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成武县志》稿(1986~2005)(乔方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62&run=13

一、成武县志稿的闪光点
总体看来,成武县志稿指导思想明确,逻辑性较强,资料运用得当,综合性、整
体性记述较好,有些章节创新性较强,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1) 指导思想正确,观点鲜明。《成武县志》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成武县改革开放20年来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历程。
(2) 谋篇布局适当,符合地情实际。《成武县志》稿的框架结构,在力求符合通
常体例要求的同时,坚持从本届续志断限内的地情实际出发,既没有抄袭外地,也不
沿袭前志。一是注重写了与上届志书的有机衔接,这部《成武县志》稿属断代志,与
上届《成武县志》有密不分的关系,编纂者坚持因地制宜,不搞简单对接,既遵守上
限又不死守上限。比如,在记述“成武一中”时,先上溯到1950年学校建立之初的状
况,再到八、九十年代学校发展情况,然后记述进入新时期以来的学校设施、规模、
教学等情况,从而显现出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再就是在“医疗”章中,介绍县医院时,
也是采用了此种写作方法,较好地反映出志书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
(3) 新特并举,体现新思维。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维方
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人们不敢谈“钱”,现在钱是一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过
去不敢谈“富”,现在富是一个地方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过去不敢谈“玩”,现
在以“玩”为内涵的旅游是响应国务院关于拉动内需号召的具体行动。该县志稿以新
的视角,新的观念,把人才、劳务市场、证券股票交易、居民衣食住行、消费水平等,
均列为志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新时期地方的新特点。
再例如第二十三编, 卫生医药编第二章第五节公共卫生建设一节, 对成武县
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记述详略得当而且重点突出, 并运用具体数据和典型事例,
从非典疫情的源起、到在国内蔓延趋势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决策部署情况,再到县委、
县政府主要领导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那种临危不惧,亲自坐阵指挥,带领全县人民克服
具体困难,日夜奋战在抗非第一线的感人事迹,最终取得了抗击非典的最后胜利。很
好地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尚可商榷之处
(一)横缺门类,归属失当
我们知道,方志编纂的重要原则是“事以类从,类为一致”、“横不缺项,纵不
断限”。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原则,做到不断限、不缺项、记
述准确完整。成武志稿某些章节在这方面有不当之处。例如:第二十四篇中的第六章
“民俗”和第五章“人民生活”两章的内容和归类都有可商榷之处。
第一、“民俗”章。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家给它的定义是:
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
文化活动,具有民族性、功利性、地域性、传承性及其变异性等特点。从时间范畴上
看,它既是民间的现实生活状态,又包括它的历史生活形态。从内容范畴上看,它包
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承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
多内容,如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
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
但从成武县志稿“民俗”章的记述内容看,与上述民俗的定义范畴不相符合,有归类
不当和缺漏项之嫌。按照民俗定义范畴,一般来说,“民俗志”或“民俗”篇(章)应
包括:岁时节庆习俗、衣食住行习俗、生产贸易习俗、婚丧嫁娶习俗、民间信仰习俗、
游戏娱乐习俗、民歌民谣、民间工艺等内容。而成武县志稿却只有“礼仪习俗、人生
习俗、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禁忌、恶习流弊”这五节约8000字左右,可见缺项漏项
比较明显,内容单薄。并且在这五节之中,还有内容相互包容的概念,如“礼仪习俗”
与“人生习俗”应该是领属关系而不应是并列关系,因为“人生礼仪”是礼仪习俗的
一部分。
第二、第五章“人民生活”。先看该章的篇目设置:
第五章人民生活
第一节饮食第二节服饰
第三节民居第四节行路
第五节通信第六节器具
第七节娱乐第八节旅行
当然,在人民生活中记述这些内容,从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反映人民生活的提
高不是不可以,但严格来说,按照事以类从,类为一致的原则,将其归入“民俗”章
“衣食住行”中最为妥当,也最符合新方志的编纂原则和要求。
那么“人民生活”一章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呢?根据我们20多年的修志经验,参
考其他兄弟省、市、县的修志成果,“人民生活”章下应该设为:第一节、城市居民
生活(包括市民收入、消费支出、住房、储蓄等) ;第二节、农村居民生活(包括农民
收入、消费支出、住房、储蓄等) ;第三节、精神生活等等。并通过对居民生活变化
过程的记述以及运用某些相关数字的对比,来反映本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以便于为领导决策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起到服务
现实的基本功用。以上主要谈的是分类归属问题。
第三是,内容收录不全,地方特色不够突出。还是以“民俗”章为例,一般原则
下,民俗章下应设为:民间信仰习俗、文体娱乐习俗、生产贸易习俗、族系乡社习俗、
民间艺术习俗等等,但这些内容在成武县志稿中没有全部收录。据我了解,成武县是
一个文化大县,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例如:成武斗鸡习俗源来已久,并且是全国
唯一一个存有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斗鸡台”遗址的县域。据清道光庚寅版《成
武县志》载:“斗鸡台在文亭山后,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 ,齐桓公以宋背北杏
之会,搂诸侯伐宋,单伯会之,取成于宋北境,时斗鸡其上”。可见当时斗鸡在成武
已经较为盛行了。此俗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一项娱乐活动。成武县不
仅有历史悠久的斗鸡台,也是著名的鲁西斗鸡的盛产地。1980年,成武县在全市范围
内率先成立了“成武县斗鸡协会”,并先后几十次组织会员到单县、菏泽、鄄城、江
苏、河北、河南、安徽、北京、上海等省市县参加斗鸡比赛,1992年、1998年分别在
北京亚运会和青岛啤酒节上表演祝兴, 并多次夺得比赛大奖。2004年1月,山东电视
台《齐鲁民俗》剧组拍摄的专题片《斗戏》,向人们展示了成武斗鸡的风采。该片播
出后,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广大观众的好评,并走出国门,在加拿大、澳大利亚、
韩国等多个国家播放。现在,成武斗鸡已名扬海内外。上届志书中虽然对此事项进行
了记述,但该民俗事项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此项活动也经久不衰,并有越
来越繁盛的趋势,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所以,象这种民俗事
项是不应该遗漏的。希望成武县的同志们予以重视。
再如,享糖,据我了解,在成武民间的婚丧嫁娶这些喜忧大事上,使用享糖做祭
品或纪念品是比较普遍的;再就是民居,尤其是屋脊装饰(五脊六兽),意寓吉祥富贵
雕花的门腰石及大门装饰以及民间艺术等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事项,
2003年就已经引起省内民俗学专家的关注。但这些内容都没在志稿中记述,不能不说
是一大遗憾。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各地都在建设文化大市或
文化大县,那么民俗文化则是这一文化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因此,各地
民俗文化和民俗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2004年以来,由国家文化部组织
的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工程的开展,在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轮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高潮。同时,民俗旅游也渐成热门,实践证明,民俗文化不仅可
以为人们带来精神愉悦,而且也会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也可为地方招商
引资发展经济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例如福建的章州、河南的开封等地,地方政府在
招商引资中利用民间斗鸡这一民俗活动牵线搭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此等等,充
分说明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已经引起国内理论界、政府和社会民众的极大关注。
(二)关于“组织机构”和“地方史志”两篇章存在的问题。
(1) 《成武县志》稿第二十六篇“组织机构”,系单独设篇集中记述。从篇目表
面看,他们将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写,与各自部门或行业的事业发展割裂开来,
感觉这样处理有违志书整体性原则。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组织机构中,他们用
了较大的篇幅,只是将全县各有关部门的名称、领导人姓名、职务、任(离)职时间这
几项简单的列表,根本不能反映该部门的机构变化的历史或现状。这是比较明显的一
处败笔。
况且,叫“组织机构”也不是太合适,这大概是沿用了党史委组织史的写法,可
是,毕竟“史”和“志”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志书政治部类个别章节叫“组织机
构”,其它则一般叫“机构沿革”。
机构沿革,是新方志编纂中经常接触的内容之一。它旨在通过对机构的沿袭变更
的历史和现状的纵向记述,反映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由于机构是依法实行管理权力
的部门,而各项事业又必须靠有关机构来管理监督,故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从
一定意义上说,某个机构的建立和加强,往往标志着该项事业的兴起和繁荣。而某个
机构的削弱和撤销,又常常是反映了该项事业的衰落和中断。如近几年新设立的计生
委、安全局、招商局等。以计划生育为例: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依据国
情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尽管各地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平衡,
但其管理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代管到专设,从技术性业务指导部门到
行政性政府管理机构这一过程。而志书对其演变过程的记述,不仅表明了各级政府对
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和重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项事业发展的轨迹。由此可
见,新方志对机构沿革进行恰当适度的记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机构沿革在方志编纂
中不算是个大问题,但处理不当,弊病甚多。因此,在志稿修改中,要根据不同行业,
不同事物的不同要求,调整篇目,补充资料,增加内容,恰如其分地把机构沿革和事
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记述,以充分反映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提醒
一下,请参考上届的《成武县志》)
(2) 第二十二编第七章“地方史志”,这一章是为修志机构树碑立传的,按说这
部分内容应该是全志的闪光点,应该是记述最为全面、详实、完整的一章。可是,该
志稿让人有些失望。一是横向排序不当。首先没有把主要工作“修志工作”排在第一
位,而是开篇将“年鉴”排在第一位。即第一节《成武年鉴》,第二节《成武县志》,
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二是纵向记述不全。没有把1982年成立县志办公室以来人员情况、
修志的准备、启动、资料搜集、编写、总纂、出版等全过程进行详细记述,只是用很
少的笔墨介绍了第二轮修志的简况。而将上届《成武县志》的编纂以“附记”的形式
放在了后面。这样处理是不恰当的。
那么,根据多年修志实践,并借鉴兄弟志书的经验,这一章应该设置为:一、工
作概况(小概述),二、志书编纂,三、年鉴编写,四、为现实服务,五、学术研究等
五部分。这样才能全面而完整地将本县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详细地记述出来,以体现
方志事业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
(三)资料问题。
从我看到的《成武县志》几部分志稿来说,漏项缺项,资料不完整的情况还是有
的,以:第二十一篇第一章“科技”部分,第一节“科技开发”中的“科技兴农”目
为例, 开篇即从1996年写起, 最后写到1998年是怎样的现状就完了, 即没有介绍
1986年有没有开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记述2005年是个什么现状。即没有上限(1986年),
也没有下限(2005),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就违背了方志“纵不断线”编写原则,象
这样的情况也是比较多的……这样缺乏资料的情况应引起同志们应有的重视。
(四)文字表达及书写规范问题。
(1)文字表述。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2005年3号文件,下达了关于《菏泽市续修
市、县(区) 志书行文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对全市和各县区在编写方志中的
“书写规格、文体文风、称谓、名称、时间表述、数字运用、计量单位、图表等等都
作了明确的规定,尽管这个文件早已发给大家了,但从志稿书写情况来看,编者大概
还是没有注意学习这个规则,才导致该志稿中出现了一些如无主句、语句不通顺、表
达不准确、 套话、空话、总结报告式、新闻报道式等语句。如第566页“经费管理”
目这样记述“科技经费是发展科技工作的物质基础,为切实管好、用好科技经费,制
定了《成武县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总共有170余个字,明显是套话,
没有表达出中心意思--该县到底是怎样管好“科技经费”的。再就是“无主句”较多,
如: 606页“课本发行”目,开篇这样写到:“课本征订开单于1997年实行了微机管
理,杜绝了错订漏订误开单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等等。象这两种情
况志稿中还有一些,请编者注意。
(2) 书写规范问题。市史志办下发的《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在志书中要使用规
范用语,如“不使用第一人称,‘我县、我单位、我们’”,“不加‘先生、同志、
老板’之类的称呼;“如名称过长,可在本章、节中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其后可
用统一的标准简称,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括号注明”;“不使用今年、去年、目前”
等代名词;“连接号统一使用浪纹‘~’符号等等。可成武志稿中有多处出现违犯上
述规定的错误。 特别要提出说明的是, 文中第一次出现“非典”一词时,即没使用
“非典型性肺炎”的全称,也没标注英文缩简字母“SARS”。希望编者在修改时注意
改正。
(作者单位:菏泽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