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烟台市志·人口篇》的体会(尚庆元 周德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57&run=13

一、体现时代特点
地方志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不同时期编修的地方志无不打着时代
的烙印。第一轮编写的人口编体现由传统的人口生育到有计划的生育;由“高出生、
高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社会
主义时代的人口发展特色。第二轮编写的人口篇必然要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
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时代特点。
笔者在编纂人口篇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时代性。其一,从总人口规模扩
大和自然增长速度下降来体现。如1978年烟台市总人口559.8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7.68‰,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645.80万人,比1978年增长15.359/6;人口
自然增长率1.18‰, 比1978年下降了6.5个千分点。表明人口的自然增长得到了有效
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为烟台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
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正在愈来愈多地吸引着外来人口来烟台投资、经商、
务工和居住。其二,从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来体现。2000年全市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
为2.82人,与1982年人口普查的3.74相比,平均每户减少了0.92人。三口人和两口人
的家庭户占总户数的68.79%, 显示了这一时期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在显著减少和人民
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更体现了烟台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贯彻计划生育的
基本国策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三,从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来体现。2000年烟台市人
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 为6.26%,比1982年的20.02%下降
了13.76个百分点。 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分别比
1990年增长了25.39/6、40%、2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下降了139/5。人口文化
程度的变化趋向,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在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
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其四,从记述老龄化进程来体现。2000年,烟台市65岁及以
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6%, 比1982年的6.75%上升了2.21个百分点;比199 0
年的7.16%上升了1.8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确定的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
于7%, 就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属于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说明烟台面临人口老
龄化的问题,但这也反映出烟台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明显改善的时代特点。

二、显示地方特色
地方志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突出地方性成
为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方面。要显示其特点,首先应找出本地与它地的差异,差异就
形成了本地的独具特点。其次要进行比较,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人口变化的差异,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出来。烟台市是开放较早的沿海城市,在人
口的机械变动方面与开放相对较晚的滨州市相比,2000年烟台市迁出、迁人人口均比
滨州市高出0.22个百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多86.9人;每户家庭人口少0.61人。
通过比较就显示出两市的不同特点。
烟台市所辖的12个县市区人口变化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烟台市芝罘区2000年比
1990年增加19.80万人,龙口市增加7.19万人,福山区(含开发区) 增加5.61万人;而
海阳市减少4.48万人,栖霞市减少1.86万人。这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向中心
城镇、经济发达地区流人多的特点,也显示了各地人口变动的差异。本地优势也是显
示地方特色的组成部分。 烟台市2000年人口普查,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56岁,
已接近小康社会健康评价标准75岁的水平。这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高于联合国提出
的到2000年世界妇女平均预期寿命65岁,男性71岁的目标。1993年烟台市提出计划生
育工作要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避孕为主”的“三为主”工作方针,
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方针。 1978~1990年烟台市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为8.61‰,1991~2002年为2.10‰。1980~1984年,烟台市连续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
红旗单位;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计生工作红旗单位“称号,被国家计划生育委
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1989~2002年,连续14年荣获目标责任考
核全省一等奖。这些优势显示出烟台市的特色。

三、反映事物发展规律
笔者在编写第二轮《烟台市志·人口篇》时,注重反映了烟台人口发展中的“三
个转折”。一是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转折。按照国际标准,烟台1964年人口普查时为
“年轻型”,1982年普查时为“成年型“,到1990年普查时,已由“年轻型“转变为
“老年型“。 这表明,烟台市人口年龄构成经8年的发展,已成为老龄化地区。二是
人口文化素质的转折。 1982年人口普查时烟台全市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6岁及
以上(不同) 人口总数的0.2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6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6.88
%, 2000年人口普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4.20%,高中文化程度占
14.76%, 初中文化程度占42.799/6,分别比1982年提高了3.91、15.91个百分点。
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982年占总人口的35.82%提高到2000年的61.75%,提高
了25.93个百分点。 2000年全市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比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多1.14万人。
以上说明,烟台市人口文化素质已实现由初级向高级的转变。三是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的转变。2002年烟台市在人口控制上进行了七项改革,如对避孕节育方法选择上,改
行政干预为自觉知情选择;在晚婚晚育控制上,改行政制约为宣传引导等。这体现了
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由行政干预、制约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笔者体会到,只要编纂
者以科学的方法把各类事物的原本始末记述清楚,其中就包含了规律,即所谓寓规律
于记事之中。

四、学习人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社会上称编写志书的人为“知识全才”、“杂家”,这不过是人们对修志人的过
高称赞。修志确实也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不能说知识渊博,起码负责编写分志的基本
知识得要弄明白。笔者在第一轮编写《人口篇》时,由于不懂人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多处失误,后请教了几位统计专家才弄清楚。如人口统计中常用的“三率”,即出生
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这三率时均用到“年平均人数”为除数,而年均
人口数是年初人口数与年底人口数之和除2得出的平均数。 志书的资料来自社会多方
面,人们又多用年底数,如果不知道这三率是用年平均人口数相除得出的,往往在核
对资料或自己计算时就会出错,造成志书的硬伤。再如老龄化、城市化率、负担系数
等有关知识都必须了解,否则表述上就会出现错误。
(作者单位:烟台市史志办公室,此文发表于《志与鉴》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