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编纂刍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57&run=13

张涛

提要:年鉴做为史志工作的常规任务,是彰显史志工作社会价值的主要载体。一是加强年
鉴出版的时效性,将存史与资政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史志工作成果最大化;二是丰富年
鉴内容,减少对统计数字的依赖,力求真实、客观的记录;三是充分认识到年鉴信息化的趋
势,及时做好信息化工作。
关键词:年鉴 时效性 数字 信息化

年鉴编纂是地方志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地方志系统的常规工作,也是编修志书的
基础资料来源之一。对地方志系统来说,年鉴编纂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彰显地方志机构存
在价值的重要载体。
《说文》载“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最早是指一种大型的盛水器,
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我们现在的“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
性作用的引申。现代“年鉴”的编纂起源于欧洲,多冠以yearbook的名称,其一般特征表现
为:信息密集、连续出版、材料真实。
从事史志工作几年来, 每年都会参与到年鉴工作的编纂过程中,在重复的催稿、编辑、
出版过程中,对年鉴编纂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年鉴的时效性
从年鉴的起源名yearbook来看, 最初年鉴的编纂形式应当是一年一鉴,这也符合客观实
际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上一年度资料信息的丰富、完整、连贯,对存在疑义的问题
也能及时做出权威的考证。在全省范围内,市一级已经全部实现了一年一鉴,这对各地市上
一年经济社会发展资料的保存意义重大,为今后各地志书的编纂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
受限于人员经费等实际情况,只有少数县区能做到一年一鉴,两年甚至多年一鉴的情况大量
存在,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年一鉴是每级史志部门应当完成的任
务。
存史与资政, 是历朝历代史志部门的共同任务,两者密不可分,存史是手段,资政是目
的,离开了资政,存史只是无用功,没有了存史,资政也无据可考。尤其在经济社会日新月
异的今天,做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史志机构,更不能只把保存资料做为本职工作,应当充分发
挥部门优势,保存好、利用好手中的资源,积极融入社会的变革中,改变传统的“功在当今,
利在后世”的观念,从“今世”就要发挥价值和作用。相比较志书,年鉴是一种“短、平、
快”的史志产品,它的作用更多的发挥在“今年”和“去年”资料的对比上,甚至其可读性
也更多的体现在编纂当年,它的连贯性和资料性是史志部门在“今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
也是存史与资政在时间上结合最近的作品代表。
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年一鉴最能体现其时效性,但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这种时效性,体
现年鉴的价值,单就从出版时间上来看,有很大的区别。就我市年鉴来说,从下发通知、征
稿、编纂到正式出版,大体要八个多月的时间,甚至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会拖后到十
月份正式出版。从人的心理上来说,十月份已经准备进入新的一年,而此时出版的年鉴记载
的却是上一年的内容,虽然在时间上没有断限,但却给人以稍显滞后的观点,年鉴的存史作
用要明显高于其资政功效,正是这种出版时间的不及时,让年鉴本身具有的资政功能不能充
分发挥。
综合来看, 年鉴的合理出版时间应控制在当年的上半年,这段时间是各项工作计划的制
定和初步实施阶段,也是在总结、回顾上一年工作,形成经验教训后的重新实践阶段。这个
时期内,最有利于年鉴存史与资政功能的同时发挥,并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年鉴的可读性。
以年鉴整体功能的发挥为载体,彰显史志工作的现实价值。当然,受限于统计公报数字的发
布较迟、编辑力量不足、单位供稿不及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当年上半年出版的困难较大,
这要求我们史志工作者在年鉴记载内容和形式上求新求变,集中所有力量在一段时期内重点
突破,最大发挥年鉴的时效性。
二、年鉴内容的记载
做为史志资料的一种, 客观公正是年鉴的出发点,其记载的内容是过去的一年“干了什
么”,是经验还是教训都不做评价,只述不议。限于现阶段体制和供稿单位报送资料的形式,
年鉴的内容基本是上年度工作成绩汇报,在如实反映某一领域情况的公正客观上还有所欠缺。
年鉴内容中, 数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如财政、国土等经济部类的核心内容,
可以说,年鉴的存史与资政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数字来体现的。也正是对数字的这种依
赖性,年鉴编纂出版的时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本地政府统计公报的发布时间。
在年鉴编纂过程中, 同一指标,经常会碰到部门往上级报送数字和本级统计数字不符的
情况,有时甚至是部门总结数字、报上级数字和本级政府统计数字三者不统一的情况。出现
这种情况时,做为官修史书,年鉴往往是以统计数字为准,对其他数字的统计方式与来源摒
弃不问,就严谨的治史观点来看,官方的不一定就是准确的,不妨在年鉴中列出同一指标得
出不同数字的统计方式,由读者自主选择,哪种更接近客观的实际。
“尽信书不如无书”,同理,过度依赖数字填充年鉴的内容反而会削弱年鉴的存史功能,
做为史料的一种,年鉴要反映的是事,而不仅仅是数,如果过多依赖官方权威数字,不仅是
在出版时间上受到限制,年鉴本身的意义也会有所折损。
三、年鉴的信息化趋势。
当今时代的数字信息化, 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中,社会的任何领域都不
可能不受其影响。我们现在建设市情网站、网上方志馆,也是史志工作顺应时代的表现,信
息化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传统的纸质媒介,年鉴也面临着巨大变革。
受限于人员、 技术等原因,现阶段年鉴等地情资料的数字化建设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
大部分地情网站的建设只能算是一种网页展示,网上方志馆建设也是形式大于内容。这种情
况下,能将新出版年鉴及时信息化,并上传至网上方志馆便于查阅的,已属不易。但这不代
表年鉴的完全信息化不会实现,从以前的一本书,到现在的随书光盘、网络上传,已经表明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年鉴的整个编纂、出版、发行过程,以及它的存史资政
作用会完全通过数字化来体现。
信息化意味着快节奏, 这和要求发挥年鉴的时效性是统一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化趋
势化下,年鉴应主动跳出传统的编纂方式,积极向数字化、信息化的形式变革,顺应潮流,
变现在先印刷出版后信息化为两者同步,甚至信息化先于印刷出版,即提高年鉴的时效性,
将其功能最大化,也提高地情网站的利用率,促进网上方志馆的建设。信息化先于印刷出版,
不代表要逐步取消纸质印刷,相比较数字化的保存方式,书籍对周围硬件的要求更低,更利
于保存,也是不可能消失的保存方式。
现在年鉴的编纂过程已经实现了无纸化, 社会加速信息化的趋势,必将很快影响到年鉴
的方方面面,做为史志工作者,要树立这种信息化意识,未雨绸缪,提前介入,才能在面临
新的困难时有所突破,推动年鉴工作的良性发展。
以上是在近年年鉴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仅是在思想层面做探讨所用,
以期将年鉴打造成史志办的精品业务之一,彰显史志工作的社会价值,促进史志工作不断创
新,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东营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