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201&run=13

前言
《地方志资政文集》(以下简称资政文集)是以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重要文献和区
域研究、业务交流、读志用志等业务成果精心选编而成的。《资政文集》主要供各级
领导机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中专院校、地方史志工作部门人员参阅。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地方志是资政、教育、存史,实现区域文
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山东省已编纂各类地
方史志出版物6000多种。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对各级地情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
究。山东省各级地方史志机构已形成深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中心、
区域研究及课题咨询中心。实践证明,地方史志事业已经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宝贵经验和典型事例值得我们总结和推广。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的《山东省
地方史志工作条例》,为推动社会读志用志,开发利用地方史志文化资源,发挥地方
志成果的社会功能,促进经济建设,繁荣地方文化,按照《山东省地方史志系统‘三
个中心’建设方案》,自2004年始,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逐年汇集全省史志工作者
在区域研究、业务交流和资政成果方面的文章,编纂出版《地方志资政文集》。这部
《资政文集》(2005) 共收录了2005年国务院和省人大颁布的地方史志工作法规2件,
省委、 省政府领导有关地方史志工作讲话4篇, 区域研究和业务交流论文181篇。设
《文献》《区域研究》和《‘三个中心’建设》3个栏目,计80余万字。上、下两册。
文集所收的文章大部曾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编辑时作了精心筛选和技术加工,以求尽
可能呈献给读者更为精萃的业务成果。文集在组稿和编纂过程中,省内各市地方史志
办公室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仅表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
免,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编者
2006年12月

编辑人员名单
主编 刘秋增 张敬忠
副主编 翟世林 薛允锋 孙杰
编辑(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在水 王 芬 王耀生
王复生 朱 俐 许学梅
何 莹 杜 泉 李晓莉
周生茂 高 宏 唐家忠
郭 焱
美编 杨三军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2005年度《地方志资政文集》/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
版社,2007.2
ISBN978_7_80532_992_5
Ⅰ.2…Ⅱ.山…Ⅲ.地方志-编辑工作-文集
Ⅳ.K290_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021097号

责任编辑:薛静

2005年度地方志资政文集
出版发行: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印刷:山东鲁福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37
字数:767千字
印数:1-1000册
版次:2007年3月第1版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定价:78.00元(上、下册)

目录

文献
文件
地方志工作条例(3)
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8)
领导讲话
在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王敏(12)
在全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昭福(16)
在全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司安民(24)
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动力 依法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 刘秋增(26)

区域研究
地情调研
明清时期山东进士地域分布特点及与经济、区位和民风的关系 王耀生(37)
近现代山东政局特点及与中央政权关系变化规律的历史启示 王耀生 薛允锋
(42)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青岛建设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刍议 张子忠(48)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日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刘志荣(58)
菏泽市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王新春 张汉祥(73)
菏泽市林牧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讨 张汉祥 孙尧奎 王新春(80)
滨州企业投资战略有关问题浅析 范本龙(88)
做大做强沂蒙文化产业叫响沂蒙文化品牌 刘存祥(94)
深挖旅游资源发展菏泽旅游业 郑玉民(100)
独具特色的菏泽“四乡”文化 张汉祥 王治国(105)
试谈颜子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刘存祥(120)
谈开发利用滨州杜氏故居的可行性 侯玉杰(134)
运河文化与济宁商业街的发展 韦鲁(144)
沂南县恢复阳都县称谓考论 刘存祥(148)
发挥资源优势,重现“渠展之盐”胜景 郭忠瑞 薄海然(159)
浅谈利津铁门关的兴衰与恢复利用 明玉华(166)
浅谈任城饮食习俗 梁以建 郑志成 王国华(173)
运河之都的历史与现状 任广芹(182)
平度集市贸易发展考略 隋守廷 陶瑞法 陶希华(187)
对牡丹区劳务代理开展情况的调查 毕婉华 王波(195)
浅谈泗水泉林泉群资源的开发利用 王乐民 李莉(202)
挖掘野菜资源培育新型产业 臧先锋(207)
县级电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初探 王年刚(213)
文登市集贸市场建设调查 王年刚(222)
利津县建立新型农业组织的思考 周尚锋 胡海燕(232)
对牡丹区裘皮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 韩建新 祁祥(237)
对牡丹区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毕婉华 张效坤(243)
对牡丹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韩建新 李继秋(251)
泰山区改革发展情况概述 宫继平(258)
浅谈日照奎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林森(263)
南九水生态环境破坏调查及对策 李源(267)
资料考证
王懿荣四川纪行并发现汉画像砖 刘铭伟(272)
王懿荣奏折思想研究 王锡东(279)
王懿荣品格谈 王锡东(285)
芝罘刻石悬案 刘铭伟(289)
中国地名来历类说 邵明武(292)
菏泽“ 堆”解密 郅同林(303)
北京广渠门及东、西便门名称考 邵明武(307)
凤凰城考 赵修武(312)
隐晦河名考 邵明武(315)
汉之牟平城考 柳宗铎 解广海(320)
也谈安丘地名的由来 邵明武(323)
奇山所的设置和裁撤 吕福堂(326)
坦埠读音考 邵明武(328)
长岛名称考 梁科峰 孙玲艳(331)
巨野县金山避暑洞质疑 郑玉民(338)
“名从主人”质疑 邵明武(345)
黄巢籍贯考略 李雁(351)
诸葛亮名字解诂 邵明武(356)
试析东汉琅琊国迁都之谜 张同旭(362)
“文登学”的由来 王淑君 鞠志强(366)
从运河文化的交融看济宁戏剧曲艺的兴衰 任广芹(369)
莒地历代人口总述 张同旭(375)
先秦莒地婚姻习俗考略 赵建华 张同旭(383)
“莒州庙全”历史溯源 赵建华 张同旭(387)
刘墉祖籍与刘氏家族考 夏勇(392)
罗贯中籍贯考 姜广智(396)
宁戚与平度 徐明堂 陶瑞法 苏卫花(399)
闲话公沙穆 陶瑞法 刘敏松(403)
20世纪30年代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始末 张汉祥 孙尧奎(406)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谈判 孙尧奎 张汉祥(412)
菏泽城解放记 毕婉华(419)
“爆破大王”于化虎 吕福堂(424)
崂山“南茶北引”始末 辛兆山 龙涛(427)
读志用志
修志为用服务社会 殷鹰(430)
修志与用志 毕婉华(439)
地方志成果服务社会实例选 谢子玉(442)
《文登市志》资政浅谈 王淑君(448)
从福山看地方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 徐嘉涛(454)
推进读志用志构建长效机制 辛兆山 焦相鹏 臧先锋(458)
用志须贯穿于修志全过程 牟玲(464)
地方志与地域文化 宋娜(469)
对当代地方志社会功能定位的思考 杨哲一(472)
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 王迎华(477)
努力拓宽县级党史资政育人新途径 尹克诚 贾安东(481)
抓好“三个中心”建设为崂山发展服务 辛兆山(488)
服务资治存史育人 焦相鹏(496)
方志工作者在用志中所处的位置及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陈希周(501)
志书利用十法 徐俊杰(505)
编史修志资政社会 曹光阶 宋吉明(509)
存史是史志工作的基础功能 马献忠(514)
创新史志工作,促进地方发展 刘绍见(519)
浅议如何读志用志 汤志明(523)
修志的目的是服务社会 刘彦萍(527)
公众化是方志工作的必由之路 陈希周(532)
谱学研究利用与方志编纂 郭朝刚(538)
《周易》事理简议 赵修森(552)
谱谍简说 陈勇(563)

“三个中心”建设
综论
优化方志管理是确保第二轮修志工作新起点新水平的关键 刘秋增(569)
关于地方志工作立法的思考方向 张敬忠(585)
创新工作思路全方位推进史志工作 刘汉玲(590)
学习《条例》适应工作职能的转变 宋守松(597)
认真学习贯彻《条例》促进史志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王伯涛(601)
建立依法修志长效机制断想 薛允锋(608)
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发展史志文化产业 黄建华(613)
尽快形成健全完善的地方志评审模式 范本龙(623)
树立依法修志观念 协力续修阳信新志 冯研(628)
立足创新创优努力提升史志工作水平 董学君(632)
修志工作漫谈 高燕妮(636)
用实绩建史志工作长效机制 赵太行(641)
浅谈史志工作的办公自动化 王立新(650)
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统领志书 苏广智(654)
方志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刘献琛(657)
实现地方史志工作的新跨越 蔡金荣(661)
学习《条例》的几点体会 祝广信(665)
怎样应对修志工作向基层发展的新趋势 李德辉(669)
城阳修志硕果累累 张兆田(675)
从“三个中心”建设谈地方史志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胡广东(678)
方志文化的发展思考 马光俭(682)
深入贯彻《条例》规范地方史志文献的编纂出版 孟庆永(696)
应重视方志学理论的研究 陈希周(703)
贯彻落实《条例》取得显著成效 马宝祥(708)
试谈方志工作的宣传 陈希周(711)
地方志编纂
山东省第二轮修志编纂业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孙邦信(717)
首轮修志部分经验初步总结 王复兴(733)
《沾化冬枣志》读后 赵秀萍 王建国(751)
省志的质量标准体系 林秀玲(756)
新一轮修志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录 阎百川 邵鸿志(767)
关于志书设置基础部类的探讨 苗丰麟(772)
如何把握续志的记述深度 李迎春(784)
如何提高续修方志质量 徐嘉涛(790)
关于第二轮志书增强可读性问题的思考 张涛(801)
组织试写是提高续志编稿质量的有效途径 于雪(805)
志书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 马咏梅 李桂丽(812)
部门初稿形成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松亭(816)
简述修志中应重点注意的几方面 丁海燕(822)
浅析续修新县志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祝广信 韩振彬(827)
第二轮修志要做好“运作”这篇大文章 范本龙(832)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努力开创地方志续修工作新局面 刘美玉(839)
修志“三舛”之我见 徐嘉涛(844)
入志资料的优化 段祥泰(849)
浅谈图照在方志中的运用 郭能勇(863)
提高志鉴档案资料辨识能力之“六要” 初云峰(872)
地方史志人物传笔法探讨 梁科峰(875)
关于续修志书本籍和客籍人物的立传问题 张远辉(883)
对人物志编写研究的综述 张景孔(888)
试论“大事记”的编写方法 陈玉忠(903)
民族志编写研究综述 张景孔(919)
浅谈《市北区志》的资料征集渠道及操作方法 任宝华(929)
《平度市志》编修之我见 牟玲(935)
编写《烟台市志·人口篇》的体会 尚庆元 周德林(941)
从评议《牟平区志》(1978~2002)初稿看县市区志编纂应引起注意和商榷的问题
王锡东(946)
对《牟平区志》稿几点意见 徐嘉涛(952)
略谈续修《潍城区志》需解决的三个特殊问题 曲福刚(959)
《枣庄市志·民俗卷》的写作体会 王祥林(964)
评《成武县志》稿(1986~2005) 乔方辉(974)
读《成武县志》(1986~2005)稿 郑玉民(983)
关于续修《广饶县志》专记设置的几点思考 彭建新(991)
年鉴编纂
《山东年鉴》创刊20周年回顾 温书义(997)
办好《泰安年鉴》为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泰安服务 马辉(1005)
谈年鉴对科学发展观的鉴照作用 胡爱华(1014)
关于创办经济区年鉴的构想 赵丹峰(1021)
采编结合是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途径 张汉祥(1027)
谈年鉴的加工与创造 胡爱华(1031)
浅论地方年鉴与地方志的异同和相互渗透 苏广智(1035)
县级年鉴图片运用琐谈 高燕妮(1039)
浅议编辑责任与创造年鉴精品 高燕妮(1046)
地方综合年鉴人物类目琐谈 尚庆元 周德林(1052)
对地方综合年鉴流动性资料的思考 李迎春(1055)
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年鉴工作开拓创新 周美广(1059)
地方年鉴如何向社会公共服务转变 高长海(1064)
年鉴语体特点刍议 邱双超(1067)
编纂精品年鉴的几点思考 王娟(1077)
谈年鉴组稿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王娟(1081)
浅谈年鉴创新 张磊(1085)
努力提高年鉴质量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曹光阶 宋吉明(1091)
地情库建设
地情数据库和地情网站建设思考 张敬忠(1096)
谈方志资料的地情文献价值 王耀生(1100)
探索方志资料管理的新思路 郭焱(1107)
曲阜市情资料库建设体会 国伟(1111)
浅论史志档案管理现代化 任福恒 孙玲艳(1115)
浅论地情照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 李鹏(1118)
县级史志工作机构开展地情课题研究探讨 曲福刚(1122)
地方志队伍建设
浅议加强续志编纂队伍建设 高燕妮(1127)
关于加强史志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 亓远程(1133)
努力建设一支“学者型”史志工作队伍 于庆(1139)
浅谈老干部在史志编修中的优势 刘家国(1145)
从第二轮志书编修看主编的职责 宋桂俊(1148)
志就回首 柳宗铎(1154)
浅谈方志工作者的心理素养 陈希周(1158)
狠抓队伍建设为志书编修提供保证 李同武 冯晓理(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