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金山避暑洞质疑(郑玉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58&run=13

在山东省巨野县城东南23公里处有座金山,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海拔
133米。 金山之南麓半腰处凿有一洞,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开凿规整,鬼斧神工,
且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有“六月入此洞,清凉世间无”的美名,这就是山东省
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金山避暑洞。多少年来,文人墨客和地方文献均认定此洞的开
凿源于秦始皇或者秦王李世民的避暑之故,时至今日,仍以避暑洞称之。然而,笔者
近日经过实地勘察,度其规模,考其形制,并参阅考古资料,认为避暑之说纯系揣测
之词,不足徵信。该洞当为西汉废冢,营建此洞者,应为西汉昌邑国王刘贺。

一、金山避暑洞的整体布局
相传,金山与泰山、峄山并称“姊妹三山”。金山周围,南有禹梁山 (因整个山
头被红褐土覆盖,又俗名红土山,西汉昌邑国王刘之墓建造于此山),东为高平山,
北邻白马山,西则一望无垠的大平原。金山避暑洞营建于金山之南侧,上距山顶约80
米,下离山脚下地平面约40米,由隧道、甬洞、主洞三部分构成。
隧道: 自南至北,自上而下凿成。南北长63.3米,东西宽4.8米,最深处15米,
其底面南稍高。东、西、北三壁垂直,尤如裁成。在这条隧道尽头的东、西两边各造
一洞室。东洞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进深13.9米,南北宽3.2米,高2.6米,平顶。
西洞室, 东西进深9.33米,南北宽3.1米,高2.55米,亦平顶。两洞室相对称。隧道
的东、西壁上,有44块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石刻是宋崇宁元年,有的晚至民国。
甬洞: 在隧道尽头北端,南北进深15.9米,东西宽2.4米,高1.85米,直壁,平
顶。洞口上方,镌刻有“大明禅院”四个大字,题曰:“金大定三年”。大明禅院上
方, 又有摩崖造像数尊。此洞的东西两边各凿两室。东边南室,门宽1.9米,高1.77
米;室内纵、横各4.65米,高2.2米,直壁平顶,平面呈正方形。北室,门宽1.1米,
高1.72米; 室内纵、横各4.1米,高1.68米,平顶直壁,唯四角略弧。西边南室与东
面南室相对称, 其形制、尺寸均相同。北室,门宽1米,最高处1.45米,东西进深约
1.4米,南北宽1.7米。弧壁,穹隆顶,底、顶、壁面凸凹不平,室内平面既不方,又
不圆。若按此室与东边北室相称的原则,此室的门应向南移1.74米。由此可见,该室
处处均显示出来未按原设计凿制,而是草草收工,不了了之。
主洞: 天井之北为主洞,平道设隔限,高0.3米。正中凿门,门东西宽2.33米,
高2.34米,门道南北进深2.3米。室内底面低于门道底面0.5米。室内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进深8.35米, 东西宽6.7米,高2.35米。平顶,四壁陡直。营建宽敞开阔。一脉
清泉自石缝中渗出,水珠滴滴,淙有声,终年不断。室内现存残石佛像一尊,残高
0.9米,题铭“大元泰定四年”。

二、金山大洞源于避暑之说不足信
金山大洞源于避暑之说最早始于北宋。宋崇宁元年(1102年)邓御夫在洞之东壁摩
崖刻《清凉洞记》云:此洞古老,相传秦皇避暑宫也。他力主秦皇避宫之是,力驳汉
昌邑造之非。自此以后,几百年来再无有云汉昌邑造者。无论是地方志书,还是两壁
诗文石刻,或云秦皇,或云秦王,皆回然一辞。如宋沧《秦洞云霞诗》:“闻说秦皇
避暑年,万机不事日高眠”。田峨《金山洞诗》:“双崖谁擘峭於裁,人道秦皇避暑
来”。有的记述更是详尽,说隧道东西两侧的洞室,是警卫们居住的地方,守卫洞门,
以防不测事件的发生,通向后室甬洞两侧的四室,是随身大臣和侍从们的住地,便于
主人召唤侍奉和议事等等。
秦皇避暑宫之说,难以服人。徐继儒辑《曹南文献录》、清乾隆年间刘澡修《曹
州府志》对此说提出过质疑。秦始皇曾东巡山东,《史记》载:於峄山刻石必书,封
禅泰山,立石纪之,骊山徒作,言之尤详。为了在金山乘凉,投入众多劳力,费恁多
的时日,耗费巨资,营建这样规模巨大之避暑洞,何只字未书。然而,秦始皇到泰山
封禅路过东明县境,见其雾气霭霭,遂命名为“东昏县”。这样的事件,在当地文献
中均有记述。由此可见,秦始皇从未来过金山,是完全可信的。
至于秦王李世民避暑洞之说,更是不足可信。从其该洞的形制、规模,并结合目
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此洞应为汉王室的陵墓,其凿制年代要早于唐代几百年。而唐李
世民,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杀场,南征北战,来去匆匆,行如流云。后来,他登上皇
帝宝座,久居长安的深宫内院,谋划着国家军政大事,更不可能来此穷乡僻壤,闲居
乘凉。
若以避暑言之,唐之九成宫,高敞爽垲;始皇之阿房宫,廊道行空,隔离天日,
足能远炎热,祛蒸溽,避暑度夏何必在此偏僻之区,兴建离宫别馆。斯洞泉水涓涓,
淙有声,进入其中虽有凉意,但幽闭阴暗,潮气袭人,浑身不适,岂能达到避暑乘
凉之目的。又有的说,此洞的营建,是以备秦始皇巡幸山东以及凿山以压王气者,纯
属揣测之辞,不足徵信。

三、金山大洞真实开凿者及其性质
关于金山大洞建造的年代、性质,《后汉书·地理志》注引《晋·地道记》,此
为宫, 为废冢, 汉昌邑王造之说,不可易也。营而未用,成为废冢。此废冢由墓道
(即前述之隧道) 、侧室(即隧道尽头之东、西两室)、甬道(即甬洞)、东西四耳室(即
甬洞之东、西四室) 、墓室(即主洞)九部分组成。它以墓室为中轴线,室室对称,布
局严谨,制作规整,显见它是演袭中国传统葬俗,悉仿帝王宫殿的形制布局,营建的
地下宫殿。该墓的形制,与河北省满城汉墓、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
山东省曲阜九龙山西汉崖洞墓基本相同,故而确认此洞是西汉昌邑王之废冢。就其规
模之宏大,气魄之雄伟,开凿之工整,布局之严谨,远远超过了上述诸多崖洞墓。前
人未考帝王陵寝的形制,特别是在大型崖洞墓未经科学发掘之前,对此墓不认识,方
有秦始皇避暑宫和秦王李世民避暑洞等揣测,臆断之辞,是不足为怪的。
这座废冢营建的绝对年代、营造者,史无记载,只是到了晋代,方有记述,云汉
昌邑造,从其方形多室,并借助已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的资料考之,它要比西汉初期
常见的长方形墓室为晚,而是处于西汉前期长方形单室墓向西汉后期乃至东汉时期的
多室墓演变的这一时段之内,约当西汉昭、宣时期。就该墓的形制、布局、规模、气
魄而论,准以天子则不及,律以王侯则稍侈,墓主人的身份决其为诸侯王级无疑。西
汉昭、宣时期在这一地域为王者,惟有西汉昌邑国刘和其子刘贺。刘墓位于此墓
南1公里的禹梁山(俗名红土山) ,已于1977年发掘。那么,此墓的墓主人惟独是刘贺
了。
金山大洞真实开凿者为西汉昌邑国王刘贺。谈及刘贺,还需从其父刘开始。刘
,第一代西汉昌邑国国王,汉武帝第五子,李夫人所生。《汉书·外戚传》载:李
夫人容貌出众,能歌善舞,深得武帝宠幸,在她病重期间,武帝亲往探望,因容貌今
非昔比,怕武帝把她忘却,故而拒绝面对,仅恳请“愿以王(刘)及兄弟(李广)为托”。
李夫人病故,追尊号曰孝武皇后。因此。武帝对其少子刘特别照顾。因而,当时曾
有议立他为太子的风波。尽管他亦受削藩之限,但由上述之因,他才能有僭越的行为,
这在他的墓葬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该墓开凿在距金山南1公里的禹梁山半腰处,全长
70米, 宽4.7-7.1米,深6-11.9米,仅墓上封土就高达40米。随葬品也极为丰富,
铜器、漆器、玉器、铁器等计1056件。特别是刘尸体上下铺的二十八块珍贵的玉壁,
就等同于天子所用的金镂玉衣。
刘贺,《汉书·诸侯王表》记载: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刘贺嗣位为
昌邑国王。西汉时期,几度制订法律,均未完成而止,故多系未成文法。汉法,天子
即位之明年,即营作陵寝。刘贺其人,好大喜功,放荡无羁,挥金如土,淫乱无忌,
无视法纪,事多僭越。在嗣昌邑国王位之后,即兴师动众,不顾百姓之疾苦,在金山
营建他的地宫。开凿如此规模的山陵,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共凿崖石约3000多立方
米。刘贺在昌邑为王13年,造此墓至少用了12年的时间,尚未按原设计完成而作罢。
刘贺用12年的时间,为自己营建了规模如此宏大的崖洞墓,然何死后未能享用而
成为废冢呢?这要考究其所作所为,方能找到答案。据《汉书·昌邑哀王传》:西汉
昭帝崩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无嗣,刘贺被徵为典丧。在大臣、卫队前簇后拥的
去长安的路上,他毫无哀痛之意,仍然吃喝玩乐,寻花问柳,游山观景,肆无忌惮,
迎接他的大臣们对此极为不满。及至登上皇帝宝座,还是毫无收敛,为所欲为,肆行
淫乱。因而,只在位二十七天,霍光和大臣等议定,征得孝昭上官皇后的同意,将他
废为庶人,昌邑国除。刘贺废为庶人之日,即被押解到昌邑。经过几年的考察,他在
生活上仍是极度靡烂,在政治上胸无大志,遇事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已经威胁到中
央集权的稳定,方以亲亲之礼,晋封为海昏侯,离开昌邑,就国豫章 (今江西省南昌
一带) 。昌邑距离豫章千里之遥,死后焉能再葬于此,这是其一。其二,西汉时期,
等级制度极为森严,哪一级的官员,营造什么样的墓葬,殉葬什么样的器物,都有严
格的规定,尽管刘贺还是侯级,按律他无权再就寝于如此形制、规模的墓葬。其三,
从该墓现存情况来看,墓道、侧室、甬道、三个耳室、墓室,均是精工细做,四壁陡
直,顶、底面平整,毫无偷工之嫌,惟有甬道西壁北耳室,做的极为草率,门斜、室
矮、弧壁、穹隆顶,且凸凹不平,尤是一鸡窝。我们推断,似刘贺被徵为典丧,入立
为帝,不意再瘗于此,草草凿制,似室非室,作罢了之。再说刘贺被废为庶人之后,
尽管他又回到故国昌邑,然他已无力再兴建墓室。此室的现状,应是废冢最有力的佐
证。基于上述理由,此墓营而未用,系废冢,是无疑的。

四、刘贺废冢然何有佛家的遗存
既如前述,金山大洞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废冢,既不是文人墨客所说的秦始皇避
暑宫,也不是秦王李世民避暑洞。然何又有残石佛像、大明禅院、摩崖造像等佛教的
遗存呢?何时成了佛家胜地?宋代邓御夫记述了这一问题。在东壁现存有宋崇宁元年
(1102年)邓御夫撰《清凉洞记》石刻1块,此记云:宋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十六日,
巨野宰出给公据,允其在此兴建寺庙,诵经修身,传教化民,信教徒众,越来越多,
他又清除了洞中的碎石尘积,辟为寺庙的一部分。自此以后,历经金、元、明、清,
香火旺盛,烟雾如云,蒙蒙胧胧,经久不衰。
总之,综上所述,金山大洞系秦始皇避暑宫、秦王李世民避暑洞之说,所言无据,
纯属揣测,臆断之辞,不可信从。自北宋崇宁年间邓御夫力驳昌邑造之说,力主秦皇
避暑宫之见,谬传八百余载,今据上文,金山避暑洞应正名为“刘贺废冢”。走笔至
此,权作为金山避暑洞之更名耳。
(作者单位:菏泽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