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年鉴的加工与创造(胡爱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71&run=13

一、年鉴要走多渠道征集资料的路子
年鉴不能老是停留在靠固有渠道征集固有资料的老路子上,不能年复一年,一成
不变。提高年鉴资料质量,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创新年鉴资料征集渠道,走多
渠道资料征集的路子。年鉴编辑群体要做渠道开拓的创新者,新的路子和领域至少有
这样四点。一要在新兴行业和闪光的区位选定供稿人。如改制后的大企业、高新技术
产业、重点民营企业、新兴服务业、民办教育卫生单位、人才劳务输出输入系统等等。
原有的渠道已很难写及、写好、写够,而这些又恰是这一时期发展着的现实,甚至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和证明着这个时代。这就要在这些面和点上确定新的供稿人,定点定
向约稿。这里的关键在于编者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从史书质量价值的高要求出发,
去丰富和扩大征集渠道。二是要广揽媒体资料信息。存史不避二次资料。而媒体无疑
是现实最丰富的信息群。要从年度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量媒体信息中筛选和发
现有存史价值的东西。这既是一条捷径,同时需要编辑的慧眼,做好了可以大大弥补
传统的、固定的网络供稿内容的单薄与不足,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三是借助各级各类
组织的文件信息简报。它更多地反映官方的动态和意图,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靠性和权
威性。四是在现代化网络上搜集资料。随着信息社会、现代化传输手段的发展,年鉴
网上编发工具的普及,直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所需资料,是一条资料取舍的多快好省
之路。总之,通过多渠道采撷资料,把年鉴所需最大、最好、最广泛、最新颖、最丰
富、最有吸引力的资料拿到手,年鉴资料选择使用的余地就大了。

二、年鉴要摈弃“官味”、放下“官架”
年鉴是官书,不错,但官书是从其综合性、权威性上体现出来的。官书不是摆谱
“摆”出来的。遗憾的是,现在用心锻造官书形象的还不少,满足并以官书自居的不
少。表现为内容空洞、资料重复、领导迭出、官照充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以至
编委、编辑、撰稿人名单前排几大页,官员题词又作序,广告尽是大头像,“会”与
“官”构成大事记……如此等等。多哗众取宠之心,少实事求是之意。更甚者,举着
“官书”的招牌,叫着“面向市场”的幌子,一头钻进钱眼里,不择手段抓钱,还美
其名曰“生存需要”,快要把年鉴的一些好名声丢光了。任其发展,年鉴将不像年鉴,
年鉴事业将走入绝路。
必须克服“官气化”和“庸俗市场化”两个不良倾向,发展健康持久的年鉴事业。
治史自古以来都是很高尚的事业,为者需要德才识力并备。编者应当有对历史高度负
责的职业道德,不夸饰,不唯上;应当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
记载的主要内容;应当遵循质量第一、经世致用,不能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甚至把
出书当作“摇钱树”;应当精心编辑,借鉴古文中诸如“互见”、“回避”等笔法,
妥善处理要员政务多次重复问题;应当把握宣传彩页数量适度,少宣传个人和少数人,
精心制作,不能谁给钱就上。以上这些应当是基本要求,年鉴作为传世载道的史书,
作这样的要求是应该的。

三、年鉴要突出文化品位和人文色彩
年鉴包括志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一地之全书”。社会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怎么可能全呢?只是要尽可能全面。更重要的是看你记了什么,是否记最主要、最有
代表性、最能反映时代本质的那些东西,以此决定着年鉴的价值和份量。与历代的史
书巨著相比,不独年鉴,我们的史书文化品位和人文色彩明显淡薄。这是导致读物内
容肤浅,缺乏厚重感的主要原因。我们把经济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自有道理,但凡
事不能贴标签,史书还有其自身的编纂规律。史书不是有闻必录,其著述性决定它要
俯视并提炼现实,否则只能是杂乱无章。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拾到筐里都是
菜”,那注定是一个没有品位和色彩的“大杂烩”。
经济是“中心”,但经济是人的作为;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要坚持发展的目的论。
史书记述要有科学性,要突出文化品位和人文色彩。何以才能如此呢?起码应当把握
以下几点要旨。年鉴不是说明书,要减少专业系统结构、性能和过程的阐释;年鉴不
是功劳簿,容纳不了数不胜数的荣誉榜和奋斗史;年鉴不是统计库,将经济编为各级
上报数字的罗列;史书要以清醒、冷静、客观的态度记述发生的一切,努力按历史的
价值和读者的需要,去对芜杂的现实剪裁取舍,这是高素质编辑义不容辞的职责。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是承载历史的主人,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也应该
是历史记载的主体。 古代史书中的人文色彩一般都很浓,如《史记》130卷“货殖列
传”写经济,应该是人的经济活动,经济和发展最终表现为文化现象。经济成果运用
于社会和百姓,并且通过文化的发展普及广大的时候,人民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愉悦。
况且,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的,历史上的每次经济革命几乎都伴随文化复
兴。列宁说过,在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难建成社会主义的。现实中许多地方确实严重
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甚至为了“政绩”,脑子里只盘算数字指标。这种指标式
的“经济”有多少真实,有谁愿看,又有什么存史价值呢?如此,真正有历史责任感
的年鉴工作者,的确需要在年鉴资料的取舍、编辑的加工与创造上下一番苦功。
(作者单位:枣庄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