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 加快推进“文化青岛”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83&run=13

邱双超

提要 青岛进入新一轮腾飞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把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充
分了解“文化青岛”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主要特征,发挥良好基础与促进要素的推动作用,以
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明确努力方向,完善工作措施,提升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文化青岛”
建设,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 青岛 文化 产业 建设

作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 通过研究青岛的城市发展史,笔者深刻感受到,青岛由百年前
设防的军事重镇,到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畸形城市,再到初具现代化规模的中国经济中
心城市之一,在历史上曾有着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
展,青岛迎来了新一轮腾飞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文化青岛”的重任也历史性地摆在我
们面前。
一、“文化青岛”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主要特征
(一) 重要意义。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际城市,需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在新起点上有更大发展。
文化维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前进步伐。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加纳国民生产总值大
致相当, 但是30年以后,韩国跃入世界经济第14位,加纳的人均产值等于韩国的1/4,造成
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韩国人生活节俭,工作勤奋,重视教育,国民富有组织纪律性。
使得起点一致的两个国家,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了不同的发展结
果。文化往往压倒经济。戴维? 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说经济发展给
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之因素。西方从传统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很大程度上就是有类似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样的文化变革所促成的,没有这样的文化变
革,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是文化的强
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没有
优秀的文化传统,不打自垮。为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为什么海峡两岸隔离了半个
世纪仍能交流,为什么我国13亿人口、56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因为有共同的文
化。
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 也是生产力。城市文化建设最终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特色,直接体现为整个城市竞争力的增强。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事实上,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
竞争尤为突出。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
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青岛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
强劲动力,就必须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不
断提升城市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由此看来, “文化青岛”建设,是青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深入实施“环湾
保护,拥湾发展”和建设蓝色经济区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青岛向经济强市转型、向文化强市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主要特征。“文化青岛”的建设,要体现青岛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时代精神
和未来召唤,理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开放性。 青岛地处华北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的结合地带,与东北经济区跨海相连,
并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上海与天津之间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上海与大连之间
重要的外贸港口,是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和信息、金融、货物集散中心之一,是连接欧
亚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新时期青岛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中,青岛的文化建设也
应拥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和世界的视野,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应当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内外民间资本和优秀文化人才来青岛创业,通过创办文化产业
和工作室、研究室等,使青岛成为一流作家、一流艺术家、一流学者和一流文化经营管理人
才创业的乐园。
二是包容性。 青岛建置仅逾百年,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
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在继承齐鲁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外来文化的
精华,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博大兼容、开拓求新的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康有为、老舍、沈从文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青岛居住,进行讲学、写作、开展文化活动,
提升了青岛的文化品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涌现出曾呈奎、修瑞娟、
吕思清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体育、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在文
化的各个领域屡屡在国内外创造佳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青岛名人文化效应”。坚持继承
借鉴和改革创新并重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让国内外各种文化有益成果在青岛
这片热土上相辅相成、相竞相生、相激相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比历史上的青岛文化更
气象阔大、更丰富多样,同时也更具时代先进性的青岛城市新文化。
三是先进性。 青岛作为中国唯一举办奥帆赛的城市,通过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史无
前例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时举办、同等重要、同样精彩,兑现了有特色、
高水平的承诺,成为全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全世界民众瞩目的城市。青岛的城市知名
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树起了城市发展的新的里程碑。青岛在申办、筹办和举办奥帆赛
和残奥帆赛过程中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城市精神与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
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指导的伟大实践,所彰现
的和谐、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与品牌城市的优势,所促进的与世界人民的
广泛交流,必将转化为城市长期深入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通过举办奥帆赛和残奥帆赛,
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中,青岛的城市文化非常有效地融合了奥运文化、奥帆文化、齐鲁文化、
滨海文化等,将城市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青岛应引领国际文化潮流,
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国内外先进文化的集聚地和策源地。这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社
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在给一切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提供宽松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同时,
敢于对腐朽的、落后的、有害的文化说“不”,建立和培育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四是自觉性。 青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全市上下的文化自觉,它是决定青岛城
市文化走向和速度快慢、品质高低的根本性因素。所谓文化的自觉,是指深刻认识文化建设
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主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
训,科学制定和实施未来文化发展规划。文化自觉的主体包括城市管理层、知识界和市民层,
要上下一致,形成共识和合力。其中管理层是决策者和实施者,知识界是思想者和策划者,
市民层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全市上下共同形成了文化的自觉,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才能
持续获得内在的动力。
五是特色化。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也是一面高扬于市民心中的旗
帜。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个性魅力,上海有其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苏州有
其人文关怀和深厚积淀,温州有其灵活经营和市场意识。青岛人要有居安思危的奋进意识、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努力培育和塑造城市
文化,使城市形态、文化形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使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刚柔
相济。
六是产业化。 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所不同,文化发展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和
积累,而文化产业因其特有的产业属性,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文化产业属于无污
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不论从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看,还是从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战略看,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文化产业作为文化
理念、文化价值、文化模式的重要载体,还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把文
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是青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正确选择。
二、“文化青岛”建设的良好基础与促进要素
(一)良好基础。近年来,青岛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为目标,
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
产业发展壮大, 努力推动青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9.5
亿元, 比上年(下同)增长15.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成为
青岛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岛市坚持创新思路和完善政策并行, 凝聚形成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市委、市政
府定期研究解决事关文化改革和发展方向的重点难点问题,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
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指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建立起市领导定期调研文
化工作的督导机制,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市和文化单位的特点,提出改革和发展的具体
指导性意见。
青岛市坚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 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高端产业聚
集区的应有之义, 像抓重大经济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 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产业基地
(园区)和产业品牌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青岛市采取资源整合、结构调
整、 跨地区经营、引进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了10大龙头文化企业和100家重点文化企业,
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先后形成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新华书
店集团、 青岛有线网络集团等6大国有文化企业。在此基础上,立足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优
势和新兴文化产业,逐渐培育和形成了影视传媒、文化产品研发制造、出版发行印刷、文化
创意、动漫游戏等八大滨海优势文化产业,增速年均达到21%以上,逐渐成为全市文化产业
的主导性产业。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300余个,个体经营户7291个,从业人员27.5
万余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
青岛着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园区) 。一方面,采取“腾笼换鸟”模式,把企业破产改
制后待改造的工业老厂房,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既最大程度
地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也为旧城改造、老厂房重新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培育
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先后将原青岛刺绣厂、青岛医疗仪器厂等一批老企业改造成为
“创意100”产业园、中联创意广场、中联创意山谷2.5产业园、1919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创意
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了青岛特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使老厂房焕发了新活力。另一方面,
以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打造环湾文化产业带为契机,积极推进重点文化
产业园区建设,先后规划并建成了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
青岛文化街、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世正乐器研发制造基地、达尼画家村、青岛翰墨泉
图书物流中心、青岛宝龙城市广场等21个文化产业基地(园区)。2009年,新开工建设占地
3000亩、 一期投资50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占地150亩的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占
地500亩的青岛海上嘉年华, 以及板桥镇中国秧歌城等13大文化产业园。目前,开工建设的
文化产业大项目有53个,总投资额达393.55亿元。
(二)促进要素。1.经济基础较好,文化市场活跃。2009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4890.33亿元,增长12.2%;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463.63亿元,增长16.9%。全年实现社会消
费品零售额1743.99亿元,增长19.1%。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文化
产品与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创新环境优越。2009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427.53亿
元,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51%;全市R&D(研究与测试、研究与开发)
投入105亿元, 约占生产总值比重2.1%;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城市创新体系。青岛科研
开发和技术创新、产业配套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这有利于推动青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形成关联优势。当前,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
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关键所在。
3. 政府扶持力度大,政策路径明晰。2009年,青岛市编制完成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
确立“两区两带”(文化创意产业中央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文化创意产业历史与民俗
发展带、文化创意产业都市生态休闲文化发展带)文化创意产业布局。市政府向32个文化产
业重点项目发放扶持资金4060万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构建起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平
台, 制订出台《关于青岛市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协调8家银行为15家
文化企业发放贷款3.69亿元。
4. 加强“品牌之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平台。作为“中国品牌之都”,
青岛拥有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68个中国名牌产品。2009年,10家大企业对青岛工业产值
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了50%。 以品牌为特色的“青岛现象”在国内外颇具影响。以海尔、青
岛啤酒、海信、澳柯玛、青岛港等著名工业品牌闻名于世的青岛,近年来把打造文化产业品
牌作为品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个城市
文化品牌基础上,重点打造文化产业产品、服务、节会和演艺品牌,初步构建起文化产业品
牌体系。2009年,青岛市表彰了文化创意产业“五个十”(10个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园区,10
个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10个文化创意产业重点企业,10大文化创意产业市场,10个文化
创意产业知名品牌)。同时,利用青岛的城市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街文化”品牌。青岛
文化街、青岛啤酒街、青岛天幕城、浮山所1388文化街、海云庵民俗文化街等十余条特色文
化街,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三、“文化青岛”建设的努力方向与工作措施
(一) 努力方向。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二五”末,青岛市文化产业占全
市GDP比例要达到10%的比重,成为青岛市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根据计算,如果要达到“十
二五” 的目标,文化产业每年的增长速度要达到30%。青岛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必须
也能够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要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在大型文化产
业项目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文化青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十二五”五年的努
力,以文化产业的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把青岛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在文化建设
方面成为山东省的龙头,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二)工作措施。实现青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体制、
机制、政策、资本、人才、管理、技术、市场、环境、设施等一切要素的供给、整合和支撑,
而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则是其中的关键。
1. 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对文化市场的激活上。文化体制和机制是文化产
业得以成长运行的法律性、制度性框架,是文化生产力得以培育和发展的规则性平台,当前
文化发展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
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涉及文化管理体制、文化投融资体制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
企业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以市场为主要取向的改革,其成效都必须通过对文化市场
的激活来实现。近年来,青岛市在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事业单位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
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但这种成功还只是初步的,要使我们的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接下来就必须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到对文化市场的激活上,这些市场除了文化的产品市场和服
务市场外,还包括文化要素市场,如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设施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中
介市场、文化产权市场以及版权市场等。应该说,就青岛的文化市场而言,虽然市场机制早
已形成,但市场的发育度并不高,容量不大,活力不够,从体制上看,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
展,就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关系。政府要通过抓
好产业规划、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规范、打造平台、营造环境、对外宣传等积极培育
市场;行业组织应通过引进资金和人才、联手招商招展、专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促进产业发展;
企业则要面向市场,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2. 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文化投资就是向文化领域投入
可增值的价值量,只有加大文化投资,才能拉动市场,加速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由于
当代文化市场的特点是市场类型的多样性、需求层次的多样性、经营模式的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投资主体必须是多元化的。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
定》,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型的文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是当前青岛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型的文化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来源
上,应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产业。而青岛要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
进入文化产业,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努力做到:其一是简化行政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其二是营造投资成本低、市场秩序好的投资环境。
3.必须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打造文化企业的“航空母舰”。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
企业强则产业兴,企业弱则产业衰。不能形成一大批富有实力和活力的现代文化企业,就不
能把各种文化生产要素有效地整合起来,就难以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商品的
跨越,就难以形成强大的现实文化生产力。在这一个问题上,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中
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实现文化企业总体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
的方面,就是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
个重要趋势,就是集团化和规模化。不同的文化产业部门,将自身扩展为业内的“航空母舰”,
便于有效地实现各种优势的互补,减少对现有单向业务的依赖,降低经营风险,从而提高整
体综合经济效益。
4. 必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一批产业群落。特色就是重点,就是优势。城市文化产
业的发展应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状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合理
布局,形成中心辐射、各有侧重、总体协调的文化产业格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市里的
宏观规划、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十二个区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根
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积极规划和推进。如市南区的历史文化、市北区的商贸文化、
四方区的滨海文化、李沧区的山水文化,等等。如此市区联动,就可形成青岛文化产业的整
体规模效应。
5. 必须推动文化与高科技的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现代城市经济的一个根本
特征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必须加大技术装备的投入,利用高
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技术含量和原
创能力。尤其要重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推动文化娱乐和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通
过发展软件工业,推动新技术手段下的设计、广告、音像、出版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6. 发展文化产业,还有与上述举措相关联的其他一些重要工作必须做到位。如必须制定
完善而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必须建立产业的孵
化基地,必须建立文化产品出口和交易的平台。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工作有的已经推出,
有的正在积极推进。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近期将出台《关于加快文化青岛建设的意见》,必
将对青岛的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生产力。
文化不仅是城市腾飞的软实力, 也是科学发展的硬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意
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文化的产业属性为意识形态属性提供物质载体
和经济支撑,意识形态属性为产业属性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实现社会效
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按照产
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以此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经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形成可持
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在经济上创造奇迹,在文化上创造辉煌。

(作者单位:青岛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