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人物类目琐谈(尚庆元 周德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75&run=13

一、入鉴人物不能偏颇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地资料年刊,反映一地每年度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些都
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记述人物也就成为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年
鉴中大部设有“新闻人物”“获奖人物”“逝世人物”“人名录”等栏目,并对有代
表性的人物予以传记,充分反映了人的活动。但,有的年鉴对人物的载入有些轻忽。
其一,不设人物目类,有的虽然设了,而文不符题。主要记了党政群机构的设置
和主要负责人,这与设人物类目的目的有点相悖。
其二,忽视一般人物的记述。有的年鉴只记各级领导及名人名家,对本年度为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平民百姓、私人企业家不予记述。其原因可能是供
稿单位没提供,编辑也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信息不灵所导致。
其三,传记过简。对选择的先进模范代表人物,一般都写了传记。但写的太简,
只记简历和获得的荣誉,而不计突出事迹。有的对逝世人物也只是在简历后面用了几
句结论性语言或荣誉称号代之,谈不上思想发展,更谈不上具体贡献。这对传记人物
的实用性和教育作用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年鉴中设人物类目的目的。

二、适当拓宽入鉴人物的范围
地方综合年鉴的人物类目,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性适当拓宽入鉴人物范围,不能只
局限于几个方面,更不能只记领导干部。笔者认为凡是对本地做出过突出贡献和产生
过重大影响的人都应在收入之内。不仅有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英模先进和当年逝世
人物,也应有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平民百姓;有警
世作用的反面人物;即使外地来本地打工的或外国人,只要有功于人民都应入鉴。如
《上海年鉴》2001年卷,在人物类目中的“上海市荣誉市民、白玉兰奖获得者”栏目
中记了一名德国人,一名中国香港人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记了33名外国友人
获“白玉兰奖”的情况。
根据本年度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在人物类目中,可多设几个栏目,如新任领导简
介、新闻人物、英模人物、科学家、先进工作者、发明家、文明市民和逝世人物等等。
对其记述可采用多种体裁,传记、简介、名录、人物表等。在诸多人物中不分职位高
低,选择有代表性、有教育意义的人物给予传记。人物简介,要根据记述对象而定。
记新任领导干部以简历为主,记英模、科技人员应以事迹为主。人物表和名人录,不
仅要记其姓名、性别、嘉勉时间、授予何种荣誉,而且要记简要事迹。总之,对人物
记述,不论采取什么体裁,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人物传记要有可读性
年鉴人物类目的传记,要把人物写的既有根有据真实可靠,又生动活泼,有血有
肉,有感人之处,才能增强其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如果写得干巴巴的,那就有违于设
传记的初衷。
要把一个人物记的活灵活现,富有教育意义,编辑们要下大工夫。以《上海年鉴》
2001年卷为例,在“新闻人物”栏目中记述了一名主任护师吴景华的事迹,其中写到
他在当护士时“对工作,吴景华说:‘我爱我的病人,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病
人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用她的语言表现了他的思想境界,实际又是怎样的? 紧
接着记述了她的活动细节。”60年代初,为了救治山区的一名产妇'尿潴留',她和大
夫轮流用嘴吸出滞留在产妇体内的尿液,挽救了产妇的生命。1985年,……为了病人,
她刚生孩子20多天就给大面积烧伤病人献血400cc。 ”可说是栩栩如生,使人有亲见
之感。可有的传记,即使是逝世人物也写的枯燥、干瘪、沉闷,只见履历不见事迹,
只见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不见贡献,这就谈不上传记的可读性。
传记写的生动活泼,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的,要体现年鉴信息的真实性
和客观性。不能以情违理,以假乱真,过誉益美,更不能因人废言废事。其语言要简
洁明了,用词准确、精当,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更多的信息。使传记成为年鉴人物类
目的一大亮点。
(作者单位:烟台市史志办公室,此文曾发表于《志与鉴》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