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办经济区年鉴的构想(赵丹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69&run=13

一、创办经济区年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国内看,经济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已打破
原有的行政区划,正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壮大,各领风骚。这些经济区,有的地处沿海,
有的位居东、中部,还有的分布于西、北部广大地区。其中较为著名者,有珠江三角
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等。就是在同一省份内,
亦形成了一些规模稍小的跨地市的经济区,如以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为主
体组成的胶东半岛经济区(亦称半岛城市群),就是一处颇具典型性的省内跨地市经济
区。这些经济区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是一
些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基本趋同的周边相邻地区,为发展当
地经济,而打破行政区划,协调行动,互利共赢,合力打造“经济航母”的产物。随
着时间的渐进、社会的发展,这些跨政区的经济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
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显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各个经济区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和世间其他新生
事物一样,它并非尽善尽美。例如有的区域内,机场、港口等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既
浪费了有限的资财,又使一些原本可以共用的基础设施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这些
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除了缺乏科学有序、协调行动的运作机制以外,各经济
区内的干部群众乃至不少领导干部,对本经济区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民俗、政
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情况,即跨越政区的大经济区总体区情知之甚少或若明若
暗,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要想在短时间使经济区内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
干部们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与把握本经济区的综合的宏观的地情,对不断变化的新情
况、新形势加以及时研究和应对,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必须借
助一个合适的综合信息载体,而被人们誉为“地情资料快餐”的综合年鉴,正是这一
地域文化信息载体的最佳形式。可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创办经济区年鉴,
已在客观上成为新世纪之初年鉴界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议题。

二、关于经济区年鉴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
创办各级各类年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经过多
年的努力与实践,我们已积累了一套年鉴编辑的成功经验。但对如何办好经济区年鉴
这一新的鉴类品种,我们却没有现成的完整经验可资借鉴。从经济区的构成特点和区
域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在进行经济区年鉴的总体设计时,是否可从宏观上注意把
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应把经济建设作为经济区年鉴的主体内容。我们现在所办的地方各级综合
性年鉴,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盟、自治州)、县(区)这些行政区划实
体为记述范围的,其内容涵盖了本政区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社会风俗、
基础设施与服务业、人物等各个方面,实际上是一年一卷的地方百科全书;而一些专
业(部门)年鉴,则是以某一特定的专业(行业、领域)为其记述内容的。博与专,分别
是上述两类年鉴的基本属性与特征。与上述两类年鉴相比,经济区年鉴具有较大的差
异。它既不可能像现行的综合年鉴那样去记述政区内方方面面的事情,如党政工团、
军事、政法等(因为经济区并不存在统一的党政军领导机关),亦不可能像一些专业年
鉴一样去集中记述某一特定的专业运作情况。从经济区的属性考虑,经济区年鉴应以
本区内的经济建设作为其记述的主体内容。由于它所记述的经济包含了第一、二、三
产业的诸多方面和领域,因此,与现行的一些专业年鉴相比,它相对具有“博”的一
面;而与各级综合年鉴相比,它又相对具有“专”的特性。所以,经济区年鉴的总体
设计,应以一、二、三产业作为其主体栏目。诸如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可择取与
经济建设相关连者,放入大事记中加以记述,无需再单设栏目。
第二,在记述取向上,经济区年鉴应侧重于“通”。所谓“通”,一是要从整体
上去记述某些特定事物。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内的太湖,淮海经济区内的大运河和陇
海铁路,环渤海湾经济区的渤海海域等,都要打破现有的省、市区划,从宏观上、整
体上去加以记述,以展示其在本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已有的和潜在的作用。二
是要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鸟瞰式的视角记述本经济区内的经济运行态势与走向,
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等。在记述中,既要浓墨重彩地记优势,也
要恰如其分地记劣势与不足。如因客观存在的区域间的不够合作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的问题,都应如实在年鉴中加以反映。以“通”的框架客观记述经济区的经济运行态
势,有利于各级领导从大局的利益出发,调整原有的思维角度,将对尽快拆除制约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门槛”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要本着鉴以致用原则,对经济区年鉴的栏目设置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是栏
目设置要精。除要设置前面讲到的第一、二、三产业主体栏目外,对与经济建设有关
的类项,如地理环境、居民、科技教育等,也要设置专栏加以记述。经济区年鉴应采
取大类立目,以设置10个以内的栏目为宜。二是栏目设置要注重实用。经济区是刚刚
兴起的新生事物,如何使区域经济既各具特色,又协调发展,这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
众必须认真思考且饯行探索的一个问题。作为区情工具书的经济区年鉴,有责任和义
务引导人们对这一问题开展有益的讨论与研究。为此,有必要在经济区年鉴中开辟一
个名为“区域经济调研论坛”的专栏,刊登或转载一批对区域经济建设有针对性、前
瞻性和实用性的专题研究文章与调查报告,相信这类文章和报告定会对区域经济的发
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与参考作用,必然会受到干部群众的关注和欢迎。

三、关于经济区年鉴运作的可行性
第一,关于经济区年鉴的运作主体。目前,各级综合年鉴绝大多数系由同级党委、
政府主办,由同级政府的史志办公室设年鉴处(科)或编辑部专司其职,就是说,有一
个稳定的、权威的官办主体。相比之下,经济区年鉴却不具备这些优势条件。既然区
域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那么,为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创办的经济区年鉴,则只
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构筑自己的运作平台。据了解,
时下,国内不少经济区已成立了相应的协作联谊组织,以笔者所处的淮海经济区为例:
淮海经济区包括山东省的临沂、 济宁、日照、泰安、莱芜、枣庄、菏泽7市,江苏省
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宿迁5市,安徽省的阜阳、淮北、蚌埠、宿州4市和河
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3市,共涉4个省的19个地级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
19市本着互利共赢的愿望,为创办大淮海经济区而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了固定的协作
机制,每年召开一次由各地市市长(专员)参加的经济发展协商会,协商会由各地市政
府轮流做东,对本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大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协商。进入本世纪后,这一
协作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如果创办淮海经济区年鉴的建议能够得到经济区市长协商联
席会的赞同,则可由该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如徐州、临沂等市政府的史志办公室牵头,
协同其他地市的史志办成立有关组织进行具体运作。
第二,关于经济区年鉴的组稿渠道。经济区年鉴的组稿渠道拟采取“两条腿走路”
的方式,即专家学者撰稿与各地市年鉴处(科)供稿相结合。对一些宏观性的数据与有
关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文章与调研报告等,可由牵头中心城市的社会科学院(所)、
高等院校协作供稿,面上的经济运作情况和特色经济的内容,可由各地市年鉴处(科)
提供。各市地年鉴编辑部均为经济区年鉴的团体编委,同时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为特邀
编委,编委会可于每年初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商定有关经济区年鉴编辑工作的重要事
宜。
第三,关于经济区年鉴的运作模式。既然市场经济孕育了经济区,那么,经济区
年鉴必然要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年鉴创办之始,可由经济区市长协商联席会商定,
由各地市政府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启动经费,以后的经费 (含人员工资、年鉴印刷费、
稿费等) ,均可通过刊登一定比例的宣传广告和发行费来保证正常的运转。据初步匡
算,只要年鉴能够贴紧经济区的发展,面向社会和广大读者,办出特色,办出实用价
值,成为人们的良师益友,其所需经费非但不成问题,而且还极有可能将这一“蛋糕”
做大做强,走出一条“以鉴养鉴”的成功路子,为地方综合年鉴与专业年鉴的改革提
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作者单位:临沂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