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修纂方志及其特点述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76&run=13


     曲福刚

提 要: 历史上的潍县, 修纂方志薪火相传, 共编纂五部地方志:明《潍县志》、清两部
《潍县志》和一部《潍县乡土志》、民国《潍县志稿》。这些旧志或私修或官修,或创修或
续修,各有特点。其体例相沿且不断变化创新,其内容亦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增损。它们是
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为进一步了解、研究潍县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潍县  修纂方志  特点

    明洪武十年五月(1377年6月),降潍州为潍县①,潍县建制由此确定。明崇祯十七年即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朝沿袭明朝旧制。民国于1912年成立后,仍称潍县。
1948年4月, 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望留等地组建潍坊特别市。至此,潍县作为旧行政
区划名称止用。本文所称潍县,即指1377年6月至1948年4月间的潍县。其间,潍县境域变化
较小②,大致以今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潍城区、奎文区、寒亭区和坊子区四区地域为主,兼
涉今安丘市、昌乐县小部地域。

①“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县省入。九年属莱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载清张廷玉等纂修的
《明史》卷四十一,第949页,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一版,1984年3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②仅有一次变化:明代清和乡改归昌乐。据《潍城区志》,第78页,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
志编纂委员会编,齐鲁书社1993年3月第一版。

    潍县历时572年, 共编纂地方志书五部:明万历二年(1574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分别纂成的三部《潍县志》(以下分别称万历志、康熙志、
乾隆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纂成的《潍县乡土志》(以下称光绪乡土志),民国
三十年(1941年)刊印的《潍县志稿》(以下称民国志稿)。这五部志书或私修或官修,或
创修或续修,各具特点。其体例相继沿袭并顺时而创新发展,其记述内容依社会分工不断细
化而有所增损。这些旧志就像一串璀璨明珠,闪耀着潍地境域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绚丽光芒,
是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万历志
    明万历二年(1574年) ,致仕归里的邑人刘廷锡(官至明户部郎中、两淮盐运使)鉴于
潍县旧志亡佚,“岁久漫灭不可读”①,遂“慨然以修辑为任”②编修县志。曾任明南京刑
部郎中、邑人胡邦佐和时任陕西按察副使、邑人王渐是该志校阅者,王渐还为此志作序③。
这部私人修纂的万历志成为现存最早的潍县地方志书。
    万历志共十卷, 第一次记载了明万历二年之前的潍县历史,属创修之作。该志记述内容
涵盖:星野、齐分玄枵图、建置沿革、疆域;城池、街衢坊市集场、乡社、九隅、铺;物产
(谷、果、蔬、木、药、羽、毛、鳞、介、虫、货);学校、神祀、宫室、桥梁;公署、额
设官吏、教谕、训导;户口、田赋、土贡、徭役、兵制、兵备屯田;名宦;人物、人物外传;
荐举、科目岁贡、烈女、祥异、寺观、冢墓。这些记述内容所含类目与明永乐十年(1412年)
朝廷颁发的《修志凡例》以及永乐十六年(1418年)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大致相符④。
刘廷锡所编纂的万历志,基本以这两则《凡例》为编修原则,这是万历志篇目、框架设计的
重要依据。
    万历志以志体为主, 兼用述、传、图体裁。其中述体虽局限于无题述(无题序),却已
相当成熟。 该志在22个篇目下设置了篇幅短小(150字左右)、简括不繁的无题述,皆为论
述性文字,或说其成因,或概其特点,或明其要义,引导阅读之功效非常明显。

①明万历《潍县志·序》,该序为明王渐作。据明万历《潍县志》,复印本。
②明万历《潍县志·序》,该序为明王渐作。据明万历《潍县志》,复印本。
③据明万历《潍县志》,复印本。另,清康熙《潍县志·旧序》、清乾隆《潍县志·旧序》
将万历《潍县志》作序者记为明潍县人刘应节。民国《潍县志稿·叙录》则为列两篇序言,
记作序者分别应刘应节和王渐。王渐序与刘应节序内容略有不同。
④明永乐十年《修志凡例》规定的记述内容共涵盖17个类目: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
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
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明永乐十六年《纂修志书凡例》在永乐十年
《修志凡例》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为一个类目的“建置沿革、分野”析为两类,把
原为一个类目的“疆域、城池、里至”删除“里至”后析为两类,将原为一个类目的“寺观、
祠庙、 桥梁” 析为三类,将“乡镇”改为“镇市”、将“土产、贡赋”并为“土产”,将
“风俗、形势”改为“风俗”,将“廨舍”改为“郡县廨舍”,共21个类目。不同的类目规
定了各自的内容和资料取舍准则。

    万历志在记述事项时采用了“志氏曰”这种独特方式载入修纂者的评说,这在潍县方志
中是特有的,亦是这部私修志书的一个特色。该志以“志氏曰”作评说的部位有11处:记载
星野后阐述天人合一理念;记载城池后论述修筑城郭乃固国保民之计;记载物产后对各类物
产的排列顺序予以解说;在记述徭役过程中针对当时“马头差役”导致民众困苦给予强烈抨
击;记述徭役后对繁重、不均的徭役进行评论;记述田赋后论说了弊端百出的田产赋税之丑;
记述兵制后评议了兵多之害;记载人物(正面人物)后就忠义孝友等归类问题加以探讨;在
人物外传(反面人物)当中有道德品行之议;在人物外传(反面人物)后有辅政才干之论;
在烈女后有贞良美德之评。这些以“志氏曰”为载体的评说,有剖析有议论有批评有观点有
主张,乃精论之作,难能可贵。例如,该志在详细记述了徭役内容后,修纂者刘廷锡在“志
氏曰”中作了如下辨析:“潍之杂差繁重,前既列之矣。及见坐佥(“佥”同“签”,引者
注),马驴头各项,夫役之数,比之邻邑独重且多焉。以是而知,潍人之困终不可苏矣!考
之国志,里数与邻邑多相等,地之瘠薄与民之流散亦无以异,何站(“站”同“占”,引者
注)地、差役轻重多寡不均之如是也”。此处以潍县杂差徭役繁重、不均之实情为基点进行
研析,又与邻邑横向比较,有根有据,切中时弊。但刘廷锡并未就此搁笔,又进一步深入挖
掘其原因: “只缘弘德年间, 有二三富室,资财雄于邻邑,从事商贾,贸迁有无,恃其嬴
(“嬴”同“赢”,引者注)余,服室僭侈,因得上县之名。历年以来,县既贫而虚名犹存。
又民俗相沿,业商贾者往往如故,然资货无多,营取锥刀之利,旋亦困于差役,丧其所有矣。
况业商者无几,余皆耕耨农家,十室九空,驿传差役每见增加,不得与邻邑同蒙一眎(“眎”
同“视”,引者注)之仁,良可悯也”①。透彻地剖析了上述原因之后,他在结语处向当时
执政的地方父母官提出了殷切期望:“是故,转戚为欣,转否为泰,吾其有深望于民之父母
矣”②。这段对徭役内容进行延伸的评说性文字,依据事实有理而发,直陈弊端,揭示问题,
究其原因,为民请命,展现了修志者关注、重视民生的博大情怀。又如,在记述田赋后,析
论当时田地买卖、 地无常主、 赋税不均、相互欺瞒等混乱丑恶现象,并严厉指出其责在于
“主司惰焉而不悟,或忽焉而不察”③,对不勤政、不醒悟、不调查的地方官给予尖锐批评。
再如,在记述兵制后,阐述了兵多害农的观点,并就此提出精兵主张。由是,万历志修纂者
的社会良知、社会责任心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在上述所举以国计民生问题为探讨内容
的“志氏曰”中尽可观瞻,无怪乎时任明南京工部尚书的邑人刘应节称赞刘廷锡有“良史才”
④。


①明万历《潍县志》,复印本,第105-106页(按复印本所编页码)。
②明万历《潍县志》,复印本,第105-106页(按复印本所编页码)。
③明万历《潍县志》,复印本,第88页(按复印本所编页码)。
④清康熙《潍县志·旧序》,该志记明万历《潍县志》之序为刘应节作。

    二、康熙志
    康熙志是万历志的续志,也是清朝潍县第一部志书。该志以万历志为基础,基本承袭沿
用了万历志体例,主要记述了1574—1672年近百年间的潍县历史。康熙志是官修志书,于清
康熙十一年(1672年)修纂,由时任潍县知县王珍为总裁主持编修,致仕归里的陈调元编撰,
教谕刘秉和任校阅,县丞孙鼎鋐、典史王昌周任监修,宋国彦、于际隆等六人为考订人员。
    从王珍在该志序中所陈述的有关内容可知编纂康熙志的缘故: “潍志自明万历癸酉塔山
(指刘廷锡,号塔山。引者注)先生纂修之后,迄今历一甲子零四十年,板佚字缺,简蠹篇
残,潍地山川难辨眉目矣”“适圣天子从相国卫曲沃之请,敕天下郡县之志尽皆搜遗补缺,
编辑成书,上之宗伯,汇成《大清一统志》,以备披览”。由此可见,修纂该志有两个原因,
可简要归结为:一是万历志字缺篇残,认读困难;二是以备清廷编纂《大清一统志》采择。
    康熙志共九卷,与万历志相比,其内容有所增设:一是增设了手工绘制的地图、示意图、
写意图。万历志仅有齐分玄枵图,而康熙志除设置了无实际意义的齐分元枵图②、北海入虚
九度图外,还增设了莱州府图、本县城图、境域图等实用性地图,这些地图直观、形象地展
示了潍县所处的位置以及山川形势、城池布局等状况。如在《莱州府图》中,潍县在莱州府
境中的位置以及海、水、山的方位跃然纸上。在《本县城图》中,县城城墙、城门、县治、
察院、学宫、文昌阁、城隍庙、东岳庙、石佛寺等所在位置一目了然。康熙志还对县治、学
宫配制了示意图,又对玉清烟晓、麓台秋月、孤山晚照等潍县十景配画了风景写意图。这些
地图、示意图、写意图的设置,是康熙志的创新之举和一大亮点。二是增设了《艺文志》。
包括王言、疏表、诗、赋、书等近百篇,记录了潍邑学人的艺文著述,集中凸显了潍县的人
文特色。
②齐分元枵图,此处的“元”应为“玄”,原文为避爱新觉罗·玄烨讳而作“元”。
三、乾隆志
    乾隆志是康熙志的续志,属官修志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修纂。
    时任潍县知县张耀璧任总裁,聘历城举人王诵芬任编纂,地方士绅郭伟勣、刘志仁、郭
灿等九人为分纂,潍县教谕高廷枢任提调,县丞、训导、巡检、典史等四人任协理,还聘用
了郭伟业、陈鸿受等42人作为采访人员。时任山东布政使崔应阶、山东按察使沈廷芳、莱州
知府洪肇等人为该志作序,张耀璧亦为之作序。
    乾隆志共有六卷九志, 其记述内容包括:舆地志(星野、沿革、疆域、山川、古迹、土
产、 风俗),建置志(城池、坛庙、公廨 、坊表、桥梁、社集),典礼志(祀典、学校、
封荫、乡饮),田赋志(户口、赋税、仓储、恤养),官师志(秩官、名宦),选举志(征
辟、科目),人物志(宦绩、忠烈、孝义、文苑、武功、高士、善行、节烈),艺文志(王
言、表、疏、书、记、序、传、赞、铭、论、跋、议、考、赋、诗、辨),杂稽志(祥异、
方技、仙释、丛谈)。另外,乾隆志还设置了卷首和卷末内容,卷首含有序、修志征言、旧
序①、原修姓氏②、凡例、修志姓氏、图目(图)、目录,卷末为跋。乾隆志主要对潍县在
1672—1760年近90年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较翔实地记述。
    乾隆志有以下四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人物志》记载人物显示了平民化。从所载人物数
量这一角度分析,乾隆志中的《人物志》对平民百姓记载较多,在所载周至清乾隆564人中,
无官职的平民人物就有479人。 与所记载的有官职的人物相比,虽然对这些平民人物的记载
未施以浓墨重笔,但以平民人物数量所占比重看,可以说乾隆志在记载人物方面彰显了平民
化倾向,这是该志一个显著特色。二是将节妇烈女内容纳入《人物志》。万历志、康熙志都
是将节妇烈女设置于“人物”篇之外,而乾隆志则将“节烈”作为《人物志》的一目与宦绩、
忠烈、孝义、文苑、武功、高士、善行等目并列。该志编纂者把节妇烈女等女性视为“人物”
来对待,这一转变令人深思,从中透露出乾隆盛世时代男女观念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女
性地位有所提升。三是采用“互见法”处理重复交叉内容。例如,在该志《选举志·荐辟》
中, 关于淳于恭、 邴原、孙乾等15人的介绍,分别采用了“见‘孝义’、见‘高士’、见
‘宦绩’”等互见法,对相关重复交叉内容予以妥贴处置,以此引导阅读。志书中因涉及内
容重复交叉而运用互见法提示阅读处达112处。 四是印刷质量明显提升。与万历志、康熙志
相比,该志版面更为清晰,字体更加雅观,这表明乾隆时代印刷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①指明万历《潍县志·序》、清康熙《潍县志·序》。
②指清康熙《潍县志》修志姓氏。

    四、光绪乡土志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诏令各州县编纂乡土志。时潍县知县宋朝桢任光绪乡土
志总纂,陈传弼、张兆棠、刘汝侨等八人为分纂,杜坛、丁良翰任校勘,徐乾滋、张洛书等
四人为采访人员。于光绪三十一年动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纂成。该乡土志为一卷本,
有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
商务等内容,志前有地图、潍县纬度位置、潍县日出入时刻及昼夜永短表、修志姓氏,志后
有跋。
    这部乡土志是作为学童启蒙乡土教材使用的, 其目的在于培育学童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这在宋朝桢为该志所写跋中表述得非常明确:“欲使初等小学于历史、舆地、格致三科,就
乡土编课,以资讲授”;“俾童蒙皆知爱国为第一要义,而爱国之心,必以自爱其乡为始”;
“生长之地尚不知,何论远方,又何论异国”;“则持此以备蒙学教科之用”。
    众所周知,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国受外侮,西学渐进。光绪乡土志受时代影响,以及
本身作为教材之故,所以在体例和内容上皆有所变革。该志未设置穿凿附会的“星野”“玄
枵图”等无实际用途的内容,也就是说抛弃了以天象定位境域之说,而代之以境域纬度位置、
日出入时刻及昼夜表等科学的、实用性的内容,体现了时人崇尚科学的进步思想。该志未设
《人物》篇,而是把有关人物放置于《政绩录》和《耆旧录》中。在《政绩录》中精选记载
了自汉至清26名为潍邑人民兴利、除害、断案等方面的贤明义正人士,于《耆旧录》中介绍
了周至清光绪间260名在事业、 学问、品德等各方面的优秀人物。同时,为凸显《政绩录》
和《耆旧录》这两部分内容,还采用了前置法,分别将其前置为志书的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
另外,也未设《艺文》篇,但在《耆旧录》中专设了学问一目,可以从所介绍的47位学人中
窥见自汉至清有关艺文著述情况。
    令人遗憾的是,对应予记载的新生事物,光绪乡土志在相关篇目中却没有给予相应记载。
譬如,1904年6月胶济铁路全线贯通(途中经过潍县,1902年7月已修建到潍县),在《道路》
篇里却未记载。这部乡土志于1905年开始编纂,而此前通过中点站和转运中心潍县的胶济铁
路已修建完成并全线贯通,因此理应将其记载于志书中。
五、民国志稿
    民国志稿为42卷铅印本, 100余万字。卷内有图照213幅。另单设地图一集(自“古代暨
秦地图”至“明清潍县大势地图”共15幅)。该志稿记述内容涵盖:叙录(万历志序、康熙
志序、乾隆志序、修志姓氏),通纪,疆域志(经纬、气候、地质、地势、面积、山海、河
渠、泉源、沿革、境界、会集、遗迹),营缮志(城坞、墩铺、坛庙寺观、桥梁、堤堰、坊
表、园亭),民社志(氏族、户口、自治、风俗、歌谣、宗教、度量衡、物价表、方言),
武备(军防、警务、团练),秩官志(历代封建表、职官列传),赋税志(储田赋、杂税、
烟酒税、印花税、营业税、盐税、地方附捐税),教育志(学宫、学堂、学校、学田、教育
行政、教育经费、学校教育、征举科贡表),实业志(商业、工业、农业、矿业、盐业、渔
业、物产表),交通志(铁路、汽车路、县道、镇道、航路、邮务、电务),人物志(事功、
儒林、高士、义行、耆寿、文学、武胄、孝友、忠烈、艺术、外徙、侨寓、烈女、释道),
艺文志,金石志(金类、陶类、石类),杂稽。志首有序、凡例、目录,志末设跋。
    较之前四部志书,民国志稿内容变化较大。一是重视实业。在《实业志》中,用3万余字
比较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潍县在商业、工业、农业、矿业、盐业、渔
业、物产等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内容丰富充实,这是光绪乡土志里仅有36字的《实业》篇
①无法比拟的。 严格地说,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志”。其内容真实地展现了潍县于
1906年开埠后经济发展壮大和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以《实业志》中《机制工厂统计表》②
所列载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机制工厂工业情况为例(此处不再附录原表,笔者以文字
对原表主要内容作简明扼要叙述):潍县创办了铁工厂、铸铁厂、颜料厂、染织厂、面粉厂、
火柴厂等一定规模的机制工厂企业34家,拥有职工1554人,资本总额达89.7万余元,年总产
值达337.1万余元。 这些内容为后人了解民国时期潍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
资料。二是重视对旧志内容上溯与补缺。民国志稿属续修志书,但“几等于创修,于旧志之
缺略者,竭力补辑;其可存者,尽行采入。盖对旧志既不敢轻侮,亦不敢盲从也”③。为此,
增设了《通记》,采用编年体记载了潍县自尧至清上下数千年发生的大事要事,大自然的变
故和人类社会兴亡盛衰的历史变迁一一呈现。三是重视男女平等。民国志稿不但把“节妇、
烈女、烈妇、寿母、贤妇、孝女、贞女、才女”等内容放置于《人物志》中,而且旗帜鲜明
地提出:“本志以列女为人物之一目,以符男女平等之义”④,充分显示了民国时期社会的
进步和思想的解放。四是更加重视科学。该志稿继光绪乡土志之后,同样没有设置“星野”
和“玄枵图”,而在《疆域志》中记载了经纬、气候、地质等多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这
表明民国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
    知水平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五是重视记述新生事物。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新生事
物蓬勃兴起,该志稿对新式银行、新式学校以及电务、铁路等众多新生事物给予了较翔实记
述。

①清光绪《潍县乡土志》之《实业》篇中36字为:“士,一万二千四百余人。农,二十三万
一千三百余人。工,九千八百余人。商,一万七千四百余人。”
②民国《潍县志稿》卷二十四,第7页。
③民国《潍县志稿·凡例》。
④民国《潍县志稿·凡例》。

    民国志稿除运用述、 记、志、传、图、表、录外,还注重运用照片。该志稿有照片190
余幅,涉及古迹名胜、名人字画、名人遗像(画像)、粮食作物、金石拓片等诸多内容,例
如:禹王台、太公堂、寒亭、汉公孙弘墓、十笏园等古迹名胜照片,郑燮怀潍县诗二首、康
有为题十笏园诗、招子庸画竹等名人字画照片,郑燮像、曹鸿勋像、郭恩敷像等遗像(画像)
照片,高粱、黍、谷子等粮食作物照片,汉洗、瓦当、泥封等金石拓片照片。
    需要说明的是,民国志稿源于民国《潍县志》(以下称民国志)。民国十八年(1929年),
内政部呈国民政府核准颁行《修志条例概要》,督促各地编写地方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
潍县县志局成立,开始编修民国志。该志由时任潍县县长王华安主持,教育局长高镜秋协助,
聘请光绪进士陈蜚声任总纂,光绪举人、同盟会会员刘金第任副总纂,潍县著名文史学家丁
锡田为采访部主任,另有陈达善、孙仙坡、杜佐宸、丁叔言等为编辑,郭鲁泉为缮写,丁次
萱任总务。这些被聘者都是当时潍县富有学识的贤达名流。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已基本
完稿,并陆续铅印样稿,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搁浅。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时,其党治、
通纪、税赋、金石等四卷已印刷样稿。县城沦陷后,由丁锡田将部分印刷稿连同其他未印刷
稿交给当时潍县群化小学校长杨质斋(曾经是丁锡田的学生)保管。另有部分印刷稿收藏于
刊印该志的潍县和记印刷局。妥善处理后,丁锡田、陈蜚声、刘金第离开潍县去青岛、上海、
北京等地避难。1940年,时任日伪莱潍道尹公署道尹的常之英委派道尹公署督学刘逊聪寻找
民国志存稿并负责整理出版。刘逊聪找到存稿后,又聘请王信臣、陈孟吾以及曾任民国志总
务的丁次萱等人用一年多时间对其进行了校阅。但在刊印出版前整体删除了第一卷《党治》
卷①。《党治》卷被剔除,概因有关内容涉及日本侵占胶济铁路后的诸多暴行,又时值日伪
统治时期,于政治上十分敏感之故。在删掉《党治》卷的同时,将明万历志、清康熙志、清
乾隆志三部志书的序言和修志姓氏等内容组成《叙录》卷,代替《党治》卷置于各卷之首,
《党治》卷外其他卷次和内容予以完整保留,以《潍县志稿》命名,常之英题签并作序,刘
逊聪书跋,仍由潍县和记印刷局负责印刷,于民国三十年八月(1941年8月)正式出版面世,
这就是现在见到的民国志稿。
    编纂民国志历时近七年, 后又用一年多时间对民国志存稿进行校阅、整理,此过程总计
约八年。而万历志“仅数月辄为成书”②(只用了几个月就完成了志书),康熙志“甫阅月
而功告竣”③(刚刚经一个月就完成),乾隆志“三阅月而书成”④(经三个月志书就完成),
光绪乡土志编纂了约两年(自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十月)。由此可见,修纂民国志耗时
最长。值得一提的是,对该志花费心血最多、贡献最大的当属采访部主任丁锡田。民国志于
1931年开始编修时,总纂陈蜚声(1864-1945)已近70岁高龄,副总纂刘金第(1878-1952)
业已年过半百, 而丁锡田(1893-1941)时值38岁,正当壮年,编纂该志书的重任主要由他
担当。丁伟志(丁锡田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在谈到民国志时说:“事实上是由
父亲约集同仁们编成的”⑤。在编纂民国志期间,丁锡田到处搜集资料,实地调研,广征博
采,并对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梳理,严格筛选,认真核实,去伪存真,精心辑录。为编
写民国志,丁锡田可谓不辞劳苦,呕心沥血。

①民国《潍县志》之《党治》卷仍完整地保存至今。《党治》卷为一册本,系民国《潍县志》
首卷。记述了“革命同盟会时期”“国民党时期”“中国国民党时期”“潍县党务之整理时
期”“潍县党务之执行时期”“潍县党务之再度整理时期”“潍县党务之更度整理时期”国
民党潍县党组织的活动,并列国民党潍县全县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县党部执行委员、执监委
员等一览表共15个。
②清康熙《潍县志·旧序》,该志记明万历《潍县志》之序为明刘应节作。
③清康熙《潍县志·序》,该序为清王珍作。
④清乾隆《潍县志·序》,该序为清张耀璧作。
⑤丁伟志:《故乡的家事》,载王振民主编的《潍坊文化三百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0月第一版。

    在潍县五部地方志书中, 除万历志属私修志书外,康熙志、乾隆志、光绪乡土志、民国
志稿四部志书都是官修续志,这四部官修续志体现出一些共性特点,总括说略如下:
    一是都重视修志人力资源调配。各志编纂皆为政府主持、社会力量参与的修志体制格局,
都由知县(县长)挂帅,主要官员参加,有关名宿、学者、士绅等社会贤达修纂。二是都配
备了较庞大的修志队伍。从四部志书各自参与修纂人员数量上看,人数都较多,康熙志11人,
乾隆志16人(另有采访人员42人、抄写1人),光绪乡土志11人(另有采访人员4人),民国
志稿(从编纂民国志到刊印民国志稿)15人。三是志书所记述内容都适当上溯。每一部志书
都突破了上一部志书所记述的下限时间进行了上溯。但所追溯的内容并不是照搬照抄以前的
旧志内容,而是对有关旧志内容加以梳理、核实、补缺,进而有的放矢地采纳相关史料。四
是志书都采用了略远详近、略古详“今”的记述方法。对旧志内容梳理、核补后进行略记,
而对上一部志书下限时间至当朝当代的人和事进行较详细记述。五是志书都重人文。古来志
书半人文,注重对人物和艺文进行翔实记述,这从潍县官修四部志书中可以窥见一斑。如康
熙志共9卷,仅《艺文志》就有3卷;乾隆志中的《人物志》和《艺文志》所占篇幅达全志的
50%;光绪乡土志中记载人物的《政绩录》和《耆旧录》所占篇幅近全志的60%;民国志稿42
卷,其中《人物志》《艺文志》《金石志》就占了15卷。
    潍县修纂方志薪火相传, 为承载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以此
文对潍县修纂方志及其特点作浅见拙论,难免挂一漏万,尚有待于方家学者指教。
(作者单位:潍坊市潍城区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