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三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5&run=13

刘锡山

我很荣幸,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和友情关系,被邀请参与了《颜真卿志》和《王羲之志》
的编写工作,忝充主笔,历经五年,遇到了不少问题,先后在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张主任
和刘主任的领导下,较好地顺利地完成了编写任务。这两部志书的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好
评。启功先生说,这两部志书是你们山东替全国做的工作。
在这里,我想谈几个问题,请各位领导、学者和专家指正。
一、 关于人物的定位
在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提供的初稿中, 将颜真卿这个历史人物定位为“政治家、军事
家、文学家、书法家”。对此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历史人物定位的立脚点问题,是立
脚于本县、本市、本省呢?还是立脚于全国?二是人物立志的方法问题,是以人物的原始资
料为基础,还是以千百年来的信史为基础?
在今天, 以原始资料为基础去写千百年前的人物志,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既不可能,也
无必要。以为原始资料,或者是荡然无存,或者是残缺无考。所以只能依据千百年来的信史
为基础,去写历史人物志。这种史与志的倒置的写志方法,史有实例,现实亦可行。
对编写历史文化名人的立脚点问题, 尤其是像王羲之、颜真卿这两个著名的文化名人,
毫无问题应立脚于全国的历史视角。另具体谈到颜真卿的历史定位,应以“杰出的书法家”
的称谓定位,最为充分和实在。因为颜真卿对中国书法有两大贡献,一是以“楷书”名世,
他创造了“颜体楷书”;二是以“行书”名世,他给中国书坛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的墨迹《祭侄稿》。颜真卿的书法曾不被南唐后主李煜、北宋书法家米芾等人看好。但是北
宋苏轼力挺以来,一直为历代文人习字的最基最主要的范本,“学书先学颜”已是书界约定
成俗的规矩。
至于说颜真卿是“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理由是很不充分的,颜真卿历任太守、
刺史、 节度使、 御史大夫、刑部尚书等官职,亦只是五品至三品的等级。到唐代宗德二年
(公元764年) 三月晋封为“鲁郡国公”,食邑三千户,二品勋价。再到唐德宗建中元年除
太子少师,亦是正二品。这个正二品,是颜真卿的最高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这
个等级的干部终其一生,并无重大的政治建树,所以不宜定为“政治家”。颜真卿一生只打
过一次反对安禄山叛军的“平原郡保卫战” , 因势单力薄,只好弃城而逃。这亦不能称上
“军事家”。至于初稿中称其为“文学家”,其依据是《新唐书》颜真卿传中的“博学,词
章”,“习文字训诂,有词藻”记载,具体成就是编纂了《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此书至
北宋已损丢大半,历史影响较小。因此,博学,词章,有词藻,懂训诂,作为才艺博学是可
以的,上升为“文学家”,就过于勉强了。
将颜真卿定位为“杰出的书法家” ,这并没有贬低他,相反,是如实地突显了他的历史
存在;这也并不是打击地方政府的提高地望的情绪,相反,是如实地突显了临沂费县的地望
的历史文化。
王羲之的定位很明确,他是中国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主要贡献是晋楷、今草和行书。
他将汉魏章草变革为今草,创造了震古撼今的行书,其中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
王羲之的书法, 在东晋时,并不被看好,其出名一度被其子王献之的光芒所掩。从南朝
梁的梁武帝萧衍到唐太宗李世民,声誉节节升高,以致被唐太宗定为“书之圣”,并亲自撰
写了《晋书》 中的《王羲之传》。北宋的太宗赵光义,酷爱书法,X刻了中国的第一部刻帖
《淳化阁帖》。全书十卷,而王羲之书法就占了三卷之多,从此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书法的
圭臬。书圣王羲之经历了一千七百年,彪炳书史,为千古一帝。对王羲之来说,除去书法,
其政绩、思想、文章,无大善可陈,更不是立志的依据。
二、 关于王羲之的生卒时间
由于政治制度、 社会生活习惯的原因,中国人对个人的生卒时间是重卒年而轻生年,即
便是影响历史的大人物也不例外。而王羲之的生卒年和人生行踪就模糊不清。王羲之在什么
时间、什么地点、当什么官,资料零碎,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写志时难以落实,只能概而
述之。
关于王羲之的生卒年, 唐太宗撰写《王羲之传》时,已离晋代三百余年,生卒、行踪语
焉不详,只记了一句“年五十九卒”,生于何年?卒于何年?不清楚。后人根据不同的资料,
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约有四种说法:
(一) 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即303年说)
(二) 生于晋惠帝光熙元年(即306年说)
(三) 生于晋怀帝永嘉元年(即307年说)
(四) 生于晋元帝太兴四年(即321年说)
其中, “306年说”,相信者不多,又没有文献根据,可以不予置论。“307年说”,只
是清代鲁一同在研究王羲之传世名帖时, 认定其中六帖写于362-365年间, 所作的推论。
“307年说” 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由词臣编集的《太平广记》卷207中。依据的
是晋人羊欣的《笔陈阁》。经学者考证,羊欣的《笔陈阁》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伪论之文,源
于传说,成于神话,因而不可信。
而“303年说”,出现最早,根据最充分。南朝梁的陶弘景的《真诰·阐幽微·注》, 唐
代的张怀瓘的《书断·中》,北宋的黄伯思的《东关余论》,南宋的桑世昌的《兰亭序·推
评》,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文献,均肯定了“303年说”。而且“303年说”与
王羲之行踪与当时王、谢、庾、郗活动相印证。因此,将信“303年说”.也就是说:将王羲
之生于303年,卒于361年,享年59岁,作为定案,写入志中。同时又加一注:“王羲之生年
尚有他说”,以备参考。
三、 关于兰亭论辩
王羲之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文化人物, 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升沉际遇,应该是
毫无问题了。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书法著作,却大有问题。现存书法理论著作七篇,被历
代学者论证为后人伪托,但基本精神不能否定,而应该肯定这个论著具有王羲之的胎息。而
书法作品自南宋以来,传世的书法,没有片纸只字存世。只有晋以后辗转临摹的作品,其中
以唐代的硬黄蜡纸的摹本最为可贵。
根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先生的说法: 现存唐摹王羲之帖共有十五帖,其中在
中国的八帖(辽宁博物馆二帖,天津博物馆一帖,台湾故宫博物院五帖),在日本的六帖,
在美国的一帖。还有十八、九帖存有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兰亭
序》帖。
《兰亭序》 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就存在多种摹本和刻本,其中以盖有“神龙”半印的冯
承素的摹本, 被认为是《兰亭序帖》 的最善本。虽有争议但都影响不大,对这些争议,在
《王羲之志》中写上几句就可以了。
但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震动全国,非同小可,来势凶猛,上至毛
泽东,下至学者,乃至整个书画界、史学界、文学界等都参与了。这个论辨不仅讨论了王羲
之《兰亭序帖》的真伪,而且波及晋代书法的面貌、书法的特点,甚至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
最后可能导向王羲之所有传世书法的真伪的重大问题。
由于辨论双方力量过于悬殊, 更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兴起,论辨没有深
入下去,无果而终。但论辨的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丰富的、深刻的。因而在写《王羲之志》
时,就不能不写入。如果不专写一章,就会造成当代志书的缺憾。

(作者单位:山东省美术馆)