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刻石悬案--读王金城《秦始皇帝刻石考释》(刘铭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47&run=13

王金城先生著《秦始皇帝刻石考释》一书近日出版了,对此,我很感兴趣,这主
要是因为书中考释的秦始皇刻石中有当时的芝罘。
秦始皇统一中国登上皇位后,自公元前219年起至公元前210年,在十年间曾四次
外出巡游,先后在峄山、泰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等地刻辞、立石,以颂秦德、
彰皇帝名,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刻石。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继位,又在始皇刻
石后面加刻二世诏书和从臣姓名,内容均为赞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由于年代久远,
这些刻石大都湮灭或下落不明。
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 曾三次登临芝罘岛,并立石刻辞。最后一次在公元前210
年,“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由于秦始皇的多次登临,又演绎出射杀巨鱼的
豪迈壮举,从而使古老的芝罘声名远播。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对秦始皇这段历
史遗迹做了艺术化的描述,诗中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尚采不死药,茫
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鬣蔽青天,何由
睹蓬莱。”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秦始皇登芝罘所立之刻石,不知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失踪,
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千古悬案。
有关芝罘刻石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宋代学者欧阳修,他在《集古录》中说“右
秦篆遗文(指芝罘刻石)才二十一字”。同时代赵明诚在他的《金石录》中说“案《史
记》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山,凡刻两碑,今皆摩灭,独二世诏二十余字仅存”。
金城先生所著《秦始皇帝刻石考释》一书,其中对芝罘刻石的释疑提出独到见解,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刻石数量
司马迁在《史记》中辑录了秦始皇登芝罘两块刻石的内容,因此后人据此皆沿袭
芝罘刻石的数量为两块的说法。而金城先生在此书中详细分析了司马迁的记述原文,
认为芝罘刻石应为三块,其中“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登之罘”刻石一块,“二十
九年(公元前218年) 登之罘”刻石两块。三块刻石的名称应为《之罘台刻石》、《东
观刻石》和《西观刻石》。
二是刻石亡佚原因
此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石(指芝罘刻石)堕海已久”。而金城先生分析推
断,刻石当时地处芝罘岛“迁乔谷,与身后海拔近三百米的老爷山并非一峰,要将刻
石搬运堕海,如此擎天动地之举,州官不问、方志不记?”因此,石刻堕海一说不可
信。继而金城先生认为,刻石亡佚的原因不外乎三:或该石自行败落坍塌;或滚落迁
乔谷底,被积土湮埋;或人为毁坏。
三是刻石亡佚时间
地方志书皆云“明亡石(指芝罘刻石)”。而金城先生认为“亡佚时限最迟应在北
宋初年或宋之前。”
长期以来,围绕芝罘刻石问题众说纷纭,说者各执一词,至今没有确切答案。近
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此亦十分关注,曾发出“之罘一山,遥遥在目,刻刻在心”
的感慨,他之所感所慨全系于芝罘刻石。而今我市文化工作者王金城先生自1981年从
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出于对古文化的钟情,倾注半生精力,寻访始皇遗踪,考证始皇
刻石,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秦始皇曾经留下的诸多刻石,如“峄山刻石”、“泰山刻
石”、“之罘刻石”、“琅邪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一一做了详尽
的考察论证,他的调研成果得到北京大学有关专家的首肯。《秦始皇帝刻石考释》一
书的出版,在我市史学、方志界是一个喜讯,将有助于我市地方史料的开发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烟台市史志办公室,此文曾发表于《烟台晚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