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学”的由来(王淑君 鞠志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63&run=13

“文登学”是指文登人自古形成的尊师重教、崇文好学、重义守信、爱国爱乡、
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气。在山东省特别是在胶东地区,“文登学”这
个称谓和观念在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不仅是文登籍人士,就是与文登沾亲带故、
有过某种联系的人,甚至侨居海外几代的文登籍华人华侨,谈到“文登学”也往往情
不自禁的产生出自豪感和敬仰感。
史书虽然没有详细记载“文登学”的渊源,但“文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
古就在民间广泛流传。春秋时,孔子的高徒申枨曾到文登聚众讲学,传播儒家学说,
后逝世于文登,被后世封建王朝追封为文登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
两次到过文登。至今昆嵛山腹地晒字村世代流传着秦始皇东巡路过这里,发现黄姓兄
弟龙石晒字的故事。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经过文登,深感当地文化气氛浓郁,
文脉厚重,召集文人登山,论功颂德,广揽海内英才,共议天下大事,世代传为佳话,
留下文山和召文台遗迹。文登建制由此而来,此后历代变迁,文登建制不变,经济文
化长盛不衰。东汉大儒,高密人郑玄(字康成)来文登昆嵛山脚下讲学,一时文登成为
天下文人荟萃之地,留下“康成讲堂”遗址。金大定间,道学大师,陕西人王重阳在
此修炼布道,带出邱处机等著名的全真七子,创立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受到金元
两代帝王的推崇和保护,盛极一时。昆嵛山成为全真道教的发祥地,至今仍有书刻老
子道德经全文的圣经山摩崖石刻传世,成为中外道学研究者定期汇聚论道的圣地。元
代于钦著《齐乘》 6卷,为山东最早的省级志书。明清两代,文登更是名人辈出,文
事繁兴,有明朝以文职挂帅镇守北疆屡建奇功、后被封为工部尚书的丛兰,清初曾任
乾隆的老师、死后赐进贤良祠第一人的江苏巡抚徐士林。明清两朝,共录取文登籍进
士61人,是当时全国各县平均录取数的2倍多,其中不乏父子同榜、兄弟连镳的典型,
传为佳话。清代文登县人吕湛恩所著《聊斋志异辑注》、毕亨的《孙子叙录》,至今
是研究《聊斋》与《孙子》的必读之作。清末文登同盟会革命党人林基逵、留学日本
回国的丛氏三兄弟珠、琦珠、环珠等领导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文登临时军政分府,
是辛亥革命在山东省乃至北方影响较大的行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文登一直是共产党在胶东活动的中心,著名的“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
培养出一大批精英之才, 起义队伍后来发展壮大为3个集团军。新中国成立后,文登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著名人物不胜枚举。有被毛泽
东主席誉为“红色水利专家“的林一山,坐在轮椅上顽强自学取得硕士学位的张海迪,
延安《解放日报》主编丛德滋,《半月谈》主编于有海,《解放军报》总编孙忠同,
中国军事博物馆馆长刘汉,著名数学家张盛开、王建方,著名学者、书法家于植元,
世界闻名的医学专家崔玖、于仲嘉,著名岩石学家与同位素地质专家李璞,饮誉全球
企业界的世界华商联合会主席、巴西华人实业家毕务国,著名作家毕树棠、丁宁、赛
时礼、肖玉、王润滋,著名电影演员于纯棉,著名导演李少红,京剧名旦刘初祺……
都是当代“文登学”的杰出典型。文登人民自古以来尊师重教,高考升学率一直居全
省乃至全国全列。 1959年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文登一中升学率在1959年、1 960年和
1962年,3年均为全省第一名,其中1960年升学率高达97.2%。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制度, 全县10819名考生被录取866名,录取人数居全省之首。此后,至199 0年,文
登大中专考试录取率均居全省上游, 全市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12977人,超过闻
名全国的“才子之乡”江西临川县。
概括起来,“文登学”不是指一种专门具体的学问,而是指千百年来在文登这片
土地上产生、发展、繁荣起来的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地方文化
氛围和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文登的特殊具体的表现形式。具体讲,是指在中华文明哺
育下成长发育起来的文登人的尊师重教、崇文好学、重义守信、爱国爱乡、拼博进取、
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有时也泛指文登这一方水土养育出来学识渊博、
才能出众、事业有成,对故乡、对国家、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才。在文登有谁被人称为
文登学子绝对是美誉和尊称。为弘扬文登学,文登市委、市政府于1995年责成市史志
办编纂出版了两册《文登学人》,收录文登学子5000多人;在当年秦始皇东巡留下的
召文台旧址兴建大型文登学陈列馆,以图片、书法、实物和古迹等形式具体介绍文登
学;拍摄电视专题片《漫话文登学》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至此“文登学”在全国大放
异彩,远播四方。
(作者单位:文登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