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青岛建设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刍议(张子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4&run=13

一、城市历史风貌内涵与“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内涵
城市历史风貌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讲,它主要体现在有重要价值或典型意义的
文物古迹、历史遗存方面,符合条件的遗址、建筑、街区等都在其列。不同的城市具
有相对不同的历史风貌。以中国的情况来看,凡是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其
城市历史风貌都很突出和富有特色。而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的东西,则必定在
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彰显城市历史风貌。
“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内涵。所谓“特色城市”,是城市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
赖以存在的自然状况、生态环境和孕育、塑造、传承出来的历史风貌、文化底蕴、产
业结构、功能特征等方面的总和。它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长期积累升华并交融
互摄的结晶,是城市自然特色与人文特色或外观特色与内涵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城市
形象的典型展示和魅力所在,具有鲜明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品格。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一些城市因特色鲜明而名扬世界。譬如,瑞士的日内瓦以
国际会议中心城市闻名于世,美国的底特律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城,德国的慕尼黑
是享誉全球的啤酒城,法国的巴黎是世界公认的浪漫时尚之都,中国的香港是中西合
璧、商贸服务业高度发达、领先世界潮流的活力之都,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是
欧洲古典建筑熠熠生辉的历史名城。
青岛城市历史风貌浓缩着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青岛,昔称胶澳,泛指胶州湾及其沿岸地区。青岛地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
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就已在此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在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的创造与推进上,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青岛真正广为世人所知,是她作
为近现代城市的历史。青岛自1891年清政府议决胶澳设防而开启城市建置起算,至今
才114年。然而,青岛的城市发展史虽短,却内涵丰富,沧桑衰荣,极具特色。
青岛的城市特色,综合归纳,大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历史风
貌特色,集中体现在建筑等历史遗存方面;二是海洋特色,集中体现在海港、海洋科
技与教育、滨海旅游与避暑疗养、海上运动与休闲等方面;三是品牌特色,集中体现
在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在这三个方面,城市历史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城市的历史
底蕴和文化品格,相对于另外两个方面,它对于整个城市的影响和塑造,是全面的、
深刻的和无可替代的,既实实在在,又潜移默化,超越时空,独领风骚。

二、青岛城市历史风貌的显著特征
(一)一段典型殖民地历史衍化出的独特城市命脉
综观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历史,像青岛这样曾有一段典型或完全殖民地历史的城市,
为数很少。除了香港、澳门曾分别属于英国、葡萄牙殖民地,以及作为中国一个行省
的台湾由于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而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以外,在中国大陆的城市
中,惟有大连(旅大)、威海同青岛相似,曾有一段典型殖民地历史。而大连(旅大)、
威海之所以在19世纪末分别被俄国、英国强占为殖民地,则是因为德国强占青岛给其
他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制造了契机和效仿样板。上海、广州、武汉(汉口)、天津、
哈尔滨等城市虽然有外国租界,但这些租界只是城市的某一区域,而不是整个城市,
故整个城市的性质仍属半殖民地。
德国强占青岛,使之成为自鸦片战争以来继香港、台湾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
的第三块殖民地,并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自此至1919年“巴黎和会”,由于帝
国主义列强压制中国收回青岛主权,而直接引发了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同时也在世界
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正是由于德国强占青岛,以及日后由青岛主权问题引发
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才使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被空前地唤醒,成为我们民族
争取解放、赢得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从另一个方面观察历史,还可以发现一个不争
的事实:德国殖民者在残酷奴役青岛人民的同时,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特别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先进理念与手段,也一并搬到了青岛。使青岛全面具备了近
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迅速步入了当时中国乃至远东的重要城市行列。
(二)以城市建筑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近现代欧亚文化交汇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政府授予相关城市在历史文化方面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
位。青岛于1994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青岛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是由于这座城市集中展现了近现代中国殖民
地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的历史形态与发展轨迹,特别是囊括了殖民地城市的
全部特征。
青岛作为近现代城市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在胶澳屯兵设防是青岛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因为,胶澳设防后,当地特别是青岛前海一带由于开通道路、
兴建码头、设立电报房以及为驻军和居民服务的商业、运输业的勃然兴起,使社会经
济发生了显著变化,至1897年德国侵占前夕,这里已成为“商贾云集、货栈相连”的
颇具规模的市镇。但是,这种市镇充其量只是传统的中国式城市的雏形。以近现代城
市的衡量标准来审视青岛城市的创建与形成,即知这是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外部冲击所
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强占青岛为殖民地。这一特定的历史机遇,使青
岛开埠立市的进程,尤其在以各类建筑为主要载体的城市风貌的构筑与塑造上,从一
开始就被西方文化所左右。此后50多年间,未有大的改观。故青岛日渐形成的城市风
貌遂有别于古老的中华文化呈现一派异域景象。这正是青岛城市风貌有别于国内无殖
民地或租界历史城市的独特之处。
不仅如此,青岛城市风貌中西方文化所占的巨大比重、规模和经典性,即便是大
连、威海等曾沦为殖民地的城市和上海等曾有外国租界历史的城市相比,也相对逊色。
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占领和统治青岛时期的德国,是位于当时西方文明制
高点的强大帝国,同时又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深厚的科学素养积淀,其民族性
格讲求严整和律式,出于既定目的和长远需要,德国对自己在亚洲这个唯一殖民地的
经营非常投入,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到每一个建筑单体的打造,都追求严谨与完美,
从而奠定了青岛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基调,这就是浓郁的欧陆风情;二是,此后无论政
权如何更迭,浓郁的欧陆风情基调,始终主宰着青岛城市规划和建设,而这恰恰是由
当时的历史条件即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所决定的。因此奠定了青岛作为中国和
远东有重要影响的近现代欧亚文化交汇地的历史地位。
全面体现青岛作为近现代欧亚文化交汇地历史地位的历史遗存,莫过于青岛的城
市建筑。这些建筑,既是对青岛城市发展史的永恒记录和象征,也是对青岛城市历史
风貌的形象诠释。
青岛老市区里的老建筑,特别是那些欧式建筑,其数量与质量均在中国近现代建
筑史上堪称一流规模、一流水准。据统计,自德国强占青岛起,至1949年,青岛市区
拥有来自德、 日、英、美、俄等20多个国家的人士建造的各类外国式样建筑299处共
1000多栋,总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其中德、日建筑占三分之一。青岛市区这些丰
富多彩的老建筑,既有相同的共性,即大都具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化
的深重印痕;也有不同的个性,即每栋建筑都形象独特,绝无雷同。正因如此,青岛
获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从青岛这些老建筑自身的功能和作用看,可以将它们分成七大类别:行政及军事
类建筑,如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现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政协办公楼)、胶海
关旧址(现属青岛海关)、俾斯麦兵营旧址(现属中国海洋大学)等;银行及金融类建筑,
如德华银行旧址(现为民宅)、交通银行旧址(现属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等;市政
及公用类建筑,如青岛火车站、小青岛灯塔、胶澳观象台旧址(现属海军)等;商业及
娱乐类建筑,如德国水师饭店旧址(又名德国海军俱乐部,现属青岛市人防办)、亨宝
商业大楼旧址(现属青岛食品店) 等;宗教教育及医疗类建筑,如基督教福音堂(江苏
路15号) 、圣弥爱尔教堂(浙江路15号)、礼贤中学旧址(现属青岛第九中学)、德国野
战医院旧址(现属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业及会馆类建筑,如胶济铁路四方工
厂旧址(现属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两湖会馆旧址(现属青岛市大学路小
学) 等;别墅及居住类建筑,如德国胶澳总督官邸(现为青岛迎宾馆)、八大关近现代
建筑群等。
除大批欧式建筑以外,青岛老市区有重要历史与人文价值的老建筑,还有其他几
种类型。一种是完全中国气派的建筑,但数量极少,可谓硕果仅存,有代表性的如天
后宫、水族馆、湛山寺、大学路原青岛市博物馆中国式“大殿”及“藏经楼”、海云
庵等。另外一种是分布在青岛老市区里的老市北、台西、台东等地的众多“里院”。
国内有的城市也有类似“里院”,但就其数量讲远在青岛之下,就其形态讲也远未有
青岛典型。青岛的这些“里院”,是中国式四合院与欧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
西文化猛烈对撞后的变种,有着殖民地严酷与辛酸的独特历史背景,同时其自身也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青岛城市建筑,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和建筑形式同当地自
然环境相结合的共生现象,具象地展示着青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构成了青岛城
市历史风貌的鲜明特征,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时至今日,青岛市区大
量欧式建筑仍矗立如旧,有些街区犹如德国或欧洲本土。在青岛所拥有的六处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平度天柱山摩崖刻石、黄岛齐长城遗址、即墨故城遗址这三处属
中国古代文化遗存,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胶澳总督官邸旧址、八大关近现代建筑群
这三处则均为欧式建筑经典;在青岛市区所拥有的几十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文化名
人故居中,欧式建筑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情形,正是青岛城市欧陆风情的典型写照。

三、青岛建设“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必须重视城市历史风貌保护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搞得如何,对于青岛建设“世界知名特色城市”至关重要。
从总体看,青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搞得比较好,成绩令人瞩目。但是,随着城市
大规模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成片展开,对青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另人痛惜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著名建筑等,却被人
为地拆掉了。这种浅薄、短视行为是受商业利益的驱使。
搞好青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应该夯实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端正认识
如何看待青岛解放前5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各个层面中,存有不小的差异。有的
认为青岛历史这么短,有的那点东西还是外国人的,算什么历史文化名城?一部殖民
地的历史,有什么值得张扬的?还有的观点认为,殖民地有什么不好?青岛这点“家
底”不就是德国人留下的吗?
上述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简单地讲,青岛自1891年建置始,至1949年这
58年的城市历史, 有33年是殖民地。这么长的殖民地历史,对于青岛城市发展的影
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对此不应有任何轻视与漠视,应该历史地、辨证地正视和评估
青岛之所以能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这座城市集中展现了近现代中国殖民
地与半殖民地历史形态与发展轨迹,囊括了殖民地城市的全部特征;青岛作为远东近
现代欧亚文化交汇区,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神营养,体现了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
内涵,带有浓重的“青岛内涵”与“青岛特征”。这种历史文化是青岛这个城市弥足
珍贵、厚重如山的一大笔财富,是传承文明、永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对此,全社会应
该给予高度重视。
(二)加大依法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工作的力度
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其对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
态度和举措。可以德国、波兰等国为例。二战结束时,德国的主要城市一片废墟,但
战后德国政府凭着对历史风貌珍爱执着的精神,依靠档案资料和记忆,对城市重要街
区和建筑,按战前原样进行了重建,重建的原则是“建旧如旧”,让重建物充满了沧
桑感。同样,波兰首都华沙在二战结束时全城已是废墟,但战后波兰人民为振奋民族
精神,重塑历史风貌,也按战前原样重建了华沙,使这座欧洲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恢复
了往昔风采。波兰还对位于克拉科夫的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所建的臭名昭著的奥斯维
辛集中营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保护,旨在让全人类永远铭记在此曾经发生的惨绝人寰
的大屠杀。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
对于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我们国家有相关法律,山东省、青岛市也有相应条规。
对这些相关法律和相应条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绝不允许违反之,
而一旦违反,就严惩不贷。问题的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加大依法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工作的力度。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做法。
(三)创新和拓展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工作的途径
目前,青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已有不少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而且行之
有效,颇有建树。譬如,创办于1903年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旧址 (现
属青岛啤酒一厂),已于2003年8月青岛啤酒诞生百年之际,辟建为青岛啤酒博物馆,
是为全国首家啤酒博物馆。这一举措,不仅使青岛啤酒这一真正国际品牌的成长史从
此有了专业与规范的陈列场所,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
旧址这个具有重要历史与人文价值的建筑物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显然,这对于更
好地打造青岛啤酒这块品牌,保护城市区域历史风貌,促进历史街区各类资源得到可
持续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都具有积极意义。再如,正在进行恢复性、保护性开发
建设的建于1900年,位于常州路的德国青岛欧人监狱,虽斥资颇巨,但对于恢复和保
护青岛市区这一最佳区域的历史风貌,并推出新的功能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市政府
责成青岛房产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有计划地对市区数百栋优秀历史建筑,按照“修旧如
旧”的原则实施还原性全面整修,虽也耗资很大,但的确是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效
之举。
(作者单位: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参考文献:
《青岛市志·沿革区划志》,2000年12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大事记》,2000年12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政权志》,2002年7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1999年1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土地管理志》,1999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文化志》,1998年10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房产志》,1998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旅游志》,1998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军事志》,1995年3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1997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1998年10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青岛文物志》,2004年12月,中国出版社出版;
《青岛城市老建筑》,宋连威著,2005年1月,青岛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