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事记”的编写方法(陈玉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53&run=13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指导思想,编写党史大事记也不例外。只有明确了指导思想,
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把握好历史发展的
脉搏,对大量的历史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政治观点正确,所述事件准确,
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编写党史大事记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三者
统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具体理解贯彻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值得探讨。
(一)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 就要明确编写党史大事记的基本目的。 这个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辑录中国共产党
(包括各级地方党组织)历史上的大事、要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是总结过去历史经验而得出的,其正确性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我们编写党史大
事记,就是为了用历史事实来论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
性。在对党史大事记的记述中保存本地区大事、要事、新事的资料和线索,为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研究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制订今后工作规划提供线索;初步勾画出本地
政治、经济发展概貌,为编写地方史志和地方党史打下初步基础。只有明确这个目的,
才能在搜集资料、选择大事、编撰成文时,既照顾到全面,又突出重点,达到大事突
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的要求。
什么是党史大事记的重点呢?顾名思义,党史大事记就是要突出党的发展史,突
出党的领导。无论编写建国前党史大事记,还是编写建国后党史大事记,都必须把党
的领导置于突出地位。我们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成就,
都要体现出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各级地方组织领导下取得的,这也是党史大事记与地方
志大事记的根本区别。地方志的大事记是有闻必录,只要是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大
事,都可以记录下来,而不必考虑是否与党的领导有关。比如记述自然灾害,地方志
大事记可以只记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处发生地震、洪灾、蝗灾及受灾程度和状况就行了,
甚至天空中的奇异现象也在记述之列。而党史大事记就不同了,它只记与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厉害攸关的自然灾害,不仅要记述受灾程度和状况,更重要的是记述党如何领
导人民群众进行抗灾、救灾,将灾害范围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1998年我国东北和长
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就应该将主要笔墨放在记述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率领广
大军民抗洪奋战的场面上,而不应该只记述淹了多少良田,冲毁多少民房,死伤多少
群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还要体现在人民性上。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应该成
为党史大事记记述的重点。
(二)怎样做才算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谓坚持辩证唯
物主义,就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研究问题。我们记述党史
大事记,不光要记述党的活动辉煌的一面,也要记述党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不犯错
误的人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一个政党,从它的诞生、发展,到走向成熟,也必然会
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如实地记述党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目的是为了正确揭
示党在走向成熟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以便作为后人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党常说
的“以史鉴今”。比如,我们党在建党初期曾经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在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又犯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我不赞成
把这些错误都归罪于某一位领导人身上。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对这些错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如果其他领导人都反对他的观点就不会形成决议。
正如黄克诚同志所说的:我们都有责任,因为当时我们也是举了手的。所以我认为,
党在前进中之所以会犯错误,说明这个党还不十分成熟,这也是由当时一代领导人的
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今天我们如实地记述这些错误,以及党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而采
取的措施与努力,只会使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党。在当时整个党的指导方针都犯了错误
的情况下,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所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可能都是正确的。所
以,我们编写地方党史大事记,也不能光是歌功颂德,这样的历史观不是马列主义的
历史观。只有如实记述,才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上面说的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那么,
怎样做才算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我们在编写党史大事记
时,不能用今天的思想和观点去要求前人。恩格斯曾经说过,评论一个人,不应该从
道德的、党派的观点去评论,而应当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去评论。每一个人都有其阶
级和历史局限性,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去评论人物,往往会得出错误判断。大事记虽
然是以记述为主,但也会涉及到少量评论。中央党史研究室前些年拍摄的电视文献片
《光辉的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以及最近再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都坚持了
历史唯物主义的写作方法。比如,在记述陈独秀这个人物时,过去一般都把他当作右
倾机会主义的代表加以批判。在这里对陈独秀则作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在承
认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功绩的同时,指出了他的右
倾机会主义思想在党内外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特别是肯定了陈独秀在离开中国共产党
以后,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邀请和利诱,坚决不去国民党那里做官,从而表现了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人格立场。电视文献片中对华国锋这个人物的记述也是坚持了历
史唯物主义的。 片中既肯定了他在粉碎“四人帮” 中的历史功绩,又指出了他坚持
“两个凡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片中还客观地指出:作为毛泽东亲自选定的
接班人,他坚持维护毛泽东生前提出的观点,是他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因此要他
去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 编写党史大事记要坚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
简称《决议》)为准绳。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对建国后32年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了正确地总结,
科学地分析了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的正确与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历
史原因;对党的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作了正确、公正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和
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
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的通过,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维护全党
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标
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因此,我们编写党史大事记时应以《决
议》的内容为纲,具体应坚持以下做法:一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无论
是胜利还是挫折,都要按照《决议》的脉络如实地予以记述,真正做到尊重历史,尊
重事实。二是记述每件大事力求符合《决议》的观点和要求,特别是对解放以来的重
大历史变革和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无论在材料取舍或对事件内容的叙述
上,都要与《决议》保持一致。三是在一些重大问题的提法上,要按《决议》的精神,
做到字斟句酌,力求准确恰当。
(四)编写党史大事记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每个地方和单位,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即它所独具的特点。记述大事、要事必须紧扣这个特点。就我们枣庄地区来说,按地
理环境,它是山东的南大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全
国性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或附近。如:台儿庄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等,现
在这一地区又被列为黄淮海平原开发区;就矿产来说,枣庄素有煤城之称,不光煤质
好,产量高,而且矿工居住集中,工人受苦深,觉悟高;就党的活动特点来说,早期
党组织的活动都是以行医为掩护的。枣庄市委目前选定的三处纪念旧址全都与医药有
关:同春堂药店是中药店,中西药品运销合作社是买卖药品的机构,广仁医院是看病
的地方。要编好枣庄地区的党史大事记,就要突出这些地方特色。

二、选准编写体例
编写党史大事记的体例一般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前采用的体例大
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分类编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是按照社会生活和实际工
作性质分类,依事情发生的绝对时间,按月按日逐项记载。全书先分为政治、财政经
济、军事、文化教育、中外关系等五大类和附录,然后每类之中又分若干目,其特点
是可以按类索目,按目查找内容,便于利用,缺点是不能给人一个纵的整体发展概念。
第二种是纪事本末体。如《古今中外三百大事》,以事件为中心,标立题目,然
后按时间顺序作有系统的叙述。好处是记事完整,但时间脉络不明显,且又事繁文丰。
第三种是编年体。如《三中全会以来的大事》,完全按照事件发生的绝对时间,
逐年、逐月、逐日记载。好处是按时间顺序编写,脉络清晰。缺点是不能集中叙述,
不易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四种是以编年体为主,结合纪事本末体。如《中共大事年表》。这是取前两种
体例之长,时有顺序,事有本末,既能吸收编年体按年月记事和纪事本末体首尾连贯、
记事完整之长,又能补二者之不足。现在编写党史大事记大都采用这种体例。

三、把握收录标准
什么样的事才算大事?这是编写大事记的难题,难就难在这个问题不好把握。多
年来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见仁见智,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种提法:其一,
认为凡是社会上的事实影响整个地区或相邻地区及全省、全国者,皆为大事;其二,
认为大事的标准是指一个历史时期内,凡能推动历史前进或阻碍历史前进的事件都属
大事;其三,认为凡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件皆为大事;其四,认为大事就是指大事、要
事和新事。所谓大事,指当时影响大、事后影响久的重大事件;要事,指事情虽然不
大,但影响较大的事;新事,指在一个地区内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我认为,上述提
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地域范围内,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彼时是大事,在当今不一定是大事;在甲地是大事,在乙地就不一定是大事。所以
判定一件事是不是大事,不能离开当时当地去孤立地看待。应该说,在当时历史条件
下,凡是与本地区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内所发生的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情都可作为大事。这里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以前写党史也好,编
大事记也好,都把党内路线斗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甚至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的
历史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同党内“左”的或右的错误路线的斗争史。具体
体现在大事记里,就是只记述与政治路线有关的大事。不可否认,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对于完成党的各项具体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不是党史的全部,当
然也不是党史大事记的全部。《山东党史》曾刊载一篇题为《中共党史的主体是什么》
的文章,文中说:“不能把党史写成党内斗争史,而应当写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
奋斗史、为人民服务史。”文章还列举了人权问题的例子,说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30
年代就颁布了一系列维护人权的法律、条例,但却从未在党史中记载此事。这就证明,
我们党史工作者在指导思想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现在,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已
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编写党史大事记,特别史编写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大事记,也应
该把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经验、教训作为重点来写。市委党史
研究室在编写建国后党史大事记时就加重了经济建设的条目;在编写《中共枣庄地方
史》时也想浓墨重写党领导的经济工作,但苦于没有资料。因为早期搜集资料时,把
重点都放在革命战争及夺取政权上,党抓经济工作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以上是我对什么是大事的一个总的理解,下面介绍一下大事应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1)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与本地区有关的。(2)当地党政部门的重大措施:如行政区划的
变更、机构的增加与减缩,各种重要会议、政令、法令,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等。(3)
重大革命斗争和重要军事行动。(4)各种政治运动。(5)著名党史人物的活动、死亡。
(6)各条战线的突出成就,发明创造,重大事故等(7)新生事物、新鲜事物及外地虽有
但在本地是第一个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也属新生事
物。(8)当时影响不大,而事后影响深远的事情。
上面所列的几条内容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论,一是不能涵盖全部大事范围,二是即
便是范围内的事,能否载入大事记也要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比如前些年枣庄地区
发生的“郑涛事件”,它本身不是什么大事,甚至能不能算医疗事故还存在着争议,
但是,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端正服务态度的社会大讨论,并且影响很大,这就构成了大
事,就应该载入大事记。再如“临城劫车案”一事,虽然震惊中外,又是发生在枣庄
地区,但它与共产党的活动没有关系,只能由地方志大事记来记,不能由党史大事记
来记。而“台儿庄大战”则不同,它虽然是国民党统一指挥的战役,但一是战前中共
高层领导曾参与谋划,二是参战部队中有中共党员,三是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战
役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援,这就可以记入党史大事记。

四、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编写方法上提倡开门写史,不要关门写史。建国前,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
军事斗争,夺取政权,党的活动范围相对较窄。党建国后党的中心任务转为发展生产
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活动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都渗透着党的活动。因此,要写好建国后党史大事记,就不能光
靠几个党史工作者去查资料,埋头撰写。这样,即使党史工作者能力再大,工作再辛
苦,也难以做到不漏不错。所以要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我
认为,编写建国后党史大事记,最好是先由各行业、各部门提供大事记素材,然后由
党史部门集中编写成书。在这方面枣庄市史志办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在编写《枣
庄市志》和《枣庄年鉴》时就是走的先由知情者提供素材然后集中编写的路子。因为
你让各系统先提供素材,他们必定要抽调专门人员查档、翻阅资料,认真组织编写。
如果先由专业人员编出初稿,再发给各系统征求意见,这些部门往往会认为不是自己
分内的事。工作态度认真一些的单位,责成某人粗略看一遍,就他本人的印象提几条
意见就算交差;不认真的单位就原封不动地退回。很少有哪个系统能召集所属部门和
知情人开一个座谈会,认真地讨论一下本系统的大事记是否属实,有没有遗漏。看得
比较认真的多是一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闲居在家的人。这样就很难保证大事记的
质量,所谓征求意见,不过流于形式。
(二)大事记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考证核实。一本大事记编写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
所掌握的资料是否翔实,这是编好大事记的基础。搜集资料时,要采取以档案资料为
主,档案资料与文献资料和口碑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搜集档案资料,要按时期、分行
业阅卷。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不愿意翻阅档案资料,认为查档案太麻烦,不如从报纸
和其他有关书籍上摘录省事;还有些人则委托别人代查代摘大事记资料,由于摘抄人
对编写人的意图不明确,或者由于摘抄人水平有限,往往造成该摘的没摘录下来,而
没有用的东西则抄了不少。所以,搜集资料最好由编写人员自己动手。文献资料是指
本地区的报刊、书籍、信札、照片等。口碑资料就是口头采访的资料。在搜集资料时,
视野要放宽,搜集面要广。有人曾讲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搜集资料要像奸商一样
贪多无厌”。这就是说要宁多勿缺。只有这样,编写时才有选择的余地。还有人主张,
编写初稿时要从“中”事记起,也是为了防止遗漏。因为一旦你坐下来编写或修改,
一般说只有就篮子里的菜做饭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史书《资治通鉴》,就是先编写
长编,而后在长编的基础上精练成书的。资料集中之后,首先要按时间顺序分类建卡,
按年、月、日排队,看年代有无断档;其次是按行业分类,计算资料条数,看是否缺
项或畸轻畸重。最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排比,列出疑点,以备考证。
怎样对资料进行考证核实呢?我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对文字资料的排比对证、分析研究进行核实。如在排比对证、分析研
究中发现矛盾或可疑之处,以什么为准呢?在一般情况下,图书资料与档案资料有矛
盾,应以档案资料为准;内部资料与外部宣传报道资料有矛盾,应以内部资料为准;
距离历史事件时间近的资料与距离历史事件时间远的资料有矛盾,应以时间近的为准;
距离历史事件地点近的资料与距历史事件地点远的资料有矛盾,应以地点近的资料为
准;当事人或主管人提供的资料与参与者提供的资料有矛盾,应当以当事人或主管人
提供的资料为准;亲身经历者的资料与旁观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亲身经历者的资料
为准。这些原则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论的,具体编写时还必须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和特
殊性,不可轻易相信“权威人士”的话就绝对可靠,史书上的资料就绝对真实。举一
个例子,我在编写建国后党史大事记时,使用了一本某权威部门编写出版的史书,其
中一条引起了我的怀疑。书中说:1982年3月12日植树节这天,全枣庄市共植树4亿株。
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算一算, 当时枣庄市全市总人口才200多万,上至八九十岁的
老人, 下到刚刚出生的婴儿,男女老少齐上阵,平均每人一天要栽200棵树,这可能
吗?于是我就查找了当时的《枣庄日报》,把全市五区一县、市直各部门和枣庄矿务
局植树的全部数字加起来才2万余株。我又查了有关统计资料,统计资料说,截至3月
12日(从年初算起) ,全市农村四旁植树219万株,城镇植树12万株。这样就可断定,
该史书的数字是错误的,而且错得离谱。由此可见,有权威的文献资料,其内容并不
是百分之百都可信。比如我们党史部门编写的党史资料专辑,以及老干部撰写的个人
回忆录等,由于当时资料掌握不全面,或没有采访到第一手资料,对某些史实的记忆
有疏漏及错误之处。后来,当作者有了新发现再次撰写文章或作某一专题研究时,根
据新掌握的资料,对原来的回忆文章作某些修改补充,本是正常现象。如果借此就认
定,先发表的文章是对的,后发表的文章是错的,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还有一
种情况,事实上没有发生的事,新闻却报道了,一般说这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允许的,
但在特殊情况下却要以新闻报道为准。 比如“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197 8年11
月北京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讨论“天安门事件”时,并没有对事件的性质作出结论,
因为这是毛泽东在世时定的性,要平反需征求中共中央的同意,而当时的党中央主席
是坚决执行“两个凡是”路线的华国锋同志。因此,北京市委的会议只作出了对于因
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遭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新华社
在报道这次会议的内容时却加上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
革命行动”这样一个标题,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都以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刊登了这一
消息。 北京市委不得不马上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说: “今天各报刊登北京市委宣布
‘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市委并没有宣布这个题目。特此报告。”“天安门
事件平反”这一重大事件,实际上是报道在先,事实在后,从新闻法则来看,的确是
“出格”,但是这条涉及非常事件、在非常形势下发出的非常新闻,却对历史的发展
作出了特殊贡献。因这条新闻发出之后,连中共中央也默认了,等于帮中央下了决心。
这就说明,机械地照搬条条框框,往往会将考证引入歧途。
第二,通过调查访问和实地实物考察进行核实。对大事记进行考证,不能仅仅停
留在对文字资料的分析对比上,还要调查采访知情者,甚至到实地对实物进行考察。
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不要轻意相信别人的意见。如果他记错了,或者是以讹传讹的传
说,或者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你要采用了,就会跟着错下去。采访口碑资料,一般要
二至三人以上才可作为依据。对通过调查采访后还不能定论的东西,宁可弃之不用,
也不能盲目地编入大事记,否则就会贻误后人。
第三,通过发动群众进行核实。这一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大事记初
稿印发给各有关部门,重点审核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部分;二是印发给老干部、老党
员、老知识分子等知情者,让他们核实本人所熟悉的部分;三是召开知情者座谈会。
召开座谈会的好处是可以互相启发思路,有利于一件事的完整回忆,但也可能争论不
休,让听者无所适从,因此主持人要善于引导。四是请有关专家、学者审核,以求在
思想上、理论上、科学技术上,以及语言文字上更加准确可靠。
(三)关于例事的记述问题。例事、例会年年都有,虽然都是当年的大事,但重复
记载,未免累赘、繁琐。我认为应该采取三种方法:一是重点记最早的,即在一定时
期内,本地区第一次发生和出现的事情。如一些重大节日,像教师节、植树节等,一
般只记最早的一次,但也可根据各个时期的特殊内容和不同要求而多次记载;二是记
新的特点。一般例事、例会,记了第一次后,如果第二次没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突破,
则可不记。如果有了新的特点和突破,就有必要重复记载;三是采用表格的方法反映。
如全市解放以来召开的历次重要会议,工农业生产情况等,这样可以减少许多文字记
述。
(四)关于大事记中的评论及作者观点表达问题。一般说,大事记的特点是记而不
议,要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加以记述。如果对每一条大事记都评论一番,那就
不叫大事记了。不加评论,照样可以表达作者的观点,这就是“寓褒贬于叙述之中”。
比如记述某领导来视察之事,如果他不是为了考察旅游点开发,却单挑风景名胜去视
察。这样如实记载,就含有贬义。当然,写党史大事记也不是一点评论都不能加。如
果个别条目不稍加评论和阐释就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和事情的真相,或者有些材料带
有当时的政治烙印,与现在的政治倾向相反,这时就必须简明扼要地加上一两句画龙
点睛式的评述,或者用括号加以评述或阐释,这就有点像《史记》中的“太史公曰”
了。这类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强调事件的作用和价值;二是用以点明事件所造
成的危害和影响;三是对某个人物的褒贬;四是对某些专用名词、术语的说明。最后
一类一般用括号加以阐释,如“五讲四美”“三老四严”等。这类词在当时不用解释
人们都能理解,但对后代人,不解释就难以理解了。
(五)关于大事记的“并入”问题。在记述中,有时同一件事的发展过程时间较长,
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对于这些有内在联系的事件,为照顾到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
记述时可采用“并入”法。怎样“并入”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记最后发生的时
间,即把前者往后并。如一项工程,可把规划、设计、施工并入竣工中去;二是将后
者往前并。有些重大事件,为了突出当时特点,可将后来的情况并入前条。如一些重
要政策、措施以及贯彻落实情况,为了看出概貌,可把贯彻情况并入前面的会议和研
究决定的条目中;三是采取注释的方法。这主要是指一件事情发生时间与决定时间相
距较远,不宜往前合并,但又没有必要单立条目,就要用注释加以说明。这种解释,
一般不用页末或文末注,而采取文内加括号注。有两种情况不宜采用“并入”法:一
是对几个年度都是大事的同一件事,如“大跃进”运动,对1958年和1959年两年都是
大事,就不能集中到一年中去写;二是虽然事件联系紧密,但中间间隔年数太远的同
一件事,如划右派、右派摘帽、右派改正这类事,不能采用“并入”法,也不宜加注
释,最好单列条目。
(六)关于条目平衡问题。大事记编写出来后,要对所有条目进行平衡和统一。平
衡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的方面可按中共党史历史分期进行平衡,各个时期的条目和
字数要大体平衡。横的方面,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这些大领域,以及每个大
领域内部,如经济领域中的工业、农业、商业、财政等的平衡。搞平衡,既要突出重
点,又要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所谓突出重点,就是重要时期,重要事件,都要加重
篇幅,比如建国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无论时间和内容上,抗日战争时
期明显要重于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的“文革”时期和全面振兴社会主义新时期相比,
后者又明显重于前者。所以平衡只是大体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横的方面平衡也是
这样,有些部门是我们的优势,具有地方特点,就宜多记,有些行业在我们这里没有
得到充分发展,则宜少记。
(作者单位:枣庄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