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年鉴2011》的改革与创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68&run=13

年鉴是记载一区域年度内大型综合资料性的文献, 旨在全面、准确、及时地记述区域内
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基本情况。年鉴的区域性即地方性规定了年鉴只
能记载一定区域内的基本情况,有特定的方位,要突出地方特点,防止上犯旁浸、记事出格;
年鉴的综合性规定了年鉴是特殊形式的“百科全书”,必须全方位的记述,漏记或不记是编
者之大忌;年鉴的年度性规定了年鉴只能记载一年内的事情,严格地说上溯下延是有度的;
不能无限制的上溯下延;年鉴的资料性又规定了年鉴与其他书刊的唯一区别,年鉴必须客观、
全面、系统地记载区域内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以真实、权威的史料为历史及其他学科研究
提供资料,为当政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齐河年鉴2011》严格按上述标准撰写的,但也有
它自己的改革和创新。

按中国习惯书写书名

中国人讲究实事求是, 直来直去不拐弯,书名也是一样。可国内编纂的年鉴的名字,就
让中国人大费脑子。明明内容是2011年的资料,非要写上2012年不可。要找年鉴查个资料,
内行的圈内的人士,到书架上信手拈来,可外行非拿错不可。何也,书名引起的麻烦。有些
人大言不愧地说,这是国际惯例,凡年鉴都这样。且不说谁定的国际惯例,这国际惯例符合
中国国情吗?中国老百姓有多少人知道这惯例!编写年鉴的圈里人占中国人口的多少,恐怕
少的可怜。那么为什么非要多数人去适应极少数人的胃口而不是相反呢?有的说,年鉴是以
写作完成时间署名的。要是第二年完不成写作任务呢?按这种逻辑书名的时间那就要往后延
了。外国人最早发明年鉴,传到中国是很晚的了。作为中国第一个编写年鉴的人,在年鉴书
名时没有考虑中国人的习惯吗?就照抄照转没动动脑子。后来编写年鉴的人,也没动动脑子
照抄照转了,还口口声声说是国际惯例。中国人不需要这样的国际惯例,需要按中国人自己
的习惯来书写书名,可减少中国人脑细胞的浪费。当今社会是改革的年代,破费脑筋的年鉴
书名为什么不进行改革。《齐河年鉴2011》就反其道而行之,2011年鉴就写的是2011年的事,
齐河人一看就明白,不需要内行人解释。如果中国人所编年鉴内容与书名是一致的话,那中
国年鉴自然也成为一种惯例,即中国惯例。那我们为什么何乐而不为呢!不管外人是怎么看
待齐河年鉴的署名,齐河在年鉴署名上是不会改变的,除非有死命令。

《齐河年鉴2011》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兴旺的不解源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只有创新,
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民族是这样,单位、企业是这样,件件事情都是这样。
当然,年鉴也不例外。年鉴如果年年老面孔,久而久之会失去其作用。问题不仅这些,有些
全局性的大事、要事,因不好归属而放弃,也是常有的事。
《齐河年鉴2011》有所创新,其在特载之后大事记之前增加“热议话题”栏目,在人物、
光荣榜之后附记之前增加“文史考述”栏目。
“热议话题” 主要记述县内2011年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群众议论较多的大事。当然2011
年鉴不仅有当年的也收录了近几年的大事,这是因为以前编写的年鉴没有收录这些大事。如
《齐河2011》年鉴收录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排头兵、南融战略、合村并居、两区同建、
幸福齐河、高产创建、土地增减挂钩、创先争优、双城联创、粮王大赛等11个条目,这些条
目是县里的大事、要事,放在那里都不合适,有的条目是全县都抓的大事,有的条目是几个
部门共同抓的事情。这些大事是全县人民议论最多的、关切度最多的,不收录年鉴是可惜的,
想来想去单设栏目记述,于是“热议话题”便应运而生了。如“‘十二五’规划纲要”条目,
是全县要事。其先由中共齐河县委提出“关于制定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而由县政府委托县发改委起草“规划纲要”,再由人代会审议通过。仅这一
条目,牵扯三个首脑部门和县政府所属部门,放在哪个部门都不合适。
“文史考述” 栏目,主要记述对县内历史上的文人轶事、名胜古迹、村庄地名所进行考
察记述。以往年鉴是不记述这些的。既然年鉴是存资料的,也是为今后编写志书积累素材,
年鉴不收录文史方面的资料应该说是欠缺的不全面的。记述反映历史文化的史实,是地方志
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齐河年鉴2011》大胆的开设“文史考述”栏目,收录
了恩荣坊、“王厅竹马舞”由来、“部君庙”的传说、昔日的演马庙、少年姜尚与野鹊窝、
晏婴与晏城、齐文化是齐河旅游的灵魂、抗日烽火中的张保屯、赵官镇孟氏家族考、烟波诗
韵大清桥、草莱难掩诗名香、齐河古寺考略、孙耿访贲如、周永年与齐河蛮子营、赵官镇街
旧影等15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河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吸引许多人拜读。
《齐河年鉴》 坚持不作广告,又是一个先例,一个创举,一个独树一帜。现在已出版的
年鉴广告多而杂,打开年鉴便是广告,中间还插广告,书尾也是广告。广告充斥年鉴且占领
年鉴重要位置,这是年鉴的一种悲哀。年鉴是官修,政府出钱是天经地义的。何况政府也拿
得起这点出版费用,我们何必用拉广告的方法来解决费用呢!有的可能另有可图,无非解决
单位资金不足或充实小金库吧。当然,拉年鉴广告也不是省油的活,真正愿意在年鉴上作广
告的也是有数的几个单位,多数单位作广告不是看面子就是拉关系套近乎,而多数是无奈之
举。年鉴坚持不作广告,是正本清源之举,是还年鉴一个清白。

(作者单位:齐河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