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志鉴档案资料辨识能力之“六要”(初云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49&run=13

一要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许多的史志资料,包括许多旧志、家谱等,多使
用标准文言文或半文半白的文言文,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正确的辨识,不掌握一些文言
文基础知识是根本行不通的,就会处处碰壁。古籍大都没有如今使用的标点符号,史
志工作者必须掌握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公文用语,才能对没有使用标点符号的资
料,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加注标点符号,进而进行译注和加工整理,既符合原作者的
原意,又能方便进一步编辑出版。如不能懂得一些古汉语知识,掌握一些当地的实际
情况,就很难彻底弄懂某些古籍文字的真实意义。现在某些场合,作者也常常撰写一
些半文半白、文白相间的作品,有不少也需要史志工作者解读后进行编研。
二要学习掌握辩识繁体字、生僻字、异体字和外文资料的能力。古籍资料多为繁
体字,并经常出现一些生僻字,旧字(地名、方言)还有一些异体字,有的字甚至从外
文资料或宗教用语衍生而来,当今文章虽然不常使用,但要进行史志编研工作,就不
可避免遇到大量此类问题。史志工作者如能掌握一些辨识繁体字、生僻字、异体字和
外文资料的基础知识,将对通读古籍资料,正确进行古籍编研大有裨益。
三要科学识别潦草字和打印稿错别字。 凡书写不工整、 模糊难辩的字都称之为
“潦草字”,它们大多是不规范的草体,因人而异,也因地而异;对作者、誊抄者创
造龙飞凤舞的潦草字和错别字,史志工作者除了借助自己的汉语基础知识、文字功底
和书法知识外,还有赖于科学的识字方法:揣测、比较、意会,多作联想思维,辩清
汉字的形、音、义,明白汉字的要素和构成方式,对字词作出正确判断,才能正确辩
识书写潦草的文字。例如“万”字,有的人草书破了格,极易被误认为“无”或“美”,
这就要用比较法寻出作者写的“无”和“美”来和“万”作比较,观察它们的异同之
处,而后揣测文义,得出正确的结论。计算机打印稿文字采用键盘输入的,这与传统
手写稿和铅字印刷稿有所不同,计算机排版的稿件不但会出现铅字印刷稿的常见错误,
如误植同音字、近音字、近形字等现象,还会出现与计算机输入方式和本身功能有关
的差错,如拆分字根、击键、破体字概率增高、计算机系统不兼容、简繁体字计算机
转换等引起的差错,造成漏段、漏句、字体或字号变更,甚至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差错。
例如计算机打印稿中“歧义”转换成“岐”、“墙报”转换成“墙根”,“长”(TA)
字易拆成“第”(TX)字,“尚”字易误打成“沿”字等等,碰到这类错别字,应该从
其计算机引起差错的特点找起,并联系上下文的意会进行辩识。
四要养成勤查工具书、互联网和落实有关资料的好习惯。许多志鉴资料都不是孤
立的,有其相互联系和认证的地方,现代互联网、各种工具书为查证资料信息提供了
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史志工作者要多利用工具书、互联网作为辩识资料工作
的辅助认证工具,勤于查证和落实有关资料的真实情况,从中辩识出资料中难懂和拿
捏不准的地方,则可极大提高史志编研工作质量。如《文登市志》中记载的“笊篱、
菜角子、粑粑盘子”等涉及民风、民俗的史志资料,就不能凭想当然推断辩识,须经
多方查证。有时史志工作者还需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对已辨识的资料在语法、文字、
修辞、逻辑、数字等方面大胆质疑,对笔误和漏改,对生卒年、人名、地名等易产生
错漏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要反复研究落实,验证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纠正
资料中的谬误。
五要学习书法知识。从各方面征集而来的志鉴资料,夹杂着大量的个人笔录、珍
贵的历史档案文物和各种软硬笔手稿,但是史志工作者如不能掌握一点书法常识,就
无法正确阅读许多珍贵的志鉴资料,就无法弄懂资料的基本意思,因此利用业余时间
学习行、楷、草、隶等书法知识,临摹一下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等名家
的书法作品,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辨识效果。
六要培养阅读手稿的兴趣和耐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一开始阅读资料感觉很枯燥,读得多了,熟能生巧,即便有些字潦草不清,也能根据
上下文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笔者在参与编写《文登简志》整理存档人物资料工
作中,一年时间了辩识60多万字的手稿,从硬性规定进行手稿辩识,到渐渐读出兴趣,
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手稿辩识水平。
(作者单位:文登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