到乡建派手里。

二、实验县的乡村建设实践
(一)建立菏泽乡村建设研究分院,为韩复榘培训了大批统治工具。
韩复榘主鲁期间, 1931年在邹平县开始建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从名称上看好
象是一个学术组织, 但实际上是为乡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菏泽被划为山东乡村建设
第二实验区后,因需要大量干部,1934年4月又在菏泽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第一分院,院
址在原菏泽城内西北隅的城隍庙内, 招收训练部的学生,由孙则让任院长,共招收高、
初中毕业生200余人, 学制一年。学生由各县抽调,每县选8~10人,年龄在20~35岁之
间。训练部共招收了三期学生,第三期学生来自鲁西、鲁北14县,共100名,归菏泽第一
分院训练。学习的课程较多,五花八门。除“乡村建设理论”这个最基本的课程外,还
有军事课、“国民党党义”、“乡村自治”、“农村经济”、“合作社”、“乡村教
育” 、“农村自卫”、“农业常识”、“应用文”等。其中军事课尤为重要。另外,
1934年还在菏泽第一分院,将山东警官学校在各县候差的实习生集中起来,成立了乡村
自卫训练干部班,训练时间定为四个月,大约训练了一百人。韩复榘对这些训练人员十
分器重, 曾亲自给受训的学生致词,寄托了极大的期望。学员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到菏
泽地区各县实验点, 担任乡农学校校长、教育长、训练班主任和合作社指导员或乡农
学校教员等职,成为韩复榘的统治工具。
(二)以乡农学校的形式,把乡村建设理论具体化,行使基层政权。
1933年菏泽实验县开始, 县长孙则让出于政治野心,把乡农学校权力扩大,取代了
原来的区、乡、镇,变成了一个以政治为主的政权机构。当时把菏泽的10个区撤销后,
共划分建立了21个乡。并分别在每个乡建立了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分为乡学和村学两
种,乡学相当于普通的区公所,村学相当于普通的乡公所。肩负着教育农民和倡导社会
改良的责任。
菏泽的乡农学校最有权力的是校长,负责全乡的工作,相当于原来的区长。校长可
以决定一切,校长由县长任命。在实验县初期多为地方上有名望的实力派或绅董担任。
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逐步深入开展,乡农学校组织中的各级工作人员,逐步被撤换为以
乡建派为骨干的人员充任。其来源主要是选用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和菏泽分院的教师
或毕业生任职。辅助校长做具体工作的有教务主任、军事主任、总务主任、指导员等,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乡农学校所辖村庄,按规模大小设立村学。大村单独设立,小村庄几个村联合设立
一处。村学设有理事和校长各一人, 管理所辖村庄的行政、教育、社会治安及民事等
各项事宜。理事和校长按规定要由民众选举产生, 而实际多是由乡农学校指名担任。
由于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一开始就把组织地方武装, 举办自卫训练班作为乡村建设的
中心内容, 乡村基层组织组建的比较晚,村学校长选出后没到任,“七·七”事变就发
生了,紧接着菏泽又闹大地震,村学未来得及正式开展工作,乡村建设运动便宣告结束。
菏泽实验县的乡村建设,以乡农学校的形式,围绕“政”“教”“副(养)”“卫”
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 所谓“政”,就是行使原来区公所的职权,管理本乡的民事、社会治安和下级
机构的人事变换等事宜。
(2)所谓“教”,就是将社会学校化,把民众组织起来,按性别、年龄分别编为各种
名称的组织,如:儿童部、小学部、高级部、成年部、妇女部等,分别进行文化学习和
乡村建设理论以及道德、礼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
(3)所谓“副”(也称之‘养’),就是训练和指导民众种田,组织各种合作社,解决
生活之需,发展生产。在农业、工业、村业、畜牧诸方面都有一定的实绩,如在农业方
面:乡农学校比较注意农业生产,除了开设农业技术课外,还推广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
对农业生产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对改良品种,消灭作物病虫害等,曾作过一些号召
和布置。试验种植美国脱棉, 取得一定成绩,但没有及时推广,效果不大。在农田水利
上,实验县时期,为解决旱灾问题,曾提倡打井、穿泉、改良旧井,利用地下水。但因资
金困难等问题,各乡没有大行动,只有南华乡在城内打了几眼新井,改造了几眼旧井。
(4) 所谓“卫”,就是组织训练地方武装,举办自卫训练班,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地
方治安。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在普遍建立乡农学校的基础上,首先把组织训练地方武
装, 举办自卫训练班,作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中心内容和灵魂。当时,菏泽一带地主
与农民的矛盾十分尖锐, 地主阶级迫切要求自卫,因此,乡农学校举办“自卫训练班”
很受地主的欢迎。
自卫训练班设有军训课和文化教育课。每天训练学习八个小时, 大部分时间由军
事主任或军事教练员带领,在操场学习步兵操练,刺枪等军事常识。有条件的乡农学校
还专门聘请拳师,学习武功,打拳劈刀等。
县政府教育科统一编印了文化课本, 以梁漱溟的《中国民族运动的最后觉悟基本
理论》和《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两本书为基本教材, 另有宋明理学、自卫合作、农村
问题、地方自治和农业科技等小册子。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学习,一般都能识上几百字,
并能熟练掌握一些军事常识,结业时发给结业证书。
菏泽县21处乡农学校大都举办过七期训练班,只有个别的乡多一期或少一期,全县
前后总共训练约七千人的武装。这些人结业后大部分带枪回本村负责地方上的“治安
绥靖”工作。
综上所述, 实验县的工作虽然在普及农民教育,传授农业技术,改育作物和家畜家
禽的品种, 发展生产和移风易俗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当时菏泽闭关自守,人
才、资金和物资都受到很大的限制,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实验改良工作,并
不能够解决农村问题。

三、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的结束
1937年“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纷
纷起来要求抗日。作为菏泽实验县创办人之一的孙则让认为有机可乘, 便利用专员职
权,打着抗日的旗号,抽调各县乡农学校精壮成员五千余,编成三个团,韩复榘将其编为
第一补充旅, 委任孙则让为旅长,当时广大人民认为守土有责,可以不受亡国之辱,深
表拥护。1937年12月,孙则让背弃地方人民,乘机将菏泽乡农学校训练的三个团所改编
的山东补充第一旅先韩复榘撤走, 全部带往河南漯河,再转至湖南衡阳,投靠蒋介石。
在菏泽的乡村建设工作人员, 除极少部分要求抗日,走上抗日救国前线,参加范筑先领
导的抗日游击队。如研究院讲师裴雪峰率领部分乡建工作者, 在菏泽周边县组织游击
队, 抗击日军。其他大部分随孙则让逃之夭夭,有的甚至做了汉奸。至此,菏泽乡村建
设实验县的寿命也就宣告结束。
(作者单位:菏泽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