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营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91&run=13

黄学桂

提要: 根据东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其呈现的孙武故里、吕剧故乡等多元地
域文化特色,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就挖掘
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软实力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东营市位于黄河尾闾, 黄河几千年来积淀出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也积淀了
黄河流域古老的文明。东营市深得黄河文化、古齐文化的浸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
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兵圣孙武的故里,这里是地方戏曲吕剧的发源地,这里是大汶口文化
鲁北型的发祥地。上自距今5000余年的大汶口文化,下迄明清时代,文物古迹繁多。这些都
是我们进行区域历史研究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如何立足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优
势,乘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和山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之势而上,深入挖掘、提炼、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现实服务,活跃地方文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生
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是新历史条件下史志工作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东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1、人文历史底蕴深厚。东营市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它建成虽
然只有29年的时间,但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市境南部广饶县
大量出土文物表明,远在5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丰厚的
文化积淀,使这里地灵人杰,历代可见于史籍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西周至战国时期,今东
营地区成为齐国领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诸子
百家,风起云涌,出现我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孙武又称孙子,
其故里在齐国乐安(今广饶县境内),他是齐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思想家,被后世尊为“兵圣”。其所著《孙子兵法》是齐文化发展的顶峰,被称为古代兵学
圣典。在汉代,东营地区曾经出现了一批研究《尚书》并取得很大成就的学者,就是著名的
“欧阳八博士”,因其开创者为出生于千乘郡(今广饶)的欧阳生,后世也称其学派为“欧
阳尚书学派”。欧阳生的弟子——出生广饶倪家村的倪宽,因精通《尚书》得到汉武帝的赏
识,官至御史大夫。元代出现了战功卓著的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曾用朝庭赏赐的金银为家乡
乐安(今广饶)全县百姓代纳二年酒课税与河泊税;明代南京刚正御史成勇,因多次上书参
弹当朝奸佞,屡陷囹圄而矢志不悔;清代出现古钱研究第一人——李佐贤,所编《古泉汇》,
集钱学著作之大成,在古钱研究中堪称创举,被中外古钱币学家奉为经典。清光绪年间出现
了吕剧创始人——时殿元,他对传统琴书进行改造,使其具备了地方戏曲——吕剧的雏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辛亥革命斗士邓天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更是将才辈出;
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东营籍的高级将领有丁莱夫、刘子久、张太恒等,国民党军队中
的东营籍高级将领有李延年、李玉堂、石敬亭等。在近、现代,东营出现了文学评论家、文
学史家李长之,发表文学评论专著《鲁迅批判》一书,是迄今为止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
引文率最高的专著,也是唯一一本经过鲁迅亲自批阅、评论鲁迅的专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还出现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中国乡土电影掌门人赵焕章等名人。
2、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东营不仅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文化遗址也俯拾即是,名胜古迹数
不胜数。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至2011年底,东营市馆藏文物达到13470件,其中国家一级
文物15件,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255件。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62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处, 广饶南宋大殿,青砖黄瓦,朱门明轩,曲径回廊,是山东省最早的全木
结构建筑;位于广饶的傅家遗址,是目前鲁北地区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从
中发掘出土了我国5000年以前的开颅手术实例颅骨,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实
例。全市还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2007年东营市公布了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戏曲、曲艺等6
类别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12月公布了全市第三批共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盐垛斗虎、陈官短穗花鼓、中国齐笔、佛头黑陶、吕剧、枣木杠子乱弹等都是历代传承下来
的民间艺术。 其中,吕剧、陈官短穗花鼓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二、东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地域特殊造就区域文化特色。东营市的历史,主要沿市域南部的广饶县、西部的利津
县的历史追溯,这两个县的历史较为悠久;北部的河口区和垦利县东部地区成陆较晚,仅有
近百年的历史。东营市地域的特殊造就了全市各县区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广饶县历史悠久,
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广饶距今约有5700多年的历史,古称乐安,春秋战国时
县境属齐国,被誉为齐国的后花园。这里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全市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名胜
古迹主要集中在广饶县, 出土文物的64%也主要集中在广饶县。这里古齐文化的“尚武”精
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广饶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豪杰志士;近代以来,具有优良
传统的广饶人民传承着革命的火炬,播洒着进步的种子。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广饶县就建
立了延集、刘集两个农村党支部,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县份之一。最早的中译本
《共产党宣言》传到广饶,在大王镇刘集村珍藏了近90年。抗日战争时期,广饶县较早地建
立了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清河区、渤海区等抗日根据地,徐向前、许世友、杨国夫等
著名将领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利津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造就其兴盛一时的港口文化和商业文化。利津县城一带
曾是大清河入海口,“利津”之名中的“津”即来源于“东津”码头。大清河古称“济水”,
又称“北清河”,元代改称“大清河”。大清河原是地下河,宽十余丈,水深三丈,西汉时
即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运粮、运盐的船络绎不绝。据《尚书》记载,商周时期山东东部、北
部所产货物及向朝庭进贡物品,都通过济水(大清河)和漯水运往内地和京城。金代至清代,
大清河流路相对稳定,是大清河航运的鼎盛时期。当时在今利津县的汀罗镇前关村一带建了
丰国镇,筑了铁门关,屯兵防守,有“铁门锁浪”之称。当时的铁门关不仅是重要的海关,
也是非常繁华的商埠码头。停泊铁门关的商船,有来自国内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也有来
自日本、朝鲜和欧洲国家。港口码头的兴旺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这个时期利津县城内商铺林
立,县城墙周长七里,城楼雄伟壮观,名曰“凤凰城”,是当时黄河下游滨海地区最大的城
池。至民国初年,利津城有各类商铺120余家,本县拥有500多艘木帆船,东津码头可停靠数
百担之大船。济南市面新货物,“朝发洛口港,夕至利津城”。当时的利津城因保持着水路
交通枢纽的地位,有“小济南”之美称。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后,河床逐年抬高,
尾闾决溢频繁,盐场及铁门关陆续被黄河淤废,船只逐渐不能通航,利津县的水路交通枢纽
的地位也随之消失。
垦利县东部地区和河口地区系黄河冲积而成, 成陆时间仅有百年左右,但却有其独特的
垦区文化和移民文化。垦利县的前身垦区是当时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的清河区(后改为渤海
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在抗日战争年代,清河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大组”就设在
现在的垦利县永安镇政府所在地,永安镇是当时渤海军区兵工厂、印钞厂、被服厂、《渤海
日报》、子弟学校、抗日剧团所在地。黄河三角洲地区先后有五次大移民活动,每一次新的
移民,都会带来新的、更高层次的新文化,为东营地域文化注入新内容、新活力。如元末内
地移民带来了内地文化,民国军垦带来了军队文化,鲁西移民带来了鲁西文化,建国后的城
市知青带来了城市文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石油开发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现代企业文化,建
市后从全国各地调入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带来了多元地域文化和精英文化等等。
2、文化极具豪放的原生态风格。东营人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他
们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发现和创造源于生活中的艺术,以吕剧为代表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
文化艺术粗野豪放,呈现为不饰雕琢的原生态风格。吕剧发源于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东营
地区位于黄河尾闾,黄河每次决堤,人们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为生。为多求施舍,许多农民
以唱小曲为手段进行乞讨,逐步形成了一批流浪艺人队伍。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的时殿元,
就是这批流浪艺人的杰出代表。他以演唱山东琴书闻名乡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
他首次把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扬琴,使山东琴书初步具备戏剧的形式,首创吕剧。
经过百年的发展,吕剧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山东省地方剧种。吕剧以纯朴生动的语言,
优美悦耳且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给人以强烈的乡土气息和艺术
感染。另外,在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评书等艺术门类,东营人也有杰出的代表。出生于东
营区西商村的商业兴,是山东琴书东路琴书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利津镇的杨立德,是山东快
书“杨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利津盐窝的尚五,是鲁北知名的评书艺人。这些富有地方特
色的文化艺术,增加了东营乡土文化体系的艺术内涵,使东营历史文化体系更为丰富多彩。
3、主流文化彰显多元性文化特色。东营市是一个多种历史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区域。
这里是黄河尾闾,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黄河文化的浸润;这里是齐国故地,有源远
流长的古齐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这里是孙武故里,有为世界人民所崇尚的孙子文化;这里是
环渤海的纵深地,有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这里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有40多年积淀的石油文
化;这里是吕剧故乡,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这里是抗日根据地和垦区,有良好的革
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移民文化。在这些多元复合性文化中,可以形成冲击力和影响力的
文化资源主要有黄河口、大油田、孙武故里、吕剧故乡,它们彰显了东营主流文化特色,最
值得进一步挖掘开发。
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作为孙武故里、 吕剧故乡,东营市很早就认识到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实现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抉择,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是弘扬民
族精神,培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进行了不少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1、积极弘扬孙子“智”文化。上世纪初期,孙武故里东营市广饶县就有人开展孙子研究
工作。1918年版的《乐安县志》和1936年版的《续修广饶县志》中,都留下了有关孙子研究
的记载。此后,不断有爱好者从事研究和著书立说,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上世纪
九十年代开始, 广饶县掀起了孙子研究工作的高潮。1991年6月17日,广饶县成立孙子研究
中心,积极开展孙子文化研究及宣传、应用工作。广饶县先后筹办召开了多次孙子研究重大
活动。 1991年1月27日至30日,“孙武故里研讨会”在广饶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复旦大学等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30余人,研讨会揭开了孙武故里齐乐安主体地面在广饶县的千
古之谜, 使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1年6月6日至9日,“全国孙子学术讨
论会” 在广饶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市、48个科研单位的153名专家学者,包括全国史学泰
斗张政烺、杨向奎、任继愈和山东著名史学家安作璋、田昌五、刘蔚华等,从历史学、历史
地理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方志学等诸多领域分析论证,对“孙武故里齐乐安即今广饶县”
取得共识。 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海峡两岸孙子与齐文化学术讨论会”暨山东古国史
研究会第五次年会在广饶举行,把孙子与齐文化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2003年10月18日至20
日,“21世纪孙子兵法与企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广饶举行。论坛邀请来自德国、韩国、香港、
台湾等地各界人士300多人参加, 与会专家和企业界知名人士联合签名倡议,在广饶县成立
“中国孙子兵法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会”,建设“中华兵圣文化博览园”、“诸子百家文化
园”和“中国企业家博览中心”。此次国际论坛克服了研究会纯学术研讨的局限性,实现了
孙子军事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互融合。
同时, 从2005年开始,广饶县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每届都
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2000多人参与其中,向中外友人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孙
子文化,共同推动孙子兵法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一系列
的孙子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的推进,使东营市广饶县在全国及海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也
使孙子文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深入化。东营市还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国家5A级
旅游景区的标准开发建设了孙子文化旅游区,总投资16亿元的孙子文化主题公园正在建设中,
将于2014年完工。
2、积极壮大吕剧“戏”文化。东营市在打造吕剧故乡的文化品牌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为
加强对吕剧的保护,展示吕剧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投资3000万元建成山东吕剧博物院、东营
市历史博物馆综合大楼和多功能吕剧排练厅。山东吕剧博物院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县
博物馆合署,它是当今中国唯一一家收集、整理、研究吕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博物院。
为使吕剧这一民间优秀剧种更加发扬光大, 东营市积极实施以吕剧创作为重点的“文艺
精品工程” 。近年共创作优秀吕剧作品200余部,其中《三春柳》《潮涌黄河口》等作品获
全省“精品工程奖”,《马书记上任》等十余部吕剧作品获得了20余项省级以上奖励。为进
一步扩大和提升吕剧故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东营市先后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戏
曲红梅荟萃大赛,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东营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吕剧之
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006年9月,东营市政府下发《关于做好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努力
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随后,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门
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2008年4月3日,东营市成立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县区也相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推进全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2008年,东营市借助吕剧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良好契机,开展吕剧艺术人才培训、“吕剧进课堂”、送乐器下乡、乐器知识培训等活动,
大力扶持庄户剧团发展。2011年,在中小学进一步深入实施“家乡娃娃唱家乡戏”工程,编
写吕剧乡土教材,聘请专业老师进行吕剧表演、乐器演奏的授课。东营市还与山东省吕剧院
举办“吕韵乡情”活动,达成“加强文化交融发展,打造吕剧故乡品牌”的共建意向,山东
省吕剧院将吕剧发源地牛庄镇定为“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3、积极传承革命“红”文化。广饶县以刘集支部保存的全国最早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
为原型素材, 拍摄制作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宣言》。投资700万元建设全国第一个以《共产
党宣言》为主题的纪念馆,同时,建成了张太恒上将纪念馆。垦利县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
史文化资源,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2006年4月28日,垦利县投资1100万元在永安镇建成开放
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实物翔实地介绍垦区的革命历史以及作为抗战
时期整个山东战区大后方的重要地位。
东营市多元化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在开发利用方面所作的努力, 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动力,与此同时,全市文化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水城雪莲大
剧院、黄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开工,为全市文化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东营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社会认知度不够,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全民共识。开展历史
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着力开
展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但社会大众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认知程度,与政府部门对
该工作的认识、重视程度及开展这项工作的要求距离较大,在社会大众中的宣传推介有待进
一步加强。通过吕剧这一山东地方剧种的传承,可以看出些端倪。虽然有政府的扶持,但吕
剧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日常生活中,除专业人士外,普通老百姓能接触到、感受到吕剧的
机会极少。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对吕剧的兴趣减低,而艺术如果不为广大群众服务,
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地方戏如果在地方不宣传、不普及,将会被人们淡忘、被时代淘汰。
2、资金持续投入不足,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仍面临困难。全市文保经费已列入政府
的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但仍难以适应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现实要求。一些实物的征
集需要经费,一些传统艺术、民间技艺需要记录、整理,完成的资源普查资料和民间文艺作
品需要出版,“非遗”保护工作由于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造成“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
有面临失散和流失的危险。
3、 专业人员欠缺,传承呈现断层趋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 它牵涉到考古学、旅游学、建筑学、规划设计学、历史学、民族学、
经济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运用,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和大量研究人员的参与, 需要高
素质的管理和产业经营人才,这些综合性的专业人才还较欠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形式单一,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授心传”,客观上导致非物质文化
遗产人才呈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
4、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统筹有待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综合保护、发掘
和利用需要宏观规划和系统设计。 当前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规划, 更多关注的是
“点” 的保护开发,对“线” 和“面”的整合开发尚显不够,在内容深度、整体性上有待
加强。
四、对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坚持把文化引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将文化作为城市精神、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去挖掘和培育,以展示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风格
与文化理念,使东营的城市魅力更多来源于城市的文化特色。
(一) 要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具有
“不可再生”的属性,因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做到合法、合理、科学。要在《文物保
护法》这一上位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操作性更强的法规体系,使任何单位或个人都
必须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开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动。要防止扯着发展经济的幌子,置国
家法律于不顾,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行为。
(二)成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调机构,整合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成立由市委、
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调机构,整合文化、文物、城建、规划、旅
游、宣传、政协、史志等各有关职能部门力量,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运作高效、协调有力的
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把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城市建设、旅游开
发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改变现在的基本由城市规划和旅游主导的局面, 应根据
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广开思路,充分论证,挖掘、发挥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三)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应明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资金在
市、县财政的额度和比例,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
政府在坚持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努力拓宽
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
(四) 加强宣传推介力度,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119。推动文化发展,基础
在继承, 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120。要保护
传承好传统的历史文化, 提升东营的文化内涵及知名度、美誉度,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
一步加强宣传推介的力度,需要全民意识的共同提高和公众的普遍参与。
将乡情地情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并拨付专项资
金,将本土乡情地情普及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辖区普通中小学生中普
及乡情地情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促其爱家乡、爱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
利用广播电视的宣传推介优势, 展示城市文化魅力。 想当年在没有电视的年代, 吕剧
《李二嫂改嫁》通过电影这一平台在普通老百姓当中传唱率相当高,几岁的小孩子都会哼唱
几句。可之后,吕剧慢慢地在百姓中悄无声息了,在百姓中听不到了。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吕剧要想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再能火起来,广播电视成为最便捷的平台。
东营市要充分整合广播、有线电视、网络电视和广播电视报等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各种有效
资源,挖掘展示吕剧发源地的地方优势。条件成熟时可在东营电视台开设吕剧频道,通过播
放吕剧精品节目,介绍市县吕剧团发展情况及吕剧名家、优秀演员,全市庄户剧团发展及汇
演情况,吕剧进课堂活动情况,系列培训教程,传承人与相关专家学者对吕剧的有效传承情
况等,使吕剧在普通百姓当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保护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吕剧故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吕剧培育成为中国戏剧艺苑里的奇葩。
(五)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东营市的发展实际,可适当增加政府从事历史学、考古
学、文物、文博等方面工作人员的编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还可通过与
高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专业人才的成长、艺术人才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
境。

119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2004年版第53页
120胡锦涛

(作者单位:东营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