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事业与地域文化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88&run=13

临淄区史志办公室

提要 地方志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志事业的兴盛,是地域文化建
设繁荣、发达的标志。大力发展地方志事业,必将有力地推动地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地
域文化的兴盛必然丰富地方志的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志事业的灵魂。为进一步突
出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地域文化建设,地方志事业应该做好发掘域内名人教化功能、呵护域
内谱牒文化、引领域内各类志书编纂、整理校注域内旧志书、收集利用好影像资料等方面的
工作。
关键词 地方志,地域文化特色。

地方志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志事业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 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文化建设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志事业在地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地方志是地域文化建设的根基。地方志是一部百科全书,综合记述一个地方自然、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百科各业的地情资料,比任何一种著述都更具广泛性和综合性。
在自然科学领域,地方志可以提供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资料;在社会科学领域,地方
志可以在政治、经济、历史、文艺、法律、伦理等学科上提供翔实的基础性资料。地方志是
一个地方的大文化史,成败得失,人文风貌,宗教信仰等无不记述其中。地方志是我国传统
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智慧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长卷
和文化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着地方文化及社会文明史的内涵。地方志编修不仅为地方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探清了源头,而且使地方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积累。文化的积淀是
一个地方文化品味和内涵的标尺,不同的地域文化诞生出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这种
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往往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精神品格的塑造。
地方志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必然为地域文化建设打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记。一部地方志,是
地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中枢和纽带,是文化继承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从地方志中,
人们可以综观一个地域的历史与社会变迁,从而使社会文化资源及其精神财富得以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经世致用。
地方志是地域文化的源泉, 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传承地域文化意识和地域文
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由此可以说,地方志事业的这个作用发挥得充分,本地特色文化建设必
将呈现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反之,如果地方志事业背离了本地的文化特色,也将会丢掉自
己的灵魂,失去生命之源。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志事业的灵魂
《地方志工作条例》 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务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
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这就将地方志书定位为记
述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事物的发端、发展和结果的文献。因
此可以说,突出地域特色,彰显地域文化,是地方志书的生命所在。
临淄是周代齐国的都城,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其“尊贤尚功”“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
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变革开放的进取精神,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主变合时的
发展观,和谐共存的人文追求,至今仍作为优秀文化传承不衰。古代足球——蹴鞠在临淄不
仅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社会
科学院的稷下学宫,在学术史上开百家争鸣之先河。集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于一体
的《管子》,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至今仍被尊为现代战争和商战智囊的《孙
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融入现代,成为不朽之作。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田齐王陵,
保存尚且完好的齐国故城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桐林田旺遗址,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
时代史前文化之一的后李遗址,华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单体石佛西天寺造像等均被列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殉马奇迹天下无”的东周墓殉马坑,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
新发现之一的后李春秋车马坑,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天下游客。另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4处,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还有150多座高大封土的千年古墓和300余处古文化遗
址,被誉为规模宏大的“地下博物馆”。漫长的岁月,悠久的历史,为临淄大地留下了大量
的文物古迹。1994年,临淄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区委区政府依托这一地
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在建设文化强区的时代大潮中,发挥齐文化优
势,促进齐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整合,建成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东周墓
殉马馆、姜太公祠等景点,规划与开发了田齐王陵、管仲纪念馆、马莲台风景区、稷山汉墓
等景点,集文物性、文化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齐文化旅游景区初步建成。
临淄作为齐文化遗存的核心载体,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临淄
的地方志事业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让齐文化重放异彩、使临淄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
的时代重任。鉴于此,我们在编纂第二轮区志时,特意增辟《齐文化》篇,从历史和现状记
述、提炼齐文化历史研究、考古研究成果,增强了深厚地域文化底蕴对当代经济、政治、社
会的积极影响,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
为了进一步光大齐文化地域优势, 我们在编纂《临淄区志》的同时,配合《山东省志·
诸子名家志》的编纂,编辑出版了《姜太公志》。姜太公以兴周灭商的卓越功勋被周武王封
到齐地营丘(今临淄)建立齐国,成为齐文化正式登台亮相的标志。他凭借七八十年对人生、
社会的认识、理解,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切合齐国实际,确立了开放务实的
工商经济模式,制定了“尊贤尚功”的政治路线,实行了“因俗简礼”的民族文化政策,开
创了安齐兴齐的千古伟业, 为齐国建立了“国本”,奠定了800年强齐的根基。他那卓越的
兵学思想和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等等,都长久地引领和影响着齐国的历史和文化。他的治齐
理论与实践,几乎囊括了齐文化的全部基因,构建了齐文化的主体。姜太公是齐文化当之无
愧的缔造者。
《姜太公志》 共设家世与生平、六韬及其他著作、思想、研究与影响、遗存遗迹与纪念
物等5篇, 并附以与姜太公有关的图片和志略、传记、碑记、史话等文章典籍等,客观地记
述了姜太公的生平、家世、思想、著作及其影响。《姜太公志》的出版为进一步弘扬齐文化、
让世人了解古齐临淄增添了又一新途径。此后,来自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
湾、香港地区的姜氏、丘氏后裔拜祖认宗团,每年的姜太公诞辰,都有1000多人聚集临淄姜
太公祠,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来自世界各地的姜氏、丘氏后裔专程到临淄寻根祭祖,成为
临淄齐文化旅游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为进一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推动地域文化建设,地方志事业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的工作。
一、发掘域内名人教化功能
对一个地区、 一个家族中成功成名人物的业绩加以详细介绍,对本地、本族中品高德劭
的贤达之士予以高度评价、大书特书,无疑是对后人的莫大鼓舞和鞭策,会激励他们效法前
贤,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立功、立德、立言,做无愧于桑梓、无愧于祖先之人。
人物篇历来是志书中最精彩、 最引人入胜、最具有可读性的部分。鉴于此,我们在第二
轮修志时增录人物502名, 大力讴歌了域内为临淄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卓越贡献的政
界精英、战场骁将、孝悌贤达和能工巧匠等。由于受“生不入志”的志书编写原则所限,仍
有很多功勋显赫、德高业精的健在者未能收录。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在修志的同时,启
动了《天南地北临淄人》的征集与编辑。旨在将那些为了工作和事业而远离家乡、业绩辉煌
的成功人士昭示于故乡人,以活生生的亲情激励家乡人为建设富而美的临淄尽心竭力。同时,
为割不断浓郁乡情的天南地北临淄人架设相互联系交流、造福桑梓的桥梁。
《天南地北临淄人》共辑录副县处级、副团级以上职务,副高级以上职称700余人,虽然
未能囊括所有闯荡天下临淄人的业绩与风采,却产生了极佳的效果。很多外地老乡来电、来
函表达对家乡的关注和对区委区政府的感激之情,盛赞区委区政府为家乡办了一件好事。有
的主动与区史志办联系,积极提供老乡的线索与信息,询问再版事宜。印制的3000册书供不
应求,不到一年便散之殆尽。为了满足各界人士的需求,2009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2003年
版的基础上,再版《天南地北临淄人》,进一步展现临淄老乡自强不息、干事创业的时代风
采。再版《天南地北临淄人》按原收录标准共收录1316人,加印到4000册,至今仍然供不应
求。
由于临淄为周代齐国故都, 齐国的明君、贤相、学者等名人众多,研究者特别是当地研
究者都把精力投入到管仲、晏婴等这些名人的研究中,而忽视了先秦以后古代、近代临淄名
人的阐述与考证。为了进一步发掘域内古代名人的育人资源,发挥本土名人的教化作用,借
鉴祖先的品德和智慧, 更好地为建设临淄文化强区出力。 我们已协助出版了《齐国名人》
《临淄进士》《临淄科举人物》《武状元徐华清》《渤海平原抗日先驱李人凤》等人物专著,
不仅丰富了临淄的地情资料库,更是为临淄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增加内涵、拓展外延的倾情投
入。
二、呵护域内谱牒文化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正史、地方志和
家谱,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等,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
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内容涉及家族世系交替、姻缘关系、人口增长、职
业变迁、生活状态、移民过程、地理分布和社会贡献等诸多方面。一本本家谱,就能连缀起
同族同乡间丰富绵长的共同生命记忆,记录下一个地方繁衍生息的历史足迹。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开始续修或新编家谱;
在一些地方,姓氏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
谐繁荣的真实反映。家谱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变迁演进的一个缩影。家谱的修编,是
对源远流长的姓氏发展历史的梳理、总结和概括,少不了抚今追昔与今昔对照,同样具有激
励、警诫后人的功能,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淄, 承齐风古韵,人文鼎盛、英才辈出,不失文脉昌盛之地。如西晋时的崔光家族,
唐朝的段志玄家族,明清时期孙娄村的王颖士文进士家族、王桥村的王友询武进士家族,敬
仲徐氏、召口边氏、金岭毕氏、金岭薛氏、皇城杨氏、高阳韩氏、南仇唐氏等,均为临淄的
名门望族。这些家族的谱牒中,会有填补临淄历史空白的重大发现,会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有
力佐证,无疑是对临淄地域文化特色建设的有力补充。因此,地方志工作应把域内谱牒的传
承与续修视为本职所在,不遗余力地为其提供智力援助和业务辅导。
三、引领域内各类志书编纂
近几年, 在“盛世修志”的大环境影响下,各类志书的编纂蔚然成风。诸如行业志、乡
镇志、企业志、村志等,层出不穷。尤其是村志的编纂,实开历史之先河。各类志书的编纂,
为域内文明传承开辟又一途径,是地域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文化发达的产物,更是
地方志事业值得欣慰的政绩。
一般人大都好以自己的单位或故乡的文化发达为荣, 喜欢以此炫耀于人前。从这个角度
讲,行业志、乡镇志、企业志、村志等,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根基的回望与探索,更
能促进人们对丰厚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创新。
一部市志、 区志,在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编纂的过程尚且困难重
重,何况编纂其他各类志书。如果说编纂历史较短的单位志、乡镇志、企业志等难度大的话,
那么编纂一部村志就难上加难了。首先是资料收集难。因为一村之史无文字记载,更无处查
阅数据,这需要编纂者花费大量的精力踏访、钩沉。大到建置沿革、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和
自然地理等内容,小到各姓氏源流、迁徙和历代宗亲姓字、生卒、葬向等,都需花费很大功
夫。在收集资料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编纂时既要符合方志体例,又能反映一村的特点,是前
无古人的新探索。因此,这些志书的编纂十分需要地方志部门的扶持与引领。
我区现已修成行业志10部,乡镇志5部,企业志3部,村志9部。这些志书完整记录了自身
的历史发展进程,突出了各自的特色文化、习俗风情、文体活动等,收录了散落于民间的诗
词歌赋、散文民谣和民间传奇,是了解一个单位发展、家族兴衰乃至每一个人生活轨迹可资
借鉴的珍贵资料,对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四、整理校注域内旧志书
1985年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 和1997年5月8日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
作的规定》都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征集、保存地方史志文献,组织整理旧志,推动地方史
志学术研究,是地方史志工作应履行的职责。旧地方志是中国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论是从继承祖先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说还是从新编地方志的需要方面讲,整理旧方志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旧方志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对旧方志的整理、保存必须慎重,切忌草率。否则,
上对不起老祖宗,下对不起后代子孙。
上世纪80年代第一轮修志时, 我们就将康熙十一年(1672年)《临淄县志》参照北京、
上海、湖北、山东等图书馆版本,相互补充校对复印成新书加以保存。2002年第二轮修志时,
又将从美国买回的民国9年《临淄县志》 拍照,辑成影印本保存。后来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
需要,又在此影印本的基础上,出版了标点本,对书中的错讹未加校正,对书中的词语未作
注释。同时对《青州府志》中记载的与临淄相关的篇幅进行了摘编,摘编本对所摘内容作了
标点,并将部分内容附入新编《临淄区志》。
凝聚着众多地方文化传承者心血的旧志书, 由于与今天的行文规范差距太大,致使今天
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手捧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望文兴叹。为了使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
的旧方志脱掉神秘的面纱,走出象牙塔,帮助今天的人们了解本地历史,感知传统文明,推
动临淄地域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临淄区委区政府决定,由区史志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
康熙十一年《临淄县志》进行文字校勘和注释,对志书中的繁体字用现代国家标准的简化字
替换,对原文用现代通用的标点符号进行断句,对古地名、人名、建置、重大历史事件等及
原文难懂的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照各类文献资料对原文字、词、句进行勘误、质疑、订
正,做成适用于今人阅读的“现代版”。
康熙十一年《临淄县志》 共分16卷约10万字,前有序言5篇,后有跋和后序2篇。全志内
容浩博,既纵贯古今,又横汇史事。志中各卷尾大都有“论曰”,抒发了编纂者的情感和观
点。全志文辞精美,通篇用典,体现出编修人员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学术内涵。
我们出版的《康熙〈临淄县志〉校注本》,尽量保持旧志书原貌,对书的内容不作取舍,
版式仍用竖格线,加边框,正文用标准宋体字,字体和字号接近底本。注释内容15万字,采
取随文注和页后注两种形式,并区别使用不同字体、字号划分层次,既不失原本的典雅与厚
重,又满足了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使旧方志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了
应有作用。
五、收集利用好影像资料
当前, 在地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影像资料以其直观性、真实性、综合性和可对比性优
势,对地域文化的记录、挖掘、整理、提高、传承等作用越来越明显,日益成为近现代历史
人文的优势载体。
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历史资料, 服务域内特色文化建设,临淄区史志办自2009年11月份
开始启动《影像临淄(1949-2009)》编纂工作。首先,向域内各界征集1949~2009年期间,
反映临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民俗风貌、人物等各行各业历史状况的
老照片、图片、证件、物品等,以及能反映临淄建国60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城乡变
迁、社会发展历程的各种类型的历史照片以及人物、家庭、生活、事件、工作和各种人文活
动的历史照片。鼓励广大老照片爱好者、收藏者支持史志事业,奉献手中珍藏。
此项工作得到了临淄广大老照片收藏者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共征集到照片、实物资
料近2万幅。临淄区史志办精选368幅汇编成书,并对每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及时代背景进行
了详细考证, 对相关照片配以简明史实文字。业已出版的《影像临淄(1949-2009)》,记
录了从土地改革到抗美援朝,从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到人民公社,从“大跃进”、
大炼钢铁到“四清”运动,从干部下放到知青下乡,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等重大历
史事件。通过一幅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画面,全面展现了建国60年来临淄人民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奋斗历程,全面形象地反映了临淄在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既有历史转折的宏大事件,也有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成为一
部弥足珍贵的史志资料,进一步保护和挖掘了临淄历史资料,促进了文化强区建设。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份影像资料, 中国·临淄第七届齐文化旅游节期间,区史志办从近万
幅老照片中精心选择200幅, 在临淄人民广场举行了“影像临淄1949~2009”大型图片展。
所展图片按年代划分为6个阶段,配以史实背景资料、以图说史,回顾建国60年来临淄经济、
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了60年来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的变化和不同
时期人们思想观念、追求的变化,记录和再现60年来临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光辉历程。图
片展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人们纷纷表示,图片展既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顿丰盛的文
化大餐。旅游节结束后又在区内各大型公共场所、旅游景点,乡镇、街道展出了一个多月,
观者依然络绎不绝。这次大型图片展对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人们献身文化强区
建设的激情和斗志,产生了积极作用。
总之, 地方志事业只要牢牢抓住地域特色文化这条生命线,就会兴旺发达,就会成为地
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