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 堆”解密(郅同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49&run=13

一、 堆的来历
目前,已知菏泽的 堆有151处,以“ 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占全市“
堆”的三分二。在这广大的平原上,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个高大的“ 堆”呢?这应与
当时的地理环境和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古有黄河、济水、濮水、沮水在此地流经,并有大野泽、
菏泽、雷泽等水域。这一地域之所以形成一个个高大的 堆,除与当时多沼泽、土岗
古地貌有关外,也与当时汛期泽水横溢、黄河主流多次在这一地区泛滥有关。
自古以来,菏泽就是黄河危害最大的地区之一。据文献记载,济水河道在这一带
经常为黄河所夺。正如明代顾一柔《山居赘论》说:“大河之流……自孟津向东,由
北道以趋于海,则澶、滑其必出之道;由南道以趋于海,则曹、单其必经之地。……
要以北不出漳、卫,南不出长、淮,中间数千里,皆其纵横糜烂之区矣。”明李协亦
说:“观黄河者,须知孟津-天津-淮阳三角形,直可以三角洲视之。……则此三角洲
面积中,俱黄、淮诸流淤积而成也。其所以淤积如是之广者,迁徙之功也。”岑仲勉
先生考证:自河南孟津县以东,东北至黄河入海口划一条线,东南至淮、泗入海口划
一条线,自古黄河则在这一扇面形地带经常来回滚动,或北或南,菏泽都居要冲,直
到黄河固定今之河道,仍处在这一三角洲的中间地带。在古代,黄河无有堤防,多道
主流,漫无边际的滚动,尽管不至于象后来那样,黄河一旦决口,洪水汹涌澎湃,奔
腾无羁,人们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但在抵御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居民们必受其大害。
他们为了在这一土质疏松、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生存下来,不得不与洪水灾害
作斗争。一次洪水到来,人们被迫离开旧居,洪水退后,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在
旧址上重建新的家园。在一次次与汛期泽溢、黄河改道等洪水灾害搏斗中,逐步积累
了将居住面增高可以避免洪水侵袭的浅显道理。千百年来,逐次增高,渐渐形成了这
些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 堆遗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堆”。

二、 堆的内涵与性质
菏泽的 堆遗址,其土色一般都呈黑色或黑灰色。黑灰土层中包含着大量的陶片、
蚌器、骨器、动物骨骼及少量的石器等遗物。在每一个 堆上,一般都能采集到龙山
文化和商代的遗物,有的 堆甚至存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各个时代的遗物,
可见 堆延用时间较长。这些 堆上,还多发现有灰坑和房基等遗迹。灰坑有圆形、
椭圆形、袋形、不规则形等;据1969年山东省博物馆对菏泽市安邱 堆的发掘,曾在
 堆东部的探方中,发现了龙山时代的房基,有圆形的在下层,方形圆角的在中层,
方形的在上层。这既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时代早晚关系,又表明出它们之间的继承沿袭
关系。在该 堆的西北部断崖处,还发现有许多层居住面叠压在一起。每层居住面有
烧土面和黄沙层两部分组成, 厚约8厘米。烧土面系用草拌泥土抹在黄沙层上,经火
烧而成。 再者,1979年试掘莘冢集遗址时,曾发掘龙山文化灰坑7个,在下层还发现
了大汶口文化遗物。这种房基和灰坑在别的 堆上亦常有发现。由此可见,这类 堆
属于居住遗址。从经过考古发掘的 堆遗址,以及1976年试掘的12处 堆遗址来看,
情况大致相同,有的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开始堆积,也有的是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堆积,
且一般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时代。据文物调查资料统计,两个以上文化时代的
 堆遗址约占95%以上。 它经过有间断的长时期使用,文化层堆积逐次增高,形成了
一个个高大的 堆居住遗址。这是菏泽 堆的主要特点。另外,在 堆居住遗址之上,
较多的发现了汉代墓葬,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151处 堆遗址上,就有近146
处 堆遗址暴露两汉墓葬。它清楚地表明,在两汉时期 堆居住遗址已经成为理想的
埋葬地。
自南北朝时期, 堆之上又始建寺庙。如1980年,在鄄城县亿城寺遗址曾发现了
3块北齐造像碑。不久,又在据亿城寺遗址约25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北魏造像碑。
逮至明、清时期, 堆之上建有寺庙者,更是普遍现象。不少 堆竟因建有某某寺庙
的名称来命名,如开发区的安邱 堆因其上建有安邱寺而得名,巨野的玉皇庙 堆遗
址之上建有玉皇庙而得名。由此可以推论,自南北朝时期起,佛教已在菏泽地域广泛
传播, 堆遗址已作为寺、庙的建筑基址,及至明、清,更为普遍。

三、结语
综上所述,菏泽的一个个高出地表几米的 堆,绝大多数是古代村落遗址,且多
分布在中部地带,南、北边境较少发现。这类村落遗址的形成与分布,与黄河、济水
等河流的决溢、淤积,以及地势低洼、湖泽遍布的地理环境和古代地貌有关。菏泽 
堆遗址的堆积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时代,鼎盛于龙山文化时期和商代,此后逐
渐废弃。
菏泽的 堆居住遗址,在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和山东省的其他地市,亦有发
现。如在江苏称为墩、岗;河南谓之丘、岗、;河北称之为台;山东省的枣庄一带
称其为台子、城子、埠子、古堆等。尽管各地的 堆遗址名称各异,但就其性质和特
征而言,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菏泽的 堆居住遗址绝大部分都包括两个历史时期
以上的文化堆积,层层叠压,连续不断,时间之长,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神则灵。”菏泽市的“ 堆”,是
先民留给我们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 堆居
住遗址既不能再生,也不能再造,历经沧桑,保存至今。它是菏泽人民的骄傲,也是
菏泽人民的一部历史教科书,它不仅展示着菏泽发展的历史,也展现了菏泽人们不屈
不挠、抵御自然灾害的斗争史。
(作者单位:菏泽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