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轮志书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记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52&run=13

乔方辉

所谓地域文化, 是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
传统文化。当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
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它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窗口与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的基础性条件。那么,做为号称一地
“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书,应如何去深入挖掘和记述好地域文化,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文
化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是当前二轮
修志者必须注意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域文化是当前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进入新的21世纪以来, 我们国内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各个省份之间,各个市地县区之间,你追我赶,比速度,比效益,争先恐后地向前发展。那
么,我们评价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好不好、快不快,主要看什么? 现在企业界有个很有见
解的说法: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联系到文化问题,是不是
应该用本山大叔在崔永元的节目中使用的句式——昨天、今天、明天或者过去、现在、未来
来表述:昨天,我们主要看企业,看一个地方投了多少资,上了多少项目,打造了多少名牌,
创造了多少财税收入;今天,我们主要看环境,看一个地方的城市建设好不好,生态怎么样,
人们生存的家园美不美,社会安定不安定;明天我们看什么呢?明天我们主要看文化,看一
个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不深厚,对文化重视不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好不好。为什
么这样说?因为,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随着经济
社会的加速发展,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起着最终决定作用。
因此, 经济的发展从来都是以充分体现先进文化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文明发展和技术进步
为动力的。这种动力不断促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当今时代,文化越来
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地方综合实力竞争的重
要因素。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实践证明
(也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出现明显
变化,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消费支付能力越来越强劲(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八、九十年代和2010年前后的比较,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
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是提
高国家或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向。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国际发展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
提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或说是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全球性“孔
子学院”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截至2010年10月,在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
子课堂, 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近10年来,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
华文化为己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需要,充分发挥孔子
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
更大贡献。
要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具体到一个地区,很重要的是弘扬当地优秀的
地域文化。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挖掘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宣传弘扬地域文化,开发
利用地域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已经成为各个地区提升当地文化品位,推进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提高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竞争力,
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我们菏泽市,近些年来,各级党政领导逐步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使我们的
民间瑰宝连续亮相于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
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还有《商
羊舞》《鲁锦》《曹州面人》等诸多类民间文化都先后被挖掘整理出来,自2006年至今,菏
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和省级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
夺得四个第一。
许多地方的事实证明, 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有生命力和独
特魅力的文化,就很难成为真正的 “大市”甚至 “强市”“强县”。象我们菏泽这样的农
业大市,同时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有充分释放客观存在的文化底蕴,在加快经济
发展的同时,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文化大市、强市,才能真正建设成经济强
市。实施经济文化强市战略,需要在人文领域重新构建和复兴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中国文化
和体现“一方水土”的地域特色文化。最近几年,全国许多省市区实施经济文化强省、强市
战略的力度之大,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地域文化主要是在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生存的地方,
是海洋还是陆地,是内地还是沿海,是高山峻岭还是河流湖泊,是山区丘陵还是平原湿地,
包括物产资源、经济状况、历史遭遇、气候情况等等,都决定着这个地方的文化特点。虽然
地域文化也要受古今行政区划的影响,其中当然包括古代分封的诸侯国疆域的影响,但它主
要还是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
文化。水土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比方说在江南水
乡产生的是昆曲、越剧、黄梅戏,是“采茶调”、“二泉映月”,在山东产生的是柳子、快
书、吕剧、梆子等,到西北高原是“黄土高坡”,就是“走西口”。到了西藏、青海,则是
“青藏高原”“天路”这样的歌曲,而到新疆就成了“达坂城的姑娘”。因为这都由于地域
环境的影响决定的。人们在说到陕西的地域文化时往往用一段知名度很高的顺口溜来表述: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来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秦
腔、燃面、辣子,都是陕西地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很多人了解四川特别是成都代表性
的地域文化符号,恐怕印象最深的是遍布成都大街小巷的麻将桌。从产生的源流上来说,昆
曲、越剧、黄梅戏只能产生在江南水乡,秦腔、“花儿”只能产生在陕西、甘肃周边这一带,
腾格尔演唱的“天堂”则只能是产生在大草原,或者是大草原上出来的人。你让江南水乡产
生“黄土高坡”和“青藏高原”这样的歌曲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你想让山东、山陕、甘
肃这些地方产生“二泉映月”和“挑担茶叶上北京”这样的作品,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因为
这都决定于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既有的物质文化条件。这就叫“一方水土养育一
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所以,胡锦涛同志2009年11月13日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
学与在上海访学的新加坡学生视频互动时讲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
会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这样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 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具亮点、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
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具有全国性。无论是联合国还是我们国家评审认
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汉族地区的民俗民风还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都是地域特色
非常鲜明的东西。对挖掘利用地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首先, 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看,地域文化是源流,是载体,是支撑,也是重要组成
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一体中又包含多元。这个多元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各地
的地域文化。用江河源流来比喻,从上游来说,各地的地域文化是一条条小溪小河,汇集成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条大江大河。从下游来说,这条大江大河也会分出很多支流。这些小
河,这些支流,就是各地的地域文化,而且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个必不可少的载体。我
们说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体现在哪里,很重要的是体现在各地的地域文化上。
其次, 对于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动力,也是目
标。人们常说: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南宋理学家朱熹到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就职,“下
车伊始问志书”,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通常情况下,人们要到一个地方去,不管是开会也
好,投资经商也好,旅游考察也好,去开拓其他事业也好,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地方的人
文地理情况(我们每年都接待来菏泽投资经商客户查阅志书)。如果对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
情况不了解,没有底数,恐怕去投资就下不了决心,甚至去开会去旅游都会犹豫不决。所以
说,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窗口,外界的人要了解这个地方,首先的和主要的是通过这个窗
口来观察。这就像平时不相识的人见面互送名片一样,地域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通过
这个名片,我们就可以对这个地方有个大体了解。同时,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动
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必须跟上来,经济要文化化,文化要经济化。没有经济的文
化当然是贫困的文化,难以为继的文化;但是,没有文化的经济也必定是愚昧的经济,缺乏
品味的经济,难以继续提升水平和质量的经济。文化品位不提升,经济很难再上一层楼。因
此,文化建设也好,精神文明建设也好,不仅仅完全是手段,应该都有它自身的目的性。社
会的发展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其中当然包括文化建设。如果人们吃的很饱,
穿的很暖,但是精神生活很枯燥,文化生活非常贫乏,甚至根本没有什么高尚的精神文化生
活,那与经济动物有什么区别?
再是,从应对挑战,保持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需要来认识,地域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日趋加快的条件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华民族文
化体系内各地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文化品类和样式。只有切实
地保留和延续各个地域文化自身的丰富内容和鲜明特色,才能经受住全球化的挑战,使整个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守住阵地,保持自我,增强生机,不被西方强势文化所
蚕食甚至吞并。近年来我国重视传统的节日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总之, 不同个性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多样化绽放,也是
中华文化有机整体或大系统下的亚文化或子系统,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塑造培育的不
竭源泉。中华主流文化对于地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促使其融合扩展、认同主
流和趋同一体;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给中华主流文化传统不
断提供丰富的能量与养料。二者之间的这种双向互动与相辅相成,是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
多元互补、综合创新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内驱力
所在。因此,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志书是承担地域文化的载体
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地方历史中蕴涵着形形色色的地
域文化,若能将这类文化归纳聚集,提供给社会各个阶层,让他们晓文化之内涵,振地方之
经济,立报国之志向,则是地方志之幸甚。从这方面的特点来说,志书不应该仅仅扮演保存
资料的工具书的角色,而应该是承担地域文化的载体。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方志,越能够
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我国各地环境不同、语言特色各异、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价值趋向
都有所差异,因此,二轮修志过程中要从自身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发展道路等方面去探
索认识,着重刻画出独具特色的丰厚文化积淀和鲜明地域特点,使新修志书成为传承地域特
色文化的独特工具书。
(一)、方志篇目中就该明确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 ,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
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综录。其编纂
原则是事以类聚,横陈百科,门类粗可分为环境、社会、经济、政治五大类,细可分为自然、
地理、人口、农业、工业、教育、文化等几十个门类。而各方志编目制定和编纂便是以此为
原则分编或分卷而设。
各地不同的社会自然风貌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改造之后, 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人文环境,同
时形成的还有自己独特的地域品牌文化。如菏泽牡丹、济南的泉水、青岛的崂山、嵩山的少
林寺等等。这些韵味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首先表现在志书的篇目上,集中出现在文化部类的
篇目中。即使是同级地方志文化类的编纂过程中,在篇目结构上有可能存在着不少的相似之
点,但由于不同地域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其鲜明的个性和地域性是截然不同的,很多地方
志都将具有地域特点的内容从文化篇中分离出来专门成篇(编)。如《菏泽地区志》(1840
~1985) 中, 为了突出本区域内的牡丹文化,志书中将其从文化编中独立出来专门升格为
“牡丹编”,下设牡丹起源与发展、 栽培与管理、 品种与交流、应用、牡丹园、牡丹文化
、牡丹花会七个章,通过更深层次的记述,揭示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菏泽牡丹文化。《泰安市
志》(1985~2002),为了突出泰山文化特色,专门把它从文化编中独立出来并升格为“编”,
并分别横分门类纵述泰山文化发展事实,为古老的泰山唱出一曲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歌。如此
等等,在方志编修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志书篇目上明确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二)、方志应该载录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文化要素
俗语说: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社会、造就一方风土人情。任何地
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千百年来经过文化积淀后形成的人文景观,构成了某个地域的特色
文化优势,蕴涵着无穷的发展潜力。这些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各不相同,诸如形成的生产生
活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类别也各具特色。地域文化作为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二轮修志中彰显地域
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方志编纂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 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诸如齐鲁文
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等,这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要素,在地方志书中应该淋漓尽致的表现
出来。菏泽市《牡丹区志》(1986~2005版)介绍了牡丹区地处鲁西南平原,属暖温带、季
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土质肥沃,水系健全,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
业、鲁西黄牛、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
游区。充分体现了“牡丹之乡”、“戏曲之乡”的鲁西南文化特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生
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转,外出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很多地方的旅游景观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景观文化。《牡丹区志》
在介绍地方名胜文化时首先介绍牡丹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灿烂,历代名人辈出,南北
朝著名文学家温子升、一代禅宗大师临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近代著名爱国人士、教
育家何思源,抗日名将赵登禹、姜玉贞等彪炳千秋、影响深远;尧帝访贤、葛巾玉版等动人
故事、美丽传说也广为流传。在志书中则专门列章节介绍了曹州牡丹园、曹州百花园、古今
园、牡丹传说、尧王传说、何思源传等著名景区特点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在这些景区留下的名
词佳句,介绍了相关旅游文化活动等,并在记述中反应具有花乡水邑特色的景观文化及其所
蕴涵的深刻历史内涵。
由于在地理和历史传承中地方因素的影响, 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艺类别,并产
生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容。《成武县志》(1986~2005)
除了介绍地方戏剧、包棱调等外,还在民俗编中专门收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在县内的新谣谚
(顺口溜)、民间故事等。因此,地方志书应根据地域的特点,以突显地方特色为目标,在
记述中录入具有深刻地域历史内涵的各种文化要素。
(三)、方志应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虽然因地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却具有文化的地域性、文
化的传承性和文化的差异性。在方志编纂的过程中,方志编者首先应该对独特的地域文化进
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好各地域文化
之间的差异或者独特之处,以发掘出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要紧紧抓住本地域内最为显
著的文化要素,通过描述该文化现象地域性的明显特征和外在表现形态,从而揭示出地方文
化的内涵。《菏泽市志》(1986~2005)初稿,在第三十编——文学艺术章—美术书法艺术
部分,先是介绍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文化部门陆续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创作学习班
和观摩会,成立了一些美术专门组织——书画协会、联谊会、画院等,创作了一大批书法绘
画精品,涌现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如:许汝良、王福增、黄恩涛、祁传德、靳庆金、陈鹏同、
何乃奇、孙景全、梁兆存、吴东魁、张鸣歧、夏兴聚、罗永臣、张兆涵、刘金振、梁福相、
孙永平、徐景贤、赵天楼、崔星五、毕群生、孙宪恩、王茂君、曹明冉、李瑞祥、冯奇、于
鲁俊、 上官超英等近100名书画家。并介绍1986~2005年之间全市书画活动与内外交流的情
况。在内容的记述中侧重于介绍各种书画比赛和书画交流活动,特别介绍了巨野农民绘画之
乡、单县书画之乡的一些大规模的群众书法绘画、比赛情况、取得的成就以及经济效益情况,
突出了群众参与书画文化的广阔范围和民众基础,充分体现了菏泽的书画氛围和书画文化的
地方色彩。
其次, 在揭示地域文化地方色彩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地域文化的传承性。《成武县志》
(1986~2005版)在记录民歌包棱调时,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包棱调的来源、兴起以及县文化
工作者魏传经到成武县大田集周金英老太太家调查、收集、整理过程和民歌包棱调在全省、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并在记述的过程中,录入最具代表性的包棱调曲目如:“月
亮地儿那个出来了,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太阳来出来了一点红,
葵花朵朵向太阳,条条那个道路放光明,大姐来哎唱罢了紧那个包楞姐来,送给二姐紧那个
包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 ……” 在体现出包棱调民歌特点的同
时,明显地揭示出成武县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虽然, 不同地域的文化色彩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形式一样,
但其文化的内涵也绝不相同。因此,在编纂过程中,志书必须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说
到民间舞蹈,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但《东明县志》(1986~2005)则突出地表现了本地民间
舞蹈文化与其他舞蹈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如《撅老四》是东明县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
舞蹈娱乐形式,据考证,撅老四舞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当地
传说:“老四”是明朝一位地方官,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经常带着太太下乡村体察民情,
查访民间疾苦,并自己创编一些节目与百姓同欢同乐。撅老四舞就是根据当时的情景,由群
众集体创编而成的一项民间艺术形式。因其幽默滑稽,惊险刺激,而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
爱,使其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从几个细微的方面不难看出民间舞蹈是东明县传统文化
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黄河冲积平原地区的地域特点。
(四)、图文相济,彰显地域特色文化
古人读史有“左文右图” 的习惯,清朝史学家章学诚进一步认为“图像为无言之史”,
是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志界一直认为,图片在志书中具有直观一览性的窗口宣传
作用和存史作用,是一种最为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形式。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志书在编纂
过程中要选编大量的历史图片,在形式上要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尽量体现出
图片是呈现历史情境的重要形式,凡是能用图片表达清楚的,不必再以文字重复,这不仅充
分发挥了图片在信息提供和激发兴趣方面的独特功能,而且对于培养读者的读图能力十分有
益,使志书真正成为本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从已出版的志书来看, 志书选取的彩色图片大多包含领导视察、经济发展情况、旅游资
源、人文景观及文物古迹、土特名产、龙头企业、拳头产品等,有些志书还选录了一些本地
人士的书画作品、获得世界级、国家级奖项的演艺人员和运动员的照片等。这些图片从不同
角度突出反映了一地的人文历史及其经济发展所处的地位,方便人们掌握和了解其发展现状。
这对反映本地的特色及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非常直观的宣传作用。
就《高青县志》 (1978~2004)卷首图片而言,《高青县志》前封面,赫然映入眼帘的
是一幅通栏黄河照片:雄浑的黄河蜿蜒而来,奔腾而去;黄河两岸,防护林和石头砌成的坝
埽清晰可见,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是文字记述难以替代的。
这幅照片不仅体现了黄河的壮美,而且体现了高青的显著地理特点。再如反映社会事业的图
片 “高青一中” 、“高青县人民医院”分别通过照片叠加的形式,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以设施建设的完善来体现高青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由此看来,志书中不仅在文化部
类合理地应用图片,准确地反应出地域文化深厚的内涵,而且在整部志书的编纂中都要不失
时机地选择和利用图片,以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1、在志首图片的选用上应该以地域和时代特色为首要目的。志首图片作为全书的引擎,
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图片的先用上,首先应该是从全局出发,选用方位图、沿革图、生
态图、政区图和城区图,除反映所在地域内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外,其他的图片则应
该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为标准。同时用简练的文字揭示图片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2、在志中随文图片的选用上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志界有种说法“一图抵千言”,合理
的图片能够简练而准确地将复杂的内容交代清楚。随文图片的选用要在注重存史价值的基础
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即(1)选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地方特色的图片。大部分地方都
具有上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沉积,这种文化直观的表现为各种历史文物或者古文化遗址、古
建筑。志书在介绍其中一些代表对象时附上专门的图片,再配以简单的文字,就容易让读者
明白其文化特色和内涵。如《牡丹区志》(1986~2005版)在介绍县内古文化遗址时,选用
汉成阳城文化遗址的图片,结合相关文字,揭示出其深刻的历史内涵。⑵选用反映逐渐消亡
的地方文化的图片。在部分地区,由于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深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事
物已渐趋消失,一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也逐渐被淘汰,如本地一些旧的婚姻丧葬
习俗逐渐走向衰亡。因此,在编纂志书过程中应该撷取这些文化元素,或以相应的图片记录
这些逐渐消失的地方文化。⑶选用能表现新生文化现象的图片。在时代发展和地方融合的进
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地域文化,如电子邮件、网上购物、
出门打的、自费旅游等新鲜事物陆续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这些新事物的发展变化,纯
文字记述是很难全面、形象地给予反映的,而图照所具有的优势正好弥补文字记述的不足,
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总而言之, 正是因为我国各地环境不同、语言特色各异、文化背景和生活特点、价值趋
向都有差异,所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这些经过丰厚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我们如果
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其结局很可能走向没落或者衰亡。只有尽可能完整地录入各种深具地
域文化特色的元素,所修成的志书才是一部完整的、具体明显特色的佳作。我们地方志工作
者的任务便是合理利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整理、收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并使
之得以传承和发展。因此,二轮新修志书也就自然成了承担地域文化的载体。

(作者单位:菏泽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