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四川纪行并发现汉画像砖(刘铭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44&run=13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 字正儒,号廉生、莲生,山东福山(今属
烟台市) 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署国子监祭酒,光绪二
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投井殉国。他是清代著名爱国志士、金石学家,
曾以首先发现甲骨文而被尊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作为一代金石名家,在其56年生涯中,为探索、研究、考察、收藏我国优
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涉猎的范围有碑刻、造像、青铜器、玺印、
货泉、瓦当、书画、古版书籍等,遇有精品,“无不珍藏而秘玩之,钩稽年代,补证
经史,搜先达所未闻,通先贤所未解,爬罗剔抉,每多创见。至于购求古物,故未尝
一日有巨资,处极困之时,则典衣以求之。”(《王文敏公年谱》,1999年3月齐鲁书
社《王懿荣集》486页)。
光绪七年(1881年),王懿荣去四川省亲。其父王祖源时任成都知府,而此时王懿
荣刚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按例在就职前可请假省亲。借此机会,王懿荣多方
搜求古物,结交社会贤达,收获颇丰。

其一,沿途寻访,鉴藏古董
省亲路线自烟台始,越山东、进北京、走河北、入山西、途河南、经陕西、至四
川。来回行程数千里,接触了诸多商贾、文物。这些文物,有的补其所缺,有的证其
史实,有的长其见识。鉴藏之余,多有感慨。王懿荣曾将此行记录为《天壤阁杂记》。
综其所述,王懿荣四川之行,鉴藏的古物主要品类有:
钱币丰富了其原有收藏。《天壤阁杂记》载,“有一老幕,周姓,自东而陕而川,
亡去数十年矣。好聚古泉,身后萧条,同乡唐真牧为余作缘,以重值得其家古泉。钱
有太平百钱,字最奇,濮瓜农同年有此一品,曾傲我,今乃压之”。又,“廖估自陕
贩得一东周钱,为诸家藏东周钱之冠,余以厚值得之”。王懿荣赴四川前,其收藏钱
币“十布”中缺“序”布,而“此次过陕,从孙估手中得‘序’布,十布全,至此蓄
志二十年,虽有极精、极漫者,然皆真品也”。
玺印在烟台得汉官、私印各一枚,私印佳。凡四界,只有三字,甚罕见,用钱一
千余。在四川得周玺一枚,有象形花纹,又得官印三枚,尚新奇。在陕西得封泥载国
大行印文一枚,可补“汉志及各家收藏之缺”,又得“执法护共印”五字印一枚,皆
旧谱所无。
古版书在蓬莱得宋赣州本大字《文选》六臣注残本七十页、明刻《苏文忠公全集》。
在城隍庙,得明初印本《元史》残本,得元椠《古今韵会》,得残本《北史》,得宋
南雍大字印本《魏书》、《北齐书》、《北周书》等,至此,加上王懿荣已有旧椠本
《隋书》、《晋书》、《汉书》等史书,已“慨然有集旧本全史之志。惟总须编查装
潢,不知何日得闲钱为之也。”
杂项在烟台得明拓《孔宙碑》一本。在寿光,所得古陶、泉范、砖石不悉数。在
陕西得“开皇铜碑”一座,得石造像两尊、墓字瓦一枚。又得彝器一枚、方鼎一枚、
小鼎一枚、觚器一枚,尤得宝剑一把,赞此剑为“天下第一”,剑身“刻鸟形阳文篆,
如花如字,字下又有花,锋如新”。又得马氏殿瓦当一枚。在成都,得有字石造像三
尊:一为元嘉造像、一为开皇造像、一为无纪元造像。
此次四川之行,王懿荣收获颇丰,深感“天下之地,青齐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
皆‘古董坑’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东坡说‘岐山风物惭’,此语乃皮相耳,东坡
未解好古也。然安得腰缠十万哉?若有之,决不上扬州。”王懿荣痴迷金石鉴藏,由
此可见一斑。

其二,交结贤达,留下佳话
成都新繁县龙藏寺住持和尚含澈(字雪堂),是清末巴蜀一带高僧,一生广交名士,
“凡朋辈论文遗墨,咸为布刊勒石,以广其传,寺中碑刻不下百通。著有《潜西精舍
诗文稿》《绿天兰若诗文稿》《蜀游记》《钵囊游草》等。”(《四川省志·人物志》,
200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762页)而王懿荣当时在金石考古界已颇有名气,“今时谈金石
者,首推潍县陈学士介祺(陈介祺),次者吾家少保公张香涛制军之洞(张之洞),若吴
丈清卿(吴大澄)、王君廉生(王懿荣)两家每广收博采。”(康笏《天壤阁杂记·序》),
再加上又是新科进士,才怀八斗,踌躇满志,从而深得雪堂和尚器重。王懿荣到四川
后,即与含澈和尚结为忘年交,雪堂和尚破例请王懿荣住在龙藏寺,以方便切磋。龙
藏寺开山祖师大朗和尚在清代顺治年间曾持钵劝募,治水于都江下游,分流灌溉数十
万亩农田,造福于温江、双流、新津三邑人民,多年来在成都一带传为佳话。及至光
绪朝,四川总督丁宝桢上疏,为大朗和尚请赐封号,得以恩准,拟勒碑于龙藏寺,以
为纪念。恰逢王懿荣来蜀,雪堂即请王懿荣书写此碑,视为荣耀。王懿荣在龙藏寺题
《访古赠雪堂和尚诗》一首:“铁轮款铸绍熙字,壁柱工题成化年,平地竹高三四丈,
却疑身在万山颠。”(冯修齐著《龙藏古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32页)
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雪堂邀王懿荣、邓质、柯凤孙到新繁东湖赏梅。王懿荣
即席作诗曰:“蜀国东湖竟眼前,我来正及早春天。诗僧合作林间主,佳客能参句里
禅。野饭味兼蔬笋下,新晴暖起涧溪边。寒山拾得终成佛,管领梅花十万年。” (冯
修齐著《龙藏古寺》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31页) 雪堂和尚作诗唱和:
“文藻回翔玉陛前,朗吟飞下大罗天。莱衣五彩瞻西蜀,蒲榻三更话北禅。既许银钩
留石上,又劳金马驻江边。东林莲社东坡带,佳话从人说万年。”
同年8月, 王懿荣从成都返北京,雪堂与邓质为他送行。当夜宿新都宝光寺,翌
晨出城访东汉兖州刺史王稚子石阙,再送到弥牟镇揖别。几天后,王懿荣作《罗江道
上寄怀雪堂和尚、文甫(邓质)同年》诗:“宝光寺内离筵晚,稚子碑前客意闲。今日
忆君在何处,斜风细雨鹿头关。” (冯修齐著《龙藏古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月版第232页)
到北京后,王懿荣念念不忘雪堂和尚,1884年又作《病中寄雪堂和尚》诗:“匆
匆一别两经年,坐对高秋意惘然。稚子碑前牵客日,鹿头关上寄书天。近从病里常生
悟,自悔后来不解禅。今古诗风真在蜀,雪堂旧字属坡仙。”(吕伟达编《王懿荣集》
齐鲁书社1999年3月版第110页) 并特制“雪堂老衲”铜印一枚,专程请人从北京送给
雪堂和尚。雪堂作诗致谢:“老衲僭蒙铜范铸,浮名差似水沤波。情知琼玖无从报,
三向京华敬祝多。”为纪念雪堂、邓质与王懿荣的友谊,邓质请尹彭寿(竹年)绘《新
都读碑图》一帧。图成,雪堂将此图增加题记并刻石嵌立于王稚子墓前。图中,王懿
荣(居中)、雪堂(居右)、邓质(居左)站立在汉碑前观赏,周围刻树木山水、田畴,上
方及左右刻王懿荣、尹彭寿、顾复初、冯廉、张瑞珍、邓质和雪堂等七人题记。王稚
子阙是东汉循吏王涣的墓阙,是中国著名八大汉阙之一。自宋至清许多著名学者对王
稚子阙有所考据论述,现有遗址。如今,王懿荣、邓质、雪堂三人读碑图已做为珍贵
史料为文管部门保存。

三、慧眼识珠,发现汉砖
汉代画像石、砖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是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
珠。汉代画像石、砖通常刻画在汉代碑石、墓阙、祠堂、摩崖、墓壁砖石和石棺上。
汉代画像砖、石题材主要是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渔猎、制盐、酿酒、
建筑、民俗、用具、武器、服饰等,是我们目睹古代社会生活的实物资料,是研究我
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风俗人情的重要史料。专家认为,我国发现和
研究汉代画像砖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即清代以前的“初生期”、清代至二十
世纪四十年代的“成长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期”以及目前的“成熟
期”。而王懿荣这次四川之行,除鉴藏古物收获颇丰外,发现并收藏汉画像砖则是他
此行更为重要的收获。
民国四川《新繁县志·金石》卷31《二十四字汉砖》记载:“吾繁出土之吉语砖,
文曰,‘富贵昌,宜宫堂;意气扬,宜弟兄;长相思,勿相忘;爵禄尊,寿万年。’
共二十四字,分四行,行六字,顺行有栏,横行每三字亦有栏。惟‘长相思,勿相忘’
两句每句字各有围。全皆阳文,篆法方整。初为东郊耕者皆犁田所得,不止一品。厥
范皆同出甫数年,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游繁见之,诧为异宝,因揣数品以去,此砖遂传
海内。顾其出土年岁,谈者无能详也。余藏文敏公在蜀时,为吾邑邓文甫孝廉质隶书
小联,下款钤有一印,文曰,‘光绪辛巳清明日,过寿光谒仓颉墓,取茎草一茎’共
十九字,知文敏辛巳尚未入蜀,余文又见文甫书繁绘‘园书名’三字,封面下钤一印,
文曰‘宜弟兄’,署年光绪戊子,印文即取砖文篆法。可见此砖出土必在戊子以前或
即辛巳前后也。王、邓两公不但文字交深,抑宜为此砖出世后第一知己矣。”汉代画
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山东、陕西等地,在《新繁县志》此段文字记载之前,未见有
更早的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王懿荣应为近代发现汉代画像砖之第一人。当时出土的
汉画像砖上以有文字者为贵,无字画像砖则不为所重,这次四川之行,王懿荣发现了
许多古墓,清理出汉画像砖,遂“诧为异宝”,并“揣数品以去,此砖遂传海内”,
可见王懿荣在金石研究上独具慧眼的鉴宝能力。
汉画像砖的收集、研究、著录工作,始于清代末年王懿荣,到民国初年逐渐增多。
鲁迅先生生前虽收集了一些汉画像砖、石拓片并准备出版汉画选集,但因经济困难而
未能实现。 抗日战争时期, 文化名人郭沫若在重庆清理汉墓,因战乱而被迫停止。
1940年,郭沫若收集了“汉代延光四年纪年铭文富贵砖”,他在拓片上题写诗文赠送
友人,促进了汉代画像砖石的收藏和研究。郭沫若《题富贵砖诗》云:“汉时此冢属
官家,知是英雄抑绾娃。宝剑已残琴已断,空留坚甓向谁夸”、“富贵如可求,尼叟
愿执鞭。今吾从所好,乃得汉时砖。上有富贵字,古意何娟娟。文采朴以殊,委婉似
流泉。相见廑斯须,逖矣二千年。贞寿逾金石,清风拂微弦。皓月东窥窗,拓书人未
眠。嘉陵江上路,蔼蔼坚苍烟。”郭沫若诗高度评价了“富贵砖”的艺术价值和朴实
文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汉代画像砖出土日多,得到
文物考古、美术界的重视,但系统地整理研究工作,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
的。据统计,目前全国收集四川汉代画像砖有三百多种、铭文砖有一百多种。
(作者单位: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