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安丘地名的由来(邵明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54&run=13

栾书云同志在《安丘县名含义考释》中,列举了清代以后关于安丘之名的来历和
含义的四种看法和说法:
1、以安丘山得名;
2、以安期生得名;
3、以在安平以东得名;
4、1960年《安丘县志》(初稿)以“齐长城保证渠丘安全”而得名。
然后,他指出:“上述四种说法都有不能令人信服之处,或与时与事抵牾,或与
人与地牵强。”
栾书云同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 七月癸酉,封作战
有功的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户,国名‘安丘’,而不沿用渠
丘旧名,是因为古渠丘地处东方边陲,远离京师长安,不易控制,而且其地东枕潍水,
西有汶水,冈峦起伏,形势严固,为齐之东卫要地。封一将军在此为侯驻守,以巩固
汉王朝的统治,迅速安定封建秩序,故改渠丘为安丘。这一名字,即表示了统治者希
翼长治久安、国以永存的的愿望,又符合战乱之后人心思安的现实,属于祈愿地名。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 置县时,仍以安丘为名,在以后的历代朝代更替中,
虽因当时政治需要曾经九易其名,但在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还是恢复到安丘这个
名字上来,而且沿用至今,未再改变。这也充分说明,安丘这一祈愿地名,易于为统
治阶级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认为,栾书云同志对过去的四种说法持否定态度,是很正确的; 他提出的“渠
丘改为安丘属于祈愿地名”一说,很有见地,但是仍有遗憾--没有讲清改名的根本原
因,即改名前后两个地名的承接关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可以联系其他“某丘”地名,来分析“渠丘”改为
“安丘”的由来。我国以“丘”字命名的地名很多,诸如封丘、陶丘、商丘、章丘、
安丘、任丘、灵丘、内丘、营丘、霍丘、废丘,等等。这类地名中的第一个字都是实
词,都具有一定的含义;“某丘”地名中,前一个字,总是修饰后一个字的。如:
章丘: 《汉语大字典》 :“章,山形上部平正者称‘章’。《尔雅·释山》:
‘上正,章。’郭璞注:‘山上平。’邢疏:‘正犹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由此可知,“章丘”的含义是:平顶的山。章丘县城在女郎山(章丘山)之南,县因山
得名,山因形得名。
陶丘:定陶之名源于陶丘。《说文》:“陶,再成丘也,在济阴。”“陶丘”义
为两重的山丘。
霍丘:霍:大山围绕小山的山形。
内丘:在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汉置中丘县,隋改内丘县。
《汉语大字典》中,“内”和“中”的释义分别是:
“内,nèi里面。表方位,与‘外’相对。《广雅·释言》:‘内,里也。’”
“中,zhōng《说文》:‘中,内也。’内;里面。方位在中央。”
从以上诸例可知:凡以“某丘”命名的地名,其第一个字必有其义。又知:“中
丘”之所以改为“内丘”,是因为“中”和“内”是同义词。
下面,我们以上述诸例为借鉴,分析“渠丘”的含义和“渠丘”改为“安丘”的
根本原因。
《汉语大字典》中,“渠”的第四个义项是:“盾,《国语·吴语》:‘行头皆
官师,拥铎拱稽,肥胡,奉义犀之渠。’韦昭注:‘文犀之渠,谓也。’”,即
盾。
汶河、渠河是安丘市境内的两条河流,都是潍河的支流。两河都发源于安丘市、
临朐县、沂水县三县(市)交界处。汶河流经安丘市北部,渠河流经市境南部。汶河、
渠河及从渠河河口到汶河河口之间的一段潍河,所包含的地块大致是今安丘市境 (古
“渠丘”地也在这一带),略呈长方形,很像一块盾牌。盾牌是用来挡住箭、矛、刀、
剑等,卫护自身安全的防御工具。“渠丘”即以其地形像盾牌得名。由此可见,《安
丘县志》中,“渠河,古称浯水,西汉时人们在下游开渠灌田,又有上浯下渠之称,
今已统称渠河”一说,有不妥之处。渠河并不是因在“下游开渠灌田”而得名。“渠
河” 与“渠丘” 关系密切,“渠河”是表,“渠丘”是里,“渠河”一名,是由古
“渠丘”地名派生出来的。
古时的兵器,攻有矛,守有盾。矛用以杀伤敌人,盾用以保障自身安全。正是因
为盾具有保障安全的功能,“渠丘”才得以改称“安丘”。这便是“安丘”得名的根
本原因。
(作者单位:沂南县史志办公室,此书曾刊于《志与鉴》2006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