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方志文化讲堂”拓宽读志用志途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89&run=13

陈立波

提 要:“修志为用”,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广大
史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不断探索读志用志的新方法,拓宽读志用志的途径,
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另辟蹊径,提出以开办“方
志文化讲堂”开展读志用志活动的新举措。文章从开办方志文化讲堂的优越性、可行性,以
及讲堂开办的基本思路,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力求对这一新方法
进行比较深入透彻的分析,从而抛砖引玉,引发共鸣,推动这一方法尽快在实践中得到广泛
运用。
关键词:方志文化讲堂 读志用志 途径
“修志为用” ,古今皆然。早在第二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换届之初,时任组长李铁映
同志就曾强调:“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针对过去地方志利
用途径过旧过少的问题,朱佳木同志在中国地方志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上也曾指出:“用志的
路子很多,关键是要打开思路。我们要通过读志用志,显示地方志自身工作的价值,提高地
方志自身工作的价值,使更多的人了解方志,喜欢方志,从方志中获益。”为推动读志用志
活动的开展,2009年,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读志用志工作的若
干规定》,各地也积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即墨史志影视版的推行,各地地情网站的
建设,旧志的整理开发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也应该看到, 就面上发展创新性而言,在读志用志的方式上还缺乏互动性,存在距离
感,而在实现读志用志的大众化方面更是有所欠缺。为此,借鉴《百家讲坛》、《新杏坛》
等栏目的成功开办模式,建议试点性地开办以讲述地方志为主要内容的“方志文化讲堂”,
不失为一条拓宽读志用志大众化的好路子。
一、开办“方志文化讲堂”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与其他读志用志方式相比,“方志文化讲堂”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一是专家的生动讲解,
会使死板的文字“活起来”。志书不是理论教科书,也不是通俗读物,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
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然而,专家们凭借其对志书多年的研究和自身丰厚的地域文化积淀,
通过口头演讲,借助即兴表演、多媒体演示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可以引导大众与地域文化
零距离的接触,使广大听众饶有兴趣的接受地域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志书内容的精
髓。二是便捷的方式会让更多的受众“听进去”,使读志用志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
文化活动。然而,由于志书自身的一些特点,影响着大众对其的嗜好程度,如:反映过去,
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好像平时“用不到”;志书出版系列化,部头大,价格高,普通百
姓“买不起”;志书行文原则性强,读起来生涩,而百姓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
分人“读不懂”。而把方志内容搬上“方志文化讲堂”,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讲析,使原本
艰涩的文字变成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文化快餐”,人们在茶余饭后的交谈中,让所学的
地域文化知识不胫而走。
既然如此, 各地有能力费时数年,编纂出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精品志书,并且在编
纂过程中造就了一批懂得方志的精尖人才,那么借助开办“方志文化讲堂”也就绝非难事,
成为一条稍加用力就能取得“更上一层楼”效果的捷径。就开办“方志文化讲堂”可行性而
言,一是丰硕的地方志成果,为“方志文化讲堂”的创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山东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重视编史修志,地方优秀志书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为我们留下了
丰厚的地域文化财富, 为方志文化讲堂的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全省角度来讲,大到
“一山、一水、一圣人”,小到“一街、一巷、一名人”,均可列为专题,从地方志中找到
丰富的素材进行讲解。从各市县(市、区)的角度来讲,各地人文各具千秋,可从地域特色
文化和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确定讲题,组织材料进行讲解,如:济南的泉文化以及与
之相关的历史变迁、名人轶事;淄博的齐文化、聊斋文化;沂蒙山区的红色文化等,只要我
们善于挖掘,就会发现志书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域文化宝藏。二是编志热潮的
兴起,为“方志文化讲堂”的创办造就了一支庞大的“讲师团”队伍。除我们史志系统内部
的专业人士外,全省各地分布着四五十所高等院所,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更是不胜
枚举,再加上全国各地齐鲁文化的研究者,各市县(区)喜爱地域文化研究的“乡土专家”
等。古人云:“术业有专攻”他们中或为研究某一领域的泰斗,或为研究某一名人的权威,
他们掌握的资料全,研究分析问题透彻,讲解的观点新,往往能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方志文化讲堂”的创办提供了便捷的多
媒体手段。借助各地的电视频道、地情网站,可以快速直观、图文并茂、形声并举的宣传地
域文化,成为对外宣传地域形象的重要窗口,以实现读志用志与提升地域文化品位的双赢。
二、开办“方志文化讲堂”的基本思路
“方志文化讲堂” 作为一种读志用志活动载体,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思路和运作模式。
笔者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政府主导把关,部门协调配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发展
思路,为很多业内人士所认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 政府主导方向,把好审核关。“文化也是生产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
专门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充分说明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
事业,打造文化强省、强市、强县(市、区),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方
志文化大讲堂”作为一项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无论是从志书的性质还是从活动的性
质上讲,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活动的审核关,责无旁贷。
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府要为讲堂的开办给予政策支持。所谓
“名正则言顺”,一是以政府的名义下发开办“方志文化讲堂”的正规文件,并在主流媒体
发布,这样既可以体现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又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有利于社会氛围的形成;二是以相关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以及史志专家组成“方
志文化讲堂领导小组”,可在史志部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相关事宜的统筹安排。二是
资金扶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方志文化讲堂的举办,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
障,而作为社会公益性活动,讲堂不可能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就需要政府配以专项
资金,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也可以采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向
企事业单位在方志文化讲堂提供冠名权,以及吸收社会公益性捐助的形式,为方志文化讲堂
的举办提供资金扶持。
所谓政府把好审核关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把好讲堂课题内容的审核关,确
保讲堂所讲述的方志文化,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
众的精神需求;一方面要把好讲堂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的审核关。讲堂的举办志在普及方志文
化知识,服务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政府应制定并根据所制定的相关奖
惩方案,对讲堂举办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考核,奖优罚劣,确保讲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 部门协调助推,密切配合关。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方志文化讲堂的举
办单靠史志部门一己之力很难办成,更不可能办好。因为这一文化活动涉及的面广人多,讲
堂的举办势必牵扯到文化、广播电视、教育等多个部门,如果缺乏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讲
堂办起来肯定会事倍功半,因此,争取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同时,这些部门,
不仅自身软硬件设施齐备,而且本系统内也有很多对地域文化研究颇深的专家。在讲堂举办
过程中,借助广播电视系统和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可以增强全社会对讲堂的认知度,还可以
通过电视转播,通过史志文化讲堂进课堂、进农村文化大院、进企业、进社区等多种形式,
扩大讲堂的覆盖面,增强讲堂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 部门的协调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各部门协调配合的作用,一方
面要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这中间史志部门要好发挥桥梁纽带则作用,为部门间的协作搭建
平台;一方面要落实责任制,把各相关部门在“方志文化讲堂”活动中的履职情况纳入其年
度考核,进行奖惩。
(三) 公众认可给力,拓宽参与关。“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方志文化讲堂举
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普及方志文化,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量”,因此,只有得到广
大受众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方志文化讲堂的开办才有意义。
“质量是获得信任的基础” ,讲堂要想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首先要在保证讲堂举办的质
量上下功夫,这里所说的“质量”主要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所谓“软件”,主要是指讲堂
上讲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口味”,专家的讲述是否言之有物,具有较高的水平。为
此,在每一次讲堂开讲前的一段时间,都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听取广大受众的意见建议,
做到“有的放矢”,“备好课”。所谓“硬件”,主要是指讲堂的条件和环境。先进的条件
和优越的环境能给活动的举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讲坛的选址要尽量是礼堂一类空
间大、容人多的场所,最好具备现代多媒体设备,场馆的布置上也要讲究,体现文化氛围和
地域特色,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让人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现场
的气氛当中。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能否引导尽可能多的人走进讲堂是讲堂成败的关键。 首先
“舆论是指引方向的坐标”,方志文化讲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很多老百
姓缺乏对它的认知,因此,一定要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对地方志以及方志
文化讲堂的性质、内容、意义等向社会各界“广而告之”,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在讲堂的举办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除定期请专家学者定期
在指定的地点讲述外,还可以结合特定的题目、节日等,设定“流动讲堂”实现讲堂进学校、
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如为广大中小学生讲述地方历史文化;为机关干部剖析地情政
策等,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对讲堂的全程直播或录播。第三,可以通过举办“方志文
化讲堂有奖知识竞赛”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方志文化讲堂活动中来。
三、开办“方志文化讲堂”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方志文化讲堂是一项有别于传统读志用志方法的的创新之举, 要使这一独具特色的形式
在在读志用志活动中取得实效,还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因此,还应辨证的解决好以下三个
问题。
第一,方志文化讲堂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地方志的编纂就是为了“资政、 存史、育人”,而当一本志书出版以后,它的存史功能
就具备了,而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就是为了把志书的“资政、育人”作用发挥出来,使之为经
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方志文化讲堂要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为使有限的
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在讲堂的选题上要特别注意,不能仅仅是让听众“一听了之”,要尽
可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学以致用”。如民国时期,全省各地几乎都曾出版过当地的乡土教
材,向中小学生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他们关爱家乡的热性,
增强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信心和决心,同样,在方志文化讲堂上,我们也可以从方志
的相关章节中选取部分内容,形成系列专题,向中小学生讲授;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如专题
讲授当地的红色文化,人文历史,饮食风俗等,必定对当地的旅游、餐饮产业的发展大有裨
益;甚至可以将讲座录制成介绍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题片,为当地对外交流、招商引
资服务等等。志书,不读不足以致用,不用不能生效,“方志文化讲堂”的举办目的就是要
更好的促进全民读志用志,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当然,方志文化讲堂在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庸俗化”、“功利化”,还是要以地方志书为基础,体现地方志
特色,符合地方志的发展规律。
第二,方志文化讲堂要始终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公益性” 的原则,方志文化讲堂的举办旨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大众,
坚持讲堂举办的公益性,一方面可以体现政府重视文化建设,便民服务的诚意;一方面可以
扩大参与面,使士、农、工、商等不同层次的人群都能参与其中,从中受益。二是坚持“创
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以一项
文化活动来说,要想长盛不衰,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志文化讲堂作为一种新
事物,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活动的开展,也必然会面临
许多新问题,出现新需求,产生新思路,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开阔思路,在解决问题
的同时,不断提高把方志文化讲堂活动举办的水平,使其始终保持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将其办成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名牌”。
第三,方志文化讲堂还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教学相长” 的关系,方志文化讲堂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也为广大
史志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可以使他们多年积存的“能量”得到最大、最
直接的的释放,但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不断从讲堂授课的实践中积累经
验,从日常的编纂工作和理论学习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提高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
这样才能跟得上听众日益提高的“文化口味”,从而达到既提高了讲堂的举办质量,又锻炼
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史志队伍,对其他史志工作的开展也大有益处,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处理
好“互通有无”的关系,我们山东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各地各具文化特色,当各地的方志文
化讲堂普遍开办后,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比如泰安的泰山文化可以到淄博去
讲,淄博的齐文化、聊斋文化也可以到泰安去讲,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更大程度上开
阔了广大听众的视野,对此,省史志办可以发挥协调作用,对全省各地方志文化讲堂所讲课
题进行汇总,并向全省公布,供全省互相交流之用。三是处理好“百家争鸣”的关系。一方
面,在与同类文化活动,甚至是同一课题的争鸣中,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友好“切
磋”中寻求共同发展;在与其他地域文化活动的交流中,既要体现特色,也要融入其中,使
其成长为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 方志文化讲堂作为一种读志用志的新途径,他的开办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当然,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还有许多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地方志书是“众手成志”,同样,方志文化讲堂也需要广大史志人和衷共济,共同打造出我
们史志界的“百家讲坛”。一家之言,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更加深入地探
索提供一点借鉴。

(作者单位:淄博市博山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