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四级网络作用是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地方年鉴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58&run=13



     王景忠

    提要: 对年鉴作进一步诠释,继而回顾总结《河口年鉴》的创刊、发展历程,取得的成
绩归于四级网络建设:上级领导(含领导机构、分管领导、地方志编委会),史志办工作人
员,各乡镇、部门办公室主任、兼职年鉴工作人员,社会上史志热心人士。领导的重视是做
好年鉴工作的前提,编纂人员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关键,乡镇、部门兼职人员是做好年鉴工作
的主力军,社会热心人士是做好年鉴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
做好年鉴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对年鉴编辑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为年鉴工作同仁做
好编辑工作作铺垫。

    关键词:年鉴    四级网络    年鉴人物

    年鉴,是以年为期,逐年更新它的内容的资料而年复一年地连续出版的现代化的工具书,
属资料性著述,是当代人记当今事,其时效性增强了它的资治与借鉴作用。年鉴在积存历史
资料的同时,其根本作用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地开展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河口年鉴》自创刊
至今已公开出版了10辑,年均发行约1000余册、每次刊登彩页80余副。每年出版费区政府财
政只拨付专项经费3.5万元, 而年鉴的印刷费每年需约5万元,另有每年1万元左右的书刊号
费, 二者累计约6万元。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书刊印刷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
是年鉴的印刷,在所用材质也有新的要求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鉴印刷的成本,只
靠财政的拨付资金根本无法处理;平时的人头办公费勉强应付正常的办公之需,对年鉴的印
刷工作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河口年鉴》从创刊到今天,并且在2009年全省优秀年鉴综
合奖项、 框架设计、条目编写、印刷装帧4个特等奖,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实属来之不易。回顾《河口年鉴》走过的历程,是在工作中摸索前进,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
充分发挥市场运作的作用,抓住在年鉴中插入彩页的机遇,在宣传区直部门、乡镇(街道)
及油田驻河口区单位工作的同时,史志办公室也解决了年鉴运作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在不
违反财经纪律的前提下,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河口年鉴》
工作在全区各项工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在服务党委、政府工作
的同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看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编辑出版的过
程中还存在的困难。突出的问题是出版周期长,除联合参与编辑单位多、不相隶属等原因外,
主要原因是起步晚,校对、修改时间占用过多。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建立了四级
网络,逐步解决年鉴编辑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谓四级网络就是:上级领导(含领导
机构、分管领导、地方志编委会),史志办工作人员,各乡镇、部门办公室主任、兼职年鉴
工作人员,社会上史志热心人士。发挥好这个网络的作用,是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年鉴质量、
做好《河口年鉴》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上级领导为年鉴工作提供领导保证和决定重大事项
    年鉴工作是非经济工作。经常听到同行抱怨年鉴工作不被领导重视。对此,应端正心态。
年鉴工作要想领导很重视是不大现实的,正确的期盼应是适度的重视。这样,才能没有怨气、
不抱情绪、心态平和地去开展工作。每年常规性地向区政府汇报年度工作、下年度工作计划。
平时每遇重大事项,还及时请示、汇报。河口年鉴工作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区性会议,分管领
导总是亲临讲话,对各乡镇、机关部门年鉴稿的上交时间规定最后时限,对年鉴的出版时间、
整体质量提出要求。每年还需拟定《关于编纂〈河口年鉴〉的意见》、《关于做好****年河
口年鉴发行工作的通知》,报主管领导审定后,分别以区府办文件形式下发。在区级机关机
构改革中,建议将各乡镇、区直机关各部门的办公室作为年鉴、史志工作的对口部门,成为
年鉴工作有基层的“脚子”。充分发挥上级领导权威、号召、统率作用,强化年鉴工作是区
政府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 是一项“官方” 的指令性工作的意识,从而使年鉴工作处于
“以天子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为做好年鉴工作提供重要保证。
     1、编纂年鉴、纲目先行。纲目之于年鉴,犹如骨骼之于人体,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将
经本办几番研讨后的纲目提交编委会审定,有时还将一些重大事项一起提交讨论决定。展开
讨论、修改纲目,对重大事项发表见解。
     2、 有作为,才有地位,这是放之于任何一项工作而皆准的真理。河口年鉴工作多年来
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每年《河口年鉴》出版后,及时将工作情况通报给各位编委会
委员,一是报喜;二是请奖,申请专项奖励基金予以奖励,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年鉴工作做
的好的单位,以此调动参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编纂人员的积极性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关键
     要做好年鉴工作,年鉴编纂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至关重要。两个素质概括了
对编纂人员的整体要求。如何不断提高两个素质?笔者认为一是对年鉴、史志、专职工作人
员进行年鉴、史志工作重要意义的教育,教育他们热爱本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
进、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这是各个史志鉴部门都会做的。二是尽量地为志、鉴专职人员创
造提高两个素质的条件和机会,如组织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参加各种培训;每年组织1~2
次的长、短途外出,游览观光,开阔眼界,陶冶性情,达到“功夫在编外”之效,这是史志、
鉴部门多年来坚持这样做的。这些都是提高两个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地实施
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提高大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上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那就是将全
区乡镇、机关各部门分成若干片,将全办人员包括工勤人员分成若干组,每组分工负责一个
片,一至两年轮转换片。这样,各组之间就相互竞争、争先恐后。在分组的基础上,将每组、
每人工作的优劣与年度考核、与外出参观学习、与专项奖罚相结合,体现出多劳多得、多绩
多得的分配原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许多工作用不着领导安排去做,
而是大家想方设法、各显其能自己去做了。这在年鉴的发行、年鉴彩页的联系上效果尤其明
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建立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做好年鉴工作作用很大。
     三、乡镇、部门兼职人员是做好年鉴工作的主力军
    如何提高乡镇、 部门兼职人员做好年鉴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我们的做
法归结为:责任定位、任务明确、政策激励、融洽感情、典型引导。
    (一) 责任定位。各乡镇、部门的办公室是年鉴、史志的基层“脚子”,这就可使他们
将年鉴工作作为责无旁贷的份内事来做,面对任务承担下来做,遇到困难想法克服了去做,
克服了份外之事应付去做的人之通病。
    (二) 任务明确。年鉴稿件的交稿时间,彩页联系的页数,年鉴发行的数量,发行款、
彩页款的缴清时间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当然,有的是硬性规定,如交稿时间;有的则是软
性任务, 是建议性任务。稿件上交每年2月份前(不涉及较多统计数字的),年鉴发行大镇
50册左右,中小镇相应减少,机关部门酌情而定;机关部门从实际出发。这样,可使他们心
有任务、干有目标,工作好坏有标准。
    (三) 政策激励。撰写年鉴稿件,按国家稿酬规定发放稿费。联系彩页、发行年鉴按上
级条线规定发给联络费、发行费。对被评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作者、优秀条目作者
的,发给奖金。联系彩页达到一定数量的,组织免费外出考察学习。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力争每年组织他们外出一个星期左右学习、参观。这些激励,对他们做好年鉴工作发挥了很
好的作用。
    (四) 融洽感情。人是讲感情的生灵,融洽的感情能促进工作。年鉴的发行、彩页的联
系是不宜作为“硬”任务的“软”任务,而在没有财政拨款的情况下,这又是关系到年鉴的
经济命脉的大事。所以,靠融洽感情使他们做好工作就显得颇为重要。每年一般要召开两次
片会,除了总结、布置工作外,主要是联络感情、相互“混”熟。平时经常请他们来办公室
作客,各定片人员与他们亦常有往来,偶尔周末相聚一起,相互之间建立了不错的私交。一
旦建立了这种关系,他们的工作有了困难,就不是一味叫难,而是自己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年鉴编辑工作就省心省力了。
    (五) 典型示范。树立典型、示范引导,是做好工作的有效手段。年鉴工作从头至尾运
用了这一手段。撰写条目,有“优秀条目”评选;年鉴稿件,从交稿时间、质量两方面评选
优秀作者;从撰稿、联系彩页、发行年鉴诸方面评选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为了进一步提高
奖励、表彰的档次,积极争取到区级史志(年鉴)先进名额。优中选优让乡镇和区直机关的
几名办公室主任上全区年度表彰的“光荣册”。对各种“优秀”、“先进”,每年均在年鉴
上登载,使其随着年鉴的发行,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热心人士是做好年鉴工作的重要力量
    随着年鉴日益走向社会、 融入社会,各地都会有一批关心年鉴工作的社会人士出现。他
们大都曾在文化部门或文化岗位工作过,有较强的调研能力、较深的文字功底。很好地发挥
他们的作用,能显著提高年鉴的质量。热心年鉴工作的社会人士还有一些是摄影专家,有时
请他们拍摄、 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照片,能为年鉴增光添彩。 以上是做好地方年鉴工作,缩
短出版周期、提高年鉴质量的一些想法,更多的还需从实际出发的探索和尝试。要做好年鉴
工作,组建四级网络是基础,发挥好网络作用是根本保证;一级网络是龙头,三级网络是龙
身,四级网络是龙尾,二级网络是舞龙人;舞龙人的关键作用发挥了,年鉴事业这条龙就生
机勃勃、腾翔自如、风生水起,别有一番景观.
    五、对于年鉴人物编写的几点思考
     总结《河口年鉴》出版工作,对于年鉴中的人物如何编辑的问题,从亲身经历就事论事,
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是入鉴人物不能偏颇。地方综合年鉴是一地资料年刊,反映一地每年度
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记述人物也就成为年鉴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年鉴中大部设有“新闻人物”、“获奖人物”、“人名录”等栏目,
并对有代表性的人物予以传记,充分反映了人的活动。但,有的年鉴对人物的载入有些轻忽。
其一,不设人物目类,有的虽然设了,而文不符题。主要记了党政群机构的设置和主要负责
人,这与设人物类目的目的有点相悖。其二,忽视一般人物的记述。有的年鉴只记各级领导
及名人名家,对本年度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平民百姓、私人企业家不予记
述。其原因可能是供稿单位没提供,编辑也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信息不灵所导致。其三,
传记过简。对选择的先进模范代表人物,一般都写了传记。但写的太简,只记简历和获得的
荣誉,而不计突出事迹。有的对逝世人物也只是在简历后面用了几句结论性语言或荣誉称号
代之,谈不上思想发展,更谈不上具体贡献。这对传记人物的实用性和教育作用大打折扣,
也失去了年鉴中设人物类目的目的。二是适当拓宽入鉴人物的范围。地方综合年鉴的人物类
目,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性适当拓宽入鉴人物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方面,更不能只记领导
干部。笔者认为凡是对本地做出过突出贡献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都应在收入之内。不仅有
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英模先进和当年逝世人物,也应有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和在两个文明
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平民百姓;有警世作用的反面人物;即使外地来本地打工的或外国人,
只要有功于人民都应入鉴。如《上海年鉴》2001年卷,在人物类目中的“上海市荣誉市民、
白玉兰奖获得者”栏目中记了一名德国人,一名中国香港人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记
了33名外国友人获“白玉兰奖”的情况。根据本年度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在人物类目中,可
多设几个栏目,如新任领导简介、新闻人物、英模人物、科学家、先进工作者、发明家、文
明市民和逝世人物等等。对其记述可采用多种体裁,传记、简介、名录、人物表等。在诸多
人物中不分职位高低,选择有代表性、有教育意义的人物给予传记。人物简介,要根据记述
对象而定。记新任领导干部以简历为主,记英模、科技人员应以事迹为主。人物表和名人录,
不仅要记其姓名、性别、嘉勉时间、授予何种荣誉,而且要记简要事迹。总之,对人物记述,
不论采取什么体裁,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三是人物传记要有可读性。年鉴人物类目
的传记,要把人物写的既有根有据真实可靠,又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感人之处,才能增
强其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如果写得干巴巴的,那就有违于设传记的初衷。
    要把一个人物记的活灵活现, 富有教育意义,编辑们要下大工夫。有的传记,即使是逝
世人物也写的枯燥、干瘪、沉闷,只见履历不见事迹,只见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不见贡献,这
就谈不上传记的可读性。传记写的生动活泼,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的,要体现年鉴
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以情违理,以假乱真,过誉溢美,更不能因人废言废事。其语
言要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精当,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更多的信息,使传记成为年鉴人物类
目的一大亮点。

    (作者单位:东营市河口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