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马咏梅 李桂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40&run=1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碰撞,农耕文明逐渐削弱,大众生活方式嬗变,民
间艺人无声逝去,给一向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带来巨大影
响。
福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据对出土文物的鉴定,远在6000年前,就有
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婚姻
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福山特色。由于各种条
件所制,自然形成“三十里不同风,上百里不同俗”。后经历代发展,逐步形成四民
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有常制,住行有常规。非物质文化的民间文
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
医药及民俗等,日臻完善。
明清两代,福山有3部县志问世,民国有1部县志付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儒
家思想束缚下,或以非正统,或因乡俚巴人,或为下九流,未登大雅,仅在“风俗”
目下,略着几笔。上届修区志开始于改革开放刚起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非物
质文化遗产,未引起重视,记述甚少,是为缺憾。
本届修志,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补救,从三个方面得到加强。
一是在结构上有位子。福山是饮誉四海的“鲁菜之乡”,是鲁菜的发源地,有着
极为丰富的鲁菜烹饪文化,可谓源流浩阔,积淀厚重。从出土文物看,早在新石器时
期,福山烹饪业已形成;春秋时期,福山烹饪已高度发达,讲究宴席规制礼仪;明清
时期,福山名菜佳肴,从民间走进宫廷王府,供帝王享用,又有多种名菜名点,从宫
廷流入福山,正是这进出结合、上集下传,使福山风味鲁菜传播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
遍布五洲四海32个国家和地区。24集电视连续剧《厨子当官》,就是以京津为背景,
反映清末福山人对鲁菜文化的贡献。2001年10月25日,中国烹饪协会批准冠名“山东
烟台福山--鲁菜之乡”。上届区志,在“商业”编中,设“烹饪”1章,立“沿革”、
“名吃”2节、3目,共计2000余字,未能全面展开。本届修志,把烹饪当成重头戏,
由章升格为编,编下设“机构沿革”、“发展历史”、“重点单位”、“境外名店”
4章,立“菜肴制作”、“古今名店”、“中外名厨”、“特色名菜”等17节、32目,
共计5万字。其它非物质文化皆在有关编、章、节、目中升格立门头。
福山剪纸,始于明朝,兴于清朝,盛于民国,衰于“文革”,今又复兴。剪纸形
式,自古至今,多种多样,主要有窗花、灯花、顶蓬花、笸箩花等。其内容有“喜鹊
登梅”、“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尤以“福”子剪的窗花,更具福山特色。
其方法有阳刻、阴刻、套色、勾绘、填色、点色、染色。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上届
区志,只在“美术”目中,用75个字,予以简记,实为不足。“福山擂鼓”,是一种
古老的民间游艺活动,清至民国,流传于宋家疃及周围18个村,逢年过节耍会,以次
开道,十分威风。上届区志,仅在“耍会”目内,用42个字,过简记述。其它如“美
术” 、“音乐”、“舞蹈”、“摄影”、“曲艺”等为子目,每目多到800字,少则
200字,且一目多项。本届修志,将“曲艺”、“剪纸”、“民间舞蹈”等升格为节,
给予扩载空间。
二是人物中有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积淀乡村,其特点是:口头传
承多,文字记载少;文化偏低多,有学历者少;老人无为者多,年轻有为者少。他们
古往今来,无势力、少文化、无地位、无人问,为传承文化,奉献了老一代,贡献了
新一代,代代相传,碌碌无闻,对民族文化传承做出贡献。为避免人去产绝,上届区
志,对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曾予立传。本届修志,在人物编中,对传承非物
质文化遗产有作为者,视其贡献大小,大者过世人立传,在世人入录;一般者在论述
中,以事系人,其宗旨是:凡对传承非物质文化有贡献者,让人们想着他们,志书记
载他们,为他们树碑,给他们立传,成为社会的榜样。
三是在附录里有台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是手段,继承、发扬是目的。
这些人无经济势力,需要资助。前几年,福山的有识之士在各级领导支持下,搞“企
业搭台、文化唱戏”,搜集、挖掘、整理出一些民间文化的文字资料,有的内部印发,
有的发表于各级报刊,但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独立的反映福山民间、民俗文化的正式
传世之作。 上届区志, 曾在文化编的“民间传说”中,收编过“王小智斗财主”、
“石老公与石老母”、“通仙宫的传说”、“潘家湾的故事”、“相公庙的来历”、
“龙王洞的故事”。但毕竟是空间狭小,舞台有限。为让传统文化充分得以保护、利
用,让世人更全面了解福山,本届修志,拟在区志附录“轶闻趣事”中,扩展舞台,
收录诸如“传统手工技艺”、“窗花剪技”、“妙手家传”等人与事3~5篇;收录民
间传说如“福山老豆腐的传说”、“陷湾”、“鲁菜发源地--銮驾庄”、“郭尚书两
盏灯的传说”、“阴主仙姑的传说”等10余篇。
(作者单位:烟台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