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邵镇大王庄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31&run=13

概况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洪洞县籍王氏五兄弟在峄县古邵白山占山为
王,在山之阳建储粮基地,因西邻小王庄,故名大王庄。后又有孙氏、周氏自山西洪
洞迁此定居。
大王庄村位于峄城南10公里, 东接台儿庄,西邻206国道,南靠大运河,隶属峄
城区古邵镇管辖。 全村总面积117.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7公顷,企业占地13.3公
顷。
该村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
内盛产小麦、玉米及各类蔬菜。植被面积72公顷,覆盖率60%。
2000年, 全村共有178户,总人口7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现有孙、王、
吴、周、李、钟、刘、姜、徐、丁、郑、巴、潘、岳、马、张、田、高等18个姓氏,
均为汉族。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3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560万元,人均纯收入291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为4∶2∶4。
该村是全市明星强村之一,曾被枣庄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被枣庄市
委、市政府命名为“林果园艺专业村”,被峄城区委、区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村居”
荣誉称号。

大事记
1938年,村民孙业红带领12人建立了全县第一支农民抗日队伍。
1939年,日军侵占大王庄。
1939年,村民丁留加入八路军。1945年在洛阳战役中牺牲。
1947年11月(农历十月初七)大王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团部驻扎大王庄村。
1948年,村民李振成在本村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周永志等人又陆续加入,
并成立党支部,李振成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48年冬,大王庄乡建立,驻地大王庄村,辖郝湖、曹胡袁等11个村,徐衍海任
乡长。
1949年,李振成组织村民成立全县(时为兰陵县管辖)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走
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初,大王庄成立了兰陵县第一个初级社。
1954年,大王庄划归峄县。
1964年,建陶盆、瓷缸厂一处,雇佣7人,为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
1966年修建大王庄大桥,此桥是当时全市最长的、质量最高的村建桥梁。
1972年,村成立专业青年突击队,挖井10眼、水塘3个,栽树成林。
1973年,成立木工组。
1975年,大王庄建起炕鸡房3个,年孵小鸡5万余只。
1978年,建起苹果园1处,占地3.3公顷。
1980年,购买50马力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建立农机大院。
1983年,建变压室1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1台,使全村农户通电照明。
1986年,投资40万元修建高标准、占地1.3公顷的大王庄学校。
1988年,投资50万元兴建印刷厂。
1994年,因地制宜建起草苫子厂和编织厂。
1997年,硬化村内道路,安装路灯,绿化道路两侧,把大王庄村建成花园式村庄。
1999年,建成占地18公顷的大棚葡萄科技示范园一处。中央电视台《农业天地》
节目对该村的大棚葡萄科技示范园做了专题报道。
1999年,投资10万余元建提水站两处,每处安装20千瓦电动机一台,提水设备一
套,实现了电、站、机、渠的配套,扩大灌溉面积50多公顷。
2000年,投资17万元重新对该村供电线路进行整改,达到农村用电一类村标准。
2000年5月,山东省副省长林书香在市委书记张传林等陪同下视察大王庄村。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解放前, 该村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49年3月,李振成响应中共中
央号召, 带领全村农民成立了2个互助组。1953年初,大王庄成立了兰陵县第一个初
级社。1958年,粮食亩产达200公斤,受到峄县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64年, 大王庄村投资2.8万余元,投工8万个,搬运土方20万立方米,用4个月
时间挖通了村西的四支沟,流向京杭运河,修水渠1500米,基本保障了86.7公顷耕地
的浇灌用水。
1977年,村购买了一台50马力拖拉机,2台“红牛”(12马力拖拉机) ,对耕作方
式进行了改革,缩短了种收时间,增加了作物品种,使亩产突破了千斤大关,总产突
破6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3年粮食单产75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50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村不断更新粮食品种,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于1999年投资10万元修建提水站两处, 保证耕地用水。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5
万公斤。2000年粮食总产达500吨。
1990年以来,全村不断调整粮经比例,增加蔬菜瓜果种植面积,1997年大王庄村
委会引进大棚葡萄栽培技术,至1999年,发展大棚葡萄18公顷,总收入达20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大王庄农副业发展迅速。1990年加宽加深了原1972年专业队挖掘
的3处鱼塘, 并利用四支沟蓄水池,年养鱼15万尾,总产值达30万元。2000年春,江
苏省邳州市的吕先生在大王庄投资50万元, 兴建占地1.3公顷的养猪厂,年产仔猪40
0头,出栏宰猪200头,年经济收入20万元,同时带动了农户的家庭养殖。2000年大王
庄家庭养猪共600余头,仅此一项农民年增收40余万元。
第二产业 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大王庄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二产
业发展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于1980年筹建了大王庄建筑
队;1988年投资50万元,建起印刷厂;1994年投资20万元,建起草苫厂和编织厂;近
年来村两委领导班子积极寻找创业之路,在原建筑队基础上成立了大王庄建筑公司,
2 000年安置50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总产值20万元。1998年,村主任周广同筹资4万
元,建起大王庄预制厂,生产水泥块50万块,利润达10万元。
第三产业 1956年,办起了第一个商店“门市部”。之后,又陆续办起磨坊、豆
腐坊、炕鸡房,为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帮助村
民解放思想,鼓励从商,先后发展个体工商户38家,其中多是从事食品加工、服装加
工、个体运输等,年利润五万元以上的有10家。他们不断开拓市场走向外域。2000年
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0余人,实现收入100万元。
特色产业 1997年秋,按照上级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部署,针对本村地下水
相对缺乏,而发展林果业相对用水较少的实际,在对省内外葡萄果品市场反复考察论
证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引导、典型示范、优质服务等措施,从寿光、泰安等地引进京
秀、 86~1 1等优质高产葡萄品种,狠抓了大棚葡萄的开发,当年发展大棚葡萄面积
50亩, 聘请市、区林果专家现场授课或田间技术指导,于次年5月份坐果见效,效益
比较可观。1999年,村两委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把大棚葡萄开发作为农业
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抓,统一调整了土地,统一配套了供水、用电、道路等建设,多
方筹资170余万元, 建起了占地18公顷、鲁南最大的大棚葡萄科技示范园区,亩棚效
益1.2万元左右,最高收入达1.6万元。大棚葡萄成为该村的高投入、高产出、见效快、
效益好的特色产业,被枣庄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果林园艺专业村。
该村与市、区主管部门和寿光、潍坊等果品开发公司联合,拟投资兴建融果品批
发、果品深加工、苗木供应、信息咨询、科技观光于一体的大型批发市场一处。届时,
将成为鲁南乃至全省最大的大棚葡萄科技示范基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学龄儿童入学率只占27%。解放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于
1 956年建起了大王庄小学; 1986年又投资40万元,对小学进行了扩建改造,从而告
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达到了“六配套”标准。
1995年,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
研究生2人,本科生8人,大中专生21人。因地制宜,在大王庄村大桥设立了文化广场,
配备了多项文体娱乐设施,每周五播放“周末电影”,深受村民喜爱。2000年大王庄
被峄城区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村居”称号。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年人均粮食不足50公斤,人均纯收入48元。1978年人均
纯收入280多元。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特别
是引进大棚葡萄喜获丰收后,人民生活更上一个台阶,2000年人均纯收入2910元,村
民已全部住上了新瓦房,彩电、冰柜等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全村拥
有各种机动车辆78辆,摩托车28辆,程控电话60余部,彩色电视机90余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 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
建国后,人均住房面积达12平方米。1990年后村里实行建房统一规划,新建起一排排
瓦房和平房,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新房,人均住房达20余平方米。同
时, 先后开通了村内17条小道3000多米,一条主干道400多米,并逐步实现了硬化、
美化和绿化,安装了路灯,并有专职环卫人员负责管理。自1966年始建王庄大桥后,
村里多次投资修缮,1997年利用硬化道路之便把王庄大桥建成大王庄村标志性建筑,
并树立“大王庄”村牌坊。
集体福利 建国以来,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村队收入的增加,村民福利逐步提
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村民福利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经
济保证。1996年以来,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两工”,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
“三提五统”。孤寡老人被安置在“老年公寓”,所有费用由集体负担。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8年李振成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大王庄村第一名中共党
员,当年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李振成任书记。之后,周永志、周永海、孙守松、
周连仲、李明亮、李中銮、陈增福、姜崇才、孙华臣等人相继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
2 000年全村有党员20名。 多年来,党支部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和战斗力,多次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集体”。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7年大王庄村解放后,村行政组织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
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并组织20多名青壮年成立支前分队,支
援淮海战役。1948年建立大王庄乡,管辖11个村,徐衍海任乡长。1953年初,划归兰
陵县,成立了兰陵县第一个初级社。1955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李振成任社长。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大王庄生产大队,李奎贤任大队长,下设5个生产小队。
1968年9月,成立大王庄村民委员会,设委员3人,周道忠任主任,下设5个村民小组。
从1985年到2001年共选举出五届村民委员会。 1999年4月,群众投票选举周广同任第
五届村民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夫华、周长雷,并配备民兵连长、治保调解主任、妇女
主任、计生专职主任各一名。

人物简介
李振成(1925~1983) 1947年在本村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成立后,任
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组织群众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参战支前。1949年组织成立第一
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之后成立初级社、高级社,任社长。后病故。
周永志 (1924~1991)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王庄村第一届村党支部成
员,协同李振成建立互助组,任二组组长。1958年任西沿河管理区区长,参与组建人
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工作。1962年任大王庄村支部书记,领导村民兴建家园。1980年任
农场场长,后调任枣庄市磷肥厂党委书记。1991年病故。
孙守龙 大王庄村民, 1965年6月出生。1999年冬在淘井时发掘出汉代文物一大
宗, 价值200多万元人民币, 无偿捐献给市文物馆, 受到省、市文物部门的表彰。
《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孙华臣 1971年8月出生, 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大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他发动全村干部群众捐资7万余元,于1998年修建了长700余米的村第一条水泥道路,
并完成配套建设。 1999年带领群众筹资170余万元,建起了全市第一个大棚葡萄科技
示范园区,成为全镇乃至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2000年被枣庄市委、市政府授
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王明君 华昌斌)

责任编辑:徐根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