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化记述内容提升志书文化品位—从济南市志文化部类的编修谈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8&run=13

庞新华

提 要: 一部志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当然不只是体现在其文化部类,但文化部类肯定
是志书高品位的重要甚至是主要载体。大多地方综合志书的文化部类未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
系统整合丰富庞杂的文化内容,使志书的文化品位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一个城市或区域的
文化特性、人文特质得不到更好地彰显和传承。二轮志书应该综合审视一地的历史文化遗产
资源、自然人文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文化典籍、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等各种文化资源,
做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机融合,把志书的文化部类编纂成为真正最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最有文化味的部分,成为志书高品味的集中载体。《济南市志(1986~2010)》文化部类在
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探索,期待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地方综合志书 文化部类 文化品位

一部志书的文化品味和内涵当然不只是体现在其文化部类, 但文化部类肯定是志书高品
位的重要甚至是主要载体。由于二轮志书编纂的旧有模式和体例范式的要求等原因,大多地
方综合志书的文化部类只是相关文化部门的工作内容和事业发展的集合体,未能站在更高层
次上去整合丰富庞杂的文化内容,造成了文化部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志书的文化品位没
有得到更好的体现,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文化特性、人文特质得不到更好地彰显和传承。
要达到这个目标, 二轮志书的文化部类就要在遵循志书编纂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跳出部
门分志的窠臼,重新审视一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自然人文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文
化典籍、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等各种文化资源,整合一轮、二轮志书文化部类的相关内容,做
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机融合,把志书的文化部类编纂成为真正最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最有文化味的部分,成为志书高品味的集中载体。《济南市志(1986~2010)》文化部类在
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争议在所难免,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求教于方家,能得
到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
济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山东快书、山东大鼓、
章丘芯子、长清落子、平阴渔鼓、商河鼓子秧歌、长清手龙舞、加鼓通、花鞭鼓等民间艺术,
久负盛名,使济南又有“曲山艺海”的美名。商河县、历下区姚家镇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
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商河鼓子秧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济南历史的见证和济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城市特
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57
首轮济南市志在文化卷设文化艺术篇, 按照传统的文化艺术分类进行记述。内容全面,
但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缺乏地方特色。《济南市志(1986~2010)》对文化艺术部分的篇
目设置、记述方法进行了调整,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济南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除了继承
一轮市志一般性分类分项记述以外,拟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下设概述、民间文学、
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8节, 每一项只记述代表性遗产,采用概述或简介的形式,章后设附录:济南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 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
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在部分非物质
文化遗产后要设置人物附记,以延伸、深化和强化正文内容;同时重视图片的录入,直观反
映各项遗产,增强资料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在内容上与本篇其他章节难免产生交叉重
复的现象,在记述手法等具体技术问题上需要加以注意。
通过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展示城市的市井百态,直观反映济南的民间生活,可以一
定程度上弥补志书多宏观而微观不足的缺憾,同时突出了地方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吻合了
济南人对“曲山艺海”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给人以强烈的地域认同感。

二、作好补遗考订,记述谱牒编修
正史、 方志与谱牒并称中华历史文化的三大基石,编修谱牒、方志皆为中华文化的优良
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现象。谱牒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我国历史文
化提供了很多无可替代的重要史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台湾、港、澳地
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在首轮新方志中,因时间跨度
大,记述门类多,对志书的篇幅又有严格限定,谱牒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没有得到充分
反映,大多志书甚至没有涉及,这既是文化部类的缺项,也是地方综合志书“横陈百科、纵
述史实”的一项缺失。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 2 0 0 0年 3月发出的 《关于做好全国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准备工
作的通知》后面的附件二《关于续修地方志的几项规定》 (讨论稿 ) 第四条指出 :续修志
书应当包括五项内容:承前简述、续修正文、专题记述、补遗和考订、附录和索引。之所以
将“补遗和考订” 作为续修志书的五项内容之一 ,是全面考虑了上届新编志书在记述内容
上确实存在着漏记这一情况的。作为新时代一个重新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既有历史渊源,又
具有时代特征。笔者认为二轮志书中应做好这项内容的补遗,在文化或社会部分既要记述谱
牒编修这一文化现象,还要收录当地有影响、质量较高的官方和民间谱牒文献。已经出版的
河北省《正定县志(1986~2005)》58重视对姓氏和谱牒的记述,对两千年以来正定县的家
谱编修作了详细的实录,保存了大量史料,使志书进一步能够接触底层民众,走向民间,得
到更大范围的关注。在部分基层志书特别是村志的编纂中,更应利用其优势,记述好族谱编
修。2011年编印发行的济南市槐荫区《西张家庄村志》,以60码的篇幅,记述理清了该村19
个姓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并分设各姓氏族谱。笔者认为“在村志中记下先人的名字”
更具操作性,且意义更为明显。
《济南市志(1986~2010) 》 拟在文化卷“地方史志事业” 篇设置“谱牒”章,下设
“旧谱编修与整理”和“济南解放后的谱牒编修”节,及“济南市谱牒选录”。通过前期的
调研和争取专家意见,同时考虑到撰写的可操作性,篇目设置采取了按历史时期竖排,全部
内容采取课题招标的征稿方式,以保证内容的资料性和一定的学术性。在目前官修地方综合
志书的模式下,这种征集资料志稿的方式一定要作好前期的专家论证,权利、责任的约定,
特别是对志稿质量考核的细化,以保证志书内容的质量和权威性。
三、尊重方志旧例,精编艺文入志
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 政书、方志,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
志。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艺文志是旧志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一轮志书大部分舍弃了艺文志,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艺文志的
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编纂难度太大,即使编纂又不得要领,干脆就知难而退了。部分志
书虽载录了大量诗词歌赋美文,并冠之艺文,从编纂体例到内容其实名实不符,只是一种文
化的装饰点缀罢了,仓修良先生谓之“修志领域的浮夸风”。笔者认为新方志编修艺文志要
继承旧志艺文志的体例要求,选择好适宜的体裁,规范编纂,这样编修出来的艺文志,才能
具备其最初的、固有的学术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用志”的功能。
《常熟市志》59将藏书、著述合为一篇,篇下设历代藏书、藏书家选介、今存善本书目、
邑人著作书目四章,篇幅66页,数量可观,编排得体。邑人著作书目下分民国时期著作选目、
建国以来书目选录两节。《淄博市志》60第六十四篇文物名胜第五章古文物藏品第十节善本
书,以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和国内收藏情况为依据,选取淄博市各
图书、文博单位的古籍目录汇辑而成,按照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为序著录,而且收
藏单位列之后,此项内容和设置也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存史价值。《宁波市志》61三十九
卷 学派与著述, 其中“著述”章辑录传本书目1340余种,版本两千多部,分类采取传统的
经、史、子、集四部,篇幅48个页码,也是一轮志书所编艺文志中较为规范和代表性的范例。
《绍兴市志》62的艺文志下设文选、诗词曲选、歌谣选、古代著述目录四章,其编排体例及
收录内容也是较为成功的。这些一轮志书艺文部分虽然安排的位置、体量有所不同,但基本
都能遵循旧例,编排较为科学,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学术性。
《济南市志(1986~2010) 》虽然一开始就确定编纂艺文志,但编纂指导思想的不断修
正、走向成熟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始阶段,《济南市志(1986~2010)》拟文化卷下设
“艺文选辑”篇,遵循“不求全,但求精”的原则,不一味追求旧方志艺文的资料性功能,
着重审美、赏析,借精选艺文展示济南独特的文化氛围、文化成就,让读者从艺文这个窗口
了解济南、认识济南。这种指导思想其实背离了设置艺文志的初衷、基本属性和作用,是一
种“偷懒”的做法。在修志实践中太多的新创往往会使志书偏离正常的发展轨迹,从而在未
来的发展中迷失自身。所以坚持和遵循地方志最基本的原则,吃透传统,才有可能做出有价
值、有意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创新。
《济南市志(1986~2010) 》拟在文化卷设艺文选辑篇,体例上通贯古今,选录济南籍
人的作品。篇目框架设置起来,较为简单,最核心的工作是各部分如何制定一个科学适宜的
选录标准以及具体的编排体例。因为艺文的编纂与志书其他部分相比,专业性、学术性强,
且工作量很大,作为外包学术课题更为适宜。

《济南市志(1986~2010)·艺文选辑篇》
第一章 文论散文
第一节 选目
第二节 文选
第二章 诗词歌赋选
第一节 诗
第二节 词、赋
第三节 歌谣
第三章 古代著述目录
第一节 经
第二节 史
第三节 子
第四节 集
第四章 现(当)代著述目录
第一节 哲学
第二节 社会科学
第三节 自然科学
第四节 文学艺术
第五节 译著
(每部著作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解放前注明不同版本)

四、记载文化盛会,反映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 指出加强文化
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
展,使文化产业渐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济南地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交汇点,汇聚齐风
鲁韵,兼纳海岱精华,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省会的地位,使济南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与人
才,这是省内其他地市所不能比的,可以说济南有很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过去的十年中,济南文化产业的从量到质的飞速发展充分证明了这是最具时代特征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内容之一。
《济南市志(1986~2010)》拟于文化卷设“文化产业篇”,下设发展规划、品牌产业、
体制机制、文化博览会、文化设施建设五章,由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牵头承编。以“文化
博览会”为例,下设概述、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泉城文化社会办、齐鲁国际动漫
艺术博览会、齐鲁民俗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五节,记载在济南召开
的于全省甚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盛会或活动。从组织机构、展会内容、展会主旨与特
点、相关活动等方面进行记述。每项盛会根据内容设目,以文化盛会的形式记述济南的悠久
历史、灿烂文化和多彩生活。
《金门县志: 96年续修》63的文化志分上下两卷,设文化行政、文化建设、文化事业、
文化资产、艺文创作、艺文存目、文艺选辑、诗词选辑八篇,共约50万字,其篇目架构和目
前县级志书的框架差异较大,笔者认为《金门县志》其内容记述的广度深度、对各种资料的
挖掘、对于文化和社会的理解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如在“文化建设”篇设置“文艺节”
“文化节”两章记述文化活动盛会,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当地官方和民间对于文化建设、
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视,使一地浓厚的人文气息、活跃的文化氛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圳
市志》64文化志设置“群众文化”“艺术展演及庆典活动”“对外文化交流”章,其中部分
内容记述了深圳市的文化盛会及各种主题活动,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内容。大部分二
轮志书基本延续甚至照搬一轮志书文化部类的篇目设置,实践证明,旧瓶难装新酒,篇目设
置的创新是有必要的。
五、设置相关专题,凸显古城历史渊源
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大舜, 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代圣王,是古代孝子、贤臣、明君的典
型。舜文化是儒家文化和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的舜文化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舜文化遗迹至今仍是济南景观的主旋律,千佛山、大明湖与诸多名泉
等众多济南名胜古迹都包含于舜文化之中,园林式宾馆舜耕山庄、以舜耕命名的中学和小学,
舜井街与市区主要干道舜耕路等,处处彰显舜文化的影响。济南以大舜文化著称,但在济南
市志中却没有一处内容进行集中系统反映,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时也是地方志功能的某
种缺位。《济南市志(1986~2010)》拟于文化卷篇设“济南与大舜文化”篇级专记,含概
述、景物、风俗、故事传说、申遗、济南市大舜文化研究会等内容。通过在市志中发掘、整
理、整合济南大舜文化资源,为继承和弘扬舜文化搭建良好的平台,笔者以为这对于提高济
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济南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99年6月,济南市章丘洛庄汉墓的发掘,震惊了考古界。洛庄汉墓封土面积4000平方米,
已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达到33座,为目前汉代诸侯王陵中发现数量最多的一座;乐器坑中发
现的6套共计107件编磬几乎相当于全国已发现的西汉编磬数量的总和。经专家鉴定,洛庄出
土的大型编钟工艺考究、保存完好,为西汉第一编钟。洛庄汉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是目前国内
考古中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时期的编钟。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套编钟不是为殉葬而专门制作的
礼器,而是一套实用编钟,今天仍然可以用来演奏。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的发掘,
为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和礼乐制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洛庄汉墓考古发现被列为2000年
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纵观这二十年,章丘洛庄汉墓的考古发掘是济南历史文化研究中
具有里程碑性的事件,甚至在全国相关学界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济南市志拟在考古篇中设
置专题附文:崔大庸先生的《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65,以附文的角度补记该
项内容。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12月被国务院
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
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今济南古城的前身——历城始建于何时?迄今为止,众说纷纭,
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是4500年说,依据是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存在;二是3500年说,依据
是殷墟卜辞中发现“泺”字,属于武丁时期;三是2600年说,依据是公元前694年,齐襄公、
鲁桓公相会于泺; 四是2200年说,依据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元前225年,“秦兵
次于历下”。对于济南古城缘起的考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一个城市
的身世不明, 我们有什么底气和根据去宣扬、 传承历史文化?拟在考古篇设置专题附文:
《济南古城缘起研究综述》,作为课题向研究机构、高校征集。
以上这些构想和设计,既有二轮志书中的共性问题,也有作为济南市志的特性而出现的;
既有篇目框架上的增补创新,也有内容记述手法上新的尝试;且涉及志书编纂的多种体裁;
既要尊重方志的体例范式,又要反映、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内容。是否适宜,还需时间和修
志实践的检验。

(作者单位: 济南市史志办公室 )

57邹卫平主编:《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6月版,序言。
58正定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正定县志(1986~2005)》,新华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59江苏省常熟市地方志编委会编:《常熟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60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淄博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12月版。
61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10月版。
62绍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绍兴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3李仕德总编修:《金门县志:96年续修》,金门县政府编印,民国98年12月。
64深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圳市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5崔大庸:《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