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山街道办事处刘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9&run=13

概况
刘家村分为新旧两村。 新村位于湘潭路西段北侧,与老村相距2公里。进出市区
的公路干线重庆路从中通过,胶济铁路货场楼山站即在该村辖内。该村距青岛港18公
里, 距青岛国际机场5公里,与国有大型企业青钢集团、青岛石油化工厂、一汽青岛
汽车制造厂等毗邻。村办企业在安顺路、瑞金路、重庆路两侧,属青岛市城乡结合部,
为工业仓储区,是发展仓储物流业的黄金地段。
该村居民95%以上为刘姓,还有江、胡、李、袁、国等姓氏。据刘氏族谱记载,
刘氏先人系济南德州东关人,明永乐初移居宋哥庄,现繁衍至22代。民国初,称刘家
宋哥庄。建国后改称刘家村,设村委会、党委,归青岛市李沧区楼山街道办事处管辖。
至2000年末,全村居民1426户、4328人。
2000年, 刘家企业集团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 总产值2.66亿元, 总收入
2.55亿元,人均分配6253元,利税2356万元。199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
乡镇企业,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安全文明村,1999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调解委员
会。

大事记
1902年,赶海归来的村民刘可在桥下避雨被德国侵略军枪杀。
1925年,青岛地下共产党领导人张静源任徐家小学校长,办农工夜校,本村20多
人参加听课,并参加其领导的1925年4月19日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
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 村长刘涛远因拒绝为日伪带路寻找八路军和抗日游击
队惨遭枪杀;本村先后有20余人进市区散传单、贴标语,阻击日军进山扫荡,牵制日
军增兵胶东,有7人牺牲。
1948年7月,因台风影响发生海啸,淹没农田2000余亩,石家村被淹。
1949年6月, 解放军解放青岛,该村位于蒋军防线前沿阵地,村民在逃亡路上遭
蒋军炮击,亡一人,伤二人。
1951年,刘家村倡议修筑海坝防止海潮灾害,邻近23个村庄出工筑起两道堤防。
1953年,22户村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5年,全村成立了六个初级社,是年冬合并为高级社。
1956年3月, 与徐家村合并成立航空高级农业合作社,全社1126户、5200人,耕
地5700亩,实行二级核算,刘世诰任党支部书记。
8月,受台风暴雨影响发生海啸,4000多人参加防潮抢险获得成功,虽内涝较重,
但海潮无损。
是年,建成砖瓦窑场、纺绳厂,全部手工制作。
1958年,撤销双埠乡,改建爱国(仙家寨)人民公社,合作社改为刘家大队。
是年,城市市政、工业建设划拨征用耕地2500余亩。
1959年,大队上16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部分村民安装电灯。
是年,有线广播普及到户。
1961年3月,该村从徐家村析出。
是年,生产救灾取得明显效果。
1962年,蔬菜生产获市级先进单位。
是年,扩建纺绳厂,新上合股机。
1963年,粮食亩产首破千斤大关,获崂山县表彰。
是年,修焦兰水库。
1964年,为楼山火车站组建60人的亦工亦农装卸队,承担楼山火车站货场装卸工
作。
1965年,修当门蓄水井和八亩地水库。
是年,投资20万元建成刘家民办小学新校舍。
1974年,投资10万元上蔬菜保护地栽培温室,塑料大棚已达40余亩。
1978年,投资100万元建沧口镀锌厂。
1979年,选举产生刘家大队管委会。
1980年,投资40万元建锯木厂,投资30万元建拔丝厂。
是年,组建沧建公司第二施工队,投资40万元购置设施,资质三级。
是年,投资40万元组建铆焊队,分别进驻青岛钢厂和石油化工厂现场制安设备。
是年,实行村民退休制度。
1981年,投资60万元开发灯圈产品和继容电器。
1982年,改建棉麻厂,投资100万元新上清花机一台、梳棉机11台,年加工能力1
万担。
是年,自来水入户,结束了饮用井水的历史。
1983年,刘家村防腐材料厂获铁道部产品优质奖,并确定为铁道部客车金属防腐
定点生产厂家。
是年,液化气站建成,结束了村民烧草烧煤的历史。
是年,扩建胶济铁路复线及楼山站,征用该村320亩耕地。
1984年,申请新建青岛乙炔气厂。翌年7月开工建设,1986年9月13日投产,总投
资360万元。
9月18日,因受九号台风影响,暴雨成灾,村内积水达1米深,400余户村民被淹。
是年,投资80万元建成年产50万米的沧口经编厂。
1987年,投资100万元建成防腐材料福利厂,年产防腐材料2万吨。
8月,新村址选在湘潭路北侧,异地新建村庄居民楼。
1988年, 建设乙炔气厂二期工程,为设备填平补齐投资200万元,届时气瓶总量
达8000瓶。
年底,在新村址建成居民楼6座,安置居民96户。
1989年, 投资300万元建成1100米铁路专用线,刘家铁路联用货场11月28日竣工
通车,年吞吐能力为200万吨。
1990年,新村二期建设工程竣工,新建3座居民楼,60户居民迁入新居。
1992年,投资160万元在重庆北路与瑞金路交汇处建加油站,11月28日投入营业。
是年,居民新村建设三期工程竣工,建成14座居民楼,270户居民迁入新居。
是年, 投资200万元为铁路货场购入装载机和大型货运汽车,为客户实现一条龙
服务。
1994年,投资1800万元建成年产10万吨轧钢厂。
1995年,投资260万元建成年产1万吨造纸厂。
1996年,完成造纸厂续建工程,投资200万元建成年产0.5万吨瓦楞纸线。
是年,村民搬迁三期工程竣工。至此已建46座居民楼。
是年,村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
1997年,投资120万元建成恒丰包装厂。
是年,造纸厂投资600万元,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购置2400纸机两台,年产达到2
万吨。
1998年, 轧钢厂下马。投资600万元,利用此厂房新上2640、2400纸机两台,年
生产能力2.5万吨。
2000年,组建鑫达包装厂,投资240万元,年产600万平方米。
是年,实施重庆路加油站改建工程,投资200万元,新上自动加油机16台。
2001年,投资4000万元扩建造纸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 全村360户,1800人,有耕地3200亩,人均1.77亩。海滩
盐碱地无甜水, 坡地干旱缺水,粮食亩产不足200公斤。50年代,村庄筑海坝防海潮
取得政府支持, 周边20余个村庄支援出工,筑起两道南至楼山、北至女姑山共计5公
里长的防潮沙堤。又组织村民修台田、植树造林、压沙治碱,使近千亩海滩盐碱地有
了收获。 1956年挖水井18眼,购置16台水车、4台汽油水泵,平整土地,粮食每亩单
产达到300公斤,蔬菜单产达到3000公斤,得到崂山郊区委表彰。
1961年至1978年,该村为青岛市蔬菜专业队,有三分之二的土地种植蔬菜。先后
投资近百万元建成农田水利网站,建成水库两座,储水量5万立方米,大型蓄水井1口,
深机井21眼,砖砌深井8眼,水渠5000米,管道3000米,又新上农用变压器160千伏安,
深井潜水泵26台, 大型水泵4台。为使蔬菜提早上市,自1973年开始,投资20余万元
新上60亩蔬菜保护地育苗栽培技术,蔬菜单产过万斤,蔬菜的“五定”计划超额完成,
粮食产量也突破千斤大关,受到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被青岛市授予“保护
地栽培先进单位” 称号。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46万元,全年总收入123.5万元,人均
分配174元,上交税金1.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农业专业队经营部分零星粮田,原10个生产队和
一个农业科技队专种蔬菜,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缩小村企职工和种地村民之间的
收入差别,采取以工补农的方式调动村民的种地积极性,村委按蔬菜的产量产值比例
进行补助。实行蔬菜保护栽培提早上市和延迟栽培,蔬菜单产超过一万公斤,产值单
产达到8000元。
第二产业 高级社初期办起砖、瓦窑厂各一处,纺绳厂一处,全部手工制作,从
业人员160人。 1961年从徐家村析出后,利用农闲季节做点装卸运输等零工活。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先后投资1800余万元建成镀锌厂、锯木厂、
拔丝厂、 铆焊队、冲压电器厂、梳棉厂、防腐材料厂、建筑工程队等,安置职工620
人。青岛乙炔气厂、防腐材料厂、经编厂也相继建成投产。1989年又投资约1000万元
修建铁路货场。1994年建成青岛久昌轧钢有限公司,规模年产10万吨,投产时正赶上
钢材市场落入低谷,旋即下马。1995年至2000年六年间投资4600万元建成六条箱板纸
生产线, 产量5万吨,产值1.2亿元。又组建鑫达包装厂,投资240万元进行箱板纸深
加工,年生产能力600万平方米。至2000年,全村从业人员1800名。
同时,村委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目前共有个体私营企业30余户。
第三产业 1961年办起磨坊、代销商店、修车铺、缝纫店、保健站、理发店等,
以服务于村民,经济效益甚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与台商合资办起长桥商店、副食品店、安顺酒家,
同时在遵义路、瑞金路建设商业网点房,有10余家业户租赁经营。又在瑞金路与重庆
路交汇处建起两处加油站。1993年投资60万元在重庆路口建起豪园大酒店,并在重庆
路北段建洗车场,内有机械化自动洗车线3条,高压洗车线10条,后因政策调整下马。
下马后,该村又投资60万元将其改建成汽车修理厂、停车场。铁路货场也进行服务延
伸,购置装载机4台、运输载重车16辆,使运输能力达到200万吨。到2000年,全村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360人,实现总收入6000万元,创利税400万元。

社会进步
该村居民历代靠种地、捕鱼、晒盐、纺绳为生,因生计艰难,闯关东和移居他乡
者有100多人。 青岛建置后,村中部分青壮年进市做工,农田部分改种蔬菜,丰年勉
强糊口,歉年外出讨饭者有20余户50余人。
文教科技 建国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40%。建国后,该
村利用刘氏祠堂办起小学初级班,村办夜校对成年人实行扫除文盲教育。1954年改办
刘家完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随着村办工业的发展,村民文化技术水平
的提高成了突出问题。1985年聘请青岛49中教师办起速成补习班学习机械原理,同时
聘请青钢工程师讲授机械知识,聘请青岛氧气厂工程师传授化工知识。为培养高层次
人才,村里委托青岛建工学院进行代培,派四名高中生进建筑大专班学习,并鼓励村
民参加社会办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村里规定,凡经考试合格领取结业或毕业证书
者,其学费、培训费全部由村报销;对本村村民子女考取中专以上院校的分别给予奖
励,其中大本奖1000元,大专奖800元,中专奖500元,现分别增加到大专2000元、大
本3000元。目前,村民考取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17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
称5人;全村考入中专172人,大专39人,本科22人,研究生2人。
人民生活 建国前, 年人均口粮不足100公斤,收入不足50元。建国后,村民生
活不断提高, 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时基本户户有余粮,人均收入100元。1978年人均
口粮170公斤,人均收入174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90%以上村民已住上楼房,
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90部,摩托车360余辆,程控电话800余
部,彩电、微波炉、电饭煲、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普及,有的家庭已安装了空调,购买
了电脑。
村庄建设 旧刘家村位于胶州湾东岸的冲积低洼地中, 海拔高度仅为6.0米,街
道破烂不堪。村东距居民住宅50米处即是胶济铁路,村南一片涝洼地,村西三个莲花
湾以自然沟联通,村北一片墓地。村民住房均为土木石结构,无一处瓦房,人均不足
5平方米。建国后,村民逐渐住上瓦房。1958年后,市区工业北移,周边建起了工厂,
修筑了公路,普遍高于村民住房,使该村形成盆地,加之工业污染加剧,居住环境日
趋恶化。1985年,政府停止审批村民建房宅基地指标,提出近限远迁的方案。经过周
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选定市规划的东南渠小区,计划用10年时间在安家埠前营建
楼房。采取民办村助的方式,村民只负担楼房建设的直接费用,村集体负担购地费用
和给排水、 电、道路、电话预留线、有线电视配套费。1987年试建,1988竣工6座楼
96户。二、三期工程相继于1990年和1992年竣工,四期工程于1996年竣工,基本完成
村民搬迁工作。现已建成居民楼46座,安排村民1312户,人均住房面积27.2平方米。
小区中物业管理、 社区服务一应俱全,人均绿地10平方米,三季有花,道路硬化率1
00%,1997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居)示范称号。
集体福利 1980年实行村民退休制度,男60岁、女50岁享受退休待遇。开始发放
退休金时男性每月20元,女性16元,以后逐年增加,到1997年共调整了11次,男性每
月180元, 女性160元。同年又为村民投入社会养老统筹保险260万元,按政策规定比
例投保。1998年退休村民社会统筹退休金每人每月240元,2000年增加到每人每月270
元。自2001年1月起村委又为每人补助30元,达到300元。
村民子女免费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村办小学。1996年民办学校上交后,子女入托
费由其家长所在企业按市里有关规定报销。对独生子女保险集体统一负担,投保期至
16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应承担的交费事项全部由村集体负担,对原退
职干部实行补贴制度。 村保健站有8名医护人员,设心电图室、理疗室、注射室、观
察治疗室、牙科等。还投资60万元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设图书室、棋牌室、麻将室、
娱乐室等,定期举办书法展。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 1949年10月刘自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党员。1950
年成立党支部,刘自立任第一任支部书记。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任副书记,分管副业
生产。1961年由徐家村析出后,刘世嘉任村支部书记,刘自立、刘世经任副书记 (兼
大队长) 。多年来,党支部重视加强自身建设,连续10年被市、区评为蔬菜生产先进
单位、 粮食生产过千斤关大队, 获先进党支部称号。1985年刘世瑞任党支部书记。
198 6年成立党总支, 刘世瑞任总支书记,下设青岛乙炔气厂支部、老年支部和村公
司支部。1994年组建村党委,刘德传任党委书记,下设5个支部,全村党员135名。村
党总支、党委历年被市委、区委授予先进称号。1996年被中共青岛市委评为红旗村党
委, 被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评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6月被中共山东
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 1949年成立刘家村农民协会。1961年刘世经任刘家生产大队大队
长,刘自立、刘作哲任副大队长。1963年刘世忠任副大队长。1968年成立刘家村革委
会, 刘世加任主任,刘世经、刘世德任副主任。1979年建大队管委会,选举产生9名
成员,刘世经任大队长,副大队长刘世珍、刘世绣、刘世瑞。1984年11月改建村委会,
村委成员5名, 村主任刘世森、副主任刘作溪。1985年2月村委会由刘军任主任。198
7年7月第二届村委会换届, 刘军任主任,刘太远任副主任至第五届。1999年3月第六
届村委会换届,刘德传任主任,刘军任副主任。自1980年以来村民委员会连续20年被
评为市模范村委会。

人物简介
刘和公 刘氏十世祖,太学士。清同治年间,地方豪强圈占刘家村土地,霸占海
滩,不准刘家人赶海捕鱼、晒盐。刘和公18岁进京告御状胜诉,使被占土地归还,海
滩划定界址,南至楼山顶,北至女站山,东至圈儿港,西至虾子滩,刘家村拥有使用
管理权。
张静源(1901~1933) 原名张守仁,化名舒实夫,博兴县人。1927年春被聘任为
宋哥庄小学校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宋哥庄小学支部书记,负责沧口、
李村一带的组织工作。1933年10月12日被混入党内的敌人杀害。
刘世仁(1923~1951) 解放前参加革命,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光荣
牺牲。
刘自立(1903~1976) 刘家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倡议筑海坝、防海潮,
消除了村庄的历史大患。 1956年与徐家村合并成立航空高级农业合作社任副书记,1
961年3月与徐家村分离后任刘家村副书记。
刘世嘉(1926~1989) 解放后在区政府任财粮助理员,合作化后任副社长兼副书
记,1961~1977年任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后调公社任民政办公室主任。
刘世瑞 1940年生,合作化时期任生产队会计,1976年任第二生产队队长,1979
年任刘家大队副大队长,1980年任大队长,1981年任副书记,1985年~1989年任刘家
村党总支书记,1989年~1995年任刘家村党委副书记,1996年后为刘家企业集团公司
顾问。
刘世森 1948年生, 1974年部队退役后任第八生产队队长, 1976年任副书记,
197 7年任刘家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1月调乡政府任经委主任,现任李沧区劳动和社
会保障局局长。
刘德传 1957年生,中专学历,高级经济师。1979年部队退役后任刘家村农业科
技队会计、技术员,1985年任刘家村党支部委员,1986年任刘家村党总支副书记、工
贸公司副经理兼青岛乙炔气厂党支部书记。1987年至1988年任刘家村党总支副书记、
工贸公司总经理兼青岛乙炔气厂支部书记、厂长,1989年至1993年任刘家村党总支书
记、 工贸公司总经理, 1994年至今任刘家村党委书记、刘家企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199 9年3月当选村委会主任。1997年4月被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 97年被评为第三届青岛市十大杰出青年, 并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3年获
青岛市乡镇企业家称号,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入选青岛市第七
届党代会代表、青岛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刘库 1958年生,中专学历,经济师。1978年任刘家村会计,1979年任村民兵连
连长,1982年任村党支部委员,1985年任刘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1986年
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7月当选村委会主任,1994年组建村党委,任党委副书记,
19 99年3月任村委会副主任。1997年、1998年连续二年被评为青岛市农村宣传思想工
作先进个人。

(刘世瑞)

责任编辑:夏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