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路街道办事处东北隅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61&run=13

概况
1302年(元大德六年),以土垣筑莱州城。1371年(明洪武四年),将土垣城墙改建
成砖石城墙。城内以小十字口街为中心划分为四隅,东北隅属东北部分,由此得名东
北隅村。
东北隅村位于莱州市中心,隶属莱州市文昌路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66公
顷,其中耕地12公顷,企业占地22公顷。
2000年全村共有565户,总人口15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多姓氏,均
为汉人。
1949年全村经济收入很低,三分之一家庭以半年糠菜半年粮为生,三分之一家庭
靠打工或做小商贩生活。 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12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达9600万元, 年人均纯收入5100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9000万元,实现利润600
万元。
该村是全市十强之一,2000年全市村级经济实力综合排序列第2名。1992年以来,
连续获得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村、模范居委会、农村党建百强支部、先进基
层党组织及烟台市级安全文明村、莱州市文明示范单位、五好党支部等称号。

大事记
1939年1月27日, 日军抓走了抗日五支队秘书彭金阙的父亲彭元邦和妻子孔玉恒
以及本家彭国庆夫妇,在严刑拷打后杀害于掖城万人坑中。孔玉恒所幸未被杀死,乘
夜爬出万人坑,后经组织安排到城东董家村居住。
1945年10月,由县工作队主持成立了东北隅村公所。
1946年8月,以地主浮财得资金成立辫庄(莱州市草艺品公司前期),全村190人参
加工作,这是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1948年被县政府收归国有。
1947年5月,成立中共东北隅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刘苏林任书记。
是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彭金阙任掖南县代理县长,率县直机关
及基层党员、干部转移,8月16日在蓬莱县大赵家村病故,享年39岁。
1952年4月,姜丙尧组织15户村民成立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并成为省劳动模范。
1955年组建手推车运输业。
1956年与西北隅村合并为建设街。
1959年购进一台12马力柴油机,主要用于粮食加工业。
1960年安装一台50千瓦变压器,主要用于粮食加工等企业用电。
1962年成立酱油厂,产品除本市销售外,还远销到招远、莱阳等地。
1964年以来,先后建起了棉花加工厂、木器厂等企业,年总收入达6万元。
1972年购进一台拖拉机,结束了人畜耕地的历史。
是年全村80%农户通电照明。
1978年购进泰山50型、25型拖拉机及60马力推土机。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2.4万元。
1980年8月、 1981年8月、1985年8月,联合国初级卫生组织到该村考察村级医疗
及幼儿教育。
1982年建成饭店、商业、缝纫加工、鞋业加工等企业,全年经济总收入达56.3万
元。
1986年建成该村第一栋18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 全年经济总收入达756万元,实
现利润60万元。
1988~1990年先后建成汽车配件厂、笔刷厂、电器设备厂、装卸搬运队、商场、
糖果冷食厂等企业。全年经济总收入达1236万元,实现利润122万元。
1992年村委办公大楼建成使用。
1993年建成石材总厂、 纸板厂、水磨石厂、供销联合公司,全年经济总收入达
4082万元,实现利润214万元。
1995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以文化、体育、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千佛阁古建筑群。
全年经济总收入达7450万元,实现利润450万元。
1996年6月原农业部长何康到东北隅村视察。
1997年8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建春到东北隅村视察。
1998年买断原镇办企业土地10公顷建成工业园,村内大部分企业迁入。
是年12月全市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排序列第5名。 全年总收入达8461万元,实现利
润580万元。
1999年建成村委沿街楼房3000平方米,租赁经商。
2000年因市区发展规划将原墓地迁移, 建成占地2万平方米高标准的以植树和墓
地相结合的东北隅林园。
是年进行旧村改造,将原平房拆除,建标准式楼房。全年经济总收入达9600万元,
实现利润600万元。全市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排序列第2名。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全村经济非常困难,群众生活相当困苦。建国后,从成立互
助组开始到1953年全村先后办起了两个初级社。
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挖井20眼,购进水车10部,使农业生产有
了很大发展,粮食亩产达到250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粮食亩产750
公斤,比1978年增长200公斤。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发展,村土地急剧减少,
到2000年土地面积10公顷,主要用作园林生产。
第二产业 工业:该村工业始于建国后。1960年先后建起粮食加工、木器厂及棉
花加工厂、轮胎维修等企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1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于1980年先后建起制鞋业、服装加工、服务业、商业
和糖果冷食厂。1987年后建起汽车配件厂、电器设备厂、装卸搬运队,全年总收入达
766万元。 1993年后建起石材总厂、纸板厂、水磨石厂、供销联合公司,全年总收入
达4082万元,实现利润214万元。
2000年建成中外合资企业“工艺品公司” 。到2000年底,全村工业从业人员300
人,工业产值3600万元。
建筑业: 1980年成立建筑维修队,1990年改建公司。公司下设6个工区,即:预
制构件、铝合金制作、水电安装、土建、防水、木工造型。到2000年底,建筑业从业
人员600人,总产值200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50万元,创利税220万元。
第三产业 1957年始,先后开办磨坊、挂面坊、豆腐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地处市区的有利条件,
发展房地产开发和沿街房改造建设。1995年投资1500万元建起集文化、体育、商贸、
旅游为一体的千佛阁园区, 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园区内开办千佛阁旅游区、酒店、
旅馆、水上世界、滑冰场、供销联合公司及台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到2000年底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5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创利税15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 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儿童入学率为40%;建国后,入学率
达80%以上。 1968年建成该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1975年建成该村幼儿园
和村级医疗站。 1980年8月、1981年8月、1985年8月,联合国初级卫生组织到该村考
察村级医疗和幼儿教育。1992年该村幼儿园获烟台市级一类园所称号。2000年底建成
新幼儿园,全部安装空调设备。多年来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事业投入,先后派人到南京、
上海、济南、烟台等地院校培训学习,有10人获得高级职称,19人获得中级职称,26
人获得初级职称。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以半年糠菜半年粮维持生活。建国后,随着农村
经济的发展,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95公斤,年人均纯收入
40元。 1978年人均纯收入200多元。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
高。1988年开始部分生活用品,1995年大部分生活用品,如面粉、食油等全部免费供
应。2000年人均纯收入5100元,多数村民住上楼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68辆,其
中个人拥有32辆;各种摩托车182辆,彩色电视机565台,程控电话526部。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为土、石、木结构,人
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 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70年代大多用钢筋、水泥
建筑房屋。
1980~1988年,村民在新规划区建起250户标准房。
1986年,投资150万元建成1800平方米的商业大楼。全村安装自来水。
1992年,投资160万元建成168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
1993~1998年,在规划区内建起1.92万平方米标准楼房。
1995年, 投资1500万元建成集文化、体育、商贸、旅游为一体占地6公顷的千佛
阁古建筑群。
1998年, 投资800万元买断镇办企业土地10公顷,建设工业园,村内企业大部分
迁移到工业园。
1999年,投资200万元建成占地2公顷的植树与墓地相结合的林园。
2000年,全村进行旧村改造,按规划拆除旧房建起标准楼房,全村道路硬化、绿
化,全部安装路灯。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
村民用上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按规划建新房;进入90年代全村按规划建设楼房。
集体每年免费供给每人面粉100公斤、 大米25公斤、食油6公斤、鸡蛋10公斤、液化
气30公斤、 猪肉5公斤以及鱼等物资。女性50岁、男性55岁以上每年每人补助生活费
1800元、 医疗补助费360元;不足以上年龄常年有病的每人每年分别补助600~1200
元;担任生产队长以上职务符合以上年龄的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520~9240元。伤残及
困难户分别发给600~2500元。 全部给群众代交“三提五统”款。群众办理养老保险
集体补助30~50%。2000年买断山丘地2公顷,投资200万元建成植树与墓地相结合的
林园,园内植树2000株,建标准墓2500座,村民免费使用。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7年3月掖城区派刘苏林回村任指导员(书记) ,他是该村
第一名共产党员。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2名青年参军,120多名民工参加了粉子山、鲁
南、潍县、济南、淮海等战斗、战役的支前队伍。1952年由部队转业回村的李国灿任
党支部书记。 到2000年全村共有党员56名,下设5个党小组。1992~2000年连续获得
莱州市模范居委会、文明村、先进单位、农村党建百强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
五好党支部、文明示范单位等称号,1998年获烟台市级安全文明村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5年莱州城解放,由当时的西海区工作队主持成立了东北
隅村公所。村农救会、自卫团、妇救会、青救会、各救会等组织相应成立,并带领群
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6年成立两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第一社毛
长寿任社长, 第二社任毓恩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设立东北隅生产大队,
姜振声任大队长,下设8个生产小队。1968年2月成立东北隅大队革命委员会,任毓恩
任主任。1983年12月成立东北隅村民委员会,设委员7人,毛长寿、于金光、孙占俊、
于金亮任主任, 下设4个村民小组。1999年5月,第6届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
生,设委员5人,于金光任主任,于金亮任副主任,毛雪琴、宋福光、王步云任委员。
自1992年以来,连续10年获得莱州市模范村民委员会、烟台市模范村民委员会等称号。

人物简介
赵在庭(?~1962) 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7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1958年8月担任村副业负责人。1962年去世。
李国灿 194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转
业回乡, 1951年6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54年7月调任掖县木器厂厂长,1960年7月
参加援藏工作队,1962年7月因病回乡。
毛长寿 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担任人民公社管理区书记,1959
年6月撤销管理区编制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1964年5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0
年5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主任。1987年3月因年龄关系退职。
任毓恩 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5月担任公社化工厂党支部书记。
1962年11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1964年6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8年3月担任村
革命委员会主任,1978年5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副主任。1987年3月因年龄关
系退职。
姜振声 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6月担任村生产大队长,1965年2月
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0年5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2月担任镇办装卸队、草
艺品公司党支部书记。1997年因年龄关系退职。
孙占俊 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3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12
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主任, 1993年任村委副主任。1999年5月因年龄关系退
职。
于金光 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87年4
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主任, 1990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5月兼村
委主任。

(毛振杰 赵洪岩 于金光)

责任编校:张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