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品格谈(王锡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46&run=13

2002年,为了纪念桑梓先贤,烟台市着手编纂《王懿荣志》。笔者在搜集资料时,
了解到王懿荣生活中一些光彩照人的细节,展现了其品格之一面,现整理出来与读者
共享。
追求完美。王懿荣是一个对收藏极为热心的人士,凡是他的收藏,都是通过反复
比较,力求最好。他收藏的《乙瑛碑》拓片,今人王壮弘认为:“王懿荣旧藏明中叶
拓本,此本拓印最精,所见乙瑛拓本此为最佳。”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乙瑛碑》即是
依照此本刊行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曹全碑》原拓本也经过王懿荣收藏,王壮弘评
价为:“王莲生旧藏,张祖翼题首,明拓未断本,拓极精到。”据《增补校碑随笔》
记载,他收藏的宋拓本就有《九成宫》《皇甫碑》《圣教序》《岳麓寺碑》《智永智
永千字文》《道因碑》六种,其中《圣教序》一本尤为珍贵。宋拓本来就十分少见,
收藏这么多,是极为难得的,它除了说明王氏对祖国传统文化十分热爱以外,也说明
了他不畏艰辛、倾己之才、追求完美的品性。王懿荣收藏的大量泉货中有“卢氏金涅
布”是海内孤品。
他的书法更是晚清实力派的代表,时“翁同和、王懿荣、何绍基、戴彬元”为书
法四家,他为光绪皇帝书写的《起居言行箴言》大幅,至今还悬挂在故宫养心殿里。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国学泰斗启功到福山王懿荣纪念馆参观时,见到他书写的关
于西藏问题的奏折,因内容较多、字迹工整,竟不相信是手写件。
王懿荣追求完美的个性,与他的勤奋分不开。身为国子监祭酒,又是南书房行走,
后又两次组织团练,可谓公务缠身,但他又是一个有着自己见解的人,追求完美的个
性需要他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提携后人。张之洞曾言王懿荣“楷模俱千春”,意为后人典范。王氏曾署理国子
监,爱才之心很强烈。从今天掌握的材料,经他亲自推荐的人才,不在少数,根据相
关记载,他与张之洞的通信达百余封。《王懿荣集》收有六封,在这六封信中,就有
三封是举荐人才的。如在推荐蓬莱慕昌濂时,先是介绍了他的特长,继而写到:“叩
乞一见,可留则留,材堪造就,不至沦入魔道。如不能留,即乞速为谋之鄂属,使其
得有枝栖,弟可藉此补道。”在另一封举荐施琅后人的信中写到:“江苏即用知县施
大令沛霖,字润斋,靖海将军施襄壮公琅之裔孙,……其人家贫劬学,践履笃实,精
明内蕴,案例熟悉,为牧令中杰出之才。”并联系时局叹到:“方今敌胆目张,严疆
割弃,安得如施襄壮父子两造台湾,为国建不刊之功勋?”。随后举荐:“则其 (施
琅--作者注) 子孙之在今日,尤当事者所宜加意护持,或得世济其美,未可量也。此
函为荐材而发,故不惮破例冒渎。”在举荐王渔洋后人的信中则写到:“新城族弟亿
年,字曼卿,……此渔洋尚书七世嫡孙,年少有才。……想公雅人,适遇其子,当于
冗闲之中,稍垂青眼,一赐护持,不致使其漂泊流离于东西南北之间也。”“倘不急
为枝,游骑无归,弟亦不得辞其责矣”。可见他对于人才十分爱惜。在晚清时代,他
把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和保护,甚至对于自己没有助人成功而感到叹息自责,痛
惜人才浪费的现象,是十分可贵的。
诙谐幽默。王懿荣是京城圈有名的学问家,言语自然不同他人。在给李子丹的信
中他写到:“昨乞赐诗,谨开单呈上。此举不翅济贫,以多为贵。”落款为“懿荣顿
首。(改日九顿至地,以流血为度。)”言语之间,欢喜之情溢于字面,读后令人哂然。
在给王松溪的信中则写:“今日在家做么生?弟过一生日,计费十三四金,不如得一
钞本《韵补》也。又牵连香涛(张之洞--作者注)花去四五十千,不如得一方汉铜印也。
宝三来则见之,彭芍庭来则不见也。潘先生(潘祖荫--作者注)忽然怒陈子振,又怒众
人之去书。若说不甘我事,我也顾不得管也。一心只替老婆难受,以病甚也。松兄大
人看这半纸闲话。弟荣顿首,赤足书。”王氏作为文官中的收藏家,并自称“十六年
穷京官,八百金大债主”,此信让人看到了他甚为可爱的一面。在给王松溪的另一封
信中更加有趣:“老骡昨夜倒卧三时之久,五更时复苏。难矣此骡,在此间疲累十六
年矣! 燕鹤今日果行否?骡将上天,不能策以送之也。”尽管是拒绝,言语间却又极
尽诙谐幽默。 其他如“川信不来,结念实多。一人闷坐,急得手搓"则不一一列举。
身为清廷官员,公务繁杂,若没有一个轻盈的心态,是断不能写出此种话语的。
仁义豪爽。在封建宗法制度中,男子无后有过继的习俗。王懿荣兄弟三人,大弟
王懿霖入国子监读书,不幸病役于北京,年仅十七岁。弥留之际,王懿荣安慰他说,
后必为之立嗣。次子崇烈出生后,出继王懿霖为嗣。王氏有一个要好的从弟叫王鸿发,
是大伯父长安公王伯润的儿子,原家贫,后在军中作亲兵,随至新疆,屡立战功,递
升为记名总兵,署理四川川北镇。甲午战争爆发时,他获得济里杭阿吧图鲁称号,擢
升记名提督,率陕西永兴军勤王入卫,派守榆关,因无子,请求王懿荣出继一子为嗣,
王氏极力支持:“吾弟身莅戎行,位至专阃,但能无负君恩,无违祖训,将来诸子之
中,任弟自择。”后将王崇焕出继为嗣。王氏有三个儿子:崇燕、崇烈、崇焕,崇燕
26岁病逝,崇烈、崇焕相继出嗣,名义上他一个儿子也没有了。这还不算,王来庶是
大伯父伯润公长孙,年轻时从祖父在陕西阵亡。考虑到王来庶是为国而亡,又是长房
长孙,当时的习俗大宗不能无后,他把王崇烈子福尧出继为王来庶为子,其字曰大宗,
福尧夭亡后,又将王崇烈所生福过继给他。宗法制度过继习俗是非我们暂且不论,
王懿荣是一个爱国者,同时他对于对国家有贡献的亲属是很看重的,先人后己,这种
仁义豪爽的性格十分明显。
(作者单位:烟台市史志办公室,此文曾发表于《齐鲁文史》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