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麐与《潍县金石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77&run=13


     孙敬明

提 要: 潍县自古世家望族门祚兴旺,绵延承传,主要有郭、陈、张、丁四家。清代道同光
朝,即有著名经史金石学家郭麐,郭氏精于经史与金石之学,其在潍县金石学之发展史上,
居有重要的地位。郭麐及其所著《潍县金石志》,对研究潍县乡邦历史裨益良深;而郭氏之
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经史、金石学家,既与其郭氏世家的良好的经史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同时,
亦与潍县金石学的发达成为天下金石学的中心分不开。

关键词:郭麐  金石  潍县金石志

    潍县自古世家望族门祚兴旺,绵延承传。远且不论,洎自明清时期,随文化经济之发达,
又因于宗法制度为社会之基本维系,故而世家望族之数量与发展规模,均非此前任何时期任
何世家所能比及。有明一代,著名的世家望族即有胡邦佐、刘应节、高桂、王渐四家,均是
经史科举、蝉联数代,人文著名而富比半城。虽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然此世家有则
跨越明清两代,子子孙孙一脉承传,连绵未断者。风物长眼纵观各代,凡此世家望族均以经
史科举起家,而踵继创业守成者亦是以经史学问为衣钵,不但继承世家人脉财富,而且更重
要的是,子孙先进弘扬家学,光宗耀祖以壮门楣。由于乡风包孕习尚所及,渐至清代,潍县
不仅经史之学胜过既往,世家望族兴盛繁荣,而且又在经史之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基于明季
邑侯周亮工之推掖勖勉并率先倡行,又兼清中前期乾嘉朴学之发展,进而出现金石学渐现兴
盛繁荣前所未见之崭新局面。
        潍县清代世家望族,以其兴盛的时间排序,主要有郭、陈、张、丁四家。其中郭家兴
起的时间最早,大概基于明末户部尚书郭尚友时,其后世子孙,绵延有清一代凡三百余年,
诚可谓经史发家,人才踵接,经史文艺,代有其人。其中清代道同光朝,即有著名经史金石
学家郭麐,郭氏精于经史与金石之学,其在潍县金石学之发展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而饶
有趣味的是,潍县四家望族,则有两家出现著名的金石学家,此即陈氏世家之陈介祺、郭氏
世家之郭麐,其次两家即张、丁,除张家未出现知名学者外,丁家亦是家学湛深,传承有自,
而出现诸如丁叔言、丁锡田等国内知名藏书家、经史学家。其中,郭麐及其所著《潍县金石
志》,对研究潍县乡邦历史裨益良深;而郭氏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经史、金石学家,既与其
郭氏世家的良好的经史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同时,亦与潍县金石学的发达成为天下金石学的
中心分不开。
    一、明清潍县郭氏世家
    潍坊地区文物收藏的历史十分悠久,至迟在宋代已经闻名天下,诸如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由京都汴梁而屏居益都,二人怀着对中华文物无尽的热忱,节衣缩食辗转搜求大量文物,其
数量之多、种类之富堪为当时天下私人收藏之冠。流风所及明清时期,潍坊地区文物的收藏
与研究,尤其清代则走在全国的前列。当时有言“金石学在山左”,而所谓的“山左”,其
确指应该是潍县。潍县的世家望族有着收藏文物与乡邦文献的优良传统,并且对地方历史文
化的研究与促进都做出较大贡献。而著名的郭氏世家,即属其中之一。
    潍县郭氏世家原籍河北高唐, 明代成化年间高唐人郭礼辗转来潍,受潍县富家杜凤聘之
为其子家塾之师,因郭礼人品学问双佳,深得杜氏一家的爱戴。并且郭礼对潍县的居处环境
尤为满意,于是遂将家室落籍潍县。潍县郭氏上推两代,即郭礼之祖父一代,为之始祖,而
郭礼则为迁潍之始祖,按谱牒排列,郭礼为潍县郭氏之三世祖。迁潍郭氏居处潍县城内东南
部,及至明代末期,郭氏世家的规模初步形成,人丁兴旺,日益富足,高门宅邸罗列城内,
科举兴家,名人辈出。当时郭氏世家最著名的首位人物当属郭尚友,其为万历二十二年甲午
(1594年)乡试第十二名举人;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殿试三甲三百零五名进士,累官总
督漕运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都御史。其身居高位,秉承祖上之高风,为官清廉、政纪严
明,且娴于政治,颇得官声而素孚民望。晚年辞官归里,总能赈济贫寒,扶危济困,还不辞
年高体衰,而积极率领全家协助明末潍县县令周亮工坚守城池。当时清兵渡海来围潍城,形
式十分危急,而周边的昌邑、寿光以及诸城县城等先后俱被攻破,民众遭到血洗,城池、宗
庙、文物、典籍扫荡殆尽,文化备受摧残。当此危急时刻,郭尚友义不容辞的率领子孙协助
周亮工固守城池,终使清兵围城三月,未能攻下,宗庙文物得以保全,民众免遭象《上虞被
兵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那样的惨烈情景。卫城一战,郭氏世家即潍县的其他
世家望族,为保地方民众之平安做出巨大贡献。
    郭氏世家非常注重对子孙的经史文化的教育, 尤其郭尚友,其对子孙的教育可谓是鼓励
奖掖循循善诱,如其所著《爱劳轩答问草序》中谓:“余承乏楼烦,楼烦署中有轩,依山而
筑,前对一山,四时各有景色。每当微雨初晴,积雪远映,宛如画图。儿读书其中,余自公
小暇即课儿,深维尼父爱能无劳之旨,遂以名轩,欲儿顾名思义也。”其接下来,即讲如何
对儿和颜悦色,鼓励其注重经史,学有所成的经过。由文章看出,郭尚友是一位和蔼亲善的
长辈,其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因此家风长延,故而子孙之学业均大有所成。
    自郭尚友为高官之后, 郭氏门祚大显,而后世子孙亦能恪守祖训,世世研读,科举长策
以振家门,诸如从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郭(土干)中进士开始,先后又有郭(土章)郭
熊飞、郭梦龄、郭梦惠、郭育才、郭恩庚等考中进士,且大都官居要职,为官为民造福一方。
    郭氏子孙即便未能考中进士者,而大多数亦能获取举人或秀才的资质,亦有的通过恩荫、
博学鸿词或其他的渠道获得为官的资格,无论何种方式迈进仕途,均能遵守法纪,为官清廉,
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不伦大小官吏,亦能恪尽职守。有得或为官造福地方,甚至鞠躬尽
瘁卒于任所,为地方民众所爱戴,修建祠庙荐享祭祀。
    郭氏之家注重文化经史与金石艺术甚至医学造诣之培养, 子子孙孙无论居官如否,但文
化经学与金石或医学等方面的修养均较注重与追求。读书学问是处世为人的根本,其次才是
追求仕进。 所以明清两代郭氏世家 出仕为官自一品至九品者多达三百余人。而考中秀才、
举人与进士和其他方式获取资质者则有远过此数。据《郭氏族谱》记载,郭氏世家子弟裔孙
曾在翰林院任职者诸如:郭伟勣、郭守经、郭衍汾、郭梦惠、郭肇堂、郭绥之、郭熏之、郭
康之、郭恩庚、郭恩煌、郭育才、郭树等十二位。
    郭氏子孙注重文化经学的修养, 在外为官者则忠于职守,退官回乡者则惠泽乡里。郭氏
子孙凭借世家望族的声望和自己的道德才学,广泛交接天下名士,如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载,
其与郭氏子弟郭伟业、郭伟勣兄弟两人关系最为密切。兄弟两人孝悌仁爱,父母故去两人始
终未有分爨,居家数十年亲如一日。郭伟业为人旷达豪迈,有世家子弟风骨,且娴于管理地
方政事。潍县习俗凡是地方公益事业,则公推世家子弟为人公正者为首领,总理其事。而郭
伟业则往往受大家推举为总理一切事务的管事人,其能秉公办事深得地方乡绅与民众的信赖。
诸如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载,其举凡以工贷赈、煮粥施舍、修筑城墙、建造桥梁、新葺祠庙
等等,大都委托由大家推选出来的郭伟业具体主持,而且郭氏不负众望,事事处理的圆满无
缺。还如郭伟勣先在朝中为翰林,后来回到家乡,潜心收集和篆刻古代玺印。从文事方面其
是郑板桥的挚友,他们一有闲暇即聚在一起,研讨翰墨丹青玺印篆刻与诗词文章。郑板桥辞
官之后近半年的时间居住在郭氏南园,对此有着极深的感情,其专门题诗曰:“七载春风在
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
    郑板桥与郭氏子弟有极好的交情, 不但为官闲暇之时来郭氏南园中盘桓,而且还在园中
宴请上级来潍视察的官员,有关上级官员亦是喜欢郭氏子弟及其园林,而提笔挥毫,留下颂
赞郭氏南园和郭氏子弟的华美诗篇。郑板桥所作《南园画竹赠郭质亭先生》,郭伟业,字质
亭,板桥诗文曰:“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郭氏世家在潍县居处数百年,繁衍为地方巨族,甲第连云,门庭绵延,为此郑板桥所作《竹
枝词·十三》曰:“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
潍县郭宅主要居处在郭宅街,建筑连跨三条街,又因郭尚友为明末尚书,而郭尚之孙郭一璐
为官饶州知府,清代知府之职相当于汉代太守,板桥用典而称谓知府若“太守。”
    郑板桥还为郭家写下诸多诗篇,诸如《题{南园从竹图}留别质亭先生、四弟芸亭先生》:
“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饮得西江一杯水,至今清趣满林遮。”郭伟勣,字芸
亭。此是郑板桥离别潍县时,题诗留赠郭氏兄弟的。郑板桥在与其弟往还的手札中曾提及:
及来潍县,“与诸生郭伟勣谈论,尤感鼓舞振动,以为得未曾有。并书以寄老弟,且藏之匣
中,待吾儿稍长,然后讲与他听,与书中之意互相发明也。”由此可见郭氏子弟在郑板桥心
目中的地位。郑氏为人桀骜不驯,平时总是白眼看世界,对纨绔子弟亦是恨之入骨,更不肖
与他们交往。其不但与郭氏子弟交往密切,而且还从心中尊敬他们,并写信给自己的弟弟,
以郭氏子弟为榜样,以待后来教育自己的儿子。郭伟勣喜好收藏与篆刻,其有专门著作,郑
板桥欣然为之题签曰:《松筠桐荫馆集印》。
    郭氏子弟博雅多才, 不仅在经史文学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翰墨丹青、医学、数学方面
亦是大有成就。有的则痴心与教育,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尤其清代晚期,郭氏世家率先创
办新型学校,教育可教之才,此不但在潍县而且在山东省均属独树一帜,产生较大影响。
    潍县地方经史之学与文学艺术均较繁盛, 文人士子将平生所精心研读勒为著作,以求传
世学林,以为不朽之事业。故而潍县著作如林,堪谓“汗牛充栋。”据《潍县志稿·卷三十
七·艺文》记载,其中约为出自郭氏世家之手的,诸如:
* 明,郭尚友:《漕抚奏疏》八卷、《缮部纪略》二卷、《爱劳轩答问草》一卷。清,郭一
璐:《旅贞诗草》一卷。郭世臣:《师竹轩诗存》一卷。郭世爵:《绳武堂诗稿》一卷。郭
汝龙:《问情偶记诗草》一卷。郭伟基:《随喜录诗草》一卷。郭伟业:《外科辑要》四卷、
《叙乐堂集方》一卷,同第伟勣撰辑。郭伟勣:《松筠桐荫馆集印》六卷、《印章初学须知》
一卷、《戒淫说》。郭灿《荷亭诗草》一卷。郭钦式《吟抑堂诗草》一卷。郭凤鸣:《南圃
焚余草》一卷。郭思履:《松斋诗集》一卷。郭启翼:《松雪堂印萃》四卷、《代摹印萃》
十二卷、《松雪堂遗集》四卷。郭同芳:《鸿爪集》、《旧华园诗句》。郭同芸:《双清阁
诗集》 八卷。 郭去非:《渠亭演笔》、《荷舫思问录》、《寻乐堂诗草》一卷。郭去咎:
《震庵文集》一卷、《太璞盧诗集》六卷、《松香词集》一卷、《郭氏诗序》。郭坛:《十
三经集异》、《经治堂解义》二卷。郭象升:《瓣香亭诗集》一卷。郭象恒:《听秋斋诗集》
二卷。郭象孚:《了庵诗存》。郭育梦:《花亭诗集》一卷。郭干《易经解义》、《礼耕堂
制艺》。郭有善:《映雪间笔四种》。郭守璞:《中山纪事》一卷、《秋草制艺》。郭守绪:
《柳堂诗存》、《西村课耕堂草》。郭奕骝:《艮思堂遗草》一卷。郭磐石:《天籁阁诗集》。
郭君佐:《自娱草堂随笔》一卷。郭续汾:《槐荫书屋诗文集》八卷。郭台:《兰溪诗草》。
郭东奎:《焦尾集》一卷。郭东元:《大雅楼诗集》二卷、《文集》二卷。郭耀章:《芜园
诗草》四卷。郭悦芝:《楚壁吟诗集》二卷。郭鼎铭:《夏诗钞》一卷。郭锦蜀:《江诗选》
二卷。郭榆寿:《榆园杂录》二卷。郭兆封:《憩云轩诗稿》。郭梦星:《尚书小札》二卷、
《汉书古字类》一卷、《午窗随笔》四卷、《花雨轩诗稿》。郭梦龄:《自然草》十卷。郭
襄之:《谈简斋诗草》。郭绥之《畹香村会稿》八卷、《餐霞集》一卷、《聊復集》一卷、
《沧江集》十卷、《沧江菁华录》四卷。郭杭之:《青桐轩诗集》二卷。郭穆之:《艺竹轩
遗课》。郭祐之:《续齐鲁古印捃》十六卷、《松南书屋书目》、《潍县科第考》六卷。郭
金铭:《海樵诗存》四卷、《词》一卷。郭言:《说文建首音义》四卷、《荔岩诗钞》。郭
召棠:《一琴堂遗草》。郭起隆:《三余书屋诗草》。郭济远:《冷斋诗草》一卷。郭为贤:
《愈愚堂文集》、《黄叶山房诗稿》、《浊泉词钞》。郭荣清:《兰堂诗草》。郭征庸《宾
堂遗诗》一卷、《郭氏诗存》四卷、《续存》四卷。郭恩煌:《吟香书屋诗草》一卷。郭恩
孚:《果园诗钞》十卷、《遗诗》一卷、《天中岛》八卷。郭恩:《退盧诗钞》一卷。郭恩
坚:《得壶山房印寄》二卷。郭恩庚:《过斋诗存》一卷。郭含光:《移情轩诗钞》三卷。
民国,郭恩敷:《勾股引蒙细草》二卷、《经世算书》十六卷、《中西算学》二十二种。
    以上所揭列潍县郭氏著述凡近百种, 若再加上郭麐著述十四种,则总共百十数种。仅以
种数计,郭氏之著述约为潍县明清著述总数之一半,这在潍县又是任何世家望族所不能比及
的。再就著述的内容,大致划分为:经史、小学、金石、文学、诗词、艺术、医学、漕运、
城防、几何与算术等十数种。其中又以文学、诗词为大宗。由此可见郭氏子弟注重诗文的修
养,无论为官宦游天下,还是执教潍县城中,均能就亲自所历有感而发,写出精美的诗句。
若仅就金石学而论,其中,郭伟勣活动的时间大致为乾隆时期,此时正是潍县金石学的逐渐
发展时期,而当时的见于著录的著作主要即郭伟勣所撰者,由此可见郭氏世家为潍县金石学
的发展有承继之功。潍县印学往往宗法周亮工,其为明末季,其对潍上印学有开创之功。而
接续其后的则为郭伟勣。郭启翼、郭祐之与郭麐的学术活动大致为嘉庆道光同治至光绪之间,
此时正是潍县金石学金石学进入繁盛发展的历史阶段。凡此郭氏三人承继家学门风,又为潍
县金石之学的发展与繁盛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经史与金石学家郭麐
    据《潍县志稿·卷二十九·人物·高士》 载:郭麐字子嘉,南康同知启翼之孙。幼承家
学,精六书,癖金石文字,傲骨嶙峋,不谐俗。族子熊飞守夔州,悯其穷于所遇,延为诸子
师。凡熊飞迁擢所至,罔不从。比熊飞殁藩司任所,乃归。出脯金买瘠田十余亩,于城西杨
家庄葺舍居焉。颜所居曰:“杨峡别墅”。霾首穷乡不与世接。种瓜莳菜之暇,亟思搜罗邑
中文献于荒冢破寺间,断碑残碣,剥苔剔藓往往而获。然拘于力,十数年仅得九十余种。盖
自居乡后,不入城市者六七年。绅富戚族之门阀内外无履迹也。独于考证篆籀、辨别碑版时,
一诣陈介祺家,陈与订补得二百三十二种,厘为八卷名曰:《潍县金石志》,即今之传钞本
以也。光绪间又依妹家,寄居白浪河上,茅舍一椽,藉蔽风雨。逮癸未汪侍郎鸣銮视学山左,
屏驺从访焉。谈次缕述说许氏学,心折周其贫,以金辞。许为请奖秩以显之辞,留金为写书
费,并允为校勘诸书,乃起谢。雇工抄录所著书三十卷。时阅三月,力疾校雠。付族孙镇彝
上之,会汪已迁归里,而书遂不果传矣。麐殁年七十余,病且殆,以遗稿付友人王承吉,殁。
王为募赀启妻刘窀为合葬焉。墓在城西南官家庄西,里人每多王氏之笃友谊云。
    《潍县志稿》 收录历代人物数百千,而明清高士总计八人,郭麐即为其中之一。郭麐随
出身世家望族,但由于人丁繁衍,家门扩大而日见贫穷。关于其家贫穷困窘之境遇,我们还
可从所著《潍县金石志》,其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九日所写目录后记中看到:其一生
风尘奔走,后来归里,寄居圩河岸畔,颓屋萧然。其所著《望三散人感旧集》自序谓之老境:
“荒庄匿影,鸡豚相伍,笔渴砚老,凡百罔就。乌兔冉冉,饥寒交至。”虽然一生贫穷,然
于金石之志从未间坠,其谓:“少游四方,于学无所就,而金石之好,常不去心。每思就吾
邑中闻见所及者,为一编,以备志乘之采择。”其因生活所累,幸得同宗郭熊飞照看,延之
为儿子塾师,故随郭熊飞辗转为官任所,客夔州、至武昌、居苏州、寓保定,南船北马,一
十五载。虽然居无定所,辗转南天北国,教授之余,仍是注重研究金石之学。
    如上所揭列, 郭麐为南康同知郭启翼之孙,《潍县志稿》称其“幼承家学,精六书,癖
金石文字。”郭启翼撰著:《松雪堂印萃》四卷、《代摹印萃》十二卷、《松雪堂遗集》四
卷。由此可见郭麐的祖父郭启翼是一位精于印学的饱学之士,其为官南康同知,也是有一定
功名地位的,但由于郭麐一生厌倦科举与官场,专心与金石与经史之学,故而平生困窘,虽
然著书多种,然正式刊行的却较少。
    由于志趣相投, 其与陈介祺的交往,属于文字之交。潍县陈家属于世家望族,陈介祺的
父亲陈官俊历官四部尚书,是道光帝师,并且授皇长子读,可谓权倾朝野的一代大吏。陈介
祺则为翰林院编修,职位荣显。但是郭麐则一改不与福贵官僚交接的习惯,为金石文字之学
专门与陈介祺相友善,并且其所著《潍县金石志》自己原来仅收录九十种金石资料,后经陈
介祺无私的帮助,将自己私家所藏或手头占有的资料一百四十多种,收录到郭麐的《潍县金
石志》一书中。如上所称引郭麐自记中谓:“然拘于力有不逮,十数年来仅积有九十余种,
稍加编次,己巳岁就正于陈簠斋太史,既为订其疏略,复欣然以所藏邑中金石,属海丰张君
子达,衍聪尽相付,并属同里王西泉,石经、魏新斋,得元、陈孟益,增、共事采访,有续
得若干种。麐与簠斋次子兰,厚滋暨小儿续大参释其文。倩张子金,鈺写斠。时阅三载,合
得二百三十二种,厘为八卷,曰《潍县金石志》。”上数有关人物,其中王石经,字西泉,
亦是潍县著名的金石学家,其与陈介祺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王石经与著名甲骨文的发现者
王懿荣既是亲戚又是金石文字好友。陈介祺不但将自己所藏的有关潍县的金石资料托人进行
拓,收与郭麐之书,而且还让自己的儿子以及朋友一起来帮助郭麐搜集资料,丰富其书。陈
簠斋这种无私精神,和一味传古的高尚义举,即令今日也是十分使人钦敬的。
    汪侍郎鸣銮视学山东, 其钦佩郭麐的人品与学问,积极谋划为之出版,但不久离任,遂
事无果。郭麐的著述与晚年的生活得到郭熊飞及其儿子郭小的诸多接济。如其著作一种《望
三散人感旧集》 中, 咸丰四年(1854年)秋九月高密单余庆所作的跋文,开篇即谓:“右
《望三散人感旧集》一卷,为其门人族孙少司马所刊行。案散人为明府莲溪先生之孙,上舍
献陛先生之子。年十三四即以诗为少尊人次虎方伯公所推重。方伯下世,散人遂灭迹奉母山
居不复出。而少司马每益之以菽水之资。兹复刊其诗,噫!非散人之风义有足动人,亦曷克
至此哉?然而少司马能推念两世雅义,视散人一如其方伯公在世,翩翩佳公子亦奚可多得哉!”
    郭麐一生著述不辍, 直至老迈, 《潍县志稿·卷三十七·艺文》 载其著作目录,为:
《潍县金石志》八卷、《潍县金石遗文录》一卷、《汉北海郡国摘案》一卷、《潍县故城考》
一卷、《潍言》四卷、《潍方言》八卷、《金石临稿》一卷、《四汉碑图考》一卷、《急旧
新编》一卷、《潍县竹枝词》一卷、《理丧杂记》一卷、《五祀考略》一卷、《二郭佚诗》
一卷、《望三散人感旧集》一卷、《抱瓠老人诗集》八卷。凡共十五种,三十九卷。《潍县
志稿·艺文》中所收录地方文人数百名之著作,其中以陈介祺的著作为第一,达三十余种,
宋书升的著作为第二,达二十余种,郭麐为第三,达十五种。然而,陈氏与宋氏的境遇,不
知道要比郭氏好出多少倍。相比之下,郭麐的甘于贫困,而又奋发著述的精神尤为令人感佩。
    郭麐的多种著作, 以研究潍县地方历史文化为主。专门著述潍县历史上汉代的北海国之
历史,对有关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考证研究。还对潍县故城的建置沿革进行考证,对潍县的
方言进行收集研究,其实凡此研究,旨在探索潍县地方历史与文化,由方言入手,对有关名
物制度进行考查,由潍县的历史方言而上升到国家民族历史之探讨。而潍县的竹枝词更是对
当时潍县的风俗民情风光景物、历史文化等进行讴歌的一种形式。
     其中,关于郑板桥的竹枝词,如:“郑公为政美谁知,三绝不专诗书画。无奈一时骄吝
者,惭他呼作驼钱驴。”据《郑板桥集》附录记载,郑板桥:“讼事则右子而左盐商。监生
以事上谒,辄庭见,据案大骂:‘驼钱驴,有何陈乞,此岂不足君所乎!’命皂卒脱其帽,
足踏之;或头黥面驱之出”;“惟不与有钱人作面计。”郭麐潍县竹枝词中颂赞郑板桥的诗
书画三绝湛深的艺术造诣,夸赞其为政廉洁同情穷苦百姓,而对有钱的为富不仁的人,则不
与他们交往,并且鄙视他们,羞辱他们,大庭广众呼之为“驼钱驴”。郭麐虽出身世家望族,
但郭氏一门历来清正,当年郑板桥即与郭家交往关系密切,受祖风传承及影响,以及自己的
穷困境地,郭麐心中自然同情穷苦大众,而对郑板桥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
    关于历史方面的竹枝词, 如:“平寿为城自汉初,几人辞赋敌相如。数来直到南唐日,
只一名家韩定居。”《汉书》与《后汉书》记载,当时设立北海郡,或又改为北海国,反复
数次,后来亦如之。汉代的北海郡国之下辖有平寿县。平寿地名甚早,见于《古本竹书纪年》,
记载夏代前期柏杼子东征至于王寿得九尾狐,王寿或作三寿,其实均是东周文字“平”字所
残泐所致,研究者已经指出,所谓的王寿与三寿,均为平寿。可见平寿已经见经史于夏代。
考古发现,见于著录的三代吉金文存,有战国时期的青铜戈,为典型的齐国兵器,其上铸有
铭文曰:“平寿。”由此可见,如仅从考古资料证明,“平寿”之名至迟在战国时期即已经
存在。平寿为古代的邑名,是战国齐国七十余座城邑之一。进入汉代,仍实行郡县与封国之
制度,西汉之初,建立北海郡,平寿为北海郡下辖县之一;北海国时仍为下辖县之一。至北
魏平寿则为地方郡治,而其地一直在今潍城西南浮烟山西侧偏南之平寿村一带。平寿自创立
之始,便是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若讲究辞赋的篇章与辞采,历史上很难有人可与汉代的司
马相如相比较。但到南唐时期,北海则出现著名文人韩熙载。韩氏出身世家望族,精于诗词
音律、檀板氍毹、丹青翰墨与内政外交,可谓北海历史上,原出与外来著名人物,继汉代孔
融与郑玄以来的最有名的一代名士。郭麐精于历史与地方文化,对诗词歌赋既有研究,而且
更擅长此道,所以其所作潍县竹枝词,对潍县历史上的著名诗词人物更是情有独钟。
      潍县的竹枝词, 有清一代比较著名的作者有郑板桥、郭麐、张昭潜、裴星川等,均是
对潍县的风光景物、风俗民情以及历史文化怀着无限的深情,所用韵语写就的朴实无华的篇
章。其中的诗词文句,不仅是清代水平较高的文学篇章,而且对今日研究潍县的历史文化,
亦可当作地方乡邦文献来参照。
      三、《潍县金石志》与乡邦史
    郭麐于同治十年(1871年) 在陈介祺等人的帮助下,完成《潍县金石志》八卷的编辑与
缮写,  并于同年九月在全书的总目录之后写下编辑记。  而潘祖荫为之作序时在光绪二年
(1876年),序曰:“门人王廉生以郭君子嘉所著《潍县金石志》属余为序。余惟金石之学,
我朝乾嘉以来,荟萃成书不下数十家,大半限以方域,其以一邑为断者:叶井叔之嵩阳、武
虚谷之偃师、安阳、袁兰村之河内、段襄亭之武功、钱雨轩之嘉定、段赤亭之益都。顾诸家
书或传或不传。要其为实事求是,非向壁虚造则可信也。今郭君是志,一邑之金石已得二百
余种,非搜集之勤而能若是乎? 余又闻之阮文达云今日去古已远,多刻一家即多见古人制,
伦于考古殊有助焉。郭君此举不亦贤哉!光绪二年(1876年)岁在丙子二月上旬吴县潘祖荫。”
由此可知国内当时知名的金石学家对郭麐《潍县金石志》的客观评价,其作为一邑一地之金
石专志,可与国内的有关金石专志相伯仲,至于偃师、安阳、武功以及益都等地均是国内的
通都大邑,其金石之志对于地方历史文化之研究,甚至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构成之格局的研
究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潍县作为海岱地区的著名县邑,又是当时天下金石学之中心,故其
金石专志的编辑与刊行,其对历史与学术的意义自不待言。再从潘氏所作序言中揭列地方金
石专志三五家,分在天下诸地,而一地或地域相近者,只有河南的偃师与安阳;再加上郭麐
的《潍县金石志》,如此情景者则又有潍县与益都。而偃师与安阳分别为夏都与商都,是天
下著名的文化中心之所在;潍县与益都则分别又是南燕故都与夏代的斟鄩之所在。凡此河南
与山东两地四邑之金石志,其在国内的学术地位自是非同一般。而其他撰著金石志书者,大
都是家境丰厚或比较富裕者,而唯有郭麐家境贫寒所处困窘,并且其所编辑之书,体例得当、
分类科学、搜罗门类称广、资料甄选严格,再有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与王懿荣,尤其陈介祺
的大量的无私之援助,故使之著作尤为的科学与谨严,极具学术价值。
    是书卷尾还附有王懿荣、 周锡晋的跋文,陈介祺的校勘记以及郭麐上督学汪公书。王懿
荣之跋文曰:“吾东县志金石一门,往往阙略。乾隆间仪征阮文达公视学山东,辑《山左金
石志》,仅据各县旧志所载目录访,故罅漏大半。夫一邑之为地,其在天下古今甚微,建置
沿革、土俗变迁不必尽见诸经史。即后人辗转称引或涉及者亦率多游迻难信。甚不如当时历
斯土者之为详确。故重有赖于金石,其不可无专志也,审矣!潍县郭君子嘉今辑《潍县金石
志》既成,余从胶州柯君凤孙处借读。其自序有云:‘摭历代之废坠,征一邑之爪故’。此
二语者得其要领矣。余故于段氏之《益都金石志》,许氏之《济宁州金石志》后而窃幸君此
书之有成也。读竟辄为书后,而还柯君。光绪丙子(1876年)夏四月十五日福山王懿荣记。”
王氏为人慷慨,精于小学,三为国子监祭酒,是天下士子之楷模,因发现甲骨文而被称为甲
骨学之父。其与潍县王西泉家、寿光李家是为姻亲,并且与潍县的陈介祺、高庆龄等关系密
切,多有书信往还,一次,其回家省墓,回京途中路经潍县,专访陈府,在其家住三日,遍
观陈介祺所藏文物精品,亦到高氏门上访学,收获颇丰。王懿荣与阮元有门生之谊,故其代
郭麐向阮师求序。王懿荣较陈介祺、郭麐年龄均小,信中尝称陈为“寿丈”,故其谦虚为郭
麐之著述作跋。王氏所谓阮元所编《山左金石志》,因是由旧志中据目录辗转称引,故罅漏
大半,资料难以收全。而郭麐所编之志,其收录资料的基本原则,即遵循以凡是潍县出土者
为大宗,而少数传世或外地出土且与潍县历史、人物、地理相关者,亦酌予收录。编排的体
例,基本以年代为顺序,起自三代而终于宋元,先吉金,而继石刻,最后为残砖瓦。全书所
收举凡钟鼎、兵戈、玺印、封泥、货币、带钩、镜鉴、残砖、造像、陶器、铜炉、碑碣等项,
收罗可谓完备。故王懿荣赞其著述的方法是为“得其要领。”总之王氏所作跋文,至为法眼
所见,对郭氏之作予以充分肯定。
    王懿荣所作跋文中提到胶州柯君凤孙,即胶州人从其祖上即侨居潍县的知名学者柯劭忞。
柯氏学问渊博,而且一门家学渊源,从其外舅及其夫人以及兄弟儿女均为知名学者,或于诗
文经学,或于乡邦文献,或于国学通史等,各自有所造诣。其中柯劭忞更是博学通人,其既
能娴于政治,亦能精于学问。一生最为著名处,即在于其著有《新元史》,凡数百卷,可谓
洋洋大观。柯劭忞侨居潍县,其与潍上文化名人多有交往,而与十笏园的主人丁毓庚,以及
地方名人张昭潜、宋书升、刘抡升、郭杭之、丁良翰,还有高密的傅丙鑑、平度的白永修等
交往尤为密切。这些文化名人对地方历史以及国家历史的研究多有贡献,他们经常汇聚在十
笏园研讨学问与诗词,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由王懿荣的跋文可知,著名学者柯劭忞对郭麐
的《潍县金石志》应是极为重视的,所以王懿荣得读郭麐《潍县金石志》,是从柯劭忞手中
借到的。由此推断,郭麐的《潍县金石志》一书,不但得到象陈介祺那样的著名金石学家的
无私帮助,而且还得到潍县当时地方名流学者的诸种帮助。此可看出潍上金石之学的兴旺发
达,亦可看到地方学者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还可看出郭麐虽处困窘而犹能努力治学的人格魅
力影响之所在。
    陈介祺为郭麐《潍县金石志》 所作的《校勘记》首先指出关于书中所收斟其鼎铭文的考
释方面所存在问题和有关汉印文字的释读以及年代;再即三代“齐”字砖、东晋“五千”字
砖的年代推定;最后则是关于该书的编辑格式,陈介祺谓:“元本宜清钞,每种一叶,以便
增删为定本,再以定本清录副本,以便就正大雅,而自存其副本以防遗失。光绪十年(1884
年)岁在甲申秋七月陈介祺。”陈介祺不但将自己所存的一百三十余种金石资料惠与郭麐,
收入著作出版,而且还专门为之校勘,可见陈氏对传古的无限之热忱,以及对地方历史文化
的重视之程度。据陆明君《簠斋研究·第六章年表》载,陈介祺于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
二十日逝世。去世前:“六月二十五日‘偶患温正(症),延医调治,至七月初二日已得汗
而愈’。七月初,校勘《潍县金石志》,并作校勘记。七月初六日,忽患‘膀胱不化之症。’
七月二十日,子刻卒。弥留之际,尤以海疆为念,而不道及家事。”由此更可看出陈介祺一
生藏古与传古的执着与贡献,其少年即开始收集研究金石文物,孜孜以求,直至终老。甚至
在去世前十数日,大病初愈,仍然为郭麐的《潍县金石志》逐一校勘,写出校勘后记,指导
该书的编辑体例与内容科学性的提升。可见,其对此书的重视,和对金石之学研究的谨严之
态度。
    由于种种原因, 郭氏《潍县金石志》至印行时,未能按陈介祺所谓的附有器物铭文的拓
本,故其学术水平有所降低,于其资料的科学性有所减弱,试想原器的拓片未能附入书中,
读者不得亲睹铭文原篆与诸种字体,故于文字的释读其参照之文献价值大为逊色,尤其三代
的文字,更是如此。但是,毕竟郭氏以一生一心之经历,于其他著述之外,而专心于潍县地
方金石之学之研究,况且又得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与著名历史文献学家柯劭忞先生之大力帮
助,故其是书迄今为为止,仍是研究潍县地方历史文献与广义的文化之学的于金石方面的第
一部著作,其对潍县历史与文化的勾稽与与探讨,所起的学术价值与作用,乃是任何一本著
作所不能比及的。
    现依据《潍县金石志》 的著作体例,而举隅例证该书对潍县以及其他有关历史文化的学
术价值与意义之作用。其第一卷悉数收录铜材质的文物。首先先秦时期的的刀币铸造模范。
书谓:周刀化铜范,面文为“齐法化。”这是有关金石著作中所收录的第一块齐刀铭范。此
刀范为正反两面各一枚,如此刀范合范可铸造出两枚刀币。此种刀范较为少见,齐国的战国
刀币铭范考古所见,主要为陶范,往往是一范面有三枚刀币,其于刀首之处留有浇铸口,而
且还有反面的铭范与之相配合,如此合范浇铸则铸出三枚刀币。故学术界有的即怀疑刀币铜
范的性质。无论如何,郭氏之著作首先收录刀币铜范,其对齐国刀币铸造的工艺与性质,均
为较难得之实物资料。
    还有一件西周斟其鼎, 此鼎见录于《簠斋藏古目》,记述此鼎出土于潍县的东乡。此鼎
对研究潍县夏代初期的历史有关,斟灌、斟鄩与夏帝太康、中康、相以及后羿与寒浞之间关
系的历史尤为重要。时至1981年在潍县西南的临朐的嵩山暖水河泉头村出土数件西周晚期的
有铭文青铜器,其中就有鄩仲盘与鄩仲匜。而此鄩器正可与郭麐所著录的斟其鼎铭文相与印
证。证明夏代斟氏今潍县一带活动,直到西周时期斟灌、斟鄩的后裔仍在潍县周近活动。还
有一件周陈子匜,其铭文曰:“惟正月初吉丁亥,陈子作寒孟为教媵匜,用祈眉寿万年无疆,
永寿用之。”此匜铭文拓本见录《潍县志稿·卷三十八金石·金类》,依据拓本释读上文。
此铭文时代为春秋时期,其记载陈子作寒孟为教媵匜,有可能陈国贵族为寒国长女孟为的出
嫁而作媵器,也有可能是陈国贵族为嫁女名曰“孟妫”者为寒国夫人,而铸造的媵匜。无论
属于何种情形,陈国之事是存在的,而寒国之女或之媳亦是存在的。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寒国
的历史信息。这对于研究潍县地方夏代的古国古族与历史都是至为重要的资料。
    再即齐城右戈。此戈拓本见录于《潍县金石志》、《簠斋藏古目》与《三代吉金文存》,
全铭为:“齐城右造车戟冶期”。郭麐记述曰:“周齐城右戈。右戈援胡已残,内长四寸,
铭在内孔之下,九字二行,字向孔读,出潍县北乡,今存高嘉钰丽珍家。”《潍县金石志》
载录之,曰:“周齐城右戈。齐城右口车戈侃口口。右戈援胡已残,内长公尺九分四厘,铭
在内孔之下,九字二行,字向内孔读。出县北乡,曾存高嘉钰家。”《潍县金石志》释出铭
文的主要部分,惟缺释“造”字,“戟”字误释作“戈”,“冶”字误释作“侃”,而“冶”
后一字之“期”,误以为两字。由此看来《潍县金石志》的释读基本正确,这在当时的确是
属于了不起的水平。后来在潍县的桑犊故城又出土一件有铭文的青铜戈,其铭文曰:“齐城
左冶所汉(洧)造。”拙作《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载《文物》2000年第十期。而此“齐城
左冶”与彼“齐城右造车戟冶期”之“右冶”正好左右相对,藉可研究齐国战国时期有铭文
重要兵器之铸造与管理制度。而且《潍县金石志》记载齐城右戈的出土地点与收藏人家,这
对于研究后来出土的与之相关的有铭文齐国青铜兵器,均提供极为重要与全面的资料。
    第二卷收录汉代泰山之石残字、 北魏造像二、东魏造像二、北齐造像九、隋代造像二、
唐代造像八等。潍县一带历史上佛教比较兴盛,在郭麐著述《潍县金石志》时,历代出土的
造像为数不少,其中主要为陈介祺所收藏者。现在这些造像早已散落殆尽,不知流向何方。
可是,我们依据《潍县金石志》所载即可研究探讨有关佛教的问题。尤其北朝时期,作为一
地一时之一方面之历史,战争纷扰历史云烟,很难在文献中有所存留。而《潍县金石志》则
为我们保留大量的科学资料。不但对研究地方历史,而且对有关的宗教民俗和相关的地理地
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卷主要收录宋代的碑碣石刻, 其中《宋王存等造香炉记》曰:“潍州北海县斟城乡
马柳保程傅村王存等,纠集众人初建香炉一座。”此题名香炉对研究潍县历史上夏代的斟鄩
故地极有科学价值。此碑当时村县城西南的洪福寺,在今浮烟山附近。碑记所谓斟城乡亦在
此不远处,此地近白浪河,有许多龙山文化之商周时期的古遗址,其有可能为古斟鄩之所在。
并且历史上浮烟山曾名程傅山,其与碑文所记的程傅村有密切关系,宋代名称程傅山,清代
则名称浮烟山。还有《宋布袋和尚画像题字》,当时存于潍县城中的石佛寺,上有苏轼的题
词。是研究宋代著名文人,与潍县关系的重要资料。
      卷四收录元代的碑刻十七件、 卷五收录元代碑刻十件、卷六收录元代碑刻十九件、卷
七收录元代碑刻十七件。由此可知潍县历史上以元代的碑碣为最多,此书收录共计六十三件,
占全书二百三十二件的四分之一强。由此亦可获知潍县元代的历史文化较为发达。并且有一
位撰写碑文的名人罗国英,其事迹亦见于《潍县志稿》,是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元代的碑刻
主要记载建立或修葺庙宇、寺观、县学、墓地等,其中关于龙王庙的修葺为数最多,有的碑
文记载元代修建县城东约三十里龙王庙,同时提及小龙女与柳毅庙,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
的关于龙女传说的为一之记载。这对于研究潍坊地区的宗教与民俗,尤其柳毅与小龙女的神
话故事之传说,最具典型之意义。其中还有一些地名,至迟在元代就已经存在,一直沿用到
今天。还有墓志记载元代一些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这对于研究潍县地方的家族个案是难得
的第一手资料。
    第八卷主要收集汉代以来的有铭字砖, 和少量的残瓦。其第一件为古齐字砖,此砖原定
的年代较晚,经陈介祺校勘后指出应该为先秦时期的遗物,故表列于汉代以前。以往研究或
收藏者,对残砖与瓦件极少收藏,而经过潍县陈介祺的首倡,以及潍县高庆龄等人的大量收
藏,才使砖瓦之器能得登入学术殿堂。而郭麐的《潍县金石志》特辟专章收录砖瓦文字,可
见其是对金石之学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识见。
    关于郭麐《潍县金石志》 的学术贡献,《潍县志稿·卷三十八金石》开篇即谓:“金石
著录始于赵宋,诚以其既足以证群经,又足以考订诸史,为用至广。吾东各县之有专书,厥
推段松苓之《益都金石志》。清同光中,潍县考古学肇兴,经陈介祺之鉴别收藏,郭麐之搜
访纂辑,成《潍县金石志》八卷、《金石遗文录》一卷。吴县潘文勤、福山王文敏、两公皆
极推许。惜未刊行,流传不广。今又补录五十余种,汇为一编。然椎轮大路,陈、郭之功伟
矣。故述其缘由冠于简端。”《潍县志稿》收录金类五十九种、陶类四十八种,石类约有近
二百种,可谓洋洋大观。然此一切均是建立在由郭麐搜集汇编,与陈介祺无私奉献之基础之
上的。对于潍县金石文物的搜集与保存,郭、陈两位厥功至伟而不可泯灭也!

(作者单位:潍坊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