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营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09&run=13

概况
沿革 小营自古官道穿街,交通方便。宋初,曾在此设大小两个兵营,后渐演为今
名。1912年设区,是蒲台县二区区公所驻地。1945年改称小营区,1958年称小营公社,
1982年称小营镇至今。曾为蒲台县人民政府驻地。
地理位置 小营镇位于黄河下游,滨城区南部。北濒黄河,以滨州黄河大桥和黄河
浮桥与滨州市区相连,东、南与博兴接壤,西邻旧镇。
自然状况 小营镇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南向北倾斜成微坡状,地
貌分河滩高地、 槽状洼地,缓岗、微斜平地和浅平洼地5个类型。北距市区14公里。
全镇总面积8081公顷,可利用面积5022.7公顷,其中可耕地3066.7公顷。全镇植被覆
盖率71%。 主要河流有:黄河过境长度12公里,道旭干渠、胜利河、打渔张河等人工
河渠7条,流经长度53.5公里。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
大豆、花生、水果、蔬菜等。
全镇辖80个行政村,总人口3.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5‰。少数民族有回、
苗、蒙、白、傣、土、独龙等。全镇共有姓氏50多个,其中李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每年在100万元左右,1978年518万
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林、牧、副、渔及民营经济发展迅速,1998年农
村经济总收入5.8亿元, 2000年达到6.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为57∶20∶23。2
000年,地方财政收入386万元。该镇以交通发达著称,205国道纵贯南北,省道046线
横穿东西。又是张东铁路博小线终点站。镇域自1960年以来先后建有滨州地区石油公
司油库、滨州外贸冷藏厂、滨州商业储运公司、滨州浓缩饲料厂、滨州制药厂、省棉
麻公司小营采购站、滨州农机公司、木材公司等省、市、区属25家企业。交通便利,
工商企业集中,促进了小营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强镇由来 2000年,小营镇被评为全市党建示范乡镇、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精神
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命名为全省创
安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镇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事记
元至顺二年(1331年),漯水支流--赵家河于春三月和秋九月两次出现“海市蜃楼”,
一时传为“祥瑞风水”美谈。次年,万户侯齐炳节移葬今团包村赵家河畔抢占“风水”,
人称官官坟。
明洪武五年(1372年) ,云游道人张宠来小营西北“烽火台”筹建道观。历时2年
建成,落成时群燕(宴)绕台飞舞,似来宴贺,遂命名“宴(燕)贺台”。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白莲教女首领唐赛儿在其外祖母朱家庄同其表姐朱秀英
聚集道众造反。失败后,被朝廷灭其村,村民朱氏,因与朝廷同姓,未受灭九族处理,
被迁往邻村的和睦张、陈家庵居住。
1915年,小营出华工100人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回国。
1935年, 二区区长张少白推行梁漱溟乡村建设,以学治国的民众教育,改民区为
农学区,改区长为校长,实行政教合一。并着手筹建小营高级小学。
是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小营建美棉产销联合社轧花厂,有轧花机12台,用柴油
机作动力。小营境内第一次有了机械设备。
1939年1月23日,日军侵占蒲城后,南渡黄河在道旭安设据点。
是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国民党地方军薛汝华率部在新兴、姜家一带与蒲城日伪
军展开战斗,双方皆有伤亡。
1940年,农历七月初十,为执行“焦土抗战”,反动武装刘耀亭部焚毁美棉产销
联合社轧花厂。
是年农历九月初八,日军在小营安设据点。是年深秋,清河军区三支队政治部民
运科长李碧东率工作团来小营一带宣传、发动、组织人民抗日救国。
是年,中共蒲台县委书记王友琴到南闫村开展抗日工作,发展闫金銮为中共党员。
闫金銮成为小营区第一个农村党员。
是年,日本在小营招华工。有的去了日本,有的去了东北。
1941年,中共蒲台二区(小营)区委建立,第一任书记王建民,在小营一带开展抗
日工作。
是年8月, 在中共蒲台二区委发动下,李官庄自卫团长王文玉率部在夜间将小营
至雅店公路破坏,使敌汽车不能通行。
1942年,南闫地下情报站建立,闫光增任站长,统一领导二区对敌情报工作。
是年冬,二区区中队建立。
1943年秋, 蒲台县公安局派王秉忠率队员3名,乘夜间炸毁日伪军在黄河道旭渡
口架设的永黄桥。
是年冬,二区区中队同10倍于自己的日伪军遭遇,指导员刘唐、队长王汉青、一
排长许星庚英勇牺牲。刘、王两烈士的头被汉奸割下,挂在玉皇堂据点东门。
是年冬,团包村高级小学借庆祝建校3周年之际,公开演出抗日剧目,影响颇大。
年底,南闫村党支部成立,成为蒲台二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闫光增任党支部书记。
1944年,蒲台县大队长王郁亭、政委郑海亭率部利用内线一举攻克小营伪据点,
俘伪军130人,缴获长短枪120支,小炮两门,子弹4000余发,以及粮食物资一宗。
是年,蒲台县一区划入高苑县,二区(小营)改称一区。
1945年6月10日, 八路军渤海军区发起滨蒲战役,战斗中拔除了小营、道旭的日
伪军据点,小营人民得到解放。
1946年,小营万顺成供销社成立,发动群众土纺土织度荒,对搞好物资供应,打
破蒋管区封锁起了积极作用。
夏,蒲台县公安局侦察员王秉忠抓获匪特闫小园、李德远,破获了万顺成商店被
抢案。押解闫小园在桓台县田庄起回北海币数百万元归还了万顺成。后,闫、李二匪
被处决。
1947年6月, 全区土地改革进入高潮,全区在新兴召开“换天大会”,打土豪,
斗地主,群情激昂。
是年8月21日, 蒋军进犯小营区,蒋军12军111师333团进驻小营至道旭一带。地
主、富农和反动分子趁机烧杀抢掠反攻倒算,先后杀害了小学教师郑业修、农救会长
宋振英、妇救会长苏桂英以及农会干部尹苞、尹芝、尹蕾等10多人。此时,还乡团进
驻十里堡,气焰嚣张。
是年8月27日, 蒋军333团撤离小营。9月中旬,铁山部队集结小营准备围歼还乡
团,还乡团闻风于9月27日撤走。
是年10月,由蒲台县长傅光汉在团包村亲自主持召开追悼死难烈士大会,并处决
9名杀人凶犯,人心大快。
1949年10月1日, 小营召开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月,新民主
主义青年团区委成立。
1951年,省供销社出资建小营粮油加工厂。
1952年,蒲台县县直机关和蒲台中学,筹建工作在小营开展。
1953年3月,蒲台县委、县政府由高庙李迁来小营办公。
1955年,小营汽车站建立。
1956年3月,蒲台县撤销,小营等4个区同时划归博兴县。
是年,出现打井高潮,打砖井360眼,土井965眼,井灌面积达148.5公顷。
1957年2月,小营区撤销,小营区被划分为小营乡和道旭两个乡。
是年,开始宣传计划生育工作。
1958年,建小营修配厂。
是年7月上旬,黄河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峰。至10月,连续出现10次较大洪峰。
10月,乡改人民公社。
1959年9月,张(店) 北(镇)铁路动工兴建,小营段长4公里。冬,开挖胜利河(原
名桓无运河),小营境内北起朱全,南至大营,长7.8公里。
1960年底,小营火车站建成。
是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业歉收。
1961年5月,小营恢复区级建制,下辖新兴、小营、和睦、团包、十堡、道旭6个
小公社。
1964年,全国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小营公社总人口24665人。
1968年9月,小营区改称小营人民公社,原6个小公社改称管理区。
1969年,兴建道旭引黄闸,小营水利建设出现新局面。是年开挖打渔张新河,西
起刘公林,东至张北路,汇入胜利河,长5公里,每秒流量8立方米。
是年, 开挖西截渗沟,西起台西刘,南至王祥店,全长12公里,每秒流量4立方
米。
是年,开挖东西沉沙条渠,渠宽50~100米,全长14.7公里,占地146.7公顷。
1971年8月, 开挖截渗沟,西起潘家村,东至黄王庄,出境入北支新河,境内长
8.9公里。
1972年11月,兴建山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小营冷藏加工厂。是年,动工兴建省农
贸公司惠民分公司小营仓库。
1973年6月,惠民地区木材公司小营木材货场建成。1975年5月,济南军区同惠民
军分区在黄王靶场举办部队、民兵打坦克车训练,小营公社参训民兵1334人。
是年,动工兴建惠民地区石油分公司小营油库。
1976年6月,筹建惠民地区粮油中转储备库。
是年8月,惠民地区农机公司小营仓库建成。
1977年,筹建地区外贸土产公司小营颗粒厂。
是年3月,地区组织文物普查,孙玉良在王祥店查到“大衙地”出土铜制万户印1
件。
1982年,滨州市建立,小营公社同蔡寨公社的朱全管区由博兴划归滨州市,是年
10月, 建小营镇。朱全管区划归小营镇。至此辖6个管理区,79个自然村,81个村委
会。
是年,全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小营镇人口34795人。
是年7月,山东省棉麻公司小营采购供应站筹建。
1983年,滨州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小营分会成立,简称个体劳协。
1984年6月, 小营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镇驻地召开,选举产生了镇长、副镇
长。
1985年4月20日,小营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张永锋任主任。
是年7月1日,中共小营镇委党校成立。
1986年10月,投资15万元筹建敬老院。
1988年3月,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立。
1989年2月,修建道旭引黄新闸,8月完成,设计引水每秒15立方米,属国家一级
建筑物。
是年7月,滨州浓缩饲料厂破土动工。
是年,镇党委、镇政府迁址新规划修建的驻地,南为住宅区,北为办公区,有三
层办公大楼1幢。
1990年, 全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镇人口39099人。男性19500人,女性195
99人,男女比为49.87∶50.13。
1991年6月1日,老干部活动中心落成,总投资14万元。
1992年5月,原渤海区日本反战同盟支部长松木春一及高桥谦告、香山耸等先生,
由中日友好小组主席符浩及夫人焦玲陪同来道旭战地重游,松木春一感慨地说:“方
位记忆犹新,旧貌不见,真是换了人间”。
是年9月,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程控电话开通,总投资130万元。
1993年10月,《小营镇志》出版。
1994年10月,全镇村村通沥青路计划顺利完成。
1995年,小营镇教育工作通过国家“双基”验收。
是年5月,投资4万多元开通立体声调频广播。
1996年, 黄河大汛漫滩,近熟作物付诸东流。8月18日吃紧,小营镇出动基干民
兵护滩,奋战一夜确保了戴家、麻家、邵家三滩无恙,成为黄河下游惟一没有灌滩的
乡镇。
1997年5月,投资40万元建成滨州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占地2公顷。
1998年4月,引进日本水稻旱育种植技术。
是年10月,投资30万元建成小营大米市场,占地0.7公顷。
是年10月,接通有线电视光缆,鲁家成为全市第一个有线电视村。
是年12月27日,滨州地区党员电教播放月首播式在小营举行。
1998年,实施“重振稻乡”工程,水稻面积1000公顷。
1999年,李芳含村成为全市第一个电话村。
2000年12月,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小营镇建设进行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二个工
业区、四居住区、两条发展轴线的结构模式。
是月,小营镇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命名为创安工作先进镇。
2000年,植建冬枣密植园71公顷。
是年,投资280万元,安装路灯340盏,完成“205”国道小营路段7.5公里的“亮
化工程”。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小营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水利设施齐全,是以粮棉种植为主
的农业镇。
1946年以前, 境内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6年9月,实行
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49年,全区粮田面积2246公顷,亩
产87.5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改进耕作制度,农业生
产稳步发展。1952年,全区粮田面积2199公顷,单产96.5公斤,比1949年有所提高。
1958年“大跃进”期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区粮
田面积1714公顷, 单产61.5公斤,与1949年相比减产近1/3。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管理
体制,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65年,全区粮田面积1445公顷,
亩产126公斤。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农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农业产量
长期低而不稳。 1970年全公社粮田面积2267公顷, 平均亩产89.8公斤, 皮棉亩产
13.45公斤。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业生产形势显著改善。1978年全公社粮食平
均亩产222公斤,这是建国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984年全镇粮田面积3140公顷, 单产330.5公斤,棉花833公顷,单产皮棉87公斤。9
0年代, 小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农业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农业总产值20389万元。
水稻是小营镇的主要农作物,所产稻米颗粒均匀,腹白粒小,质地瓷实银亮,香
甜可口,营养丰富,远销省内外。1964年,小营区在洼魏村实行稻改,当年获得丰收。
1973年, 小营公社在全公社范围内推广稻改经验, 小营成为博兴县有名的稻区。 1
980年, 水稻种植面积1753公顷,亩产量451公斤,总产量1186.13万公斤。到1991年
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333公顷左右。自1992年以来受黄河断流的影响,水稻种植面积
相对减少,产量降低。1998年,镇党委、镇政府实施了“重振稻乡”工程,水稻种植
面积扩大到1000公顷,总产量1125万公斤。2000年种植面积1200公顷,总产量1250万
公斤。
水利建设方面, 1969年建水利站后,经过20多年的治理,全镇共挖沟渠117条,
修建水利设施465座。1998年,结合“重振稻乡”工程,对主要沟渠进行了清淤疏浚,
重点对镇境内长10公里、 淤积27年的黄河截渗河及长6.9公里、淤积24年的胜利河进
行了彻底清理,在两河下游新建两个截水闸,形成两个长条水库,蓄水量55万立方米。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引黄灌溉和防汛排涝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
一步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党委、镇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
高农民收入为指导,以育苗、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以营造用材林为主,植建
经济林为辅,兼带发展观赏林,提高全镇林木覆盖率。同时,加强林木管理和经济林
技术改造,加快了林业发展步伐。截至2000年底,全镇有林地面积2287公顷,经济林
200.2公顷,林网覆盖3315公顷,村镇覆盖面积275.8公顷,林木覆盖率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少数富裕农户饲养牛,主要用于使役,以其为动力
耕田、驾车。多数户养猪、羊,家家户户养鸡,沿河村户养鸭、鹅。建国后,本地家
畜饲养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合作化后,大牲畜归集体饲养,猪、羊由集体和农户分散
饲养,鸡、鸭、鹅、兔等,以家庭饲养为主。1978年后,允许社员家庭饲养大牲畜。
于是,大牲畜、小家畜饲养量逐年增长,出现了许多饲养专业户。80年代至90年代,
出现了养貂、养狐专业户,畜牧养殖初具规模。1997年,小营镇被评为全区畜牧生产
十佳乡镇。1998年,镇党委、镇政府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至2000年底,
全镇拥有养殖专业村37个, 专业户500个,养殖基地4个,特种动物养殖场8个,其优
良品种有小尾寒羊、 梅花鹿、 獭兔、蓝狐、貉子、肉食狗等。目前,大牲畜存栏量
1.8万头,猪17500头,禽70万只,兔5万只,狐貂18万只,2000年创产值2948.4万元。
小营镇北依黄河,境内人工开挖沟渠纵横交错,坑塘众多,水资源丰富。水域中
鱼类资源有6目10科33种, 水生管束植物主要有苇、蒲、藕等。清末及民国时期,本
地水产养殖缺乏统一管理,水产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建国后,政府倡导发展林牧副
渔,水产资源得以开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水产养殖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全镇
养殖池塘发展到27个。90年代,镇党委、镇政府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水
产养殖领导班子和技术指导机构,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积极抓好旧塘改造工作,把
高塘改为0.7公顷以上的大塘, 改造旧塘60个,33公顷。在此基础上,结合库塘蓄水
工程,开挖新库塘44个,27公顷,扩大了养殖面积。本着宜鱼则鱼、宜苇则苇、宜藕
则藕的原则,加强管理,以提高单产为目标,大力发展这一主导产业。1998年,养殖
池塘发展到250个, 养殖面积173公顷。2000年,养鱼160公顷,产量66万公斤;苇蒲
种植面积54公顷, 产量48.48万公斤;种藕33公顷,产量61万公斤。2000年水产养殖
总产值725.9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初期, 小营镇的工业均为加工业,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在春冬两季搞
农副产品加工,有油坊、土纺土织、草编条编等副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
副业有了较大发展。油坊、豆腐坊、馒头坊、挂面坊都更换了新式机动设备,加工户
学科技,用科技,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
70年代后,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1972年,成立装卸队,1982年后改称滨州交
通局小营装卸队,并和汽车修配厂组成滨州市通达实业公司。1976年建窑厂。1977年
建工艺美术厂,以后该厂成为山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定点企业,常年经营草编工艺
制品。 1982年成立建筑公司,能承接技术要求较高的楼房、桥梁及其它建筑工程。1
985年建成化工厂。 之后,修建“八一”和“油库”两个加油站。1998年,镇党委、
镇政府积极探索乡镇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拍卖、租赁、承包”三管齐下,使民营经
济有了较大发展, 至2000年底,全镇拥有民营经济业户638家。2000年,全镇实现企
业总收入58682万元,实现利税3703万元。
第三产业 小营镇行商坐贾, 条件优越。解放前,有小营、道旭2个较繁荣的商业
点,有饭店、包子馆(面食馆)、菜馆、烟酒百货店、旅店、杂货铺、油坊、染坊、理
发店等店铺及其他摊点。团包、王祥、朱全、十堡等有集市的村庄每逢集日,各种土
产、手工产品、修理加工、饮食行业皆上市设摊。1940年,日军侵占小营,小营境内
手工业、商业受到严重摧残,店铺大都歇业倒闭。
1945年6月, 小营全境解放,民主政府对私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个体商业得以
恢复发展。 1951年,全区商户100多家。1952年,“三反”“五反”中,小营区对私
营商业进行了“自查补报”“反偷税漏税”斗争。由于经济政策掌握不稳,限制过多,
许多商户歇业或转业,刚刚恢复和发展的个体商业停滞、萎缩。1953年后,先后对粮
食、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取缔了自由市场,限制私商营业额、利润额,提高批发价,
减少进货点,又使许多商户停业。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区尚有个体商
户42户,其中经营副食烟酒的36户,大小百货3户,铁器业3户。至1958年,个体商户
一扫而光。1961年,调整商业结构,新批准了部分个体商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
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80年后,个体商业发展迅速。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经营
烟、酒、糖、茶、布、鞋、服装等百货的有144户,成为流通领域不可缺少的力量。
1946年,组建万顺成供销合作社,1950年许多村集股组建村办合作社,如双庙合
作社。是年,小营区供销社发动群众入股。1955至1957年,小营区供销社担负了对全
区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将部分私营商业纳入不同类型的改造形式,私
营商业者本人过渡为供销社职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体办商业兴起,有企业联营,系统与系统联营等,多
数为统一领导,统一核算,共负盈亏,集中管理的联合商业体。至2000年,全镇有集
体面粉加工厂4处,榨油厂2处,带锯加工厂3处,饮食服务业163处。
清末民初,境内饮食业较发达。仅道旭渡口就有饭店9处,小营街有包子铺8家,
茶馆2家。 另外,还有诸多逢集设摊的餐点。日军在道旭、小营安据点后,饮食业仅
逢集惨淡经营,较有名气的店面多数倒闭。1945年解放后,饮食业大都恢复营业,因
当时忙于支援解放战争,市场虽有恢复,但饮食业仅有小门、小店、小摊点营业。建
国后,社会安定,市场繁荣,饮食业发展较快,除个体经营的饭店、酒馆外,区供销
社亦设“大众饭店”,所做饭菜以大众化,经济实惠而受欢迎。1953年,国家实行粮
食统购统销,个体饮食业大都停业,少部分饭店只经营菜肴,市面上仅存区社经营的
“大众饭店”。顾客凭粮票进店吃饭,但手中有粮票者很少,顾客寥寥无几。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后,只保留供销社饭店,其他小店面只经营茶水、炒菜,不再经营饭食。
1958年,“大跃进”期间,集体或个体饮食业一律停止营业,给人民群众带来许多不
便。进入80年代,多种经营成分并存,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至2000年底,集市
和乡村饮食店163个,从业人员1587人。
建国前,乡村集市、重要路段所设旅店,均为马车店、小车店。至60年代,各类
旅店只营住宿,不营饮食。进入80年代,旅店业发展迅速,重要路段均设私人旅店和
集体旅店,大都是饭店兼旅店,规模最大的是小营宾馆(床位129个) 和小营供销社旅
店(床位76个)。90年代,许多饭店兼营住宿。
小营理发业, 一向以个体理发挑子为主,赶集赶会或串街走巷为人理发。80至9
0年代理发业有了很大发展, 农村集市理发店大都能做男女各式发型,电烫、吹风、
油齐全。至2000年底,全镇理发业户发展到63家。
小营照相业,50至60年代,小营村的郑泽俊、闫家村的闫文义首在小营街面上开
照相馆。80至90年代,照相业发展很快,彩照取代了黑白照,成为照相业的主要业务
项目。至2000年底,个体照相业发展到9家。许多单位和个人亦配置了照相机。
小营镶牙业,50年代末刘智明在小营街面开镶牙馆。进入80年代,外地(浙江)人
及本地人又有从事镶牙业的。2000年,有镶牙户7家。
至2000年底,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58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500万元,年营业
收入22400万元,创利税202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18年,小营有雅店、团包两处联办初级小学。建国后, 小营区教育事
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至1950年6月,小营区71个行政村中设学校的村30个,其中初小
29处,高小1处;班级42个,其中高小班4个。在校学生1672人,其中高小175人(女生
4人) ,初小1497人(女生318人)。全区教师46人,其中高级小学教师7人。1959至196
1年,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大部分村办小学停课。1962年,随着灾情减轻和经济形
势的好转,教育工作开始复苏。1963至1966年,农村小学发展到65处,其中初小58处。
教学班154个, 其中初小134个。在校学生3423名,教职工195名。1969年小营公社实
施《关于贯彻山东省中小学教育革命会议精神的意见》 。公社6个管区新建十堡、李
官、 朱全、高家、坡赵、团包6处中学。1979年,惠民地区教育局、博兴县教育局批
准建设小营镇机关子弟小学。该校于1980年征地,7月破土动工,1981年建成,19 92
年易名为小营镇第一中学。1980年小营公社开始兴办学前班,成人教育也有发展,成
人进修渐成风气。
1992年,全镇有小学73处,在校学生4662人,教职工259人;初级中学7处,35个
教学班,学生1886人,教职工162人;学前班23个,学前幼儿659人,成教中心1处。
1992至2000年,小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合点并校,
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全区一流的“四中心”学校 (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
园、 成教中心) 。至2000年底,全镇有中学2处,38个教学班,学生2400人,教职工
170人;有小学9处,80个教学班,学生4300人,教职工250人;幼儿园8处,12个教学
班, 学生400人,教职工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各学校实行规范化建设,实施
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5年,顺利通过了省级“双基验收”。1998年3月,
小营镇被滨州地委、行署命名为“双基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成绩
获全区乡镇中学第一名。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806名,其中大学本科157名,大专
249名。
建国前,小营没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群众多在生活中传唱民歌,节日
期间,组织演出京剧、吕剧等戏剧,演唱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等曲艺,编演舞蹈,自
娱自乐。
建国后, 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56年4月,建立小营区文化站,1958年,文
化站扩建为“三馆一团”(即小营人民公社文化馆、展览馆和文化团)。后来随着文化
水平的提高,有业余作者向《大众日报》《山东文艺》《前哨》等报刊投稿,发表的
作品有故事、新闻、评论等。有的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赋予时代内容。群众除演
出传统节目外,还配合形势演出自编曲艺、戏剧。同时,从事美术、书法、摄影创作
的人增多,镇政府还建立了广播站,广播宣传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小营镇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设施和精神文明的建
设。至2000年底,文化中心站设备齐全,达到了五室 (图书室、乒乓球活动室、展览
室、放像室、游艺室)、一校(农民技术夜校)、一院(影视院)、一场(体育场)的标准。
有老干部活动中心1处, 旱冰场1处,舞厅93间,摄影部17个,个体书亭6个,很多单
位安装了闭路电视,家家户户有彩电、收录机、影碟机。群众文化活动有文学创作、
书法、美术、卡拉OK、曲艺演唱等。村村设置了文化室,促进了文化交流。
1991年成立史志办公室, 历时2年,于1993年编纂出版了《小营镇志》。该志记
述了1840至1990年以来小营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小营人民革命斗争和社
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业绩。
2000年, 全镇有科技人员200多人,自80年代至今,仅水稻方面就取得科技成果
10多项,对沿黄水稻种植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由小营镇组织完成及与其他相关单位
共同完成的夏稻高产技术研究、化学除草技术、沿黄水稻生产技术开发等项目获地、
市科技进步奖。
解放前,小营有济众堂、万育堂、义德堂、回音堂、民主堂、天合堂、光华药社、
友爱西药房等从事医药经营。建国前后均停办。
1951年3月, 建立蒲台县小营第一联诊所,所址在团包村,有中、西医生5人。1
958年, 改称博兴县小营区卫生所,设综合门诊,有医务人员30人,病床10张。1972
年, 在小营村西选新址建立医院,1973年10月正式开诊。是年3月,成立了小营公社
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在全公社推行合作医疗制度。1975年,合作医疗停办。
改革开放后, 小营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大发展。现有中心医院1所,占地面积
20336平方米,工作用房面积17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92万元,是一所集医疗、预
防、保健、康复、科研于一体的一级甲等医院。共设临床科室21个,病床39张,医务
人员81人,年收住病人16400人次,治愈率95%,年业务收入150万元。医院下设2个门
诊所,68个卫生室,乡村医生110人。医护人员凭借先进的医疗设备,以精湛的医术,
不仅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救工作,而且对疑难杂症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
镇境内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爱国卫生运动卓见成效,全镇卫生面貌大
有改观。
建国初,小营镇体育设施简陋,随着经济发展,体育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建有镇
属体育场1处,篮球场1个,乒乓球活动室1处。群众体育活动有篮球、足球、乒乓球、
长跑、拔河、棋类等比赛项目,每年举办运动会及越野赛,参加人数1万人次。19 92
年,小营镇被命名为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
人民生活 建国前,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经济收入不足30元。1946年土地改革后,
生活逐步有了改善。 1957年,全镇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经济收入60元左右。70年
代吃粗吃饱。80年代吃细吃好,以面粉为主。90年代,讲究质量,外加肉、禽、蛋。
进入90年代穿着多彩,样式新颖,向时尚化、高档化发展,老年人也在讲究穿着打扮,
“青、 蓝、白”老三样已绝迹。进入80年代,人们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90%以上住
户都是砖石结构、宽敞明亮的四合院,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进入90年代,楼房日
渐增多。电话装机总量4726部,移动电话982部,有线电视普及率27%。摩托车、机动
三轮车已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近几年汽车数量也越来越多。全镇已实现户户通电、通
水、通程控电话、通沥青路。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剩余劳动
力参加第三产业,收入大大增加。小营镇敬老院有76位老人(院民)在这里安度晚年。
2000年人均纯收入2850元。
镇村建设 1982年,滨州市建立,小营公社划归滨州市,建小营镇。1985年,小营
镇开始进行镇区规划, 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南起油库桥,北至六号支渠,东起火
车站,西至姜家,有东西向大街6条,南北向大街4条。1989年,小营镇党委、镇政府
在“205” 国道西400米、鲁家村北250米处建成新的驻居地。新驻居地分住宅区、办
公区两部分,建东西向柏油路1条,路南为住宅区,路北为办公区,办公区占地近0.7
公顷, 有三层办公大楼1幢。近年来,小营镇驻地建设沿公路布局、延伸,呈散列状
聚落。 “205”国道纵贯镇境南北,省道广青路横穿镇域,两路交汇,构成镇驻地的
大体框架。目前,镇驻地面积5.5平方公里,除镇直机关外,省、地、市(县) 驻镇单
位25个。
60年代,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部分村的建设由村队各自规划,社员除在祖先遗留
地基上建房外,也可由村队划定一地域作为房基。这时的住房,多为砖基、土坯墙、
瓦房顶。1985年,小营镇开始进行村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步入正轨。至1987年,大
部分村庄完成了粗线条规划,具备了“两图一书” (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图、规划
说明书) 。村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建筑材料由土坯、木檩为主变为石、砖、水泥
檩为主,有些农户采用钢材、水泥预制件、瓷砖、压塑天花板、涂料等新型材料,建
起质量较高的住房,并按规划形成排房,有的农户建起了两层小楼房。公共设施大有
改善,村村建有图书室、电教室、经销店、党支部及村委会办公室,并出现了小型工
业建筑。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主要街道的路面实现了硬化,并做到道路绿化和村
庄绿化相结合,远望见树不见村。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1年秋,在中共蒲台县委的领导下,中共二区区委建立,区
委驻小营,第一任区委书记王建民。1942年冬,二区区委组建了二区区中队,同时,
区委成员分赴各村活动,建立群众抗日团体。1943年,南闫建立党支部,这是小营最
早的农村党支部。1944年,二区改为一区,至1945年,全区发展党员18名,有两个村
建立了党支部。 1946年6月,中共一区区委根据上级指示改称中共小营区委,驻地小
营村, 党的活动公开化。至1949年10月,全区党员发展到220名。1958年12月,建立
小营人民公社党委。1961年5月复称小营区委。1967年3月,建立了以军、干、群三结
合的区革命委员会,全区政治、经济形势一片混乱,无政府主义泛滥。1969年,中共
小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建立, 党的组织生活得以恢复。1971年2
月,重建小营人民公社党委。1982年10月建小营镇党委。1983年下半年和1984年上半
年,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全镇农村党组织的领导班
子进行了调整。至2000年,农村党支部80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党支部23个,党
员1561名,其中女党员97名。
基层政权建设 1940年7月, 蒲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小营区称蒲台县二区。19
41年建二区区公所。之后,先后成立了小营区公所、小营乡人民委员会和道旭乡人民
委员会、小营人民公社委员会、小营区公所、小营革命委员会、小营人民公社革命委
员会、小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小营镇人民政府。至2000年底,镇政府有37个下属
机构。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46年成立农民救国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贫下
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妇女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称小营妇女救国联合会,1958年
又改为小营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青年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称小营青年抗日救
国会,简称“青救会”。1949年10月,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小营区委员会,1957年,
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小营区委员会。 1982年, 成立小营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
983年3月,成立小营镇个体劳动者协会。近年还成立了老干部协会、老教育工作者协
会、计划生育协会等。
现任镇党委书记:王忠亭
现任镇长:孙国明

人物简介
王忠亭 1959年4月生,1976年3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入党,大本学历。现任滨
城区小营镇党委书记。 1976年3月至1978年2月在原籍从事教育工作;1978年3月至19
79年11月在济宁供销学校学习;1979年12月至1982年2月在原滨县滨城镇供销社工作;
1982年3月至1986年8月在原滨县滨城镇任团委书记、管区主任;1986年9月至1988年6
月在滨州地委党校大专班学习; 1988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市体改委、市委组织部任
干事;1992年12月至1996年4月任彭李乡副乡长;1996年5月至1996年12月任杜店镇党
委副书记、副镇长;1997年至1998年2月任杜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8年3月至今
任小营镇党委书记。 1985年被原滨县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9 6
年被滨州市委、 市政府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1999年6月被市政府记三等功。同时
被评为“全市十佳公仆” 。2000年1月,经滨州地委决定,任滨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助
理。
孙国明 1963年6月生,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2月入党,大学本科学历,工
学学士。 现任滨城区小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83年7月至12月在湖北省建工技校
任教,1984年1月至1992年9月在原滨县水利局任设计室副主任;1992年10月至2001年
3月任滨城区水利局副局长; 2001年4月至今任滨城区小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8
8年至1992年连续5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下
派干部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省人事厅、水利厅评为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
地区人事局、水利局荣记三等功;1997年在徒骇河治理工程中被滨州行署荣记三等功;
1998年被市委评为优秀下派干部; 1994年至1998年连续5年被评为市农委系统优秀共
产党员;1999年被市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

(段曰和 王永锋 苑立新)

责任编辑:谭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