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轮志书增强可读性问题的思考(张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38&run=13

一、篇目设置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体现人文精神
枣庄自古就有良好的修志传统。《滕县志》和《峄县志》在历史上都多次纂修,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在这些旧志书中,人文部类是精华所在,尤其是人物
志, 被称为“志中之志”。中国有“古来方志半人物”的传统。有人统计,在长达
3253卷的《二十四史》 中,人物传记有2163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历代史志看重
人物是有道理的,因为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杰出人物更是历史的脊梁。就一地来说,
人杰则地灵,写好人物志,整部志书也就有了灵气。本届修志断限时间较短,仅20年,
故去的重要知名人士不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仍然健
在的人物多,这个实际情况也应考虑。不能简单的把“生不立传”错误地理解为“生
不入志”。要在记述方法上探讨创新之路,继承坚持以事系人,或用人物简介和名录
的方法,力争推陈出新。
首届修志,突出了经济的中心地位,增加了经济部类的内容,本来无可厚非,但
有些却做过了头,志书中经济部类的分量竟达到40%。且起点低,记述琐碎,可读性
差。新一轮修志,应注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把枣庄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发展
的历史记述清楚,让人们深刻了解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
面, 还要辨证理解志书“横不缺项、 纵不断线”的原则,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做到
“求特不求全,求深不求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挖掘与体现枣庄丰厚的人
文内涵。

二、语言文字应尽力做到优美典雅
近年来,方志界的许多领导、专家都相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坚持把握志书语
言特点的基础上,要注重追求志书语言的优美典雅,以增强续修志书的可读性。李铁
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 “志书一定要可信、 可用、可读。”
“可读,就是要写得精炼、优美,引人入胜。读志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文字水平
要高。不少名史、名志都是优秀文学著作,影响深远。”诸如《史记》、《汉书》、
《三国志》等既是流传千古的历史著作,又是历代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王朝闻先生
也曾说过:“方志要写成富于魅力的、可读的、教育人民的东西,不要写成流水帐,
不要写成简单的结论。”这样,就为我们从事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客观地讲,新编地方志同旧志书相比,确实可以列举出许多优越之处,但
就可读性而言,逊于旧志乃是不争的事实。旧方志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是值得我们学
习的。如:《重修山阳县志》记载明代淮安造的鼓,曾被朝廷征用,对鼓本身记述总
共用了8个字: “紧绷密钉,晴雨同声。”鼓外部特征和质量品质的优越性就跃然纸
上,非常凝炼和典雅。现在我们是“众手成志”,要求统一的语言风格。对于前人在
运用语言的技巧,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志书语言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首届出版的志书,有的语言平庸呆板,缺少
生气,可读性不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片面强调客观记述,而忽略了修辞格的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过“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通过选择
适当的修辞方式,使志书语言略带文采,生动流畅。现代汉语的修辞格多达数十种,
根据各地编纂经验,有的修辞方式是适宜志书语体的。如:恰当地运用比喻,既可使
文字生动形象,又可使文章见解明了;适当地运用排比的手法,可以加强语势,使之
更加流畅,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注意语言的韵律和气势,使之声情并茂,
增强感染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时,一定不能背离地方志的特
殊体例与章法,把地方志写成其他的文体。

三、照片和各种图表应精心安排
照片、图、表较之文字表述,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图表的形式反映事物,
也是志书的传统,古代就有专门的《图志》、《图经》等。首届修志也曾使用过一些
照片、地图,但多集中于卷首,内文插图较少。本届修志应改变首届志书使用图、表
较为单一的缺点,可适当增加图表的分量。通过现代化手段,制作一些三维立体图及
各种形状的示意图,来丰富图的表现力,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比例关系。例如,城
区变迁,风景名胜,文化、教育、卫生机构的分布,事业发展变化情况等等,往往用
一张照片、一个示意图就可一目了然,能胜过一大段文字记述。各部门在编写志稿的
过程中,应注意收集、制作一些图、表。随文照片及各种图、表和文字记述结合起来,
能够相得益彰,显得史料性更强,而且随文照片一般都是黑白的,安排灵活,印刷方
便,造价也低,应更多地使用。
当然,图表的运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内容,更不能使图表
脱离实际内容,甚至相互矛盾。要坚持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使图形美更好地体现内
容美。
志书的可读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内容的、也有形式的、更有编纂队伍素
质的因素,本文只是在志书的形式上作了粗浅探索。还需要在修志实践中不断思考,
积极探索,努力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出版一批经世致用的名志佳作。
(作者单位:枣庄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