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90&run=13

概况
沿革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置新店社,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改辛店社,
193 0年废社改区,属三区,后改为牛山区,1956年6月改为孙娄区。1946年设立辛店
乡,1958年2月建立辛店镇。1958年9月撤镇设立辛店人民公社。1965年10月辛店站、
单家庄、桑家、杨家、东王、西王、合顺村从辛店公社划出成立辛店站人民公社,原
辛店人民公社改名为孙娄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建立辛店乡、辛店街道办事处。1985
年3月撤销辛店乡、辛店街道办事处,建立辛店镇。1997年5月撤销辛店镇,建立辛店
街道办事处。2001年3月,大武镇并入辛店街道办事处。
地理位置 位于临淄城区南部,北与本区雪宫街道、闻韶街道、稷下街道交界,
东与青州市、本区齐陵镇接壤,南与本区南王镇相邻,西与金岭镇相连。
自然状况 地处低丘陵和平原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丘陵低山,山丘起
伏,沟壑纵横,东部和北部为山前平原和微斜平地,海拔在55米~70米之间,地势平
坦,土壤肥沃。东西最大距离1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6公里,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
主要山脉有打虎山、桃花峪、花皮子山、棉花山、小黄山、大洪山,其中花皮子山最
高,海拔260.9米。乌河的发源地就在该地,淄河流经其东南部,境内长6.1公里,流
域面积2.58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葡萄、苹果等。
办事处地处交通要道,距309国道、济青高速公路仅几公里,省道205公路穿越东
西,胶济铁路从中心通过,还有环城东、南、西过境路,构成便利、通畅的交通网。
该办事处辖33个行政村,总人口553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8‰。少数民族有回、
满等,少数民族总人数为1062人,占全街道总人口的1.9%。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该办事处农村经济总收入108万元,1978年为612万元,
2000年为12.4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6∶75.6∶
19.8。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1677万元。办事处化工业发达,自1964年起先后兴建的中
央级企业齐鲁石化公司、中石化二公司第二工程处、辛店发电厂、胜利油田运输处辛
店汽车大修厂等均全部或部分坐落于该街道,特别是齐鲁石化公司,促进了辛店一、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强镇由来 到1995年,该街道办事处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
列,被淄博市授予“小康示范乡镇”称号,财政收入实现1413万元,列全市乡镇前茅。
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省安全街道办事处、省级体育先进
镇、省拥军优属模范单位、省先进体育社区、市模范乡镇人民政府、淄博街道之星、
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社会文化先进镇、市级文明镇、市十佳卫生乡镇、
市计划生育“三为主”乡镇。

大事记
1904年7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辛店车站于次年建成。
1911年1月30日(正月初一) ,大雨,水深没胫,邻居之间不能登门拜年。为历史
罕见。
1917年,春秋大旱。
1919年,县邮政局在辛店设分柜。
1921年1月,发生雪灾,雪厚达1米。
1924年1月, 胶济铁路东行客运列车在辛店站与金岭站之间发生火灾,造成人员
伤亡。
1926年12月,大雪厚1米半,积雪50天。
1928年5月, 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日侨利益,制造了济南“五三”惨案。侵驻
辛店的日军在附近村庄肆意抢掠。
1930年,降雹,大如鸡蛋,砸毁房屋甚多。
1934年8月,辛店至广饶石村的公路修筑竣工。
1936年秋,辛店通惠私立小学教师石潇江,带领师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开展募
捐,支援抗日。
1938年1月,日军占领辛店车站。2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袭击
了辛店日伪维持会,击毙日军翻译官一名。
1945年8月24日,辛店解放。
1946年2月17日,临淄、益都、桓台等县各界群众1.7万余人,在辛店车站举行庆
祝和平民主大会。
1952年5月,在辛店镇举办建国以来首届物资交流会。
10月,临淄中学在辛店建立,1956年改为临淄第一中学。
1953年6月,辛店工商联合会成立。
1956年12月,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辛店镇视察工作。
1958年4月, 省粮食厅在辛店粮管所召开全省粮食管理现场会,授予辛店粮管所
“十好粮管所”锦旗一面。
9月, 在“以钢为纲”的“左”倾思想指导下,开始土法大炼钢铁,办起了八个
炼铁厂。至次年春相继停办,经济损失550万元。
11月,辛(店)广(饶)公路建成。
1959年10月,辛店至黑旺轻便铁路动工建设,1960年3月竣工通车。
1960年,动员农民及青壮年去吉林省,参加边疆建设。
1962年7月20日,发生雹灾,玉米、大豆减产50%。
1970年4月,辛(店)泰(安)铁路动工修建,1974年12月8日建成通车。
1971年底,撤销国营拖拉机站,区第一机耕队由辛店公社管理,成立了辛店公社
拖拉机站。
1972年3月, 农田开始深翻整平,划方整畦,实行田、林、路、渠、井统一规划
建设。
1974年10月,区委、区革委机关迁至辛店。
1976年10月,辛店医院门诊楼开诊。
1980年1月,辛店分院改为临淄区中医院。
1981年12月,辛店辛四街铁路立交桥工程动工,1982年12月竣工。
1982年5月,辛店公园开始兴建。
6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国转发了辛店公社杨家村军民共建文明村的
经验。
12月,临淄第一个农贸市场在辛店辛四路西首建立。
1983年10月,辛店火车站新站建成启用。
1984年8月,辛店小学女教师姜诏爱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主任。
1985年5月,辛店宾馆建成开业。
1986年4月15日,全市第七届运动会桥牌比赛在辛店举行。
12月15日,辛(店)化(建)立交桥主车道竣工通车,该桥当时为淄博市最大的立交
桥。
1988年5月,投资120万元的辛龙化工厂建成投产。
8月5日,辛店镇与齐鲁石化公司供应公司联办的万吨固碱厂一次试车成功。
9月11日, 省政府授予辛店镇财政所所长杨永禄“全省财税系统先进工作者”称
号。
是年,辛店供销社获省政府授予的“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90年4月20日,辛店镇与高青黑里寨镇结为友好乡镇。
1991年3月, 辛店镇与台湾来裕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高性能电气绝缘胶带项目开
工。
1991~1997年,举办了七届“振辛杯”篮球赛。
1997年10月,省长李春亭到辛店视察农田三灌情况。
2000年5月,街道新千年全民运动会召开。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 粮食总产量仅185万公斤,亩产64公斤。1978年,粮食总
产达889.4万公斤,亩产541公斤;农田全部实现机耕,年可提供蔬菜1080万斤,水果
产量达到了15万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进行农业内部结构
调整,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农业呈大发展趋势。1983年,农业总收入352.8万元,固
定资产总值826.3万元。特别是在玉米品种方面多次更新换代,实行了良种良法配套,
1993年成为玉米千斤镇。2000年,粮食亩产达到890公斤,总产达796万公斤,农田己
全部实现喷灌,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蔬菜产量、产品品质、市场供应都有了很大发展和改善。
现有蔬菜日光温室400个,蔬菜种植面积3200亩,产量达1万吨。1992年林果业完成新
一代林网更新, 成为全区第一个林网绿化达到100%的乡镇。封山育林面积4500亩,
林果发展到1960亩, 果品产量达865吨。对促进经济繁荣和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发挥了
重要作用。
畜牧养殖业朝着商品化、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强化了发展特色农业奖励政策,
吸引资金开发现有土地,突出规模化、专业化,走农业企业化道路,以此加快了农业
现代化建设步伐,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建设区级畜牧小区二处,街道畜牧小区三处,
以羊、 鸡、金鱼养殖为主,现存栏奶牛和肉牛700头、猪7000头、鸡20万只,肉蛋奶
总产量3500吨。1987年利用辛店发电厂废水余热发展罗非鱼养殖,建成江北最大罗非
鱼保种场,水面面积150亩,年产成鱼30万公斤,是淄博市科技示范基地。
2000年底, 农业总产值2950万元,其中种植业1440万元,林业42万元,畜牧业1
160万元,渔业30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在1965年前几乎是空白,仅有少数个体工业和手工作坊,技术落
后,规模较小。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受当时的历史和财力的制约,工业发
展一直比较缓慢。1967年,辛店服装社产值仅11.5万元,有职工29人;辛店修配站产
值10.3万元,有职工157人。1970年,辛店公社农具厂产值3万元,有职工29人。1972
年, 辛店修配厂产值17万元,有职工46人。到1978年,有社办工业企业5个,联办工
业企业3个, 工业产值240万元,工业从业人员207人,人均现金分配79元。1978年,
工业从业人员达704人,产值224万元,利税23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道工
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工业工作认真贯彻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
针,大力发展镇村工业,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进行了较大
规模的改造挖潜工作。1986年开始,充分发挥靠近齐鲁石化这一优势,新建辛龙化工
厂、塑化厂、王朱炭素厂、淄博轮胎厂、固碱厂、联兴塑料厂等工业项目,安排就业
4 897人, 工业产值在1986年完成1002万元,1989年被评为市级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
位。1990年前后,街道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门类不断增加,
逐步形成了以化工为龙头,塑料工程、生物工程、纳米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为重点的较
为完整的工业体系。1990年工业产值首次实破亿元。
2000年底, 工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了42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1.47亿元,实现利
税8145万元, 利润4560万元。工业企业总数88家,工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
有7家。山东天辰集团2000年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山东曙光集团2000年销售收入超
过1.8亿元, 被农业部确认为大型乡镇企业。淄博裕华集团总公司是集工、商、贸一
体化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在全市市政工程公司中综合经济实力第一名,施工资质为国
家一级, 并通过ISO9000论证。各企业加强了同大专院校的合作,先后开发出30多种
高新技术产品, 其中纳米级氧化锌、特导电黑等5种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预焙
阳极等7种产品国内领先, 有20种产品列入国家和省市级“火炬”“星火”等科技计
划。
第三产业 光绪三十年 (1904年) 胶济铁路通车前,临淄商业多集中于老临淄城
(现齐都镇)。1915年后,由于交通便利,辛店商业贸易逐渐兴盛起来。1928年,老临
淄城各商户多已迁到辛店。1904年,近代临淄第一家饭馆--辛店朱家饭馆成立。1920
年李法舜等人在辛店铁路南开设了临淄最早的一家客栈--同聚客栈,1923年王益三开
办辛店澡塘。1904年临淄最早的炭栈老义成炭栈开业。据记载:“1933年辛店车站以
经营炭业为最多,共30家,所销之煤年约万二千吨,总值十三余万。”七七事变前,
辛店中外烟商已达18家, 年交易额达400万元。1937年,炭业、酒业、杂货业,特别
是中外烟商云集辛店,辛店逐渐成为临淄的商业中心。1978年,街道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135人, 到1980年修配、饮食服务门市已达183个,饭店、旅馆15处。1985年5月当
时临淄档次最高的辛店宾馆开业。此后,农民进城、进厂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第三
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辛店市政公司、安装公司、辛店宾馆都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的
辛店镇第三产业收入超过了200万元, 人均收入达1800元,被区命名为商业服务专业
村。1993年至1995年,第三产业投入达5100万元,新增营业面积6.75万平方米,第三
产业营业额达3.6亿元, 建筑安装业从业人员达到3098人。近年来,该街道充分发挥
地处城区的优势,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快
了城区村居沿街房开发。1995年,建成商业街三条,集贸市场一处。1996年建成大型
市场两处。社区服务作为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街道成立了社区服务协调委员会和
社区服务指导中心,按省社区服务示范城区的标准,实行了规范化管理。
2000年, 街道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网点740户,从业人员1923人,
年创产值4759万元,利税1433万元。
特色产业 工业依托齐鲁石化公司,以化工为主。第三产业主要是以服务于城区
为目标。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清末时期,私塾作为一种私人办学形式,几乎无村不有。1911年开始
兴办小学堂。1930年初,有了第一所正规小学--辛店站商立通惠小学。1949年有小学
4处,在校学生181人。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兴办学校, 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很快普及了小学教育。辛店小学建于1966年,1
978年被确定为市、 区重点小学。1952年8月建立临淄中学,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1
6人。 1985年投资40万,新建教学楼3座93间,新建平房教室101间,通过了省验收,
被评为标兵镇。 1995年新建仉行、王朱小学,投资额达380万元,达到了全市一流水
平。同年,进行教育“五制”改革,开展争创特色学校活动。2000年,共有小学7所,
在校生1793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达到市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
专学生13780名, 其中大专以上2700名。2000年被评为淄博市教育强乡镇。到2000年
底,全街道共有科技人员2292人,中高级职称的284人。
辛店地处齐国故都,历史悠久,数千年来,辛店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古
代即有“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之说,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杂耍、
灯展、民间焰火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1952年在辛店宽宏街建成临淄第一个专业书场。
每逢农历元宵节或有较大庆祝活动时即有民间传统舞蹈、 杂耍等表演活动。195 1年
建立辛店文化站。1931年始有市内电话,在辛店街村建有电话交换所。1964年建广播
站,1972年村村通了广播。1988年投资30万元,更新了广播设备,安装了自动电话。
1989年9月程控电话开通。 1975年建电影队。80年代,部分村建起了文化大院,王朱
村投资6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1993年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
位。1999年在辖区设立四处健身路径,成立了人体监测站,同年被表彰为山东省城市
体育先进社区。
建国前,当地医疗条件较差,只有中药铺,没有西医。近代较有影响的药房是建
于1902年的仁术堂,当时是经营中药。自1952年起,民间医生和自营药商自愿结合,
自筹资金,建立了卫生所。1958年卫生所吸收部分联合诊所组建了辛店地段医院,同
年10月辛店地段医院与农业社保健院合并,组成辛店卫生院。1976年建立临淄区辛店
医院。自1955年开始,区卫生部门为农村培训卫生员,到1965年,每个生产大队都配
有卫生员1~3人, 1968年卫生员改称“赤脚医生”,1978年有“赤脚医生”38名,1
981年“赤脚医生” 改称“乡村医生”。1969年,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19
72年有一半的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1980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形
式办医, 合作医疗大都停办,到1985年底,只有山王庄仍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从199
6年开始, 各村陆续进行了卫生组织一体化建设。1999年,城区也进行了卫生组织一
体化建设,原有的卫生室全部改为卫生所,由区中医院统一进行管理,城区社区卫生
服务网络得以健全。
在清代及民国以前, 有少数民间自发的体育活动。建国后体育竞赛活动较多。1
973年, 辛店的渠村开办了常年武术班,培养队员参加区里的比赛。1983年辛店组队
参加全区农民田径运动会。与此同时,民间自发兴建了许多体育设施,到1985年,杨
家、仉行等村建成了灯光球场、游泳池和旱冰场。
人民生活 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90公斤,经济收
入50元。建国初期,人们以玉米煎饼、窝头为主食,穿一色的粗布衣。60年代无多大
变化。1978年,人均粮食447公斤,经济收入145元,小麦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衣物
出现了涤纶、丝、毛织品。到1980年后,青年人开始穿西装,人们的食品结构也趋向
多样化,饮食开始有所讲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村庄建成起了楼房,移动
电话、 私人轿车也开始进入家庭。1988年投资9万元建成辛店敬老院,1990年被评为
省级文明敬老院。1994年该镇被评为小康示范镇。到2000年,电话入户率达82%,闭
路电视普及率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0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6平方米,
有一半村居基本实现了住房楼房化。当年完成了街道老年公寓改造工程,对全街道五
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并同时向社会开放经营。
镇村建设 原辛店城区道路东西走向称路,南北走向为街,共六路、六街,形成
棋盘式道路网。南一路和南二路都建于1904年,原名为胜利街和武圣街。辛一路是在
辛店火车站建成后的1905年修成的,原名宽宏街。辛二路建于1954年,原名红旗街。
其它路、街大多是在1960年后陆续建成。
近期的乡村建设规划, 是从1984年7月开始的,到1985年完成现状测绘,现在有
12个村居完成详细规划。 1993年至1995年共投入330万元,对村内路面全部硬化。19
93年至1995年先后投入6000万元,建成标准住宅楼11.7万平方米,使四个村居实现了
楼房化,有1300户村居民搬进了新楼房。各生活小区的配套设施完善,极大地方便了
人民生活。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7年,石家毛托村的石潇江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上学时被
发展为共产党员。 1926年春成立了农民协会。1945年8月成立中共三区委员会,1946
年10月改称牛山区委。 1958年2月建立辛店镇党委。1945年有支部1个,党员5人。解
放初期有支部12个,党员132人。1978年底,共有党员345人,党支部27个。1996年辛
店镇党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到2000年底,党员人数达到1081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39年7月成立三区抗日人民政府(区公所) ,1946年改称牛山区
公所。1958年2月建立辛店镇,行政机构是辛店镇公所。1958年9月建立辛店人民公社,
行政机构是公社管委会。 1965年10月撤销辛店公社,建立辛店站公社。1967年3月成
立公社革委会。 1984年4月建立辛店乡、辛店街道,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同时建
立。 1985年3月建立辛店镇人民政府,1987年5月建立街道办事处。1997年5月撤消辛
店镇和原街道办事处,以辛店镇原地域和永流镇部分地域成立了辛店、闻韶、雪宫三
个街道办事处, 城市管理步入正轨。同时辛店街道办事处仍辖有南部农村村庄。200
1年3月全区合乡并镇,大武镇并入辛店街道办事处。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38年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1939年成立妇女抗日救国
会,1940年成立农民抗日救国会,1941年成立职工抗日救国会,1952年10月成立工会,
1950年成立牛山区团委, 1958年2月成立辛店镇团委。 1949年底成立牛山区妇联,
1958年2月建立辛店镇妇联。1980年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82年成立科学技术协会。
现任党工委书记:王洪祥
现任办事处主任:朱成贵

人物简介
薛鼎宝(1847~1915) 王朱村人,打铁技艺过人,知名一方。在薛之前,大锄作
为农田主要的用具,多笨重、沾泥、兜土,使用起来费力。薛鼎宝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作了改进,他制作的大锄刚柔相济,坚不脆裂,锋利无比,泥不沾刃,轻便省力,
深受农民喜爱,被称为“薛家锄”。
石潇江(1909~1945) 原名石湘,石家毛托人,山东早期的共产党员,山东人民
抗日武装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的主要组创者、领导者,是临淄著名革命烈士之一。
1925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学校入党。1931年师范毕业后,任教于小学。
七七事变后,他同石一宸等人在临淄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武装救国
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 1938年7月任八路军三支队八团二营营长。1943年,任清东军
分区副司令员。1945年10月,奉命率部经渤海海峡进军东北,在海上不幸遇难,时年
36岁。
李尧春(1901~1951) 辛店街人,少年从父学医,后在辛店街设“永生医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益(都)临(淄)边区人民政府,任助理员。1948年被推选为临
淄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1950年,又当选为临淄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和山东
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2月病逝。
孙金书 (1923~1951) 朱家人,1948年1月入伍,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
争。 曾荣记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51年5月,在第五次反击战中光荣牺牲。时任
班长。
石锡侯 (1911~1974) 石家毛托村人,乡村教师出身。1938年2月,加入山东人
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 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营司务长,县财
税局长、县粮食局长,鲁山专员公署财政科长,省财政厅处长,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
处长、 国家建委交通局副处长。1958年8月,调安徽师范学院,先后任总支部书记、
副院长、副校长。
张玉兰 (1912~1995) 大武村人,196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大武党支部
成员、大武镇党委委员等职。1967年9月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5年病故。
朱传宾(1923~2000) 1940年参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战役,
解放后在山东省人事部门任职,1953年调到东北,1954年起任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市长。
1985年离休,2000年秋病逝。
石志庆(1922~2001) 毛托村人,1938年参加黑铁山起义,后加入山东人民抗日
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曾任三十五军司令部通信科长,后调华东军区司令部通信
处工作。曾到苏联留学两年半,回国后任北海舰队通信处长、副司令员等职。2001年
病逝。
黄玉芬 女,1953年生,街道环卫所工人,她常年工作在环卫一线,始终保持了
优质服务,创出了一流工作成绩,1998年5月获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桑春民 李月美 刑良霞 赵素荣)

责任编辑:林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