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屯镇南洛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28&run=13

概况
相传,战国时梁王之女放战蜂无法收回,先落于此,后落于北,立村后,定名南
落,后演变为南洛。
南洛村由高家庄、 小后庄、龙庄、前店庄、曹圩子等5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台儿
庄城区北约4.5公里处, 胜利渠南岸,东与胡庄村接壤,西与贾口村相连,南与后于
村为邻,隶属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管辖。全村总面积330公顷,其中耕地307公顷。
该村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发展市场型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
条件, 素有“赛银窝”之美称。境内盛产蔬菜、小麦、玉米。植被面积7.2公顷,森
林覆盖率23.5%。
境内交通便利,枣(园)徐(州)公路从村东经过。村内街道整齐,路面平整。境内
建有南洛砖厂、南洛孵化厂、南洛食品加工厂等6处企业,是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1002户,总人口38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1‰。现有侯、李、
曹、朱、刘、王、潘、冯、赵等40多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4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100万元,人均纯收入286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的比重分别为41∶4∶55。
南洛村是全市首批蔬菜瓜类生产专业村之一。 1988年,全村种植蔬菜100公顷,
年产蔬菜1500万公斤, 其中出口65万公斤,创汇35万美元,总收入385万元,户均收
入3500元。 1989年2月,南洛村被枣庄市政府定为市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
基地, 被枣庄市对外贸易委员会定为出口蔬菜生产基地。2000年,蔬菜面积达166.7
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4.3%,各类大棚、大拱棚达3600个。1995年12月13日,村
党支部书记冯玉玺被中共枣庄市委、 市政府授予“枣庄市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1
0月,该村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普先进村。1999年,南洛村被中共枣庄市委、
市政府定为蔬菜瓜类生产专业村。

大事记
1926年,大沙河决口,洪水漫溢,南洛至台儿庄平地行舟。秋,霍乱病流行,乡
民死亡甚多。
1936年,由吴贞会主办,设立村初级小学。
1937年,吴贞会参加抗日后援会。
1939年10月,吴贞会组织成立红枪会,发展会员千余人。
1940年2月, 吴贞会率领红枪会员36人到各村联系,在野场与日军遭遇,他们赤
裸上身,手持大刀与日军拼杀,吴贞会等11人英勇牺牲,19人受伤。
1945年,南洛村第一次解放。
1946年,建立村农救会、妇救会、青年团等组织。
是年7月,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农救会解散。
1947年,中共党员张玉珍被还乡团活埋。
1948年12月,南洛村第二次解放。
1949年3月,建立中共南洛村党支部,宋保金任支部书记。
是年5月,建立村农会组织。
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
1951年4月,成立互助组。
是年5月,有6名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是年6月, 中共兰陵县委机关通讯员苗时善下乡执行任务时,在南洛村北被反革
命分子朱成元杀害。
1952年,成立民兵组织,设立民兵营、基干连。
是年4月, 南洛村朱德林在“整沂导沭”工程中,荣获“华东水工一等劳模”称
号。
1953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是年,台儿庄供销社在南洛设分店。
1957年,成立南洛完小,设初级班4个,高级班6个。
1963年5月20日, 南洛村在区委召开的区、公社、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上作典型
经验介绍。
1964年,成立村贫农协会,赵德乾任会长。
1965年6月,投资10万元,建小型排灌站。
1966年,南洛完小设立初中班,共有学生300多人。
是年9月,村民用上了电灯。
1970年3月,建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
是年4月,开始进行大面积稻改,由旱田改为水田。
1973年4月,建立合作医疗卫生室,共有医护人员4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办起了预制厂、砖厂、食品加工厂,有各种作
坊30余个。
1981年,建立文化室,成立了电影放映队。
1982年,实行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年,建立幼儿园,入园幼儿达100多名。
是年,村民李贡仆建起全区第一个蔬菜大棚。
1984年,村文化室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胡耀邦总书记为之题词。
1987年,南洛小学进行改貌,新建教室28间。
1988年,村委会办公大楼建成投入使用。
1992年,由120名菜农自发组织,创办全区第一个“民间蔬菜研究会”。
1994年,投资60万元,建南洛蔬菜批发市场。
1995年3月,党支部书记冯玉玺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是年,建成全镇第一个电话村。
1996年2月,建成全镇第一个党员电化教育示范点。
是年3月, 青年农民徐友峰创办全市第一个“蔬菜服务热线”,义务解答群众咨
询。
1997年,村民间蔬菜研究会被枣庄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市“十佳”蔬菜研究会”。
1998年5月,徐友峰被团省委评为“星火带头人”。
是年10月,南洛村被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普先进村。
1999年4月,南洛村被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定为首批蔬菜瓜类生产专业村。
2000年,进行农村电网改造,改换线路25杆公里。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2年,全村成立东西两个变
工组。1953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70年至1977
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稻改,投工10万多个,挖毛渠、支渠42条,计30公里,进一
步改善了农业内部生产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
性。1984年,粮食单产760公斤,比1978年增长260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全村统一购进优质麦种(济南13号) 进行更新换代,199
4年,全村土地实现吨粮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6.5万公斤。
1992年以来,大搞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先后建起冬暖式大棚、
大拱棚3600多个, 蔬菜面积达166.7公顷,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芸
豆、大白菜、山药、佛手瓜、韭菜等30多个品种。“南洛大白菜”由于大小适中,菜
心多而白嫩, 深受广州、深圳等地市民青睐。每年向外地销售蔬菜500万吨,亩产值
达3000元以上。2000年,实现农业产值1600万元。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高级社时期,当时建起了油坊、豆腐坊等,从业人员40
人,收入不足万元,因各种原因时干时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抓住发展
机遇, 先后建起了砖厂、 食品加工厂、建筑队等村企业。至2000年,全村从业人员
126人,实现工业产值210多万元,创利税50多万元。
第三产业 1956年,办起第一个商店--南洛供销分店。之后,又陆续办起粉坊、
豆腐坊、挂面坊等,取得较微薄的经济收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
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南洛村紧靠枣徐公路,又处台儿庄北郊的有利条件,把沿路
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1994年,投资60万元,在枣徐公路西侧建起6000平方
米的蔬菜批发市场,设立了蔬菜销售洽谈处,并配套建起旅馆、饭店等。同时,对来
此营销蔬菜的南北客商利益实行保护措施。1995年以来,对村中心街进行了改造,拓
宽了道路,新增经营食品、粮油、维修、铝合金加工、日用百货、零售和批发种子、
农药、 化肥等各类店铺100多家,十字街口成为繁华中心,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繁
荣了当地经济,为村民发家致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营造了良好环境。随着蔬菜种植
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发展起50多个专营蔬菜运输的联合体,拥有大、小车辆100多台,
年外运蔬菜100多万吨。
特色产业 自1994年以来,部分村民抓住紧靠城区、花卉热销的机遇,栽花种草,
建大棚花圃,全村涌现出30多户花卉专业户,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占10%。建国后,逐步
改善办学条件。1957年,投资12万元,建起南洛小学。1966年,投资13万元,新建教
室20多间, 设立中学教学班。1983年,集资15万元,建起8个标准教室。1984年,原
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林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表彰,授予“办学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
以来,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起高标准教学楼,购置了
教学仪器和体育器械, 使学校达到了“六配套”的要求。自1978年以来,先后有300
多人考入了大、 中专院校,其中被清华大学录取1人。1981年,建起了村文化室,购
置了电影机,成立了电影队;组建了狮子、龙灯、高跷表演队,常在乡、村之间表演。
1984年,村文化室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胡耀邦总书记为之题词。多年来,对
文化科技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60多人参加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绿色证书”培
训学习,有30多人先后被农场、部队、农户聘为技术员。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仅为40公
斤, 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 6年, 全村人均粮食120公斤,人均纯收入62元。1978年,人均粮食170公斤,人
均纯收入140元。 1982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95年, 南洛村建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话村,程控电话达360多部。2000年,人均纯收
入286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100元,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
辆380多辆,各种摩托车120辆,彩电1000多台,电冰箱100多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高低不平,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坯砌墙,人
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 建国后,逐渐以砖石代替土坯。80年代后,大多使用钢筋
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并按照统一设计、合理规划的要求,使建房达到排房化。2000
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1988年,投资30万元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2000年,对
2 5公里的低压用电线路进行了改造,使农民用上了放心电。
集体福利 建国后,逐渐发展起集体福利事业。先后对“五保”老人由村里统一
提供粮食、钱款和住房,实行集中供养;对军属、烈属按照政策落实各项优待扶持措
施。1980年,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政策后,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里出钱
办理“两全保险”和为“双女户”办理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5年5月, 李秀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中共
党员。1949年,中共地方组织全部公开,全村共有党员6名,宋保金任村党支部书记。
多年来,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多次被评为
市、 区、镇先进党组织。自1978年以来,共有30多名党员受到各级党组织的表彰。1
998年青年党员徐友峰被团省委评为省级“星火带头人” 。2000年,全村共有党小组
11个,党员60名。
基层组织建设 1945年,南洛村第一次解放后,于1946年建立了农救会、妇救会、
青年团等组织。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
线。 1952年,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小组,1953年,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
6年, 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秦开文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南
洛生产大队, 下设6个生产小队。1979年,冯玉玺任大队长。1984年,建立了南洛村
民委员会, 设委员5人,冯玉玺任村主任,下设11个村民小组。2000年,村民委员会
由5人组成, 主任李扬,副主任李伟,委员李贡田、潘绪峰,调解主任李贡田,妇女
主任丁敏英,计生主任李坤,村文书潘绪峰。自1978年以来,该村多次被评为市、区、
镇先进集体、社会治安先进村等。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冯玉玺
现任村委会主任:李扬

人物简介
吴贞会(?~1940.2) 抗战初期,为了抗日自卫,他组织了百余人的自卫队,后
为扩大影响,成立了红枪会,在附近村庄设立分会,当时入会的会员有千余人。1940
年2月, 吴贞会带领36名会员到各村联系,经彭楼野场回南洛时,同百余日军遭遇。
在吴贞会的带领下,红枪会员赤膊挺矛冲入敌阵,由于武器悬殊,自卫队共死伤30余
人。吴贞会和他弟弟等11人壮烈牺牲。
张玉珍(1926~1947) 1945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在白色恐怖下毅然参加革命,
1 946年2月入党,任南洛基干队队长。1947年,被还乡团活埋,牺牲时年仅21岁。
朱德林 1929年出生。1951年至1955年,带领民兵办了许多案子,从未出现差错,
屡次受到上级表扬和鼓励。1952年,参加鲁南军区在邹县召开的战斗英模大会。同年,
朱德林带领民兵参加整沂导沭工程,创造了在土台底部挖横沟的办法,提高工效一倍。
1952年4月, 朱德林被评为“华东水工一级劳模”。朱德林先后当了20多年的支部书
记,对发展教育、水利、蔬菜生产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冯玉玺 1950年出生。1979年,任大队长。1984年,任村委会主任。1993年,任
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被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冯玉玺自
任村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群众大搞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使南洛村粮经比例达到1∶1,
成为枣庄市蔬菜专业村,被群众称为“庄稼人”致富的“领头雁”。

(陈洲)

责任编辑:徐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