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文化的发展思考(马光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24&run=13

一、地方志要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我们说地方志是一种文化产业,首先就必须要科学地界定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属性。
“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杨本亚名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技术复制
的时代》一文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具体讲,“文化产业”是
指为满足社会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而出现的涵盖面很广的一种产业,
是各种门类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管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
得到实现的总和。其功能是为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国家的经济与
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产业的属性是以文化为依托,以生产各种各类的文化产品
为表现形式,通常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业。不难
以看出,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比较狭窄,当时主要
指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成熟,人们对文化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这就
使得我们必须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认识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关键要从志书的性质
上进行分析,论述其依据。其一,地方志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料资源,中国自秦汉以来,
历代都编有大量的志书和古书,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已编纂出版省、市、
县三级志书5000多部。这些历史性的资料,保存了各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
境变迁的历史发展过程,成为后人研究借鉴和运用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这些志书
保持地域性、规模性、多样性,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极其丰富的资料价值。其二,
地方志具有广博的信息资源。志书的信息资源,是经过各个系统、部门专门修志队伍
通过收集大量资料,从中筛选、分析、整理、编辑加工得来的,不仅全面且详实,还
十分集中、系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志书资料与信息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定
会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综上所述,志书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料资
源,在这些资料中又包含了广博的信息资源。我们应该综合分析研究其特点,挖掘其
产业性,使之产业化,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使其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更
广泛的社会效益,还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为地方志事业带来较大的经济
效益。可见,地方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具有市场定向。地方志虽属公益性事业,
但也要创新机制,积极更新观念,跳出地方志看地方志,重新审视地方志的地位,作
用和价值,面向经济与社会的需要,面向人民群众的需要,深入挖掘、利用地方志的
产业属性,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党的十六
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研究发展地方志文化产业,以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是我们方志界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新一轮读
志即将开始之际,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地方志文化产业的几项重要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 我国迎来了地方志纂修的新高潮, 到
2000年, 全国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4287种,此外还有大量的专志。这个时期成
为中国方志史中,纂修志书数量最大、品种最多,涉及地域最广的时期。但是,我们
不能只看到中国地方志的历史功绩和发展辉煌的一面,而更要重视地方志事业面对的
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讲,地方志虽然发展历史悠久,但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一种
弱势群体。主要表现有:(一)体制松散,创新意识不强,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仍然
束缚着方志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大多数人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
谈不上自主创新发展。可以说,这种吃饭靠财政,照旧躺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温床上,
舒舒服服渡日熬月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开创地方志事业的新局面。(二)管理松弛,领
导薄弱。有部分同志认为“地方史志办是个死角,可有可无,不影响发展大局”。因
而,导致了地方史志事业管理松弛的严重问题,出现了史志工作者“你不找领导,领
导绝非找你”的尴尬局面。(三)队伍松懈、业务基础不适应修志要求。有一支强势的
修志队伍,是续修各级志书的重要基础,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看,
真正起到修志骨干作用的人员, 确实为数了了。 因而,延长了志书出版发行的周期
率。(四)志书出版质量品位低,达不到精品要求。我国从古到今出版发行了众多志书,
堪称中国图书之最,世界之最。笔者问津,又有几人对志书进行通读、精读过。据了
解,为数不多。其根本原因,就是出版的质量比较低,更难以再论精品程度,所以,
志书吸引读者不够,从而达不到普及程度。(五)现在,志书仍然处于封闭型状态,如
何走出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方志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应当看到,旧方志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场
经济的条件下,信息时代的今天,目前出版的志书其“资政、存史、教化”作用已经
降低,事实也是如此。首先,志书适应不了现代领导决策需要的信息量,资政作用,
明显处于弱势。其次,志书不仅在存放之中难题较多,而且年代久远的志书,更不能
让更多的人随意使用,存史作用,难以发挥。再看,教化的对象,难以适应志书的现
有状况。综合上述之说,笔者认为,要想切实解决方志界面临的问题,冲出困境,真
正使志书起到“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从根本切入,深化史志管理体制改革。
自古以来,就讲地方志是“官修”,“一方之志乃一方之全史”。正因为,志书
处于这样的历史地位,历代当政者都设有专门机构来推动这项事业,甚至,有的朝代
还不惜耗费巨资,组织社会精英力量打造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虽然是为了当政者的
需要,但也说明我国编史修志的历史管理体制源远流长。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
设立九域图志局,主管全国修志,这是我国朝廷设置中央修志机构的开端。清世宗雍
正六年(1728年)颁布修志上谕并于十一年(1733年)设立内阁一统志馆。同时,有关省
设省通志局。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先后印发《修志事例概要》《地方志书纂修办法》,
督察成立通志馆,进行修志。1944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就明确提出了“收集县志,府
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的重要指示。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志事业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修志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一纳入、五到位”的地方志管理
制度更卓见成效。这些好的做法,无疑给地方志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原有的史志管理体制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弊端和不适应
的现状。现在,地方志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说到底,不是外因造成的,而是
内在原因。关键是现在仍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史志管理体制。造成了方志工作
者背靠财政这座山,吃饭不用愁,还有专业职称这个奔头。所以,人们心安理得,无
忧无虑的过日子。从而影响了地方史志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这种地方志管理体制,
必须改革。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在市场经济中,
形成地方志的产业化,寻找自己的发展前景,探索出一条逐步退出财政的路子。只有
这样,地方志事业才能永葆它的历史活力。
(二)抓关键环节,实行主编社会聘任制。
地方志要形成文化产业化,关键是要编出一部“政治观点正确、体制结构合理、
资料系统完整、史实准确无误、论述清晰明了、文字朴实流畅、行文规范统一”的志
书,立足市场、奉献社会。这里关键环节是选一位德才兼备,热爱史志事业,具有强
烈事业心的志书主编。《山东省续修新方志工作纲要》规定“志书编纂实行主编负责
制”,也就是说“志书主编只对志书的编纂工作负责,对志书的质量负责”,这无疑
对志书的编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山东省续修新方志工作纲要》还特别指出:“志
书主编一般应由史志办主任兼任。”这种做法,在第一届修志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主任兼任主编,不仅便于统盘安排、整体指挥,而且减少了许多工作中的中间
环节。实践证明,是一条较好的经验做法。但是,现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考虑安排
主任和主编时,往往重视主任的选择,而对主编业务能力考虑的较少,从而出现了主
任担负不起主编的现象,较严重的影响了新一轮修志的进程,以及出版发行的质量。
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使地方志在市场经济中形成文化产业
化,笔者认为,志书主编应该实行社会招聘。史志办编辑人员,也可一同参与这种社
会聘任制做法。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具有丰厚知识水平与较强领导能力相结合的人员,
负责主编工作。也才能编出一部内容丰富、出版优良,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志书,以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作为主编对整部志书负责,不仅是一部志书的总设计师,同时还
是一部志书的总工程师。主编不仅负责志书的总体设计,还要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作
为总设计师主要是对志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进行总体构思,形成一个完整的,有
机的总体设计方案。作为总工程师,要有效地组织好志稿的编纂工作,使编志工作按
预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因此说,主编事关志书的优劣,以及成功与否。主编
不仅要“主”,而且要“编”,只有编出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志书,才能在市场经济中
得以生存。从中不难以看出,主编进行社会招聘,是使志书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关键环节。只有这样,地方志才能在形成文化产业化中打造强势。
(三)更新观念、强化史志队伍的组织与管理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指出:“加强地方志专业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地方志事业发展
的根本大计。”《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规定:“从事地方史志编纂业务的人员
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同时规定:“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应当吸收社
会专家、学者参加。”这条规定,为史志队伍的组织与管理指明了根本发展方向。我
国历代修志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修志之要、在于得人”。新中国成立后,修志队
伍问题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修志机构的重视,并且培养出了一支德才学识兼备而强有力
的修志队伍。通过,这支队伍甘愿“清苦”,殚精竭虑的顽强拼搏努力,编修出了一
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名品佳作志书,对加快历史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讲,专业修志人员要具备“五志”:(一)志德。方志工作者应该具有正确的立场,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有
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有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二)志才。包括学习、思维、表达、
组织、写作和社会活动等多种能力。(三)志学。要求专业修志工作者具有广博的学识
和新兴学科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四)志识。要求方志工作者对事物要
有认识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对事物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洞察力。(五)志健。要求
方志工作者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德、才、学、识、健”是方志工作
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然而,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方志队伍管理,是各级政府和修志机构须要认真研究探讨
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方志管理上讲,方志的编纂管理是指将志书编纂作为一项系统工
程来管理。它包括方志编纂指导思想的确定、方志资料的征集与使用、方志的设计、
方志的写作、方志的审稿、方志的出版等内容。具体说,包括五步骤;(一)编纂工作
的筹备;(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三)志稿撰写;(四)志稿的评议与修改;(五)志稿
总纂与终审。在这些管理环节中,最重要的是采取新措施、新办法,强化修志队伍建
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其一,选出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精、
文字功底强、能够自立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自觉承担起编史修志的骨干力量,
组成修志队伍。其二,“按能定岗、按责定位、按绩取酬”的管理办法,进行组织编
写志书。能者立岗、弱者退出,保留精兵强将,完成志书系统的编写工程。并且,做
到能者多劳,按劳取酬,从而体现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调动各位编辑的积极性。其
三,经常组织参与志书编写人员进行志书业务培训,增强其素质,打造精兵强将,使
其编写队伍能够适应新时期编写志书的要求。其四,严格规章制度,加大奖罚力度。
对编史修志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进行落实,以激励修志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其五,要坚持不断的进行总结,修正失误,发挥长处,使修志进程更加完善,更加圆
满的完成志书编写任务,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地方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四)打造精品、把方志出版发行溶于市场化运作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指出:“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可见,
地方志书生存、留传的意义和价值,根本的是在于志书质量的高低。从历史上看,历
代编纂的方志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曾经多次战乱,很多已经被毁或散佚。但在现存
志书中,不乏名品佳作仍有众多,黄苇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词典》中所列的名志就达
430多部, 并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我国最早见著历史的方志当属《尚书·禹贡篇》
和《山海经》,还有《越绝书》《吴越春秋》和《华园阳志》。这三部志书被后人誉
为“方志之祖”。东汉班固首创的《地理志》、隋朝撰修的《诸郡物产土俗记》《区
宇图志》和《诸州图经集》。唐代《括地志》是我国第一部地理总志,唐代全国总志
的代表作是《元和郡县图志》 。 两宋时期较著名的方志有《图经总集》《长安志》
《吴郡图经读志》《乾道临安志》《咸淳临安志》等。元代《大元大一统志》独具风
姿, 共1300卷, 是元代方志代表作。 明代《寰宇通志》119卷,有人赞叹此志为:
“宏纲细目、包括糜遗,记录实质,而文彩焕炳可诵”堪称佳作。清代《大清一统志》
是我国地方志发展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民国时期编修的地方志有268种。它标志着我
国地方志纂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至今为人所称道。自建国以后,到2000年,
全国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4278种,成为中国方志史中编修志书的重要时期。这些
历史上的名志佳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得起各个历史时期的检验,而被广大人民
群众所铭记。其历史原因不仅只是符合当政的统治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是经过了历代
人们的精心打造而成为良志精品,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今天,志书
的编修最重要的就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个主题,突出“改革开放”这
条总纲,精刀利笔雕刻出反映改革开放,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志书。重要的问题就是
“必须打造精品”。打造精品,关键是各级史志部门和编纂出版志书的部门、单位要
切实提高对志书编写的认识,选配人员要精干、提供资料要精确、撰写志稿要精练,
对作品精心论证、精密设计、精细打造、精益求精,强化精品意识,修身敬业、奉德
写史,写出符合时代规律和时代要求的精品工作,更重要的在编写的志书中,要符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需求,达到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作用。这是编写志书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写志书只有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永久的历史价值。同时,在志书编写成功的基础
上,要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运作,搞好出版发行,把志书推向市场,从而
不仅展现志书的社会价值,更主要的是创出经济上的效益,真正体现志书的内在实际
价值,使志书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主要渠道有:其一,
实施图文并茂,既形象化的展示志书内容,又直观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从根本
上升华了志书的价值和历史作用。其二,策划彩页宣传,全面吸纳商贸门牌号码记载,
以及名牌商品展示,从而使志书成为着重辑录发展经济的重要史册。其三,突出科学
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经济能人力志。并让发展经济能人的事迹具体化,以期带动
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其四,充分发挥志书存史、资政、乡土教材的作用,进
行市场化运作发行。通过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编出的精品志书确实推向市场,
走向社会。其五,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志书的宣传力度。让编写的志书从封闭
性状态下走出来,让社会了解志书,在这里,最主要的是要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
持下,收集、编辑、显示空间地理信息,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在建立区域网的基础
上建立广域网,达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修志为用、认真写好“志”字文章
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编纂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
化建设的需要”。20多年来,各级史志工作者在搞好修志主体业务的同时,不断增加
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信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翔
实资料。这些服务内容,体现了读志用志的活动成果。重点从历史的视角切入,针对
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分析,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
对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要求。因此说,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题,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写好“志”
字文章,服务现实,是志书体现根本历史价值,繁荣史志事业的根本途径,也是为地
方志形成产业化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主要措施有:(一)在把读志用志活动纳入各
级修志机构工作计划同时,做到修志、用志两项任务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两方面的
工作同时考核,同时总结,以实际行动克服“修志是硬指标,用志是‘软肋’”的倾
向。真正通过开展广泛用志活动,彰显出志书具有的“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
其二,创新工作思路,把读志用志中“志”的内涵扩展到各类志书、年鉴、地情资料、
地方文献等所有志类产品中。其三,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读志用志群体,启发思路,
加大用志力度。通过运用多项措施,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和认识志书的社会历史价值,
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读志群体。史志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志书发行到
读志者手中,做到“读志者有志可读,用志者有志可查”。可以说,这是搞好读志用
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四,发挥志书功能作用,服务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在服
务中,写好“志”字文章,克服志书是“故纸堆”的认识误区,拓展志书的服务作用,
让丰富翔实的地情资料发挥积极效应。在为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提供历史借鉴和
各类资料的基础,并充分发挥乡土教材的作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展示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成就。可见,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是使志书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更是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落实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大计。

三、努力营造方志文化的发展环境
我们讲,“方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是因为,地方史志的资料是一笔非常
丰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一点,已被方志发展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但是,方志文
化在发展中,也明显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正如朱佳木同志讲话指出的:“地方志还
不为广大群众所知,看过地方志的人就更少,能应用地方志资料于日常工作的更是微
乎其微”。同时,他讲到:“这种情况在今后几年里,应当有一个明显的改观”。从
地方志编纂周期性看较长,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等到正式出版后已事过境迁。
普遍认为“昨日黄花”,或是“古纸堆”,显然已很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地方志体例
过于板式化,又平铺直取、述而不论,使人感到太枯燥、不生动、缺乏观点,论述所
体现的特点和规律不清楚。这种困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方志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
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关键是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努力为方志事业
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引领方志文化的发
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根本问题是要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
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发展的有益成果,着
眼于丰富的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努力加大发展力度。因此,方
志文化必须围绕大的发展环境,群策群力研究探讨方志事业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以不
断探索和深化的认识,牢固树立地方志的文化产业化,从而把地方志的发展推向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其二,广泛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
践证明,地方志属文化产品,并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具有可开发性和资料共享性。
因此,要组织力量大力挖掘志书资料的可利用性,服务发展大局,才能在地方志的发
展中,自我打造强势。其三,把握记述经济工作的重点,多种形式编纂群众需要的志
书。1959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省视察修志工作时指出:“要修好一种地方志,
可先修简志,重点放在经济方面”。朱佳木同志也指出:“要考虑编一套简志,以便
使尽可能多的读者接触志书。”可以看出,创新形式,重点记述经济建设,编纂出群
众满意的志书,是地方志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切入点,更是地方志发展繁荣的
重要标志。其四,创新工作体制,正确处理事业性和市场化运作的关系。编修方志是
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历来都是由政府主持,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政
府在落实“一纳入,五到位”的政策基础上,要保证经费投入。使方志工作注重社会
效益,发挥“资治、教化、存史”的社会历史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方志事业与
市场无缘,而是应当借助市场活力,推动自身发展。因为,方志事业有其独特性,地
情资料优势是其一大特色。所以,要立足这种特色,积极寻找市场需求,就能找到良
好商机,从而使志书的独特优势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
更大的经济效益,使方志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博兴县史志办公室)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
《方志学基础教程》中华书局2000年12月
《邵长兴方志文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