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修志要做好“运作”这篇大文章(范本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44&run=13

一、做好宣传文章,营造浓厚的修志氛围
第一轮修志过程中,因社会对修志工作不是很了解,不但闹出了有的人把史志办
听成“识字班”的笑话,更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修志的进展和质量。说明了地方史志
机构在社会上影响力差的问题。修志是一社会系统工程,社会成员的认知度、支持度、
参与度愈高,地方史志机构的影响力就愈大,所修出的志书质量也就愈高。近年来,
通过修志编鉴、系列化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多方位开发地方志资源,地方志工作的影
响力有所扩大,但还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能光找他人
的原因,而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修志者不但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优秀的成果去
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要主动做好宣传文章,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工作。
第二轮修志应多措并举,全方位、全程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媒体报道、张贴标语、
悬挂横幅、举办成果展、召开座谈会、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广而告之,
以营造良好的修志外环境。

二、完善政府启动机制,确保一次启动成功
第二轮修志要完善政府修志启动机制,坚持先规划后启动,突出修志工作的“官
修”“官职”“官责”,落实好“一纳入、五到位”。前段时间,有些地方的第二轮
修志工作经请示政府启动了几次,最终也没有真正成功。这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
准备工作不充分,虽勉强启动,而终归半途而废;有的是因为地方史志机构主要负责
人面临退居二线,处于等待观望的心理状态,虽然启动了,却迟迟没有进展;有的地
方正式启动后,因指导不得法、督导不及时而被搁置迟延。类似的启动,造成了很大
危害,或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或涣散了修志的人心,不可不防。故要强化对一次
启动不成功会招致多种危害的认识,将修志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并以政府的名义
制发相关文件、召开动员会议,把有关要求写清说透。地方志工作部门要注意事前向
有关领导做好汇报,代政府拟订的文件切实可行;全面部署,一定要把文字、表格、
图片等资料的征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整体推进。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资料征集不
存在漏项,使资料提供方任务明确,时间上有充分的保障;二是防止了相关资料提供
时间上的不协调、不同步。

三、启动典型引导机制,实行典型引路
试点、争鸣、总结、推广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第二轮
修志应参照这一逻辑思路,总结第一轮修志部署一哄而起而志书质量参差不齐的教训,
坚持先试点后推开,促动全盘的原则,发挥修志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条不紊地推进,
以少走弯路。但要注意选取的试点单位具有不同的代表性,省、地、县不同的层级,
明确试点目的,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落实相关经费,安排专家参加,进行科学总结,
予以适时推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是一个很好
的导向,各地是否也应制定试点计划,在促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的同时,从一开始
就层层把好修志的方向。大方向不偏,修志的质量和效率就有保障。

四、落实修志体制,做到科学分工
第二轮修志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和办公室组织实施”
的修志体制,与“众手成志”“专家修志”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完善和改进,进一步
强化了史志机构的作用。修志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还
得发挥众人的合作优势;其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程,隔行如隔山,修志主体最关
键,志书质量与参修专家的数量成正比,应坚持专家修志原则,并做到专家修志自框
架始,全程参与。第二轮修志应按照现行的修志体制,借鉴课题化管理模式,实行招
标、竞聘、反聘等形式,巧借外力,形成合力,按专长将地质、土壤、生物、气候、
物候、种植业、林业、水利、环保、医疗卫生、畜牧兽医等方面的资料征集及供稿任
务落实到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手里;将财政、金融、税收、教育、文学艺术、新
闻出版、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征集及供稿任务落实到相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手里;将
大事记、人物等方面的资料征集及供稿任务落实到地方史志系统的业务骨干手里;将
交通、电力、邮政、电信、工商、物价等行业管理方面的资料征集及供稿任务落实到
相关行业管理方面的专家手里。这些专家多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管理部门、
中介机构中。这种分工应继承并改进第一轮修志中实行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就双方的
权责签订书面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有:完成的时间要求、质量要求、版权、稿酬及
其他约定事项等。同时,应权衡诸因素进行分工,以防个别部位迟滞而“扯后腿”,
从而达成组稿的同步进行。因为修志是一整体性很强的工程,任何部位的缺失和滞后
都会成为制约总体进度的关键因素。

五、建立健全资料鉴别使用制度,明确相关质量要求
应就资料来源、存放形式列出明细清单,制定资料鉴别使用制度、考证制度、所
供资料的质量时限要求及语体、文体、文风、行文等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最
好由省级及以上史志机构制定,以增强规范性;应及早出台,以增强指导中的时效性。
相比第一轮修志,第二轮修志资料容易取得,但丝毫不能放松资料的鉴别考证意识、
行文规范意识,要克服近期资料鉴别容易、行文规范可以松动的麻痹心理,从源头上
防止忽视这些基本要求的可能性,且分工编辑须首先吃透,然后才能去指导资料提供
方。另外,第二轮修志资料存在形式增多(含电子出版物、网上资料等),不但要注意
进行深度挖掘,更要鉴别其真伪。因记述时限短且下限距今较近,加之编辑手段的现
代化,是编资料长编,还是用资料提纲代之,值得商榷。

六、重视培训和磋商机制,强化指导
只有实施方志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专家修志。而在现实中,有
的人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虽然任务落实在手里,但却是一种应付态度。
所以,应在搞好办班培训、以会代训、按部类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强
化指导。指导中,分工编辑应依据相关要求,与行业专家进行不断磋商,并达成一致。
应根据进度及质量,分类施策,相应实行个别指导、集中指导、会议指导、研讨指导、
辅导材料指导、发文指导,及时进行双向沟通。实践证明,在进行集中指导时,同时
安排典型发言,并进行研讨,可以起到提高质量、督促后进的作用。

七、运行有机调控机制,将编辑及总纂关口前移
第二轮修志应注意处理好搜集资料、供稿、编辑、总纂之间的关系:为减少修志
成本,类似水利、方言这些独立性强且由行业专家撰成的符合志体的资料可采用“简
易程序”,直接作为供稿,并尽力采用这一“专家直接供稿”形式;类似个体私营经
济这样的需要由多方提供资料的,应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由工商行政部门牵头,乡
镇企业、外经贸、税务、科技、银行、统计等部门提供相关情况;可由某个部门 (单
位) 单独提供资料的,应该促成其成立专门的修志班子,明确任务分工及时间质量要
求;为了提高编修效率和志书质量,应实行征集资料、组稿、编辑、总纂交叉作业方
式,立体推进;为形成正确的导向,编辑、主编应提前介入,把编辑及总纂阶段的相
关要求前移,通过指导和修改,将自己的意志及早贯彻到供稿的全过程。这样可以及
早发现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实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有效促动
第一轮修志采取了多种督查促动手段,例如政府与资料提供方签订完成资料提供
的协议、分管领导召集会议督促后进单位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很好地坚持。第
二轮修志应逐步完善,形成制度。地方史志机构应会同政府的督查机构就修志启动、
进度、质量情况适时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的基本情况、好的做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应的对策措施等以政府的名义予以通报反馈,相应建立质量进度预警机制。同时,
地方史志机构应加强调研,制发相关情况简报。

九、规范程序,形成到位的报送稿
提供的资料及供稿要经过几个反复,在进行认真修改校对的基础上,实行草稿、
初稿、报送稿“三稿制”,并就资料关、框架关、志体关、政治关、保密关、事实关
问题进行内部质量自查。形成的报送稿,应由报送方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并报送软盘,以提高修改和录入效率,降低修志成本。注意,未到位的材料及稿件切
莫签收,以免报送方推卸责任。

十、健全编修制度、完善编修运作机制,形成到位的评议稿
报送稿经过主编总纂后,即形成评审稿。为形成到位的评审稿,一是要参照相关
标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质量审查制度,以便在进行外部评审前,将一些不统一、
不规范的方面及早筛除。二是建立磋商研讨制度,主编据此适时召集分工编辑就相关
问题展开研讨,以统一意志、达成共识。三是建立协调调度机制,主编据此进行质量
及进度协调,以达到协调有效。四是制定相关编校规范,以达到严细校对。
(作者单位:滨州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