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浅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71&run=13

刘立辉

提 要: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和完善以地情网络、方志馆建设等为载
体的信息传播、交流构架,更好地把地方史志资源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领域。近
年来,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通过狠抓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阳信地方史志事业迈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尽管史志工作信息化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与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相
比还有一定距离,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整体形势还不相适应,必须在史志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加以解决。

关键词:史志 信息化 举措 途径

信息化是指培养、 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
会的历史过程。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和完善以地情网络、方志馆建设等
为载体的信息传播、交流构架,更好地把地方史志资源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领域。
近年来,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通过狠抓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对地情网站——阳
信县情网进行改版升级,进一步推动方志馆建设、丰富馆藏图书,加强史志工作信息宣传等,
推动阳信地方史志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信息传输数字化、交流全球化、技术应用普及化,史志工作遇
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弥补了传统方志时效性差、传递速
度慢、信息容量小、运行成本高和影响力有限等难以克服的缺陷。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形
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史志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指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在2011年9月于山东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会上指出的:“地方志系统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
然要求。”
信息化建设对史志工作整体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加强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有
利于不断改进史志资料的传播方式,使史志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受传统思维影
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史志工作囿于一本书(志书)或两本书(志书加年鉴)主义的
禁锢之中,最终导致志书越写越厚、印装越来越精美,而读者却越来越少,其主要原因就在
于史志工作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没有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感知信息迅捷化和多样性的要求,
地情网站,则应运而生。2006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要求,为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阳
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开设了阳信县地情网站(阳信县情网)。自网站运行来,为社会各界提
供县情资料等信息服务,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加强史志工作信息
化建设,能够为史志工作开辟了新领域和服务社会的新平台。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志书提
供了有效的传播渠道和充足的受众,“资政、教化”的作用明显增强。把几十年、几百年乃
至几千年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料,服务于当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既彰显了修志人的劳动成果,
又提高了史志工作的社会地位。如外地阳信籍离休干部、吉林省长春市东关区原国土局局长
高希瑞老先生通过浏览阳信县情网,最终在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帮助下,回归故里,认
祖归宗。第三,加强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为二轮修志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
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收集资料,全方位拓展了资料来源渠道,将大量有价值
的资料及时整理保存,为二轮修志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其次,史志工作信息化建
设的开展,使史志机构与其他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中互通有无,于无形中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
系,为二轮修志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赢得了
社会各界对二轮修志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地方史志部门的各项“作为”展
现于社会公众,赢得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史志工作的一致认可,史志部门的社会地位
和公众认知度明显提升。
一、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
志工作条例》为准绳,按照《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科学发
展为主题,以服务当今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建
设提供精神动力、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全面提高现有数据库与地情网站、方志馆的质量。
根据史志工作的最新发展和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需要及时调整栏目,充实内容,提高入
库上网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增强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时效性和网站的实用性、吸引力。加大
对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参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参与地方志系统网络化建设,切实抓好“一网两库”建设,做好相关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备工
作。
二、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地情网站建设
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以地情网站建设为载体, 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地方史
志资源更好的服务当今。2006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要求,为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提
升地方史志部门为现实现实、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开设了阳信县地情
网站(阳信县情网) 。网站运行5年多来,为社会各界提供县情资料等信息服务,在全县经
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聘请有关技术专家,对县情网进行全新改版,力求
在保持原有志书、年鉴等方志资料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及时代特点,服务当今、服
务社会。
阳信县情网目前共开设“阳信概况”“阳信 历史上的今天”“阳信名片”“志书年鉴”
“名胜古迹”“梨乡英才”“民俗风情”“十大产业园区”“知名企业”“名优品牌”“时
政关注”“史志动态”“阳信骄傲”“梨乡艺韵”“阳信方言”等近20个板块。“阳信概况”
栏目主要介绍全县历史沿革和总体情况,重点反映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变化和
成就。“阳信 历史上的今天”栏目, 受众可以通过滚动日历式浏览查阅方式了解当天历史
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阳信名片”是改版升级后的新增栏目,主要彰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模范集体”“中国鸭梨之乡”“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基地”“全国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县”
“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不锈钢
生产基地县”等 “国字号”重大荣誉。“志书年鉴” 栏目与山东省情网志书资料库相连接,
具有历史资料的翔实性和权威性。“名胜古迹”栏目主要介绍阳信境内“秦台遗址”“牛王
堂古墓”“观花台”“幸福广场”等名胜古迹景点。“梨乡英才”栏目主要收录阳信籍在外
地工作的英模人物。“民俗风情”栏目主要以民间故事传说等形式,介绍阳信的悠久历史、
风土人情,体现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十大产业园区”栏目主要是通过对油气化工新能源、
循环经济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10个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的详细介绍,重点反映全县工业
经济发展成就,为全县的招商引资搭建良好的平台。“知名企业”栏目主要是推介滨阳燃化
有限公司、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欧亚集团、东进餐具(阳信)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
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名优品牌”栏目主要介绍全县荣获省级以上名优产品称号情况,突出
品牌效应。“时政关注”栏目关注全县实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史志动态”栏目报道省、市、
县有关续志和年鉴编修工作及其他史志工作开展情况。“阳信骄傲”栏目主要刊登全县荣获
省级以上重大集体荣誉表彰情况、著名英模人物事迹以及在近代以来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人
士传略,在发扬荣誉、激励斗志的同时,提升阳信形象。“梨乡艺韵”栏目主要是通过宣传
全县文学艺术界各项公益活动、艺术成就和优秀代表人物,为繁荣梨乡文艺创作、提升人民
群众的业余文化水平、推动全县经济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推波助澜。“阳信方言”栏目,
收录《阳信方言集萃》一、二、三部全部内容,分为“方言故事”“方言风物”“方言词语”
3个部分,共收录300余条方言词语、故事、风物等。
同时, 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还充分挖掘信息和资料资源,初步建成阳信县电子图片资
料库,在保护发掘历史资料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化服务能力。“阳信县地情网站”在
2008、 2009年两次被滨州市史志办推报为山东省“八个一”项目。2011年5月,阳信县地情
网站被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授予“齐鲁新方志奖——优秀地情网站”。2011年申报省
“八个一”项目并获入围奖。
(二)加强方志馆建设,丰富馆藏图书量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一直没有专门的方志馆,办公室藏书种类单
一——多是交流来的志书、年鉴,数量也少的可怜,仅千余册。近年来,阳信县地方史志办
公室加大方志馆建设力度,在新的行政办公大楼上积极申请专门的方志馆用房,目前已获批。
自2011年下半年来, 先后投资3万余元,购进各类史志书籍、工具书籍5000余册,方志馆建
设初具雏形。
(三)加强史志工作信息宣传
自2010年7月至2008年6月一年的时间, 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先后向滨州市史志办、阳
信县电视台、阳信县政府网以及其他工作机构报送史志工作信息近百条,被市情网“史志工
作信息” 栏目采用22条,接近全市30%,比其他6个兄弟县区采用总量高出25%。其中,《山
东省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出版 》被《中国方志通讯》刊载,实
现了阳信史志办成立30年来在国家级工作交流刊物发稿“零”的突破,也是全年滨州市各县
区在此刊发表的唯一稿件。十几条工作信息被《山东省情网》、《滨州市情网》刊登。有力
的提高了阳信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的社会地位与形象。
三、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阳信县地情网站的建设与维护、 方志馆建设起步、史志工作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是史志
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尽管史志工作信息化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与信息化的整体发
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整体形势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化管理。目前,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尚未出台全国地方
志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进度和水平上。部分省市史志
信息化工作已开展至县级,质量和水平都比较高,而有的省份则才刚刚启动,处于初始阶段,
有的省份甚至尚未行动。三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人才不
足等问题。四是信息网络应用开发力度较小,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读志用志数字化成果、
旧志数字化工作等方面应用开发力度远远不够。五是网站维护、信息发布水平有待提高。部
分网站的动态栏目更新频率,投稿率等偏低。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进一步
发展的瓶颈,必须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逐而步加以解决。
(一)提高认识,开拓创新
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
设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因循守旧、不囿于传统思路,结合地方志的特
点和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解放思想,把信
息化建设放在编史修志的同等地位上,扎实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既有自身
特色,又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造就一支专业化队伍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级地方志工作机
构必须解放思想,广开门路,多方引进人才,探索出一条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吸引高素质信息
化人才的路子,采取有效的办法,不断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高效、专
业的信息人才队伍。
(三)加强信息沟通,做好优势互补
工作起步较晚的地区, 向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已经取得成果、走在前面的
地区,要尽力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另外,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密切关注其他部门的信息
化建设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尤其是要关注有关单位开发的藏书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
统的最新成果。
(四) 集思广益,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硬件设施。信息化建设
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的筹措上,坚持争取财政支持与积极自筹相
结合。各级史志部门要努力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政府信息化工程,解决预算经费。
同时,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广开筹资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多渠道解决。

(作者单位:阳信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