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协乡郭家泉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14&run=13

概况
明朝洪武年间(约1380年),胡氏、王氏族人迁此定居。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
郭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有一天然古泉,喷吐如连珠,故村名为瑞珠
泉。后郭氏家族人丁兴旺,瑞珠泉改为郭家泉。
郭家泉村位于新泰市区西南11.1公里处。东邻为新汶矿业集团良庄煤矿,西与陈
家庄、小协村相邻,北与翟镇刘官庄隔河相望,南为丘陵。隶属新泰市小协乡管辖。
界内总面积281.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1公顷。
村北有柴汶河自东向西流,沿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村南丘陵整成
梯田,发展农业具有优良条件。盛产小麦、玉米、地瓜。
境内交通便利,蒙(阴)汶(上)公路横穿村内,蒙(阴)馆(陶)公路自村南穿过。磁
(窑)莱(芜)铁路横贯村南。村内有新汶矿业集团良庄煤矿矿中小学、集团公司第一中
学和师范学校。
2000年, 全村共有821户,总人口28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4‰。现有郭、
翟、徐、葛、李、臧、王、程等23个姓氏,其中以郭姓最多,均为汉族。
198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6.5万元,人均纯收入127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
入2142万元,全村纯收入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3190元。
郭家泉村自1990年至2000年连续获得新泰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进单位”荣誉
称号。

大事记
1930年,郭寅志开办了村内第一家私塾馆,时称南学,招收学童20名。
1935年,设第一所小学校,复式教学,招收学生40名。
1938年1月, 日军一部路经郭家泉村,逗留期间,烧杀抢掠,烧毁北门里房屋95
间,杀死2人。
1941年,徐彬在县大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1月,成立行政组织,郭安邦任村长。同年,成立村农救会、青救会、妇
救会等群众团体。
1946年3月,建立党支部,郭洪亮任支部书记。
1954年,村内开始组织互助组,最初的互助组有徐志言组和郭寅田组。
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社。
1957年, 建抽水站1处,以蒸汽机为动力抽水,同时开设油坊、弹花坊、豆腐坊
等集体副业。
1958年,村内开始通电。
1967年,建水池两座,村民挑水饮用,是使用自来水的开始。
1971年,建青砖厂1处,投资20万元,建窑4座,为该村第一个工业项目。
1976年,投资39万元,建村小学,占地9040平方米。
1977年, 参加县里组织的团山岭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全村投工7.4万个,村内
土地40.7公顷整成水平梯田。
1978年,投资26万元,在汶河北建红砖厂,年产值45万元。
1982年,成立建筑队,后改称建筑公司。
1984年,建幼儿园,有教室12间。
1987年,建文化大院,1992年3月被评为泰安市级文化大院。
1988年,建化工厂,年产值69万元。
是年11月,党支部改组为党总支,总支书记为郭玉苓。
1990年投资34万元,建二层办公楼,建筑面积528平方米。
1995年至1996年, 村投资96万元,对蒙汶路村内段进行改造,拆迁民房317间,
投工28万个。
1997年,投资45万元,建种兔场。
2000年,进行商业街开发,共建营业楼18座。
2001年,村内开展电路整网,共投资30万元,整网后,电价降低25%,减轻了村
民负担。
是年,建菜市场1处,投资20万元。
是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建塑料大棚20座,种植蔬菜和栽培食用菌,增加了农
民收入。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50公斤,总产2.36万公斤。1950年,村里进行了
彻底的土地改革。 1954年成立徐志言互助组和郭寅田互助组,共17户79人参加。195
6年,村里先后成立了3个初级农业社。1957年,与小协、陈家庄两村共同成立一个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年,在村西南建抽水机站,以蒸汽机为动力进行农田灌溉,粮
食亩产达113公斤。
1963年以来, 村里为治理柴汶河,共投资数十万元,动用土石方2万立方米,先
后整修柴汶河南北两岸河坝2680米。1973年,建大型扬水站,动用土石方6万立方米,
引柴汶河水浇灌南坡耕地。1977年,组织村民参加全县团山岭农田建设大会战,共投
工7.4万个, 村内坡地整成水平梯田40.7公顷,农作物由一年一作变为一年二作。此
外,对耕作方式进行改革,平原地由条播改为畦播,选用优良品种。1978年,粮食亩
产量达312公斤,总产量达633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农业生产积
极性。1985年粮食单产达461公斤,比1978年增加149公斤。
1990年以来,村民注重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同时村里实行优惠政策,
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使农业总收入逐年提高,2000年达到587万元。
第二产业 1971年,村投资20万元,建起第一家较有规模的青砖瓦厂。1974年建矸
石砖厂。是年两厂年产值24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抓住机遇,一方面
对原有企业进行改制,加强管理,一方面投资建新厂。1980年投资30万元,建起红砖
厂,年产粘土砖550万块,产值60万元。1989年投资30万元建化工厂,年产值70万元。
同时村里鼓励村民投资建厂,大搞个体私营企业。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495人,
实现工业总产值578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4.8万元,创利税104万元。
建筑业: 1982年,成立村建筑队,有职工260人,为小协镇建筑公司的一个施工
队。1995年为市以下建筑公司。2000年,建筑从业人员280人,实现总产值282万元,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创利税68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村内有副食品加工、榨油、屠宰、染坊、豆腐坊等私营作坊,
收入微薄。1957年,村里办起集体油坊、弹花坊、豆腐坊等,年收入不足万元。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加快富民强村的步伐,利用临近国有大型企业的有利
位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蒙汶公路两侧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地带,至2000年,
共在路旁建起高标准营业楼18座,出租经商,经营项目有饭店、宾馆、日用百货批发、
医疗诊所等。由于个体私营经济受到政策保护,村民从事个体经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000年, 个体经营户120余户,年总收入1500万元。是年底,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520人,实现总产值682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07.8万元,创利税122.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 教育事业落后,村内私塾时办时停,招生规模不足20人。193
5年曾办小学, 1938年日军侵占时即停办。建国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1964年和19
70年,先后新建和扩建教室18间。1976年投资39万元建新校,达到校舍、课桌凳、操
场、 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86年至1987年8月,校舍部分进行翻修。1986年开
始, 先后投资10余万元,购进各种教学仪器,建起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200
0年投资4000元, 购置图书1200册,投资近万元新建厕所、车棚,翻修加固围墙。村
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极大提高,学生入学率、巩固率
均达到100%。先后有122人升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专59人。
村内自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花棍、腰鼓、高跷、民间乐队等表演活动。建国后,
这些传统节目得以流传。1976年村里建“青年之家”,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
1987年在“青年之家” 的基础上建文化大院,投资2万元购置器材设备,组建各种艺
术队,繁荣全村人民的文化生活。1988年,村文化大院被新泰市验收合格,199 2年3
月, 被评为市级文化大院。2000年又投资4.5万元,购置图书5000册,更新了电教设
备,新建了体育场,使文化大院管理日趋规范。
90年代以来,开展成人科技教育活动。自1992年开始,先后举办拖拉机驾驶、缝
纫、 养殖、农作物栽培等各类长、短期培训班13期,培训700余人次。有25人到农函
大、成人中专、农广校学习,现已有22人毕业并获中专学历证书。
人民生活 建国前, 村内逃荒在外的85户,常年讨饭的25户,110人,年人均粮食
50余公斤。 建国后,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
63公斤, 人均纯收入56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达117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后,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319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95
0元。 多数村民住上新房,有309户村民自建楼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56辆,程
控电话365部,彩色电视机700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石墙草顶为主,矮小狭窄,人均居
住面积7平方米。 建国后,村庄建设逐步发展。70年代后,住房全部为石基、砖墙、
混凝土底、上圈梁、瓦顶。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1991年,村投资30万元,
建起建筑面积638平方米的二层办公楼。 1996年建二层办公营业楼。2000年在蒙馆路
两侧由个人投资,建二至三层营业楼18座。
80年代后期,村内开始统一规划房屋和街道,新修街道整齐平坦,主街铺水泥路
面。 1995年至1996年,对蒙汶路村内920米路段进行加宽重修。至2000年,全村有主
要街道17条,最宽8米,路面平坦,自然排水。
1958年,村内开始通电。1967年,村建蓄水池,村民挑水饮用。至1991年,村出
资增设管道,使家家用上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1年,徐彬在县大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村内最早的共产
党员。1946年3月,成立第一个村党支部,郭洪亮任书记,有党员9人。党支部领导群
众保卫胜利果实,动员参军参战,恢复发展生产。1951年,小协乡成立党支部,村建
党小组, 郭玉庄任组长,有党员4人。1956年,郭家泉村与小协村、陈家庄共建一个
党支部, 郭玉臣任副书记,分管郭家泉村。1966年6月,设立建国后第一个党支部,
郭洪宝任书记。1988年11月,组建党总支,党总支书记由郭玉苓担任。党总支注重加
强自身建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98年被新泰市委授予“农村先进党总支”
称号。2000年党总支委员会下属5个支部、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0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5年11月,村行政组织成立,郭安邦任村长。同年成立农救
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参军参
战。 1957年1月,村与小协村、陈家庄共同成立高级社,郭信志任副社长,负责郭家
泉村工作。 1965年12月,成立孙村人民公社郭家泉大队,郭安伦任大队长,下设8个
生产队。1968年成立大队革命委员会,葛慎行任主任。1981年小协公社郭家泉大队管
理委员会成立, 郭安波任大队长。1984年8月,建立郭家泉村民委员会,郭玉苓、郭
洪哲先后任主任。2000年郭家泉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任郭洪哲,副主任郭玉苓。
1990年以来,该村先后4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

人物简介
徐 彬(1922~1947) 1940年参加人民武装新泰县大队,任大队文书。1941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初升任连指导员。1943年参加新泰县委政工部活动,组织民兵
割电线、扒铁路,骚扰日军。是年,他策反了新泰城西关警察哨所,教育三个伪军反
正,单枪匹马缴获了柴荆阁上伪军一个班的武器。1944年在一次执行除奸任务时不幸
被俘,受尽折磨,坚贞不屈。1945年春,在党组织营救下逃出虎穴,至沂蒙山根据地
归队,后任宣传股长。1947年,在沂源县南麻战斗中,壮烈牺牲。
翟富芹(1913~1976) 1948年12月至1955年12月任村民兵队长。任职期间努力维护
村内治安秩序,积极参加反奸诉苦、镇压反革命运动,大力宣传、动员群众加入互助
组、合作社等。由于工作成绩显著,195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郭玉苓 女,1942年生,1958年参加工作,曾任教师、会计、妇代会主任、村党支
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现任村党总支委员会书记。她在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后,
注重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地处矿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业,先后扩建两个砖厂,
陆续建了大理石切割厂、 油漆厂、化工厂、烧碱厂、黄磷厂等9处村办企业。扩建建
筑公司,使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她注重为老百姓办实事,带领群众整修蒙汶路,
改造村内街道,进行自来水建设,安装程控电话交换机,还进行校舍改建,新建幼儿
园、卫生室。1994年被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曾多次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等荣誉称号,被选为新泰市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出席过省、地、市
妇女代表大会。
葛慎荣 女, 1946年2月生,初中文化,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至1968年
任村第一任团支部书记。1973年9月调入村小学任代课教师。1990年任村幼儿园园长,
注重提高幼教质量和办园水平, 在学前教育中成绩突出。1995年5月,被山东省教育
委员会、省卫生厅、省妇女联合会、省总工会授予“学前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郭洪哲 1956年生,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1975年至1976年任生产队
民兵排长、 生产队长。1977年3月至1984年任村党支部委员兼民兵连长。期间,曾被
山东省军区泰安军分区司令部评为“四会教练员”。1988年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委
会主任至今。
翟洪昌 1964年2月生, 高中文化。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至1985年在部
队服役,退伍后在协庄矿工作。1990年回村工作,历任村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综
治办主任、计生办主任等。1993年,在山东“经济腾飞,青春立功”活动中,荣立三
等功。1992年10月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组织委员,1994年分管村建筑公司工作,任公
司分支部书记、公司经理。

(刘善言 郭玉苓 郭美)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