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年鉴初稿质量的几点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56&run=13



     赵建国

    提要: 年鉴初稿质量对于整部年鉴的编纂质量十分重要。通过分析年鉴初稿的质量不高
的常见表现,指出提高年鉴初稿质量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年鉴 初稿 质量

    本文所说的年鉴初稿, 是指年鉴组稿方案中有供稿任务的部门、单位报送给年鉴编纂部
门的稿件。
    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过程一般是由史志工作部门牵头, 各承编单位负责报送初稿,由史
志工作部门编辑成书。整个年鉴的编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初稿质量。就如何提高初稿
质量,笔者尝试进行一点思考,希望能对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思考之一:对提高初稿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编纂地方综合年鉴, 是地方史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和编修地方
志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通力协作与配合。各级地方综合年鉴在
组稿工作中,承担供稿任务的供稿单位有二三百个。各供稿单位提供的稿件质量的高低,决
定了年鉴的编校质量是不是有了一个扎实牢靠的基础,打个比方,好比各单位的供稿质量好
比是先天因素,而编辑的修改加工是后天因素。先天后天都非常重要,但如果先天不足,补
救的困难程度就会大幅增加,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年鉴初稿的高质量,是编辑精品年鉴的基
石。
    从近年来各单位提供的稿件的质量来看, 未按照相关要求来撰写的稿件数量呈逐年递增
的趋势。作为一名年鉴编辑,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真切。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初稿这块牢固的
基石,追求年鉴编纂的高质量恐怕难以达到目的。因此除了在编辑环节要加强质量控制外,
在初稿环节的质量控制也应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初稿的撰稿质量施加影响,是摆在年鉴编纂
者面前的比较迫切的问题。

思考之二:初稿质量低的常见表现。

    年鉴初稿的高质量, 表现在撰稿人能够按照年鉴的体例要求行文,真实、全面反映一个
部门、行业、单位各方面信息。稿件质量低主要表现在原稿未能按照相关要求来撰写稿件,
从而使编辑环节要修改、加工、补救的地方过多,造成编辑环节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
编辑工期延长,甚至影响到年鉴的权威性、时效性。在质量上不符合要求的稿件,一般表现
在以下几方面。
    (一) 政治关、保密关把关不严。这主要存在于国家安全、反邪教、死刑、计划生育、
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记述中。地方综合年鉴是国内外公开出版,因此政治关、保密关成
为首要的原则性问题。在初稿中涉及政治关、保密关的问题并不鲜见,比如,一些稿件对港
澳台的称谓也较随意,常把港澳台与一些主权国家并列;某单位行文涉及“新华社《国内动
态清样》”这种保密性刊物,就是没有把好关的具体体现;甚至一些保密单位的单位名称和
人物名单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稿件中,这些都是缺乏政治敏感性的表现。
    (二) 未能全面反映部门、行业、单位的信息,存在缺项、漏记。不能客观全面的记述
历史,也就跨不过史实关。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稿件都是按照单位职能分工或科室设
置来设置条目,往往把单位发生的年度性大事遗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的承担撰稿任
务的单位不能按时提供稿件,甚至拒绝提供稿件,造成年鉴在覆盖面上的缺失,更令编者痛
心。这都造成年鉴在信息全面性和权威性上造成负面影响。
    (三) 对年鉴体例把握不准。年鉴是条目体,行文须使用规范的叙述性现代语体文。在
编辑稿件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工作总结式的应用文体、罗列事实的记录文体、重在宣传的
新闻文体、评述感怀的议论文体。比较突出的是总结报告式文体(以第一人称行文、用总结
报告式的文风、报喜不报忧、主观性强)。更有甚者,很多撰稿人在撰写稿件的时候,把单
位总结改一下标题,就报送上来,交差了事。
    (四) 统计数字存在问题。此类问题的造成主要是撰稿人对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认识
不足,对数据的出处、口径等不求甚解,对本年总计数还是多年累计数交代不清;对规模以
上企业统计数还是全部企业统计数交代不清;对抽样调查还是普查交代不清;对内部统计数
还是统计部门发布的数字交代不清。还有很多稿件提供的数字与统计部门发布的数字存在矛
盾冲突,有的甚至相差悬殊。还有数字前后不一致,总和与分项之和不一致的问题。
    (五) 行文不规范。除了在数字用法、时间表述、计量单位等方面未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外,习惯性用语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较突出。在年鉴初稿中存在着大量的如认真贯
彻、全面落实、严格执行、圆满完成、积极探索、积极推动、紧紧围绕、主动要求、深入开
展等诸如此类的词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余”现象,就是习惯在数字后面加个“余”
字,加上这个“余”字是为了达到稳妥保险的目的。这个“余”大多数情况是可以去掉的,
而下面两句的“余”就更有些画蛇添足:
    7月,择优选定5187余名对象,进行建档考核。
    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对机动车路检和抽检力度,检测车辆25011余辆。
    以上两例, 让人在笑后不免引起思考,机关行文习惯已经在某些撰稿人心中扎下了根,
必须引起重视了。

思考之三:提高初稿质量的几点建议

    初稿质量对年鉴的编纂质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不放松编辑环节的质量
控制的同时,应当逐步提高稿件在撰稿环节的质量意识,对稿件全过程施加质量影响,以确
保年鉴的编纂质量。但客观上因为隶属关系等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部门障碍,不免让人产生
鞭长莫及之感。因此要施加影响就要从宏观面到微观面,从部门到撰稿人,从制度建设到程
序规范多管齐下,方可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提高对全社会史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史志工作的良好氛围。
史志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一项工作,在社会上知晓度不高,影响有限,对普通群众来说更是陌
生,要全社会理解支持史志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要尝试扩大史志工作
的社会参与度,改闭门修志为开门修志,要与新闻媒体结成互利共赢的关系单位,借助媒体
的力量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稿件,从而扩大社会影响。要进一步探索深化读史用志、服务
大局工作的方法途径,加快推进各级方志馆建设,让方志馆成为宣传史志工作的阵地,成为
群众参与史志工作的平台。要倾听各有关部门、供稿单位、撰稿人、热心群众对史志工作的
意见、建议,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各相关部门对史志工作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在全社会营造理解、支持史志工作的氛围,为史志工作创造一个可持续发
展的友好环境。
    (二) 借助《条例》 东风,推动史志工作法制化开展。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令公布
《地方志工作条例》 并施行。2005年12月1日《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施行。这两部条
例的相继颁布实施使基层史志工作走上有法可依的良性发展轨道。为了更好地贯彻两个《条
例》,2009年,淄博市结合市情实际,制定颁布了全国首部地市级史志工作条例——《淄博
市地方史志工作条例》 ,为淄博史志工作法制化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3部《条例》对年鉴
工作的开展都作了明确规定,对助推年鉴工作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各级年鉴编纂部门
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应当成为当前年
鉴编纂工作中的首要选择。
    (三) 做好年鉴组稿工作是保证年鉴初稿质量的前提。年鉴组稿工作,是年鉴编纂全过
程的前期工作,是整部年鉴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年鉴编纂的基础。因此,做好年鉴的
组稿工作,对于整部年鉴的编纂出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科学、可行的组稿方案,
就是一部年鉴的蓝图,它可以让撰稿人更好的理解编纂意图,整部年鉴的重点难点、撰写要
求和注意事项。在编制组稿方案前,方案制定者应当对历年来组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到心
中有数、未雨绸缪,在方案中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年鉴事业在发展,各项要求在不断提
高,因此方案的制订也要与时俱进,在框架设置等方面要紧密贴合实际。还要与供稿单位和
撰稿人进行换位思考,对方案的制订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和修改,确保撰稿人能够理解《方
案》、执行《方案》。
    (四) 撰稿人队伍到位是确保年鉴质量的关键。一部年鉴编写得好与不好,取决于诸多
因素,但人才的因素对年鉴质量的高低有决定性作用。编名鉴,出精品,必须有一支求真务
实、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编纂队伍。要加强撰稿队伍建设,形成编写网络;要搞好撰稿人
业务培训,并注重培训骨干。选送有关人员参加研讨会、研修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编
发年鉴撰稿经验材料,宣讲体例,提供范文,统一章法,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路效应,有
利于促进撰稿人队伍素质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编辑还要与撰稿人加强联系、交流经验,在
组稿过程中,年鉴编辑部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灵活多样的形式
通报给各单位及撰稿人,以发挥其督促、指导作用。这不仅对组稿工作的按期完成是一种促
进,而且有利于撰稿人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 提高年鉴的规范化水平是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途径。年鉴规范化是版协年鉴研究
会和各级年鉴编纂主体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所谓年鉴规范化主要是指年鉴的体例、格式,内
容文字要规范统一。要做到年鉴规范化,首先要遵守好语文规范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第二要遵守国家对出版物设立的标准和
规范,如《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标点符号用法》等。第三要遵守年鉴特有的体例要
求和规范。比如框架结构的设置、条目的设立应遵循年鉴的体例要求,行文应以第三人称等,
在同一本年鉴中的人名、事物名、专业用语、单位名称、相关的材料和数据不宜用简称,而
且要前后一致。专业用语最好用中文,“肺癌”不能写成“肺Ca”等。有一些组稿方案在一
些栏目设置相对稳定的部类,设置好固定不变的内容,只是让撰稿人填写一些年度数据等容
易变化的内容,也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六) 坚持多级审阅是保证初稿质量的程序保障。年鉴初稿在撰稿单位应采取多级审阅
的审稿程序,应由撰稿人——科室负责人——单位负责人逐级审阅,签字盖章后方可报送编
纂单位。采用这种审稿程序一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原稿中的错漏,也可以提高审稿人的责
任意识,扩大撰稿单位工作人员对史志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但在实际工
作中多级审稿的工作程序,在一些单位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初稿质量
保障何从谈起。这种现象应当引起相关各方的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必须保证初稿的逐
级审阅、多级把关。
    综上所述, 初稿质量是整个年鉴编纂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质量控制难度最大的一
个环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逐步推进,既要从宏观大环境着眼,也要从具体工作
入手,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初稿质量不高的现状一定能够得到改
善。
      (作者单位:淄博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