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43&run=13

概况
沿革 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为黄河退海之地,距今近百年的历史。清朝末,有垦
荒民众居住,当时叫“官地”,归属武定府滨州。1914年,沾化县、寿光县、利津县
居民逐渐迁入成村。1928年归沾化县。1929年,因四面八方来此垦荒的民众义气相投,
团结和睦, 故改名义和庄。 1931年, 隶属沾化县第六区。1949年更名为义和区,
1950年2月, 改称沾化县八区,1957年,撤区改为义和镇,1958年9月,改称义和人
民公社。 1963年2月,改为义和区。1968年5月,撤区并小公社,称为义和人民公社。
1983年,归东营市河口区。1984年7月,改为义和镇至今。
地理位置 义和镇位于东营市河口区西部,距区政府驻地16.5公里。东与河口街
道办事处相接,北与太平乡、新户乡交界,西与太平乡、沾化县下河乡接壤,南与利
津县虎滩乡相连。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渤海南岸,黄河以北,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宽广,地势平
坦。镇境东西最大距离9.25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8.5公里,全镇土地总面积12900公
顷,其中耕地面积4209公顷。主要河流沾利河,境内流长17公里,流域面积88.2平方
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
棉花、花生、果树、苜蓿等。
全镇辖4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47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全镇少数民族
有蒙古族、满族和仡佬族,人口只有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二。全镇有王、
张、李、赵、吴、毕、孟、孙等81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到1978年仍有很多群众靠吃
救济粮维持生活, 温饱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000年, 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6
%、44.5%、26.9%。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8.65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
款余额突破1亿元。 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近几年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形成了林枣和畜牧两大主导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强镇由来 该镇是东营市河口区最大的镇,国民生产总值居全区首位,是全市有
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农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第一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山东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山东省电教科
技工程示范单位、山东省机关档案管理先进单位、东营市先进基层党校、东营市帮贫
扶困手拉手活动先进单位、东营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东营市乡镇企业管理先进单位、
东营市安全文明示范乡镇、东营市文明乡镇等。

大事记
1939年5月29日,侵华日军大佐常谷川率领日军400多人,分南北两面包围义和庄
(今镇政府驻地)一带的村民。南路日军进入义和庄南面的蒲台屋子村(今蒲台村),北
路日军进入小河村,刺杀无辜群众数十人。中午两路日军押着抓来的群众进入义和庄,
进行全村大搜捕,刺杀群众60余人。然后把抓来的青壮年押向村东南的三角湾,在常
谷川的指挥下,日军用刀砍、刺杀、土埋等手段野蛮地将他们杀害。黄昏时分,日军
进行第二次搜捕, 又有19人被杀害。日军残暴地杀害无辜群众300余人,制造了骇人
听闻的“义和庄惨案”。
1941年9月30日,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杨国夫率领三旅直属团,从黄河
南岸清河区机关驻地(今永安)出发,北渡黄河,一举攻克义和庄,解放了义和庄一带
广大地区。
1942年1月3日,中共沾化县委在义和庄成立,范光一任书记。
1943年,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在王集村建立了一座简易兵工厂,用土法制手榴弹
和地雷。每天能生产一百多个手榴弹和二十多个地雷,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1997年12月29日, 中共东营市委常委第109次扩大会议在六顷村召开,市委书记
国家森在会上作了《待人民重如山》的重要讲话。
1999年4月20日, 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总结表彰会上,义和镇被评为全区“经济
十强镇”。
是年11月1日,由国家立项的全镇1000公顷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完工。
是年12月,义和中学被评为全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
2000年3月30日, 全镇2666.7公顷农业开发项目和水土保持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
收。
2000年5月,镇生猪定点屠宰场名列全市四十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仅40.5公斤,总产416.7万公斤;1978
年,粮食亩产为46.5公斤,总产为477.4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受海水浸渍的影响,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加上自然灾害发生比
较频繁,到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为178公斤,总产1591.4万公斤。
1991年以来,全镇开始实行种植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发展红富士、新
红星、 乔纳金等优质苹果园175公顷,并从1999年开始,大量推广苹果套袋和反光膜
新技术,生产无公害苹果,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发展冬枣密植园530公顷,发展桃、
杏、 梨、葡萄等优质杂果30公顷。2000年,全镇果品总产量达到358.2万公斤。全镇
建冬暖式蔬菜大棚140个, 其中义和镇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示范园一期工程建成暖温
室大棚10个,该园引入了以色列滴灌设备,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模式,这些大棚
主要种植以色列R-144西红柿,亩产在15000公斤以上,产品行销全省各地,还远销俄
罗斯等国。
1998年以来, 全镇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已建成畜牧示范小区7个,采用“种草
养牧,集中看护,分户经营,独立核算”的管理模式,主要养殖波尔山羊、小尾寒羊、
西门塔尔肉牛、三元杂交猪等名优畜种。畜牧小区的建成,有力地带动了全镇畜牧业
的发展,使畜牧业生产成为全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0年底, 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其中种植业4400万元,林果业
260万元,畜牧业4000万元,渔业3400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义和仅有几处油坊。建国后,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70年,
办起义和粮油厂,以后又逐步办起铁厂、糕点厂等小型企业。1978年以后,镇办企业
和村办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办起了面粉厂、窑厂、阀门厂、木器加工厂、织布厂、橡
胶厂和油毡原材厂等一大批镇办企业和村办企业。其中,木器加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产品远销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油毡原材厂走出了一条“众人出资、能人办
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办厂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私营企业的发展。2000
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10人, 实现产值18713万元,利税1598万元。建筑业从
业人员230人,实现总产值4680万元,实现利税286万元。
第三产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义和作为方圆几十里的商业中心,
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特别是1980年以来,胜利油田开始在义和
境内大规模开采原油,有力地带动了义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义和第三
产业的发展。1996年以后,义和镇加快了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步伐,先后在镇驻地建起
了1个农贸市场和5条商业街。2000年,全镇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
点343户,从业人员6000人,年创产值6378万元,实现利税576万元。
特色产业 近年来,义和镇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
林果方面,对优质苹果采用套袋和反光膜新技术,生产无公害苹果,还生产优质杏、
葡萄和冬枣等名优杂果。畜牧业则饲养波尔山羊、小尾寒羊、三元杂交猪、西门塔尔
肉牛等优质畜种,同时还发展了水貂、狐狸、海狸鼠、七彩山鸡等特种养殖。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37年,义和庄开办初级小学,称义和联小。1941年,义和庄解放,
将义和联小改为义和抗日高小, 招收高小学生1个班,40余人,初小学生3个班,100
余人,教员6人。至1949年,义和高小已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包括高小和初小),有4个
教学班,学生178名,教员8名。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62年,义和完小被确
定为沾化县重点完小。 90年代,全镇加大了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教学设施不断改善。
1996年, 镇投资2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镇中学教学楼,中小学教师也都住上了高标
准的套院。同年,全镇顺利通过省“普九”验收。1999年,镇中学被评为“省级艺术
教育示范学校” 和“市级规范化学校”。2000年,全镇有小学8处,在校生2507人;
有中学1处, 在校生1426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市级标准,先后
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567名,其中本科23名,大专204名。
人民生活 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粮食产量少,经济收
入更少。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70年代,以粗粮为
主,很多家庭还要靠政府接济;80年代,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开始转为以细粮为主;
90年代,在吃好的基础上开始讲究营养。穿着方面,不仅注意颜色多样、款式新颖,
并逐步向高档发展,名牌时装、高档皮装已穿到了寻常百姓的身上。全镇已实现了村
村公路通、 电话连。 1998年12月,镇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床位达到了40张。
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538元,全镇电话装机量达到2500多部,移动电话800多部,
电视机7200多台,闭路电视普及率达到了40%。
镇村建设 1991年10月,义和镇投资70万元,建成河口区第一座影剧院,建筑面
积950平方米,二层楼房,650个座席。1992年,镇政府办公楼启用,建筑面积2000多
平方米,三层。各村民居建设速度开始逐步加快,90%以上的农民开始盖砖木结构房
屋。东南村和西南村部分居民开始筹建二层商品楼。1993年,开始启动“村村通公路”
工程,累计建设镇级公路70余公里。自1996年开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建成二横
十纵“梯型” 商业街,拓宽改造3条街道,总计21公里。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
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环保等各项建设,并积极吸引外来资
金,优化了小城镇投资环境。1999年以来,在主要街道修建了花池,种上了月季、蔷
薇、冬青等花木,在道路两边还栽植了白腊、红柳、合欢等耐碱树种,使环境得到绿
化、美化。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2年1月3日,中共清河区党委组织部长苏杰到义和庄,宣
布成立中共沾化县委(驻义和庄),范光一任书记。义和庄一带仍为沾化县六区,并同
时建立六区区委,区委驻义和庄、小围子等村庄。1942年11月,西北村建立了六区第
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李春荣。建国后,党组织发展很快,党员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1997年5月, 义和镇党校被评为“东营市先进基层党校”。2000年,中共义和镇党委
被中共东营市委授予“六好”先进乡镇党委荣誉称号。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902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42年1月,六区区公所成立,区长何静波。1950年2月,改称八
区区公所。1958年3月,义和镇人民政府建立。1958年9月,改建成义和人民公社,行
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称管理委员会。1969年11月,建义和
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恢复义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划归
东营市河口区。1984年7月,建立义和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有1950年3月, 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八区委员会。1957
年5月, 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八区委员会。1957年12月,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义和镇委员会。 1950年3月,建八区妇女联合会。1957年,改称义和镇妇女联合会。
1983年,成立义和个体劳动者协会。近年又成立了义和镇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李积德
现任镇长:毕建军

人物简介
谷九荣(1925~1948) 同合村人,1947年2月参加革命。1948年牺牲于淮海战役。
时任沾化县轮战营指导员。
王香武(1890~1970) 王集村人,开明士绅。在20年代靠占地收租和开粮栈发了
财。1941年10月,义和庄解放不久,他为驻义和庄的八路军游击队送去情报,使游击
队及时转移,避开了日军的“扫荡”。同时他以粮栈做买卖为掩护,为八路军运送了
大量的军需物品。 土地改革时,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献给了政府。1948年6月,投
身革命。 在渤海区进出口公司管理局工作,1949年2月,随解放军南下。解放后,曾
任杭州花纱布公司保管主任。1958年,退休回义和庄,1970年病逝。
程克钧(1918~1986) 字义昌,义和镇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曾担任
过指导员、营长、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主任、佛山军分区政委、广东
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他参加过大小战斗130余次,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
级解放勋章。1986年5月6日,因病于广州去世。
王廷芝(1912~1991) 王集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活动于义和庄
一带,积极为八路军搜集情报,为义和庄的解放作出了贡献。1941年义和庄解放后,
王廷芝被任命为沾化县第八区中队队长兼指导员,积极发展地方武装。1945年,他领
导的区中队被编为山东渤海纵队十一师四团二营三连,他任连长兼指导员,在解放战
争中屡立战功。
何晓英 女,1940年出生,中共党员,东北村人。自19岁就开始担任村妇代会主
任,在妇女工作和拥军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1997、199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拥
军优属先进个人”。多次获东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王文秀 女,生于1961年,中共党员,博兴村人。自1988年开始,办家庭养鸡、
养猪场,致富后积极帮助周围群众脱贫致富,受到了广泛赞誉。1992年3月7日,被授
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女能手”称号,并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
的接见。
李清玲 女,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义和中学教师。她积极献身农村基础教育,
并用自己的工资先后救助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她本人先后获得全国“三育人”先进
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常信)

责任编辑:徐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