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恢复阳都县称谓考论(刘存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25&run=13

一、故阳都县治考
故阳都县是在古阳国的基础上设立的,即先有古阳国后有阳都县。
古“阳”国见于文献记载的资料较少。在甲骨卜辞中,约有20条与“阳”地相关,
其中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类》载殷王与“阳伯”的交往。甲骨文中称方国之首脑往
往为“侯”或“伯”。《春秋大事表异》云:“案阳国地域在今山东沂水县南……”
《春秋》闵公“二年春正月,齐人迁阳。”杨伯竣注“阳,国名。据顾东高《大事年
表》,阳,姬姓。……《周金文存》有鼎铭曰‘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若此‘叔
姬’为‘阳伯’之女,则阳为姬姓。阳都故城在山东省沂水县西南。此盖齐人逼徙其
民而取其地也”。按其甲骨卜辞中称“阳伯”,其时代为商朝晚期,而杨伯竣先生所
引“叔姬作阳伯旅鼎”,时代为西周中期,期间虽相距几百年,但称谓却相同,由此
可资证甲骨卜辞中之“阳”,应即“叔姬作阳伯旅鼎”中之“阳”,亦即《春秋》闵
公二年杨伯峻先生所注之“阳”,亦即古阳国之“阳”。阳都故城遗址出土了一方刻
有“阳”字的古砖,也证明了此地就是古阳国的所在地。由此可知,古阳国的历史,
最晚在商代中晚期就已经立国,历经西周、春秋,至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 被齐国
吞并,存在近千年。
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称:“莒有五阳之地”,注曰“谓城阳、南武阳、
开阳、阳都、安阳并近莒”。这在传统文献中见称“阳都”之名的较早记载。但是按
检先秦典籍与考古所见甲骨、金文资料,其地名皆单称曰“阳”,并未缀加“都”字,
由此可推证,“阳都”之名应出现于战国末年或更晚些。阳都之名始于何时,史籍中
虽未见明确记载。但对于城邑的命名标准,《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凡邑有宗
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春秋灭国,胜者多在所取之地设置城
邑,这样阳国就变为齐国的地方城邑。阳国被齐国吞并后,阳作为“国”是不存了,
但曾作为阳国的国都这个城邑还是存在的,作为有宗庙先君之主的国都降为城邑是顺
理成章的。据此可知,阳都之名,从齐人迁阳(公元前660年) 至秦设立阳都县,作为
城邑的阳都存在了440年。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阳
都县隶属琅琊郡。赵文俊《山东沂南阳都故城出土秦代铜鼎》 (《文物》1998年第12
期) ,身上部右侧近銎处有铭文12字。经李学勤先生释读为:“‘廿四年莒(阳)丞
寺,库齐,佐平,’廿四年即秦始皇二十四年,‘即阳’”。阳都故城出土的文
物多属汉代,秦代文物在此出土尚属首次。特别是带有铭文的铜器更属罕见。据《睡
虎地秦墓竹筒》所载:秦有“县丞”之职,由阳都故城出土的铜斧铭文可证,秦始皇
实行郡县制后,阳都县曾署县丞一职。
刘邦建立汉朝后, 封将军丁复为阳都侯, 食邑七千八百户。 《沂州府志》载:
“高帝六年冬十二月,封丁复为阳都侯……,侯七千八百户,……阳都县属城阳国。”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 后城阳郡改为城阳国。《山东通志》云:“阳都侯张彭祖
……侯七千六百户,阳都县属城阳国。”《汉书地理志》载:“城阳国辖县四:莒、
阳都、东安、虑。”
东汉时期, 汉光武帝刘秀撤销城阳国, 将城阳国所辖各县并入琅琊国,后世称
“琅琊阳都”自此始。《水经注·沭水》载:“光武合城阳国为琅琊国,封皇子京为
琅琊王。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三年二月
“省并西京十三国……城阳属琅琊……。”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足以证明阳都县
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明帝刘庄东巡狩猎,不住琅琊国治所开阳而住阳都,让东平王刘
苍来阳都见驾。《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载:永平“十五年春二月,东巡狩。……
三月,徵东平王苍会阳都”。
三国鼎立时期,琅琊国改为琅琊郡,隶属曹魏,阳都县隶属琅琊郡。西晋时琅琊
郡改为琅琊国,阳都县隶属琅琊国。《晋书地理志》载:“琅琊国,秦置郡,辖县九,
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东安、蒙阴”。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自秦至晋均标有阳都县。
东晋政权建立后,偏居江南一隅,实力所控北方以下邳(今江苏省宿迁市)为戍屯
驻点。淮河以北地区相继为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少数民族拥兵割据,建国称帝,
相互征伐, 绵延200余年,阳都一带处于各敌对势力的缓冲区,都想夺取它,但都不
能长期占有它。曹嶷先是盘据齐地倾向于匈奴族刘聪建立的“汉”政权,后又接受羯
族后赵石勒政权的收买,被封为琅琊公、青州牧。公元322年,后赵石虎统步骑4万进
攻曹嶷,曹嶷不支,东莞、琅琊、东海诸县的官吏,纷纷投降后赵政权。这时,阳都
县就归顺在后赵石虎的统治之下。石虎死后,后赵政权内部混乱。汉族人冉闵乘机屠
杀羯族, 于公元350年夺取政权称帝,建国号“魏”。同时鲜卑族慕容俊也称帝,建
国号“前燕”。鲜卑贵族段龛乘冉闵灭后赵的混乱,拥兵盘据青州,自称“齐王”,
政治上倾向于东晋政权。 公元356年冬10月,慕容俊派大军东渡黄河进攻段龛,段龛
率军在济水以南抵抗,大败,退守广固(今山东青州),向东晋政权求援。但东晋援军
统帅荀羡畏惧慕容俊势力强大,停军下邳,不敢解救段龛之危。这时段龛所署的徐州
刺史王腾驻扎在阳都,叛降了慕容俊,荀羡仅派出一支轻骑部队奇袭阳都,斩杀王腾
后立即缩回下邳大营,段龛只得投降前燕政权。《十六国春秋》载:东晋“永和九年
(353年) 段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十二年,(晋)徐州刺史荀羡攻阳都,克之。”
此后, 各集团势力互相混战, 阳都县数易其主,都未有委署自己的官吏。直至公元
581年,扬坚建立隋王朝,置沂水县,阳都县地盘大部并入沂水县。
纵观历史, 阳都县作为县级政权,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琅琊郡阳都县,至
公元356年,段龛委署的徐州(时治所阳都)刺史王腾被杀,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576年。
古阳都县的县域范围,大体和今沂南县相似,只是东南部向东略有延伸,包括了
今莒县和莒南县的某些地方。大体说来,西部到今沂南县双堠镇的盆泉村,北部达今
沂水县姚家店子以南地区,南部沿葛沟,山南头北山,青驼镇和张庄镇分界的大亚口
为界。其东部大于今沂南县。应劭《风俗通义》载“根牟氏,出自东夷根夷小国,在
琅琊阳都县之牟乡。”《后汉书·郡国三》载:“阳都,故属城阳,有牟台。”顾祖
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莒州沂水县载:“牟乡,在县东南。”谭其骧《中国历
史地图集》标记根牟在今莒县的大店附近。上述记载说明,这里曾是古阳都县的东部
地区。

二、阳都沂南,深厚的文化积淀
沂南县恢复为阳都县治的重要依据是境内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资源
阳都县境夏属东夷,商始属阳国,有着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目前境内已发现古
文化遗址172处, 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6处,龙山文化遗址44处,夏文化遗址1处,商
周文化遗址31处,汉文化遗址90余处。
(1) 阳都故城遗址。遗址位于砖埠镇诸葛村。城基用宽大厚石砌成。汶河南岸有
一东西走向的城基,高出地面部分长1500余米,为故城东段城基。遗址周围零星发现
了汉墓、画像石及石器、陶器、铜镜、剑、戈、盔甲、汉币、汉碑和秦砖、汉瓦等遗
物。故城遗址东西和南北各约长800米,面积近7万平方米。其它有东柳沟遗址、葛沟
遗址等新石器和商周时期遗址百余处。
(2) 西司马古遗址。位于大庄镇西司马村,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东部为大汶口
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西部为大汶口文化集中区。出土遗物有加砂红陶三角形鼎足、
凿形鼎足、加砂红陶罐口沿、罐底等;灰褐陶三角形鼎足、锥形鼎足、加砂灰陶罐口
等。纹饰以印纹、划纹为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苗家庄史前文化遗址。遗址位于大庄镇苗家庄村东,从遗址挖掘出各种陶器
碎片、鬲腿、石斧、石铲、铜镜、陶器等物,有石板垒成的石墓室和砖墓室,其南端
挖出一古井,顶部为陶制的大圆圈砌成。出土文物经专家鉴定,最早的为新石器时代
遗物,其余为汉代遗物。遗址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 仲丘古城遗址。位于青驼镇青驼村西,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遗址中间偏北
有一砖砌墓室。墓室西面有两个石驼。城址中有绳纹瓦片、鬲腿、铜箭头、铜镜等遗
物。城址南部曾发现铁镣等刑具。
(二)古墓葬及石刻画像遗存
境内已发现古墓葬24处,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3处,县级23处。
其中北寨汉画像古墓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神墩古墓群、庙官庄古墓群、新
王沟古墓、傅王庄古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寨汉墓群,位于界湖镇北寨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作为词条被收
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名胜辞典》等书,有一幅画像被中学历史课本
采用作为插图。此墓为东汉所建,墓室四壁镶嵌画像石42块,画像面积44.2平方米,
画像气势恢宏、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了当时绘画和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境内石刻、画像相当丰富,有极高的研究开发价值。铜井镇三山沟凤凰石刻,是
西汉元凤年间的石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纪年刻石,其在汉画及书法界影响很
大。当代傅惜华先生所著《汉代画像全集》、包备伍著《齐鲁碑刻》、鲁迅纪念馆著
《鲁迅先生藏汉画像》等书籍将其收录。砖埠镇曹嵩墓出土的画像石具有相当高的研
究价值,画面长1.5米,宽1米,上雕三层楼:一楼是正在表演精彩的杂技艺术,二楼
是男女主人在观看杂技表演,三楼是一群仕女在看杂技,左边有通向二楼的楼梯,楼
梯上一群男女正在鱼贯而上。清末重修的辛集镇苗家曲信量桥有浮雕46块,上有八仙
过海、仙人指路、寿星赴会、南极仙翁、王祥卧鱼、郭巨埋子、李存孝打虎、麒麟祥
云、荷花仙子、龙虎相斗、二龙戏珠、白猿偷桃、犀牛望月、麒麟送子、耄耋富贵、
凤戏牡丹、文武学堂、松鹤延年、竹影孔雀、梅鹿迎春、坍狼望日、葡萄书架等造型
拙朴,神态自若,栩栩如生,据考证为唐宋时期所刻。现保存于砖埠镇诸葛亮纪念馆
内的四面画像碑, 为西汉末期遗物。碑高1.16米,宽0.5米,厚0.24米。背上部刻有
双鹤共衔联珠,中部为一伏虎,下部有两马前蹄并举,马上两人作戏耍状,右侧面分
刻两人,一人执戈,一人拥盾。左侧面双龙盘头向上相交。正面上部立一凤凰,中间
两雀衔佩相迎,下部一凤凰展翅欲飞。双堠镇上佛村西北部的云庆山上,有石刻造像
50尊, 在朝山上有佛像83尊,每尊高约0.3米,据考证为南北朝时期遗物。岸堤镇的
洪山上有一尊佛像, 佛像高约0.8米。从雕凿风格来看当为隋唐时期遗物。另外在青
驼镇西有两石辟邪, 各长1.7米,似狮类虎,昂首挺胸,造型古拙简朴,神采传情,
有汉之雄强豪放之气。近几年在砖埠镇和大庄镇相继发现和挖掘了西周墓和唐代墓。
这充分说明了古阳都地域是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地域。
(三)历史名人荟萃
阳都县域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人汇集的集中区域。
诸葛亮,琅琊阳都人,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自幼胸怀大志,
常以春秋时的政治家管仲、战国时的军事家乐毅自比。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
仍的乱世,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夺得了三分天下,创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主政期间,内修政治,外结孙权,北
拒曹操,稳定边陲,使蜀国大治。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诸葛亮是一位受到历代称
颂的智星、贤相,是运筹惟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家族是经学世
家,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以明经举荐为文学御史,仕至汉司隶校尉,并进加光禄大夫。
诸葛亮长兄诸葛瑾少游京师,善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为吴国大将军。
同宗诸葛诞显名于曹魏。父亲诸葛先为梁父尉,后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与京城
及各地豪强相善。其他族人如诸葛恢、诸葛恪、诸葛乔、诸葛瞻、诸葛靓等也都显名
于时。
距诸葛亮故里阳都故城4公里的常桑杭村, 是古琅琊临沂孝悌里,是唐代著名书
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和颜子后裔发祥地。三国魏黄初年间,复圣颜子的二十四代孙颜
盛,任徐州刺史时由曲阜迁居于此。此后颜氏家族兴旺发达,涌现出了众多历史名人。
如颜盛的曾孙颜含,少有操守,以孝闻名天下。生前封侯,死后谥曰“靖”,后人称
他为“靖侯”。颜延之,字延年,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谢灵运并为南朝宋
文坛领袖,史称“颜谢”。颜之推,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和学
问家。所著《颜氏家训》被称为家训之鼻祖。颜师古,唐代杰出的经学家、历史学家、
文献训诂学家。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清朝乾隆皇帝南巡途经临沂时(1751年),
为临沂五贤祠撰写碑文“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
诸葛是全人”。乾隆皇帝御碑碑文中所说“五贤”,境内就有三贤即诸葛亮、颜真卿、
颜杲卿。
(四)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阳都地域的人民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
息、疾恶如仇、刚正不阿、奉献社会的精神,也就是当代的沂蒙精神。早在1927年,
境内刘鸣銮、徐湘南、秦鸿钧、徐凤泰等共产党人就开始了职业革命活动。抗日战争
时期,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设在沂南县,沂南县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被称为
“小延安”。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八路军随营学校、抗大一分校均在沂南岸堤办学达
数年之久,培养了三千多名革命干部。1941年,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青驼
召开,选举成立了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各群团组织领导机
构。革命战争年代,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谭震林、粟裕、谷牧、迟浩田等无产阶
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 留下了光辉的业绩。为新中国的创建,沂南先后有17100
多人参军参战, 30余万人次支前,牺牲1万多人,其中革命烈士3360多人。境内分布
的众多革命遗址有:
(1) 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及大青山战斗遗址。(2)鲁中革命烈士陵园。(3)沂东烈
士陵园。(4) 铜井八角烈士公墓。(5)山东省战工会旧址,位于青驼镇。(6)山东省抗
日军政干部学校及抗大一分校旧址。(7) 九子峰战斗遗址。(8)留田突围遗址。(9)孟
良崮战役遗址。(10)省战时邮局纪念馆。

三、重启“阳都县”名称之论
沂南县境域大部隶属于原沂水县, 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沂南
岸堤一带, 境内抗日工作蓬勃兴起,党组织也得到了较大发展。1939年6月,日本侵
略军发动大扫荡,中共沂水县委在其境域南部建立沂南中心区委。10月,以沂南中心
区委为基础建立中共南沂蒙县委, 直属山东分局领导。12月4日,南沂蒙各界代表70
余人在岸堤召开大会, 选举产生了南沂蒙联防办事处。1940年3月,中共南沂蒙县委
改称中共沂南县委,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改称沂南行署。10月,中共沂南县委撤销,县
委工作由沂蒙区委直属工作科代管,行政上仍保留沂南行署。12月,中共沂南县委恢
复。 1941年12月,中共沂南县委、沂南行署撤销。1942年7月,中共沂南县委和沂南
行署同时恢复。抗日战争时期,今沂南县境内同时存在着沂南县、沂临县和沂东县。
1945年10月, 沂临县撤销,其辖区并入沂南县。1949年7月,沂东县撤销,其辖区大
部并入沂南县。 1958年11月,沂南县撤销,196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沂南县建
置至今。
综上所述,沂南县是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形势的需要所设置的新县,期间多次撤
并。从其建立之日起至现在也仅存在了65年时间,与阳都县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相差
511年。“沂南”之县名与“疑难”谐音,给外界在沂南县办事存在“疑难”的感觉。
“阳都”与“沂南”两个概念不仅在文化积淀方面差距太大,从字面上体会含意,也
存在很大差别。“阳”一是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二是指阳光,有温暖、明亮的意
思。“都”一是指大城市;二是指优美、漂亮;三是表示赞美的叹词。“阳都”则表
示优美、漂亮、温馨的城市。而“沂”单指沂河。省外的人大多不认识此字。“南”
单指方向,与“北”相对。所谓“沂南县”也就是位于沂水县南部的一个县。更重要
的是,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在新形势下打诸葛亮品牌,发展经济是当前头等大事,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为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打响诸葛亮品牌,充分利
用境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资源优势,努力把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速沂南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沂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向国家申报,将沂南县恢复“阳
都县”称谓,这是英明的举措,是国际大环境与县情的最佳结合,是完全必要的,是
非常及时的。
(作者单位:沂南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