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年鉴》创刊20周年回顾(温书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66&run=13

一、编纂质量不断提高
《山东年鉴》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和编纂原则,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突出特色,精
益求精,其编纂出版质量不断提高。1994年10月,在全省首届优秀年鉴评比活动中,
《山东年鉴》获综合特等奖,并获得框架设计、条目编写、美术装帧三个特等奖和出
版发行一等奖; 1995年1月, 在中国年鉴研究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地方年鉴评奖中,
《山东年鉴》1994卷荣获中国地方年鉴奖二等奖和三个单项二等奖;2001年、2002年,
在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举办的第五、 六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山东年鉴》
2000卷、 2001卷被评为优秀;2003年3月,在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
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中,《山东年鉴》2002卷被评为优秀;2004年10月,在首届中国地
方志年鉴评比中,《山东年鉴》2003卷获综合一等奖,同年,《山东年鉴》2004卷荣
获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授予的中国年鉴奖,并获综合一等奖。由于《山东年鉴》连续
十几年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编纂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
同,被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估为优秀期刊。

二、组织建设逐步完善
《山东年鉴》由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最初只设有年鉴编辑部,并且
是用书号形式出版,1993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取得正式刊号,即以年刊形式存
在,这样更便于组稿、出版、发行等工作。从1992年起,《山东年鉴》由省政府主办、
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承办,并逐步完善年鉴的组织机构。一是由省地方史志编纂委
员会代行《山东年鉴》编辑委员会。《山东年鉴》从创刊时即由省地方史志编委会代
行年鉴编委会的职责,由分管副省长任编委会主任,省委、省政府副秘书长及省直有
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主任。1995年,省政府对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进行了调整,
由每届的省委书记任编委会名誉主任,退休的有关老领导任顾问,省长任主任,分管
副省长任第一副主任,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副秘书长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主
任或委员,同时,分管副省长担任《山东年鉴》主审,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任副
主审。经历了十多年,数易其领导,但编委会的格局始终没有变,历任领导都非常重
视支持年鉴工作,这是《山东年鉴》能够成功运作、持续发展的关键。二是实行代组
稿制度。在全省17市的史志办公室设立代组稿人,由市向各县(市、区)征集稿件,统
稿、汇总上报省年鉴,形成了省抓市、市带县的三级网络供稿体制。三是成立了《山
东年鉴》理事会,由省、市有关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组成。年鉴理事会的成立,丰富了
年鉴的内容,扩大了信息含量,增强了宣传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成立了山东省年鉴学会。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出
现了年鉴出版热,带动了山东省年鉴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协调、指导、规范全省年
鉴事业的发展, 1994年5月,山东省年鉴学会正式成立。目前,学会共有理事16 0多
人, 会员单位100多家,个人会员2000多人,成为全省最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之一。
省年鉴学会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已成功举行多次全省年鉴理论研讨会,
举办了四届全省优秀年鉴论文和六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年鉴
事业的健康发展。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市级综合年鉴17种,县级综合年鉴达6 0余
种,部门、专业、企业年鉴70余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出版各级各类年鉴15 0多
种,成为全国编纂出版年鉴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

三、创新实践不断探索
一是栏目设计的创新。《山东年鉴》1987年卷创刊时,设有22个栏目,主要是文
献、大事记、概况、政治、军事、法制、经济、工业、农业、交通邮电、建设环保、
财政金融、商业、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
活、人物和附录。根据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新情况,1991年卷对栏目
作了局部调整,新设了“外经外贸”和“市地县概况”两个栏目,同时将“文化”、
“文学艺术”两个栏目合并为“文化艺术”,1992年卷将“经济”栏目改为“经济管
理”。此后几年,在保持整个年鉴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栏目和分目一直是处于调
整完善的状态。1996年卷增设了“省情评说”、“乡镇企业”栏目;1998年卷增设了
“私有经济” 栏目;1999年卷将“私有经济”栏目改为“个体·私营经济”栏目;
2001年卷将“商业” 栏目改为“国内贸易”,将“外经外贸”栏目修改为“对外贸
易·经济合作” , 将“金融·证券”栏目改为“金融·保险·证券”;2002年卷将
“乡镇企业”栏目改为“中小企业”。2003年卷将“政治”栏目调整为“政党·政务”,
将“交通·邮电”栏目调整为“交通·邮政·通信”,将原“科学技术”与“社会科
学”栏目合并为“科学”栏目。栏目的调整变化,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
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基本精神。
二是编纂内容的创新。首先,采用灵活多样的编纂方法。从1995年卷开始,为了
扩大《山东年鉴》的社会影响及发行范围,在编纂方面,采用条目体和文章体相结合
的方式,以文章体为主,将主要行业和市地县概况改为综述性的文章体,即各部门、
各行业以其主要负责人的名义发表文章, 介绍所在部门、 本行业的发展概况;各市
(县)以市(县)长署名的形式,各有一篇文章,全面介绍本市(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概
况。同时,开辟了“业绩·人才·信息”栏目,宣传各地、各部门的政绩和业绩,年
鉴出版后,开展向各级领导人赠送年鉴活动。这一办法的试行,较好地扩大了《山东
年鉴》的社会影响,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次,对部分栏目进行规
范。为了做好组稿工作,加快年鉴出版周期,增强其系统性、对比性,发挥好年鉴的
功能,对年鉴的部分栏目进行“格式化”规范是很有必要的。《山东年鉴》从1995年
卷以来,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先是对“市地县概况”栏目进行了规范。由于当时各
地的撰稿人对概况的写法往往是概而不全,有些综合性的基本数据漏项,影响了年鉴
的使用。鉴于此,我们请省统计局的专家协助,列出了各地概况中最基本的必要的数
据,以规范的模式下发撰稿人,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时间,而且提高了稿
件的质量。从1997年开始,规范的模式进一步完善,范围进一步扩大,凡是能够规范
的栏目都作了规范。2000年,在总结前几年规范格式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年鉴的优
点,对“市地县概况”栏目又进行了一次比较完善的规范,内容包含10个方面,即:
市(县、区)名由来、政区人口、经济概况、农业、工业、建设环保、交通邮电、贸易
旅游、教科文卫、社会生活。每个方面都包含该领域最基本的必要的数据,撰稿人只
需根据当地的实际完成填空即可,虽然全文总字数仅有1200字左右,但它覆盖的面却
很广,信息量很大。完成以上内容后,各地可再列反映当地特点的重、大、新条目,
题目自拟。这一办法施行后,在全省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果,许多市(县)的年鉴,借
鉴《山东年鉴》的作法,提高了年鉴的质量和水平。第三,增加图片、小资料,提高
年鉴的信息含量。从1997年卷至1998年卷,《山东年鉴》在附录中设“山东之最”分
目,从经济、交通、邮电、科技、文化、社会、土特产类等多方面反映山东的发展。
1999卷又设“山东人文自然遗产总体形象及名目”,全面介绍了山东省的人文自然遗
产形象及主要的景点。为了展示建国50年来的发展变化,1999年卷在卷首设立了“辉
煌的五十年”及“山东重点工程”栏目,以彩色图片的形式,分别从农业、工业、教
育、科技、人民生活五组对比照片及十幅重点工程建设的照片中,形象地反映了山东
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从2000年卷以来,每年在卷首开辟“山东十大工程”彩色专
版,突出反映山东各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
山东树立良好的形象。从2002年卷开始,增加了与各栏目内容相关的随文图片、背景
资料、政策解读、生活指南、小知识等实用性、咨询性的内容。这些小资料的刊载,
丰富了年鉴的信息含量,提高了《山东年鉴》的品味和档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较好
的反响。
三是封面、版式设计的创新。在封面的设计上,《山东年鉴》从创刊到现在一直
在探索最佳的设计方案,力求做到尽善尽美。1988年卷突出山东政区图的轮廓设计,
把它形象地展现在封面的左上角;1989年卷以“五岳独尊”的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色作
为封面;1990年卷以“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胜景作为封面,突出山东的人文自
然景观,充分体现了山东的地方特色。1993年,《山东年鉴》取得正式刊号,以年刊
的形式出版,封面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封面的风格以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与现代文化
相结合为特点,突出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封面的中央有一则关于山东省的总
面积、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简介性的小资料,每年根据年份的不同,
数据随之更换。从1993年卷至1999年卷,除个别年份作微调外,一直保持这一风格。
2000年,本着迎接新世纪、展现新形象的思路,重新设计了《山东年鉴》的封面,并
进行了封面设计的招标公示。 该封面设计以抽象重叠的“S”形状为特点,辅以自下
而上层层递减的底色相衬托, 凝重、自然,寓意深刻,“S”既是山东的缩写,又像
一条历史长河, 象征着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奔腾不息,迎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
2000年卷整个封面的颜色以蓝色调为主, 2001年卷以绿色调为主,2002年卷以红色
调为主。2004年卷、2005年卷在封面、版式设计上又加大创新力度,全文首次彩版印
刷,体现了新颖、大气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发行后读者反响很好。同时,从2002年卷
开始,将开本改为国际流行的大16开,印刷装帧精美大方。

四、几点体会
1、 领导重视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关键。20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编委会的领
导从各个方面关心、 支持年鉴工作,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1986年5月,省地方
史志编委会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了《关于编辑出版〈山东年鉴〉的报告》,得到了省
委、 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6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各市地政府、行署、省直各部
门、省军区转发了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关于编辑出版〈山东年鉴〉报告》的通知,使
首卷《山东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时任山东省省长姜春云同志也为首
卷《山东年鉴》1987年卷作序。省政府历任分管副省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对《山东
年鉴》的编纂工作都曾给予大力支持,并担任《山东年鉴》的主审或副主审,每年一
度的年鉴组稿工作会议,省政府办公厅主要领导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直各部
门、中央驻鲁单位和市、县政府都把撰写《山东年鉴》的稿件作为本单位一项长期的、
份内工作,积极认真地完成编委会所布置的各项任务,为《山东年鉴》按时按质出版
提供了保证。
2、 团结协作,兢兢业业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前提。《山东年鉴》创刊20年来,全
省供稿单位有400多个,撰稿者800多人,参与这项工作的有1000多人,他们顾全大局,
每年都能按照组稿方案的精神按时提供文字和图片资料。年鉴编辑部的同志,克服人
手少、任务重的困难,加班加点,兢兢业业,按时完成组稿、编辑、校对等工作,为
《山东年鉴》的出版做出了贡献。
3、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编撰队伍,是提高年鉴质量的核心。
经过20年的努力和编辑实践的锻炼,《山东年鉴》已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较高、文字
能力较强、熟悉本地、本系统情况,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编撰队伍,确保了《山东年
鉴》综合质量水平的提高。
4、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撰稿、审稿、校对工作程序,是搞好年鉴工作的保证。
为提高《山东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撰稿、编辑审稿、
校对工作程序。一是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做好组稿、撰稿工作,撰稿人要有全局
观念,精心选题,精心撰写,单位领导要亲自审阅稿件,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和保密
关。二是坚持三审定稿,努力提高发排稿的质量。即一审由责任编辑初审,二审由副
主编承担复审,三审由主编或社长终审。另外,还要
再请有关专家给予抽审把关。三是加强校对工作。在编辑部内提出“我就是最后
一关”的口号,按照年鉴编校质量优秀的标准,每年的校对工作都达到了五次以上,
把差错率降到最低限度。由于有了明确的编辑工作程序,《山东年鉴》的编校质量逐
年提高,在2000~2002年,《山东年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举办的全
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优秀奖。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